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习题优化策略 凸显重点落实要素
——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为例

2022-09-16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奥体校区朱奕銮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习题要素词语

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奥体校区 朱奕銮

语文要素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将语文要素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安排在单元导引、课文提示和课后习题中。相较于中高段,低段的教科书并未安排明显的单元导引,出示显性的语文要素,而是将要素呈现在课后习题中,教师可以从分析现状、梳理要素、针对性优化这样的顺序着手,解读习题、落实要素。

一、分析现状,把握要素

(一)善于发现隐藏要素

尽管一年级下册教材并未有明显的单元导引,但相应的语文要素隐藏在课后习题中。以第14课《要下雨了》为例,课后第一题要求“说出故事里出现的所有动物”,就包含着提取信息的要素,要求学生能找出文本中的明显信息。后半部分“分角色读一读”则是包含了朗读训练的要素。第二题“想一想三种动物下雨前都在干什么”是考察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第三题“读一读、记一记图中词语”则是积累了语言。三道题目中隐藏的语文要素既有区别又有重合,需要仔细分辨和发现。

(二)凸显重点抓住要素

课后习题能帮助教师分析教学重点,优化教学策略。《要下雨了》一课中,通过课后习题中一、二两题的分析,教师能明确本课一个教学重点依旧是培养学生信息提取能力。课后习题依托文本产生,与文本紧密相连,教师正确解读课后习题能帮助教师分析教学内容侧重点,采取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要下雨了》时教师就会在部分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强化信息提取的训练。

(三)呈现答案落实要素

课后习题完成的情况是对教师教学成果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检验。《要下雨了》一课中,学生对于课后习题的解决过程是其信息提取能力的一种训练,课后习题的答案呈现,既是对学生掌握提取信息能力的一种学习检验,也是对教师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检验。

二、整体把握,梳理要素

把握要素之后如何落实,要进行进一步的梳理。首先要梳理本课的重点语文要素,其次要梳理单元的重点语文要素,最后要梳理该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一)单篇课文的整体性

除了书本后面的识字表和写字表外,每篇课文一般还有2~3个学习任务。除了每个单元的主要语文要素外,还有其他需要学生掌握的能力。

表1 《要下雨了》的课后题及要素分析

这三题涉及“语言积累、正确朗读、文本信息的提取和运用”多种语文要素。所以面对一篇课文的课后习题,首先要认识到其具有整体性、综合性。

(二)同一单元的层递性

语文要素在同一单元的表现方式也具有层递性。如第六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意思”,这个教学是贯穿整个单元的。在《古诗二首》时做适当铺垫,如联系生活猜测“藏踪迹”的意思。到了《荷叶圆圆》,则是学习运用联系生活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单元最后《要下雨了》在泡泡提示中知道“闷”的意思,则是让学生自主尝试运用这种方法。随着文本不断变化,学生面临的学习难度增加了,对学生的要求也变高了,层层递进。

(三)同一册书的有序性

语文要素有序地分布在教学文本中,这是一年级下册课文单元的主要语文要素编排(见表2)。

要素显性地呈现,其在教材中的分布也有一定的特点。在教科书中,每一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语文要素,而该语文要素的呈现并不是扁平化的,而是有序递进的。比如在同一本书中,就“了解词语意思”这一方面,在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都分别有体现(见表3)。

表2 一年级下册课文单元的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

表3 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都是合理的方式,只不过放在课例中有先后的顺序。

三、针对性优化,落实要素

(一)注意顺序,回顾归纳

针对同一册书中反复提及的要素,其习得必然有多种方法。当学习第二种方法时,要对前面的所学方法进行回顾,以便学生能组合运用。

以“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为例。第三单元《小公鸡和小鸭子》的课后题要求学生要学习结合上下文的内容,通过语句对比,更好地体会“偷偷地”和“飞快地”加上之后的好处。而在第六单元的第13课《荷叶圆圆》的课后第二题“连一连,说一说”和第三题“读一读,写一写”中,学生要学会联系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荷叶是“圆圆的、绿绿的”,进而对苹果展开描述。

因此在教学《要下雨了》时,在课前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先简单让学生回忆《小公鸡和小鸭子》中学习的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方法,回顾《荷叶圆圆》中联系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的方法,将两种了解词语的方式进行一个总结归纳。

(二)把握整体,有的放矢

同一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所以除了有针对性地练习外,我们在明确单元的重点目标基础上,要做到统筹兼顾。

以《要下雨了》为例,其课后习题中的第三题涉及语言积累的部分,第一二题都是提取信息。而本单元的重点在了解字词意思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理解词语”是第三和第六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对于理解词语这一块要安排更多的练习与指导。

虽然提取信息占课后题的比重较多,但分析一下找出文中信息要素在本册书甚至在上册书中出现的情况(见表4)。

不难发现,提取信息的技能是一个已学的语文要素,而非新学的语文要素,因此要注意其所花费的时间,有的放矢。

(三)利用习题,设置策略

1.带着习题,圈圈画画

同样是信息提取方面的训练,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除了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思考,圈圈画画也十分必要。圈圈画画的行为调动了学生多重感官参与阅读行为,能强化记忆,训练思维,提升语感敏锐度。

表4 一年级教材中“提取信息”要素出现的情况

比如《要下雨了》一课的课后题,要求学生说一说故事里有哪些动物。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还要指导学生将阅读过程中看到的动物都圈画出来。等到阅读完毕时,利用圈圈画画方法的学生比纯阅读的学生更能完整地叙述出所有的动物。这就是掌握阅读方法的一种表现。

2.根据习题,巧设环节

课后第三题的要求是语言积累。单纯的朗读既枯燥又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游戏的方式,依据词语编排环节,巧妙设置复习呈现点。比如可以设置摘苹果环节,将词语按照课文中的顺序依次摆放在苹果树上,由学生按照顺序竞赛读、摘苹果。还可以根据课文图片设置“小白兔回家”的游戏,由同桌之间比赛朗读,谁读对了先走一步先回家。

这些游戏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积累了词语,不但完成了课后练习,还落实了语文要素。

3.思考习题,练习表达

除了阅读信息的提取,后续的确认与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课后习题所要求的表达既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求同存异,也让学生有了阅读收获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要下雨了》一课时,课后的第一题分角色读一读,不单是直接读文字那么简单,而是有步骤,有流程的。第一步圈出文本对话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小鱼闷在水里不舒服的画面以及蚂蚁搬家时急切的画面。这样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时,就自然而然地能读出说话的语气,小鱼闷着说话慢,蚂蚁很急说话快。在一步步完成课文朗读练习后,教师在最后环节还可以创设语境,让学生根据课文句式换一种动物想象仿说,比如遇到蜘蛛,小白兔又会怎么沟通呢?这是对已有句式的一种模仿迁移,最终提升了学生自主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低段语文统编教材而言,课后习题体现了语文要素。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分析,有序的梳理来落实语文要素,优化教学环节。同时要注意合理利用习题,不是为题目而教学,才能更扎实地推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习题要素词语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容易混淆的词语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找词语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