“减负提质”直通车:高效课堂+对焦服务
2022-09-17耿玉梅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中学
耿玉梅 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中学
新学期如期而至,不一样的是与教育相关的所有人的人生词典中多了一个共同的词语,那就是“双减”。“双减”涉及的层面之高、人员之广,不难看出国家对此次教育改革的决心。而作为一线教师,无疑变成了这场变革胜败的重要因素。
“双减”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每个角色都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作为学生,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充分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发挥自己的特长,最大限度提升自律意识;作为家长,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校内教师不提供学生成绩、排名和作业内容等信息,校外不提供课外辅导的情况下去了解、监控孩子的学情;作为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则是如何做到“减负提质”。在我看来,减负提质无非两条路:一是打造高效课堂,二是精准对焦课后服务。
一、全力打造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师如果能把每一节课都能上成优质课,每一节课都打造成精品课,那么一定能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有的教师会说:“这怎么可能呢?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的确,教师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是团队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它可以发挥出无限的能量,创造无限的可能。所以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可以精心准备一部分,然后资源共享。
(一)恰当取舍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版)中的教学建议明确指出:要关注主题意义,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单元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单元教学目标是总体教学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学会舍得,即“有舍才有得”。当然,这还需要教师先熟悉教材内容,了解本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节课与其他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单元的主题意义是什么、如何围绕主题意义展开单元教学等。在此之后学会舍弃与本节课主题无关或意义不大的内容,舍弃对学生成长影响不大的内容,要抓住主旨,突出主题以帮助学生“减负”。
以北师大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所涉及的话题是“现在和过去”“社区、学校生活、情感和情绪”,关系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三大主题。这个话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有些内容学生可能以往没有关注过,所以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发学生的关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还能学习一般过去时的意义及用法,并能用这种句式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及自己当时的感受。
下面是针对每节课之间的联系做出的单元教学背景分析。第13 课是一段祖孙之间展开的关于“Linda 妈妈故乡的今昔对比”的对话,学习此课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并正确看待自己家乡的变化,珍惜现在,产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第14 课是关于“Ben和妈妈分别回忆Ben 第一天上学”情形的两个小故事,由此让学生感受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被人帮助的美好回忆,并引发学生对类似美好往事的回忆,心生感恩之情。第15 课是一篇对陈成的采访,他叙述了自己与自己最喜欢的初中语文唐老师之间的难忘回忆,这样可以唤起学生回忆自己与教师之间的美好故事,引发学生的感怀之情。最后一课是作者回顾自己学习英语的一段经历,写作的思路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从分析中教师可以看出,三节主课文及Communication Workshop 分别引发了学生对过往的美好回忆,感恩给自己带来美好回忆的人和事,同时珍惜现在的生活,憧憬未来美好生活。
从语法的角度分析,13 课是含有be 动词的一般过去时,14 课是规则行为动词的一般过去时的肯定句和否定句,15课是不规则行为动词的一般过去时。
下面是对这个单元整体分析后制定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这样分析后有利于教师进行取舍。
(1)提取Linda妈妈故乡今昔变化的具体信息,分析祖孙对话隐含的意义,从而正确看待家乡的变化,更加热爱珍惜现在的生活;能用be 动词与形容词描述过去情景;谈论自己家乡的变化,谈论昨天所在地点。
(2)在语境中体会、发现和归纳一般过去时的语用功能和结构。用一般过去时的陈述句、否定句和疑问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3)梳理出Ben 上学第一天遇到的人和物、发生的事情及当时的心情,感受美好回忆,分析出美好回忆中人物的作用,同时引发学生对相似经历的回忆并予以描述,从而心生感恩之情。
(4)通过听对话,梳理出陈成在遇到自己喜欢的教师之前和之后的变化过程,感受美好回忆,分析出美好回忆中人物的作用,同时引发对自己相似经历的回忆并予以描述,从而心生感恩之心。
(5)谈论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如过去的状态和遇到的困难、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将来会怎样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6)小组合作设计并完成21 世纪英语报征集的以Now And Then为主题的版面内容。
通过分析整合,一个单元的学习就会一脉相承,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如果教师没有这样精心梳理,而是把教材中的东西全盘托出。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了过多的内容,就会影响对重点内容的讲解和巩固。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在非重要的东西上花费了太多的经历,势必影响他们对主要内容的识别和掌握,结果就是学生累得晕头转向,但学习效果不佳。
(二)精简辅助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常态。教师可以选择最基础的演示文稿去创设一些情境,展示一些重点内容,突破难点知识等;教师可以使用白板来增强互动效果,记录学生思考和知识生成的过程;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使用PAD 进行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及时依据大数据来帮助教师科学分析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把手机摇身一变成为很好的投屏工具,及时分享学生课上的练习、作业等。这么多的设备可供教师选择,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手段,不要因为一味追求高科技使课堂显现“虚假繁荣”。过于繁杂的手段不但不会提质反而会影响学生注意力。再有,教师在使用课件时还要注意内容的精简,幻灯片上可以显示一些提纲挈领的、板书不容易实现的,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幻灯片与板书或书上的内容尽量不要重复,不要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负担,造成选择上的困难,从而影响课堂吸收。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时刻记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和思考空间,通过设计多样的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的肢体和大脑同时动起来。学生只有被吸引过来,乐于参与,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开动脑筋让课堂充满活力。比如,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活动、提问、布置作业等方面分层考虑,把较难的目标拆解成小目标,形成小循环,帮学生内化实践,从而掌握新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机械重复的活动来满足基础较弱的学生;设计一些高阶思维的问题来保证优生能“吃好”,也可以让他们组成互助组,相互取长补短。
二、精准对焦课后服务
只有高效课堂,没有查漏补缺这个环节也不能达到教师想要的“减负提质”的效果。课后精准对焦服务应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后作业,二是要及时补救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疑惑或遗漏。
(一)精心设计作业形式
1.作业形式多样化
“双减”政策中对每科作业都有严格的规定,再像以前那样让学生去做整套题或整页练习册是不合理的。因此,作业选择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完成到什么程度、如何分层,这些都成了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就英语学科而言,教师可以分为基础作业、提升作业、拓展作业。以词汇为例,基础作业教师会布置一些精挑细选的词汇的抄写和背诵;提升作业则是在会认读、拼写这些词的基础上会用。如用所给词填空、补全译句等;拓展作业则是用所给词造句、编写文段等,如教师在学完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后,可以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或者本单元的单词串成一个小故事然后分享给大家,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修改意见或者续写故事。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更有创意的作业,如图文匹配、看图写话、录制小视频等,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单一作业的无趣,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同学的需求,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教师还可以留一些体现学生个性特征或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作业,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避免学生抄袭,如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作业,如阅读一篇课文。如果像以前一样只留一些与考试形式吻合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应付了事甚至是拿来就抄。而如果教师布置一些改写、续写或者绘制思维导图的作业,情况就大不同。比如绘制思维导图的作业,通过查阅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能清晰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正确与否以及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这样的作业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对于图文并茂的作业,学生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很好地展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作业选择弹性化
这里所说的弹性化可以是完成的时间和空间,完成的方式,内容的选择等。之前,教师留的作业基本上是一刀切,要求所有同学按照统一规定、统一模式在统一时间上交给教师,这样的作业对能力不强的同学来说无疑是有困难的,所以,他们为了能按时上交作业,只能采取非常手段来应付了事。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说,这些内容已经掌握了就没必要再浪费时间。如果教师想得到更好的收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知识掌握的程度选择作业内容、完成的形式,甚至上交的时间。比如给学生留个作文,同样是关于写周末的,可以让他选择写my weekend or his/her weekend,可以写my happy weekend,也可以写my busy weekend等等。
3.作业单元系统化
教师在新授课留作业时,还要考虑到单元主题意义、每一节课作业之间的联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还以北师大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为例,教师在讲解单元第一节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21 世纪报刊要以Now and Then为题征稿,要求学生学完整个单元后能小组合作完成这个任务。所以作业就分解到了每个课时中,在Lesson 13 的第一课时中布置的是采访你的父母或者祖父母,获取通州区近些年的变化并记录下你的感受,另外观看微课“一般过去时”,记笔记。这样就为完成海报中的Changes 板块打下了基础,学完第二课时学生就能顺利完成该板块。以此类推,每节课的作业既是为了巩固本节课知识,又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还是为完成本单元的终极任务做积累,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及时了解学情,精准查漏补缺
1.全批、全改知学情
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及时认真地批改作业,并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全批、全改的基础上掌握一手材料,利用课上时间统一讲解共性问题,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分别解决个别问题。
2.问题分类更聚焦
学生的问题可能比较集中,可能五花八门,这就需要教师归纳,将学生在作业和课上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简单的问题课下单独处理,相对集中的问题可以在课后服务时间分类、分层处理,从而达到精准对焦的目的。
3.大数据助力更精准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通过某些平台获取准确信息,然后再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指导,在课上推送相关练习。
4.利用评语巧沟通
“双减”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决策就是要求教师给每个学生写评语。教师不要把这个当成负担,相反,教师可以利用评语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利用批语评价学生的作业,指出作业中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下次批改作业时进行解答。这种方式尤其适合不爱当面问教师问题的同学以及课下没来得及问,或者做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同学。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留下更多的疑问,久而久之不知道从何问起。学生的问题积攒的多了,学习进度跟不上了,接踵而来的就是厌学,此时教师的提质又向谁要呢?
总之,“双减”是一线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不可回避的课题,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思考、实践、修正,曲折前行。相信大家一定能用自己的智慧辟出一条通往成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