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中有真意 欲辨难忘“言”
——司马迁《史记》微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2022-09-17赵瑞华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诸君项羽刘邦

赵瑞华

【教学设想】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摩形传神,千载如生”的人物刻画艺术,成为后世典范。而《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是其中的精彩篇目。本教学设计以“欣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为微专题,从纵观始皇、慷慨悲歌、抉择考验和成败归因四个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品味个性化语言,感受项羽、刘邦形象,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体会其“实录”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

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 ——明·茅坤

这堂课我们将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赏析项羽与刘邦的形象,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体会其“实录”精神。

二、示范引领

(一)定方向

司马迁的《史记》“摩形传神,千载如生”,尤其擅长运用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赏析项羽与刘邦的形象,若比较其个性化语言,你会选取哪些比较点呢?

讨论明确:①纵观始皇;②慷慨悲歌;③抉择考验;④成败归因。

(二)指路子

对人物个性化语言的赏析,可以从语言内容角度展开,揣摩文本语意,体会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领悟作者意图等,也可以从语言形式角度展开,分析句式、标点符号、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等。

(三)作示范

师生共同赏析:纵观始皇。

1.错置项羽与刘邦的人物独白,让学生发现错误,顺势设问:为什么这样安排不妥?

PPT: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彼可取而代也。”

明确:错置不符合人物性格。

2.揣摩文本语意。如果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两句话,该如何说?

示例:

项羽:“那个家伙的皇帝位可以拿过来替他做。”

刘邦:“啊,一个堂堂的男子汉就该当这样!”

3.体会人物心理。

①设问:项羽、刘邦观察的是同一个人,却分别称呼“彼”和“大丈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嗟”是什么语气?

明确:项羽——一种复仇心理,表现其对秦始皇的仇恨与蔑视。

刘邦——“赤裸裸的赞美”,表现其对秦始皇的仰慕,对帝位的钦羡,对权力的渴求,对自身的境遇不满。“嗟”是一个叹词,既包含感叹之意,又有赞美之情。

②PPT:

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不胜其羡。

——清·王鸣盛

点拨:“悍而戾”,即凶暴蛮横之意。“不胜其羡”,即羡慕得让人受不了。

追问:为什么语意里一个凶暴蛮横,一个羡慕不已?他们分别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番话的?

拓展:项羽的“凶暴蛮横”源自国仇家恨。国仇:楚国为秦朝所灭。为巩固政权,秦始皇对楚实行了高压统治,并且不断巡行天下,以炫耀武功,镇压反抗势力。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至江浙一带,项羽观览了秦始皇。家恨:项羽出身于世世代代为楚将的项氏,身世显赫,其祖父被秦将王翦所杀,心里早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刘邦的“羡慕不已”源于其卑微处境。刘邦担任泗水亭亭长期间,曾经带领着刑徒到京城服徭役,有了一次亲眼观看秦始皇出巡京师的机会。作为一个底层官吏,刘邦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也从未见过如此盛大的场面,自然会对秦始皇钦羡不已。

4.感受人物形象。

PPT:

(项羽)蛮得妙,与高祖语互看,两人大局已定于此。 ——姚苧田

追问:一句话就能看出“大局”?刘邦最终击败项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句话表达出性格对命运有影响,甚至起到决定作用的观点。这两句话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交流明确:

项羽——年轻气盛,直率粗犷,胸无城府。

刘邦——稳重谨慎,胸有城府,暗藏心机。

5.体会表达特色。

设问:这两句话在句式上各有什么特点?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交流明确:

项羽——陈述句。表达直白,心直口快,旁若无人,未加克制。

刘邦——感叹句。善于掩饰,自我克制,表达隐晦,不留话柄。

6.归纳小结。

这两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几近相同,都吐露了人物的真心,但是表达形式及效果迥异。一直一曲,一显一隐,一心直口快一胸有城府,彰显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板书】吐真心:一直一曲。

三、合作交流

借鉴以上赏析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从另外三个比较点中任选其一赏析,然后当堂交流。

(一)慷慨悲歌

1.分角色朗读。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拓展点拨。

PPT:

《垓下歌》: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 ——宋·朱熹

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清·吴见思

3.交流总结。

《垓下歌》和《大风歌》都抒发了人物真情,但是从背景看,前者表现项羽垓下被围,深陷绝境,地阔天高却托身无所之境;后者表现的是刘邦平定叛乱,得胜回朝,荣归故里之时。从情感看,前者表现的是项羽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穷途失路之悲;后者则是刘邦衣锦还乡,踌躇满志的得意之词。从视野看,前者着眼自身,视野狭仄;后者着眼天下,视野宏大,胸襟开阔。从风格看,前者柔从刚出,以柔为主;后者刚中有柔,以刚为主。

【板书】抒真情:一柔一刚。

4.朗读指导。

《垓下歌》应读出慷慨悲凉之感,语调低沉,语速缓慢;《大风歌》应读出苍茫豪迈之感,语调高昂激越,铿锵起伏缓速徐进。

(二)抉择考验

1.深情朗读。

(1)项羽:渡不渡江?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刘邦:尊不尊位?

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2.对话交流。

①项羽的这段话共有三个句子,句末的感叹号和问号,分别有什么深意?

交流:第一个句子不用问号却用感叹句,表明无须设疑,坚定了不渡江而选择自杀的决心。第二个句子用反问句强调的是“我”没脸面再见江东父兄了。第三句子再用反问句强调“我”对江东父兄心里有愧。在“渡不渡江”的生死关头,项羽首先想到的是对不起江东父老,而不是考虑自己的得失,体现了胸怀坦荡的英雄本色!

②拓展:体会“心思”、“认输”及“不肯”的内涵。

PPT:

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

——钱钟书《管锥编》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交流:“心死”,即“认输”,就是承认了失败无可挽回;“意未平”,即“不服气”,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固执地认为上天要灭亡自己。

李清照不说“不能”“不想”,而是“不肯”。“不肯”意思是可以、能够,却不愿意去做,表明项羽选择的是宁可无愧而死,也不肯惭愧而生!这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与傲然风骨!

③“吾不敢当帝位”,是真的不想登皇帝位吗?有什么言外之意?

交流: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大家都觉得我是贤者,我就能即皇帝位了。刘邦不是真的不想登皇帝位,只是在虚意推让,在耐心等待,等待臣子们“搭梯子”而已。“西汉帝国就是因为诸侯王们找到了一把最恰当的‘梯子’而诞生了”(王立群语)。

④拓展:比较下面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异同。

PPT:

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诸侯王幸以为便于天下之民,则可矣。

交流:相较第一句,第二个句子中两个“便”连用,“直录说话人的吃涩语言”;“便国家”之后使用了省略号,把想说的话咽了下去,收到了“不肯说尽而诎然辄止,使人得其意于语言之外”的表达效果,活画了汉高祖退让帝位时惺惺作态的复杂神情。这种咽下去不曾说全的话,第三个句子给补上了,语意反倒不及上句丰富。

3.归纳小结。

乌江渡头,项羽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镇定作出选择,宁肯无愧而死,也不愿抱愧而生,彰显了一位真英雄胸襟坦荡的本色。皇帝宝座面前,刘邦在当不当皇帝、尊不尊帝位作出抉择,经过一番虚情假意的推让表演过后,攀上了群臣递过来的梯子,完成了由汉王到西汉开国皇帝的历史性演变。

【板书】显真性:一诚一伪。

(三)成败归因

1.推荐朗读。

(1)项羽:天要亡我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2)刘邦:我善用人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对话交流。

①项羽讲的这番话,可以分为几层,表达了哪些意思?“天之亡我”有什么言外之意?“愿为诸君快战”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

交流:第一句是回顾辉煌的历史,即使面对失败的今天,仍然不忘辉煌的过去。第二句的意思是他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之亡我”。第三句的意思是他要用痛痛快快的一仗来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

“天之亡我”的言外之意,一是可以亡“我”的只有天;二是亡“我”可以,但不是“我”的罪过。失败面前,项羽并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的过失,而是一味归咎于天命,表现出其绝对自信、极端自负。

“愿为诸君快战”表明项羽的最后一战并不是为了胜负的结果,而是为了完美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仿佛只有如此,方可保住一世英名。在项羽心目中,死不足惜,英名却不可侮。

②拓展。

PPT:

它史之妙,妙在能简,《史记》之妙,妙在能复。 ——清·牛运震

交流:在这段话中,司马迁主要使用反复的手法。正如钱钟书《管锥编》所言“马迁行文,深得累叠之妙,如本篇末写项羽‘自度不能脱’,一则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再则曰:‘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三则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③刘邦的话中“其一”“其二”分别指什么内容?这段话中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其一”是指项羽妒贤嫉能,不能论功行赏;刘邦善于封赏。“其二”是指用人。刘邦能够招揽人才,知人善任,所以得天下;项羽不能任用贤才,刚愎自用,故失江山。

这段话主要使用了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句式上是整散结合。“三不如”是复笔,强调了自己不如“三杰”,突出了刘邦高明于项羽的地方,即善于用人。

3.归纳小结。

得失面前,项羽把失败归结为天命,显示其感性的性格特征。他更注重情感因素,任感性所为。而刘邦则冷静得多,他把成功经验总结为善于用人,凸显其理性的性格特征。一个自矜功伐,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一个知人善任,善于纳谏,老谋深算。一愚一智,高下立判。

【板书】蕴真意:一愚一智。

四、课堂小结

1.用简短的几句话总结课堂内容。

纵观始皇吐真心,慷慨悲歌抒真情,抉择考验显真性,成败归因蕴真意。

2.体会“实录”精神。

真心、真情、真性、真意,就是人物个性化语言包蕴的真味。这种真味彰显了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即“不虚美,不隐恶”。文章既不掩饰、不歪曲“历史的事实”,又不回避、不掩饰自己的感情态度,字里行间饱含着司马迁的复杂情感,其中有对项羽的推崇、歌颂、同情,又有对汉武帝的爱恨交加。

【板书设计】

猜你喜欢

诸君项羽刘邦
悼童老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晤橘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梦遇项羽
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