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2022-09-17陈晓玲
陈晓玲
【教材分析】
《敬业与乐业》是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选自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讲述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此单元除《敬业与乐业》外,还有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两则》、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文体以演讲和书信为主,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将《敬业与乐业》这篇演讲词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有示范作用。这篇文章语言通俗,文短意长,有助于学生们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语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
教材中说,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论证要言之有据,论据要合理。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7-9年级学生议论文阅读的要求——“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1],教材以这样一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论据充实的议论文作范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为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进一步学习议论文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2.学习论证的方法,能够仿照课本,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结合自身学业,领悟敬业、乐业的精神,从中得到教益。
【教学重点】
1.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区分观点和材料,学习论证的方法,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2.结合自身学业,领悟敬业、乐业的精神,从中得到教益。
【教学难点】
1.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2.学习论证方法,能够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品析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1922年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所作的演讲。当时的中国,人们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轻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以飞黄腾达、出人头地为人生价值取向。这次演讲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并体会它的内涵,观照我们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二、资料补充
屏显: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作品《饮冰室合集》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其特点是: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富有鼓动性。主要手段:有声语言(讲),态势语言(演)。要求认清对象,确立鲜明的观点,思路清晰,节奏明快,感情充沛,说理充分。
三、初读感知,理解课文
1.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2.标清自然段,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有注解的随读随看。
屏显:
(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断,截取。章,篇章。
(3)不二法门: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主眼:主要的着眼处。
(5)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6)言不及义: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
(7)亵渎:轻慢,不敬。
3.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疑难词句,并和同学交流。(对于较难理解的句子,教师要引导解析。)
预设:
(1)“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排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作者认为凡是职业都是神圣的、可敬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不可缺少的,“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劳动价值相同,
(2)“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神圣”意思是崇高、尊贵,庄严而不可亵渎。这两句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强调。即:凡职业都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都是可敬的。职业有类别,但无高低贵贱之分,大家凭着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都是神圣可敬的,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
四、细读文本,理清论证思路
1.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学生可能会认为是标题,可引导学生品题目。)
点拨:中心论点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不运用修辞和疑问词。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题目(论点式题目),或文章第一段,或文章结尾一段。还有的在文章中间,找正文中关于论题、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
(1)从题目来看,文章谈的是一个关于什么的问题?
(2)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3)文中哪个句子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预设:题目“敬业与乐业”不是完整的句子,也没有表达出作者的看法,不是明确的判断,它不能作为中心论点。但告诉了我们此文的论题,可顺藤摸瓜,涉及该论题的句子有首段末、尾段末两句,都表明了作者的看法。第2自然段提到“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前后两处的相关句子都提到“敬业”“乐业”与人类生活,区别是末段后两句将“敬业”“乐业”具体化为“责任心”“趣味”,且表明了作者的目的和期待——“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前后比较,首段末句是中心论点,切中主旨,是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尾段末两句是对中心论点的强化。
明确: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
(1)读出观点的理性美。(勾画并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句子。)
屏显: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今日所讲,专我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在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取何种态度。
第一要敬业。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第二要乐业。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2)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点拨: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围绕标题中的关键词“敬业”“乐业”,筛选出全文的核心句子。
屏显: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第一要敬业。
第二要乐业。
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明确:分别从“有业”是前提,“敬业”最为必要,“乐业”是最高境界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作者直接亮明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让读者一目了然,这就是全文结构——总分总。
3.这几个方面能否调换顺序?
明确:文章从“有业的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这三个方面不能调换顺序,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基础、前提,敬业是根本,乐业是升华,逐层深入,这种逻辑关系不能打乱。
(确定中心论点是学习每一篇议论文的首要任务。课文论题明确,但确定论点可能存在障碍,主要是首段末句和尾段末两句,有些学生可能把握不准。另外,学生在学习议论文上经验不足,所以设置如上难点预测和方法点拨、教师分析,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辨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确定中心论点的方法:根据论点的特性;根据常出现的位置;不能混淆分论点和中心论点;要明白分论点是用来论证中心论点的。作者在题目中交代了论题“敬业乐业”,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安排:开头写了题目的由来,抛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分层论证,从“有业的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逐层深入;最后总结强化中心论点。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六、作业布置
1.作者选取了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请尝试整理概括。
2.从文中摘抄几则你喜欢的名言警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仔细品味。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学会分析
1.请一位同学以演讲的口吻朗读第六段,其他同学合上书来听他演讲。听完后给这个段落划分层次。
屏显: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代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2.请说说这部分的写作思路,注意先后顺序。
明确:这个段落先提出观点“第一要敬业”,然后引用朱子的名言解释什么是敬,接着列举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两件事都神圣的例子,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最后得出结论:“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3.研读第6、7段。
(1)请学生齐读第6、7 段。边读边勾画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以及作者提供的依据。
明确:①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第一要敬业”。(引导学生再次关注论点的位置,温故知新。)②作者的依据:a.朱子的话;b.做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c.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d.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人与军人具有同一价值的例子;e.曾文正、庄子、孔子等的话。(注意引导学生概括事例。)
(2)这些依据可以分为几类?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的事例,一类是名人名言。(点拨:引导学生掌握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确定论据的特点:事实论据往往是一些具体的事例和数据;道理论据往往是一些名人名言、公理、定理等。)②作用:引用朱子的话,证明了什么是“敬”。举了做总统和拉黄包车两个例子来证明“凡职业都是神圣的,都是可敬的”,从而说明了为什么要“敬业”的道理。举了佝偻丈人承蜩、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人与军人的例子,再引用曾文正、庄子和孔子的话,都是为了说明怎么“敬业”的道理。
(3)把所有论据放在一起是否意味着议论完成?
明确:不是,还应对其进行分析与阐述。(教师示范一个部分的论证思路,剩余部分由学生讨论探究,注意利用关键词和关键句来进行探究。)
二、分析论据和论证方法
1.其余段落作者选取了哪些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文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效果如何?
预设:
第3自然段,引用孔子的话,道理论证。
第4自然段,举了百丈禅师的事例,举例论证。
这两段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有业之必要(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这一观点。孔子和百丈禅师是儒门和佛门的大贤,借其名言或事例,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第5 自然段,将没有职业的人比喻为蛀米虫、盗贼,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有业之必要(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这一观点,比喻论证,使说理变得浅显易懂。
第8 自然段,以自己演讲为例,力证“既然劳苦免不掉,我们就要乐业”这一观点,列出四个理由,道理论证,阐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的道理。
以上论证和阐释都是论证中心论点的材料。“文章使用多种论据,具体、充分、深刻、有力地论证了此文的中心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2]
三、练习提升
1.判断下面两个例子能否作为证明“要敬业”的论据?为什么?
①某同学很喜欢昆虫,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查阅了相关的资料,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实验,写了一篇科普小论文,并获得奖项。
②某同学很喜欢玩手机游戏,到了痴迷的地步。每天,无论什么时候,他脑海里想的全是游戏,他也因此成为一个游戏高手。
明确:①事例可以作为论据,②事例不能。因为对学生来说,学习是首要任务,甲同学专心于学业,而乙同学则过度关注游戏。
2.请为此文的“要乐业”部分补充两个论据。
3.认识人生价值。作者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对此,你怎么看?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不少于50字。
预设:这个观点证明了人生价值并不因每个人的工作的层次高低而不同,而是根据每个人对自己事业的敬业态度来确定,我们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那就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自己确定观点并加以论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作业布置
请以“‘敬’与‘乐’”为题,仿照此文的思路,写一篇不少于500 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足,结构清晰。(此文观点明确,论据充足有力,论证思路清晰,是议论文中的典范。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同时还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此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如果只是单纯讲解议论文的知识点,学生必定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梳理文章结构时,我采取诵读、演读、小组讨论、质疑等方式,把议论文的知识点融入其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寻找关键句子和论据,体会其作用,并通过为文章再补事例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同时,此文还是一篇演讲词,教学设计中抓住演讲的特点,借助演讲的语气、语势理解观点和材料的区别,帮助学生掌握演讲的基本知识并理解演讲的重要性。在问题设置方面,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和生成新知。从学生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启发和感染点,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文章,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水到渠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教师应当通过指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智慧或认知生长。”[3]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14 页。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5 页。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8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