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如千骑疾 气卷万山来
——《一着惊海天》教学设计

2022-09-17罗琪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特写战斗机通讯

罗琪

【教材、文本分析】

《一着惊海天》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是一篇事件通讯,原文刊登于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荣获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第23 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

此单元属于活动探究单元,主题为“新闻”,学习内容以任务群的形式呈现,基本模式为课文学习、实践探究和写作表达。此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学习的总体目标是了解新闻内容,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特点,了解阅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更重要的任务是为后续的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做知识储备与能力保障。课文《一着惊海天》报道了2012年11月23日,辽宁舰进行歼-15 舰载战斗机着舰训练时552 号歼-15 战斗机着舰的经过,向我们展现了惊心动魄、振奋人心的“一着”。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它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其新闻价值不言而喻。

新闻作品的背后是复杂的新闻发现和新闻采编,这样一篇精品通讯的阅读教学该如何展开?

一篇文章,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准确解读,明确“文眼”,由此摸准文脉,梳理教学目标,选择“课眼”。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设计出以“课眼”为中心的问题链,使教学内容有序而恰当。[1]“活”的新闻标题对整篇新闻报道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涵盖丰富的信息量、思想性和艺术性。笔者认为本课可以构建以标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即“标题透视法”[2],借助新闻标题的题眼“一着”进入文本腹地,梳理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直达文本内部情感体验。由此帮助学生体悟新闻标题的妙处,感悟拟题和谋篇的关系,从而完成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为后续的单元任务做准备。区别于一般的阅读课文,活动探究单元的课文学习部分削减了助学系统,调整了编写体例,笔者认为除了独立的文本阅读外,教师需有单元教学意识。如果说消息是“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特写是“描绘新闻瞬间”,那通讯的任务则是“讲述新闻故事”,一篇精品通讯要求更为具体、形象、生动地描述新闻事件,对语言要求极高,以求达到“情动于心而言于行”的最高境界。用新闻的方式学习新闻,借助课文的编排顺序,采取对比阅读教学法。不同新闻体裁聚焦同一新闻事件,通过对比和改写的方式区分消息、特写和通讯,着重体会通讯的三大显著特点,即新闻性、文学性和评论性,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新闻知识系统,培养新闻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由新闻“题眼”切入文本,了解这则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与重要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思考新闻事实的获取和组织安排,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区分消息、特写、通讯三种新闻体裁,重点掌握通讯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教学重点】

概括新闻故事,体会作者情感,分析文章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梳理新闻事实的获取与组织安排,为后续任务式采访做准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启发式、合作探究式、对比阅读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短片。

二、新闻对比阅读·把握文体

师:若要第一时间报道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事件,会选择什么新闻体裁?

参考:消息(及时性)。

(屏显:消息一则)

歼--15飞机在辽宁舰成功起降

新华社辽宁舰11月23日电 中国航母舰载机歼-15 在2012年11月23日上午首次在辽宁舰航母上完成起降飞行试验,成功降落在“辽宁舰”的甲板上。舰载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技术难度最大、安全风险最高的海上科目。本次成功完成起降试飞,意味着“辽宁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上述消息用语准确、简练、直接,严格遵循“倒金字塔结构”。通讯有别于消息,作者讲述新闻故事,要求对新闻事件进行更为具体、形象、生动的描述,兼具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三大特点,如同记叙文一般有完整的结构,写好一篇通讯实属不易。通讯员蔡年迟、蒲海洋在现场观看着舰的全过程,并写下了事件通讯《一着惊海天》。

简要介绍本篇通讯稿的成就(屏显):

通讯稿《一着惊海天》

刊登于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在获得笫4 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后,又喜获第23 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

一篇作品,能接连被各方看好,必定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对于宏大的新闻事件,如何获取特殊视角?我们一起鉴赏这则精品通讯稿的“惊”人之处。

三、题眼赏析切入·借题发挥

(屏显)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师:此文的标题独具特色,主标题生动形象,仅五个字,字字值得斟酌。副标题朴实,全面概括课文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赏析。

示例:

主标题,“着”是专业术语,指着舰。“一着”,可以理解为第一次着舰,也可以理解成舰载机着舰的瞬间,由飞行到降落,戛然而止的状态。“海天”具有双重含义,即客观的广阔自然环境,也喻指整个世界。“惊”意蕴丰富,舰载机惊心动魄的着舰,震惊全世界。

副标题,直观、全面、具有事件概括性,交代清楚新闻故事。“目击”突显现场感。“首架次”让主题更集中,事件更突出。而“成功着舰”的结果,也让新闻报道更具价值。

师:从标题切入,看看课文与标题有怎样的联系?新闻事件及其组织安排、写作顺序,紧扣哪个字?

参考:“着”。

四、一语立骨品析·“着”实不易

小组合作探究:聚焦关键词“着”,划分本篇通讯稿的三个层次,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屏显)

第一部分(1—4):着舰前的“惊颤”。

第二部分(5-21):着舰时的“惊魂”。

第三部分(22—26):着舰后的“惊喜”。

师:我们接下来分组鉴赏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新闻事实的获取与组织安排,为后续任务式采访做准备,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

(一)着舰前的“惊奇”

1.环境之惊。

师:请找出渤海的海域环境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描写,试着体会。

示例:

海域环境:(第一段)“辽阔的海面,海风呼啸、海浪澎湃”——壮美全景式的画面,拉开画布底色。“八一军旗迎风招展”——人民解放军军旗,武装力量的标志。

工作环境:(第二段)穿着不同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一丝不苟进行检查工作。

2.背景之惊。

师:舰载机着舰的背景也预示着这篇报道的新闻价值与生命力。

示例:

第三、四段:用具体数据说明事故多、风险大,为后文的惊魂做铺垫。这也是一份信念,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一代代国人的强军梦想。

(二)着舰时的“惊魂”

师:文中语言非常细腻生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起降的惊魂,看图猜句子,并鉴赏。

(屏显)

用“镜头语言”放大新闻事件的至险

师:通过上述摄影特写,大家能说出文中对应的句子吗?进行简要的语言鉴赏。

参考: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继续提问:“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请从语言技巧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鉴赏舰载机起降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

(屏显)

分析:运用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了舰载机着舰的巨大危险和困难。航母的跑道只有200多米,仅为陆上跑道的1/15;航母行进,运动要素复杂,在涌浪的作用下,飞行甲板可能会沿着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进行运动;风向、风速复杂多变,不规则的气流会严重扰乱飞行轨迹。舰载机在航母这个狭窄的空间进行起降,在业内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

师: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了舰载机“起降惊魂”的画面。请模仿《“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文的标题,根据此文生动形象的比喻为舰载机起降的瞬间拟写新闻特写标题。

(屏显)

“刀尖上的舞蹈”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记

学生仿写,自由回答,示例:“凌波海燕”——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记;“惊险一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记;“疾如闪电”——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记;“汪洋一叶”——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记。

师:仔细观察,不同的标题特写的角度往往不同。

参考:着舰的危险、歼15 战斗机轻巧的飞行、着舰的惊险、舰载机飞行的速度。

师:此文运用了不少新闻特写的手法,如定格画面、细致描写等,但此文也有比较明显的故事结构:着舰前、着舰时(高潮)、着舰后。此外新闻特写一般集中描绘一个场面或瞬间,此文则包括了多个场面、瞬间。近年来“场景组合”式的通讯手法越来越常见。

(屏显)

通讯与特写的区别

在报道同一事实时,特写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即“描绘新闻瞬间”,聚焦事件的横剖面,强调时效性、现场感;通讯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剖面,要求来龙去脉完整。

师:语言是新闻美的载体,小组合作继续鉴赏第二部分的语言特色和谋篇布局。

参考: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甲板上定格胜利,巨大的“V”字一语双关,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具有象征意味,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也表达出胜利的喜悦与豪情。

把着舰的舰载机比喻成“凌波海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歼—15 舰载机即将着舰时的轻巧灵活。

飞行员和着舰指挥员的对话,语言描写增强现场感和真实感。

师:文章运用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和多种修辞手法,突出了通讯的一大特点:文学性。

(三)着舰后的“惊喜”

众人惊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请学生自由表达喜悦之情。

师:如果你是记者,在成功着舰后采访一位人物,你会选择谁?

参考:戴明盟(提示:人物通讯)。

五、逐梦海天·强军梦

师:辽宁舰的前身是前苏联设计的“瓦良格”号。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如今,中国也有了国产航母。

(屏显)

山东舰:中国首艘国产航母

2019年12月17日,将成为中国海军发展史上被载入史册的日子,首艘国产航母“山东”号在海南省三亚军港正式交付。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迎来国产航母时代。山东舰作为中国自行设计的航母,避开了苏联方案里面的“巨坑”,增加了机库容积,公开信息显示,国产航母至少可以搭载36 架歼-15 舰载机,相比辽宁舰,数量提升了50%。选择“山东”作为首艘国产航母的名字,主要是因为山东为建造国产航母及保障设施作出了重要贡献。

师: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大家可以预测,下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将以我国哪个省份命名?(学生自由发言。)

六、作业布置

根据课上拟写的标题,将此文改写成新闻特写,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新闻单元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新闻,帮助学生形成思考、辨别、对比、筛选信息的能力,为学生通向社会生活、关注身边时事搭建桥梁。人们认识事物有一个由此及彼、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第一次接触通讯,教师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并关注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已知知识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教学设计以“题眼”为中心构建课堂教学预案。主标题“一着惊海天”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副标题则是文本精要内容的提炼。通过读“题”进而梳“理”达到解“情”,整体把握通讯稿的谋篇布局和情感主旨。教学从新闻标题切入,提示学生从新闻事件及其组织安排等角度寻找题眼,设计指向内容解读的主要问题。紧接着聚焦关键词“着”,划分本篇通讯稿的三个层次,要求小组合作探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并讲述新闻故事。由此理解通讯的概念: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剖面,事件的来龙去脉比较完整。教学过程中,由题设问,合理引导,抓住关键,如“着舰时惊魂”这一部分,重点引导学生鉴赏此文的写作手法。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比的方法在学习中具有普遍意义,在新闻教学中也不例外。教学中,我通过一种新闻体裁带动多种体裁的学习。此单元前两篇文章均属于消息,结构特征明显,故以一则“消息”作为导入,既是回顾,也是为后文突显通讯的区别性特征做铺垫。运用形象思维,采取多种文学手法,生动形象报道新闻事实,则是新闻特写与通讯的共同点所在,此文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体裁融合”。这篇通讯稿在定格画面时使用了不少新闻特写的手法,集中笔力描写精彩的瞬间。如“刀尖上的舞蹈”“凌波海燕”等特写画面也与“飞天凌空”形成鲜明的类比。在教学中设计“新闻特写”小插曲,也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这类“场景组合”性的通讯写法,更深刻体会特写与通讯对新闻事件横纵剖面的倾向性。本教学设计突破了单篇课文的限制,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仅仅“教教材”,达成了单元整合知识资源的目标,引导学生关注整体性和关联性,用新闻的方式学习新闻。

注释:

[1]应慈军:《阅读教学“课眼”的确定与运用》,《语文学习》,2009年第2期,第24 页。

[2]于娜、刘继明:《聚焦标题:课眼模式的文本透视——以<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为例》,《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8期,第25 页。

猜你喜欢

特写战斗机通讯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苏-35S战斗机
从特写到长镜
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研究
特写
歼-5战斗机
蚋式战斗机
通讯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