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2-09-17粟红蕾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医学期刊职业倦怠健康状况

粟红蕾

(《社会科学家》杂志社,广西 桂林 541100)

一、引言

期刊编辑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也是精神文化产品的传播者。如今面临瞬息万变的期刊市场,我国期刊编辑承受着不小的心理压力。期刊具有出版周期短、时效性强等特点,因而期刊编辑的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压力较大,部分编辑人员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学术界对于学生、疾病患者、医务人员、公务员等各类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尤其是有关学生群体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梳理现有的文献资料发现,学者对我国期刊编辑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比较少,但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本文拟对我国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的学术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为丰富期刊编辑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研究文献的回顾与分析

(一)研究文献的回顾

笔者以“期刊编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共检索出3099 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3015 篇,外文文献84 篇。随后又以“期刊编辑”为主题并且含“心理健康”“抑郁”“焦虑”“职业倦怠”“职业压力”等主题词检索,对检索到的文献人工筛选后,最终获得164 篇中文文献。关于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的中文文献检索结果见表1。

表1 有关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的中文文献检索结果

从检索结果看,王红磊和方路1993 年发表的《试论期刊编辑的职业心理素质》是较早开始研究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的文献资料。这篇文献以期刊编辑的工作流程为出发点,分析了期刊编辑在每个工作阶段的职业心理变化特征,对后续研究期刊编辑心理特点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从文献发表时间上来看,2001年之前国内关于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献仅有6 篇。2001 年之前是我国期刊事业缓慢发展的阶段,从2002 年开始,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并渗入各行各业,中国期刊业开始进入转型发展期,从这一年开始国内有关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出现逐渐增多的趋势。2002—2011 年10 年间,我国关于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献总数上升到61 篇。2012—2021 年这10 年间国内关于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献共有97 篇,与上个10 年的文献总数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由图1 可知,研究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的文献数量呈现递增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期刊编辑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图1 期刊编辑心理健康文献统计

(二)研究思路的分析

期刊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编辑、校对、出版等实际工作的质量。因此,国内外学者从多种视角对期刊编辑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尤其是深入分析了期刊编辑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和成因。

1.期刊编辑心理现状

从前文对各类文献数量的统计结果看,国内关于科技期刊编辑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科技期刊是以科技发展为主题的期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的内容层次更高,创新性更强[2]。但是,一些科技期刊编辑仍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长期维持下去便会对工作失去激情,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邓丽莉和吴开明认为,较高的工作压力容易使科技期刊编辑产生三个方面的心理危机:一是强迫症,科技期刊编辑整日从事编辑校对工作,该工作要求一丝不苟,一字之差可能谬以千里。频繁从事校对工作,很容易使编辑产生焦虑,喜欢强迫自己达到目标,若有不顺就可能会生气、紧张和恐惧。二是情绪化,期刊编辑本质上也属于服务人员,他们要为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作者和读者提供服务,一旦沟通服务不到位,一些作者和读者可能会与编辑产生冲突,进而使得一些编辑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三是职业倦怠,即由于编辑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而失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等[3]。宋静和倪东鸿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心理可分为健康和不健康两种状态,前者包括求新、求异、求精、求实,后者则包括失望、心理失衡、不耐烦、急躁、自暴自弃等。由于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工作比较繁重,因此部分编辑人员的身心都可能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此外,还经常伴随有视力下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4]。

医学期刊是医学知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医学期刊编辑作为医学期刊质量的“把关人”,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医学期刊的发展。沙莎和姜云侠等人认为,面对医学知识日新月异以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医学期刊编辑所承受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他们也就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5]。杜旭认为,由于编辑工作具有周期性、时限性等特点,医学期刊编辑在校对稿件时,大到文章的框架观点,小到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都必须做到事无巨细,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医学期刊编辑工作兴趣下降,进而产生焦虑心理[6]。韩京锎和栾奕通过研究发现,部分医学期刊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抑郁、焦虑、强迫、偏执等方面的问题[7]。医学论文的特点是图表多、符号多、公式多、数字多,要求医学期刊编辑在审稿过程中不仅要细之又细,而且还要与作者、审稿专家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联系交流。因此,医学期刊编辑所承受的工作压力更大,进而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学报要比一般的期刊和杂志更讲究系统性、理论性和创新性。赵琦和黄丽等人认为,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内容相对单调乏味,如果编辑人员的消极心理长期得不到舒缓,很容易滋生冷淡、麻木、害怕、焦虑等心理问题[8]。尤其是在学报竞争愈发激烈、品牌意识更加强化的背景下,提升学报质量不仅关系到刊物未来的发展,而且还关系着高校的声誉和专业水准。在这双重压力之下,学报编辑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姬建敏通过调查高校学报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满意度普遍较低,这是该群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9]。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高校学报编辑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

2.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至今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习沙和董军杰等人认为,生活不稳定、家庭矛盾、作息不规律是影响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状况的三个主要因素[10]。李广宇和张宁认为,期刊编辑的个体认知水平、感情状态和意志品质会极大地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期刊应加强对编辑人员人性化管理[11]。刘畅和姚仁斌认为,影响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主要来源于社会变革对其生存状况的影响,以及编辑工作的性质[12]。幸建华认为,期刊编辑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受职业特征、工作态度和动机、工作环境、个人情绪等四个因素的影响。以职业特征为例,期刊编辑的工作都是在幕后完成,具有较强的隐匿性,长此以往,一些期刊编辑的工作成就感降低,容易对自己的工作岗位产生消极心理[13]。

3.成因分析

邓丽莉和吴开明认为,期刊编辑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格不健全。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才能安谧坦然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起起伏伏,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变化。相反,不完善的人格容易使编辑产生自我认知偏差,从而引发心理危机。二是工作压力较大。编辑本身就是一个脑力、体力高消耗的工作,而且期刊编辑还面临着编校标准的压力、期刊质量提升的压力、品牌竞争的压力以及期刊效益提升的压力、读者期望值的压力。过大的工作压力会让编辑不堪重负,心态失衡,进而产生心理困扰和心理危机[3]。孙书平认为期刊编辑产生心理压力的成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化时代知识层次提升以及文化变革带来的压力;二是选拔机制不完善,导致期刊编辑内心产生压力;三是期刊编辑自身发展不和谐带来强烈的焦虑感[14]。蔡红洋认为期刊编辑之所以出现不和谐的心理状态,主要成因有四个:一是期刊编辑的职业特点,二是个人期许与客观现实不符,三是工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四是受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影响[15]。

4.其他问题的研究

除前文总结的关于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献之外,还有一些学者从职业倦怠的角度出发,分析期刊编辑的心理健康问题。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1981 年,马斯洛等人确立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一是情感衰竭,即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进而导致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衰退;二是个性化,即个体用消极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三是个人成就感快速下降,即个体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的期望下降。总之,职业倦怠多是个体无法有效缓解释放工作压力,进而出现的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刘畅和姚仁斌认为,期刊编辑属于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通过调查发现,期刊编辑群体职业倦怠的发生率达到38.3%[12]。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近年来关于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的文献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马黎认为,期刊编辑出现职业倦怠问题时,其心理会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例如工作热情下降、人际关系恶化、工作成就感不强等[16]。

三、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研究的展望

(一)扩大研究样本量、区分研究对象特异性

总体来看,国内对于期刊编辑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现有文献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现有研究样本量小,另一方面研究对象也缺乏特异性。比如,姬建敏是国内较早开展有关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研究的学者,早在2004 年就编著有《编辑心理论》一书,该书“将编辑对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审理、优选、编排、创构活动视为一种全息的心理活动过程。从潜意识到显意识,从情感到意志,从直觉到思维,从分析个别到抽象综合,从感知审辨到缔构集成,从编辑的个人性格到整体风格乃至编辑职业人格的形成、心理素质的提高等都做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和分析”[17]。但是,姬建敏在《学报编辑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这篇论文中仅对某省高校学报的54 名编辑人员进行了调查,并没有说明是学报的社会科学类编辑还是自然科学类编辑。因此,除了要扩大期刊编辑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样本量,还应区分研究对象的特异性。

(二)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的成因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通过梳理、总结我国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我国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状态的分析,多认为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状态不佳,存在焦虑、抑郁、偏执、易怒等心理健康问题。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状态不佳的成因可能有共性的一面,但是不同类型期刊的编辑人员由于面对的专业不同,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也应有其独特性。对此,专家学者应予以深入探究,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三)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需进一步提升

虽然目前有关期刊编辑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学者也提出了很多改善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这为促进期刊编辑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和思考,但是,其对策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操作起来存在诸多难处。比如,一些学者提出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提升期刊编辑的职业认同,进而激发编辑人员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挖掘其心理潜能。但是该对策既难以大范围推广,也不易构建现实可行的编辑心理健康模型。

综上,未来对于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的研究,应将重点放在扩大研究样本量、区分研究对象特异性以及加强改善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状况对策的实操性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提升期刊编辑的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医学期刊职业倦怠健康状况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