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CT 影像融合导航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探讨
2022-09-16李占勇
李占勇
(鱼台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山东 济宁 272300)
神经外科是医院重要的科室,收治患者多需要行手术治疗干预,借助手术能快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神经外科手术属于是一种入侵式操作,术后容易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因此,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手术过程中,应积极干预,尽可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风险,巩固手术效果[1]。MRI神经导航是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中常用的辅助定位方法,借助MRI不仅能实现术中的准确定位,亦可随时将手术中的信息反馈给神经外科医师,使得医师能更加理解解剖结构与病变的关系,从而选择最佳的入路,达到准确的靶病灶。但是,MRI神经导航多使用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于术前CT、MRI检查结果,而患者围术期脑部手术的操作等,造成与术前参数产生误差,增加手术难度[2]。而MRI-CT影像融合导航技术能结合MRI、CT等影像学优势,具有准确、灵活、微创性及快速性优点,集影像、导航、手术为一体,能实现术中的准确定位,从而提高手术成功及精准率。因此,本研究以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为对象,探讨MRI-CT影像融合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4月鱼台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48例。对照组中男31 例,女17例,年龄24~72岁,平均(53.29±6.74)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9~32 kg/m2,平均(25.39±5.63)kg/m2;疾病类型:脑胶质瘤14例,脑膜瘤15例,海绵状血管瘤10例,垂体腺瘤7 例,其他2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24~72 岁,平均(54.15±6.77)岁;BMI 18~33 kg/m2,平均(24.58±5.73)kg/m2;疾病类型:脑胶质瘤12例,脑膜瘤16例,海绵状血管瘤11例,垂体腺瘤6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及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具有神经外科手术适应证[3];②术中采用MRI-CT影像融合导航技术、MRI神经导航定位,能保证手术顺利完成;③患者病情稳定,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已经确诊的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者;②术前行放化疗、生物免疫治疗者;③病情恶化或中转上一级手术者。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设备
磁共振导航机型,型号:Niapolis,购自于美敦力公司;磁共振机,型号:SIGNA Pioneer 3.0T核磁共振扫描仪,购自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CT机型,64排,Somatom Definition AS购自于日本东芝公司。
1.2.2 检查方法
对照组:采用MRI神经导航。术前常规完成透露体表6~10个点标记,常规完成辞工增强扫描,将获得的数据与图像刻录光盘,并以DICOM图像导入磁共振导航。同时,根据术前影像信息勾画手术的体表边界,依次作为拟开颅部位。术中随着手术的进行,能造成脑结业流失,MRI图像上会引起病灶的偏差。手术过程中借助MRI图像重新完成图像的匹配,精准地测量病灶偏移的距离、深度,并进一步分析二者的关系,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
观察组:采用MRI-CT影像融合导航技术导航。(1)MRI/CT影像融合技术。我国神经导航技术使用最多影像资料为MRI与CT图像,由于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与神经结构分辨率,能准确地显示病变形态、大小、位置及血供,但是骨性结构显示欠佳;而CT成像则能提供骨结构、钙化的详细影像。①CT模拟定位扫描。采用CT常规进行平扫+增强,造影剂为碘帕醇,行横断面扫描,从病灶部位,层厚为3 mm;②MRI扫描。采用磁共振3.0T常规进行平扫+增强扫描。造影剂为扎喷酸葡胺,确定扫描范围,肱扫描T1横断位、T1横断压脂增强、T2横断位、T2横断压脂、resolve高清弥散系。将获得的CT、MRI图像经网络传送到后处理软件中完成图像的融合,并由我院经验丰富的医生根据融合图像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2)术中导航。术前完善有关检查,进入手术室后进行常规麻醉,待上述操作完毕后,安装神经外科头部固定架,做好手术体位的约束、固定,以保证手术安全。接通电源打开并进入导航系统工作站,将U盘数据导入系统中,帮助患者建立模拟透露三维立体模型,固定清洁三角参考架,根据患者病变的部位、大小及扫描要求,打开红外线扫描注册仪,并调整局部系统工作站与红外线发射器的距离、角度、位置等,尽可能获得稳定的信号源,其空间避免走动与故障物。采用注册仪完成逐层扫描注册,借助计算机接收相应的位置坐标。对于吻合程度>4 mm者需要重新注册。注册完毕后,借助导航棒进一步确定颅内病变在头皮表面的投影位置。根据病灶的解剖及其毗邻的结构关系,确定最佳的手术路径,如:皮瓣的大小、切口、骨瓣大小及距离病灶的位置等,术后7 d评估患者效果,并完成6个月随访。
1.3 观察指标
①症状评分:两组术前、手术7 d后分别从侧面部疼痛、流泪、流涎、面部抽搐及头晕嗜睡进行评估,各项总分3分,得分越低,效果越佳;②语言功能:两组术前、手术7 d后分贝从流利性、复述、朗读、阅读、信息量、听理解、命名与系列语言8个维度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语言功能越佳;③运动功能:两组手术后进行6个月门诊随访,并于术前、术后1、3、6个月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总分66分,得分越高,运动功能越佳[3];④术后并发症:记录两组围术期切口感染、脑脊液流失、脑组织塌陷、血管破裂及神经受损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得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7 d后症状评分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手术7 d后侧面部疼痛、流泪、流涎、面部抽搐及头晕嗜睡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手术前比较,*P<0.05。
组别 侧面部疼痛 流泪 流涎观察组(n=48)手术前 2.15±0.51 2.32±0.56 2.19±0.53手术7 d后0.79±0.15#*0.83±0.175#*0.74±0.125#*对照组(n=48)手术前 2.16±0.53 2.34±0.58 2.21±0.55手术7 d后1.63±0.34*1.72±0.36*1.61±0.32*组别 面部抽搐 头晕嗜睡观察组(n=48)手术前 2.23±0.54 2.18±0.52手术7 d后 0.86±0.215#* 0.85±0.205#*对照组(n=48)手术前 2.25±0.56 2.20±0.54手术7 d后 1.50±0.27* 1.59±0.31*
2.2 两组语言功能比较
两组术前语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7 d后语言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观察组手术7 d后流利性、复述、朗读、阅读、信息量、听理解、命名与系列语言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语言功能比较(±s,分)
表2 两组语言功能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手术前比较,*P<0.05。
语言功能 观察组(n=48) 对照组(n=48)手术前 手术7 d后 手术前 手术7 d后流利性11.39±2.13 8.58±1.54#*11.41±2.15 5.92±0.89*复述 34.21±5.49 28.63±4.52#*34.23±5.51 23.21±3.86*朗读 31.52±6.49 28.39±3.24#*31.49±6.46 22.51±3.12*阅读 15.39±2.14 14.12±2.04#*15.42±2.16 10.59±2.02*信息量3.59±0.61 2.73±0.52#* 3.62±0.63 1.96±0.45*听理解103.24±15.39 100.15±14.31#*104.31±16.41 92.14±8.91*命名 17.42±3.21 14.39±3.02#*17.40±3.20 10.15±1.69*系列语言8.21±0.84 6.73±0.56#* 8.23±0.86 4.31±0.43*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围术期切口感染0例(0.00%)、脑脊液流失1例(2.08%)、脑组织塌陷0例(0.00%)、血管破裂1例(2.08%)及神经受损1例(2.08%),总发生率为6.25%;对照组围术期切口感染1例(2.08%)、脑脊液流失1例(2.08%)、脑组织塌陷1例(2.08%)、血管破裂1例(2.08%)及神经受损1例(2.08%),总发生率为10.4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5,P=0.461>0.05)。
3 讨论
神经外科手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借助手术能切除病灶组织,延缓病情发展,但是患者手术过程中选择何种定位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4]。近年来,MRICT影像融合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5]。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7 d后侧面部疼痛、流泪、流涎、面部抽搐及头晕嗜睡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7 d后流利性、复述、朗读、阅读、信息量、听理解、命名与系列语言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MRI-CT影像融合导航技术能改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症状,且对患者言语功能影响较小,利于患者恢复。MRI-CT影像融合导航技术属于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一种,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中,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病灶切除率,降低术后伤残率,且该方法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治疗费用较低[6-7]。同时,MRI与CT图像的融合功能,能更加精准地显露病灶位置与毗邻结构,且骨性结构的CT成像则更有助于手术切口、骨瓣大小的设定,不仅可实现影像数据的优化互补,亦可根据要求调配患者的对比度,客观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结构位置关系,实时引导手术进程,为手术的准确性、安全性提供保障。研究表明[8-9],导航技术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同时,借助多模态影像能实现病变的精确定位,完成病灶的实施跟踪,保护重要脏器与神经[10]。同时,借助CT、MRI等影像,能进一步确定病灶的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11]。此外,CT成像能清晰地显示病灶的骨性结构,能根据患者情况确定切口、骨瓣大小,发挥不同影像方法优势,确定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12]。本研究中,两组术后1、3、6个月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术后1、3、6 个月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围术期切口感染、脑脊液流失、脑组织塌陷、血管破裂及神经受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MRI-CT影像融合导航技术能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MRI-CT影像融合导航技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中,能快速改善患者症状,减轻对患者言语功能的损伤,有助于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未增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