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 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肱骨近端骨折临床分型中的诊断价值

2022-09-16叶敬东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16期
关键词:肱骨三维重建分型

叶敬东

(沭阳中山医院影像科 江苏 宿迁 223600)

肱骨近端骨折属于目前最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也是常见的外伤,是指肱骨外科颈远1~2 cm至肱骨头关节面之间的骨折,其包括了肱骨外科颈在内与其以上部位的骨部,其在全身骨折中占比达到5%,易出现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中,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肱骨近端骨折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多数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跟髋部骨折一样,是脆性骨折,且约有10%左右的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而且患者还易合并关节脱位、血管神经损伤等,增加患者疼痛感的同时影响其功能[1-3]。临床研究发现[4],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需要先对其进行正确的分型,以此来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也为指导治疗与预后评估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临床在肱骨近端骨折分型诊断中,主要采用X线片、二维CT扫描检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CT扫描技术也在日益进步与普及,其可以通过立体角度观察骨折,提高骨折类型的判断准确性[5-6]。本文选取5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探究在肱骨近端骨折临床分型中CT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7月宿迁市沭阳中山医院收治的50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对5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在明确患者的临床分型前,采用X线与CT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检查,以手术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50例患者中包括24例男性、26例女性,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9.00±3.84)岁;发病原因:交通事故致伤、摔伤、高处坠落伤、其他伤分别为10例、20例、15例、5例。所有患者均出现局部瘀斑、患肢较健侧略短,出现畸形骨擦音,患臂出现肿痛与张力性水疱。

纳入标准:①可以开展X线检查与CT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检查者;②没有合并其他恶性疾病者;③明确有过外伤史者;④新鲜骨折者;⑤临床资料完整者;⑥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检查禁忌证者;②合并有免疫功能障碍者;③过敏体质者;④妊娠或是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开展手术治疗前,均在手术前开展常规X线平片(Briliance)检查,进行前后位片、穿胸侧位片检查,之后开展CT平扫检查,并实施三维检查。CT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检查方案:应用16排的飞利浦螺旋CT机,在检查前叮嘱患者保持仰卧横轴位,设置相关参数,即电压为120 kV,电流为300 mAs,层厚为2 mm,螺距为3,矩阵为512×512,视野为320 mm,重建间隔为2 mm,重建的函数为FC10。将CT扫描数据通过二维DI-COM的格式输入到计算机中,采用相关软件,开展ⅤR、MRP重建。在三维构建模型下与常规影像学检查方式下,对照分析骨折的分型,明确骨折的Neer分型与类型。

在明确好相关分型标准之后,为患者开展针对性治疗方案。50例患者中,有27例实施保守治疗,有10例患者开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有13例患者开展切开复位钢板、克氏针内固定、空心钉等治疗。手术后,通过X线平片检查,了解骨折与固定治疗效果,指导患者开展功能训练。手术后,对24例患者实施随访干预12~36个月,平均20.55个月。手术后,应用ConstantmruIey评分标准,对其功能进行评价。

1.3 观察指标

以手术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CT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的诊断价值。即对比不同的检查方式在肱骨骨折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肱骨近端骨折分型采用Neer分型法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0例患者手术情况分析

50例患者经手术检查证实,均属于肱骨近端骨折。评估患者的临床分型,即Neer二部分骨折、三部分骨折、四部分骨折分别有25例、14例、11例。同时50例患者还有9例伴有肩关节前脱位与4例伴有肩关节后脱位。

2.2 X线检查与CT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结果分析

X线检查Neer二部分骨折、三部分骨折、四部分骨折分别有18例、8例、6例;CT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检查Neer二部分骨折、三部分骨折、四部分骨折分别有25 例、12例、10例。X线检查肱骨近端骨折临床分型准确率显著低于CT数字化三维重建检查(P<0.05),见表1。

表1 X线检查与CT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准确率比较[n(%)]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属于目前最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其是指在肱骨颈以外1~2 cm处至肱骨头关节面之间的骨折,发病率达0.05%左右,其虽属于常见的骨折类型,但治疗较难[7]。现已被临床称为未解决的骨折,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重,使得肱骨近端骨折发病率逐年不断上升,现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临床上骨折的正确分型对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判断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8]。目前常用的分型是在1970年Neer制定的Codman四部骨折分类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分类方法,此分类方法包括了骨折的解剖部位、不同组合、骨块移位程度等因素。Neer分类方法考虑到骨折部位、骨折数目。但分类的主要依据是骨折移位的程度,即移位>1 cm,或是成角畸形大于45°为标准而进行分类的。在Neer分类的基础上,AO是对Neer进行改良而定的,分类时,非常重视肱骨折的血液循环供应情况,故肱骨头的血循环与缺血坏死的发生,与骨折的治疗、预后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损伤程度,AO分类系统又将肱骨近端骨折分为A、B、C三类,因此,肱骨近端骨折准确的分型是为了更加准确地判断、评估肱骨近端骨折的预后,也为了合理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随着肱骨近端骨折认识的加深,治疗方案也在不断发展。对于复杂的骨折,治疗问题较多,故明确骨折分型,对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作用。以往,临床在肱骨近端骨折诊断中,采用X线检查,X线检查不仅可以了解骨折的移动情况,还可以对骨质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也有学者将其作为肱骨近端骨折后出现缺血性坏死的主要预测影像学手段。标准的X线投照方法是对肩胛骨进行侧位、正位、腋位等进行投照,但对于不能忍受疼痛感的患者,在开展标准的腋位投照后,采用了ⅤeIpeau位进行检查。但因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类型较为复杂、多样,只能取得高质量的X线片才可以对骨折的解剖特点进行分析与了解。同时,因X线片属于平面图,不能反映出骨折的复杂性,而且在X线片上,骨折块的影像重叠,在X线片上会影响移位的判断,特别是对于1 cm移位者,或是45°成角的畸形者,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性[9]。因此,如果在肱骨近端骨折诊断中只靠X线平片检查,并不能准确、完全地评估肱骨近端骨折的分型、分类情况。在本次研究中,发现通过X线平片检查,骨折诊断与分型占比只有82.00%。

CT检查诊断用在肩关节骨折诊断与移位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CT平扫成像可以预防各种组织解剖结构的重叠,可以为临床提供良好的组织对比。但CT平扫检查缺少立体感,对于扫描方向的平行骨折患者或是轻微骨折患者、多发粉碎性骨折患者来讲,具有一定的显示缺陷[10]。有研究指出[11],通过CT平扫检查,可以诊断骨折与明确分型占比。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其与X线片检查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CT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其在肱骨近端骨折诊断中,可以发挥显著作用。肱骨近端骨折临床分型有Neer、AO分型,其中通过X线片检查,在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诊断中,存在一定的临床争议性。通过对比X线片、CT断层、CT三维重建,其在肱骨近端骨折分型检查诊断中发现,Neer分型的四部分骨折判断,CT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诊断效果较高,而且此技术所取得的图片可信度较高。与CT三维重建系统相比,通过三维重建软件,可以明确的了解骨折细微的结构,方便诊断、治疗。CT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以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等技术为主,特别是前者,其可以在同一空间内,应用不同的像素下的透明度,清晰地从深部对骨折情况进行分析,更容易观察到无移位的骨折、较小的骨折块。有研究表明[12],CT断层图像与ⅤR图像与常规的X线检查在肱骨近端骨折检查诊断中,可以提高诊断效果,特别是在Neer分型诊断中,可信度较高。而且容积重建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肱骨近端骨折诊断符合率。而多平面重建技术属于原始的CT图像开展矢状面、冠状面等平面重建,可以呈出现更加准确、清晰的骨折分布情况,有助于提高肱骨近端骨折分型诊断标准,也有助于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的依据。而且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在多面平重建技术的处理下,可以发现轴面图像中的肱骨头松质骨容积,效果较为满意。

CT三维图像技术是以快速成形技术为基础的,通过3D打印机,可以将特殊的相关材料堆叠、积累,制造出三维实体技术。与常规的诊疗模式相比,医生可以通过影像学图像,结合解剖学结构,凭借空间构想能力对骨折情况进行判断。而采用CT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后,可以将三维模式直接复印出现,能让医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骨折情况,并通过模型上的图像进行手术模拟操作,明确手术方式与内固定物的选择及放置位置,以此来明确相应的手术治疗方式,为医生在手术前充分地了解与评估骨折创造有利条件,极大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从而缩短手术时间。此外,CT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的开展可以在立体角度下清晰地了解肱骨近端骨折的大小结节、肱骨干、肱骨头等各个部位的空间关系,并在丰富的密度层次下,明确各个关节的空间关系,提高病变的检出率与诊断符合率[13]。而且肱骨近端骨折还可以在任意轴向、角度旋转中选择最佳的病灶观察位置,能进一步明确有无小结节骨折的出现,观察骨折端的移位情况,了解患者是否出现关节脱位、脱位方向。临床通过准确的三维重建技术与AO骨折分型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医学技术与传统骨科概念的相关特长,让两者更好地融合,为临床医生制定术前计划提供参考。本研究结果显示,X线检查肱骨近端骨折临床分型准确率显著低于CT数字化三维重建检查(P<0.05)。由此说明,CT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用在肱骨近端骨折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的应用不仅能发现骨折,还可以对骨折进行立体、全面的分析,对骨折实施个体化的解剖测量,明确钢板内固定的放置位置与钢钉的长度、进针方向、角度等,能预防术中盲目性操作而损伤关节,可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肱骨近端骨折临床分型检查诊断中,采用CT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肱骨三维重建分型
钢板内固定与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效果的meta分析
右肱骨巨大骨囊肿1例
肺炎克雷伯菌RAPD基因分型及其与氨基糖苷类药敏分型对比研究
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三维重建的飞机机动动作库设计与可视化
CT三维及X线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的可靠性
互联网全息位置地图迭加协议与建模制图技术
无人机影像在文物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光编码技术在犯罪现场重建中的应用
复杂分型面的分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