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刺颈夹脊穴联合颈椎卧位持续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9-16王怀泽朱俊琛马幸福聂勇李迎春苏毅王超熊应宗郑智文李富有
王怀泽,朱俊琛,马幸福,聂勇,李迎春,苏毅,王超,熊应宗,郑智文,李富有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临床研究所 230061
颈椎病在临床上属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为3.8%~17.6%[1-2],神 经 根 型 颈 椎 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在所有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约占70%[3],其主要机制为颈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神经根受到刺激后继发水肿,导致神经分布区疼痛,同时皮肤感觉减退,严重者肌肉萎缩及皮肤感觉障碍[4-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的日益普及,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已经有了年轻化的趋势[6]。我科在临床使用深刺颈夹肌穴联合颈椎卧位持续牵引治疗CSR 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住院治疗的CSR患者,共60例,取得患者同意后,按随机数字表法为2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2 入组标准
2.1 诊断标准 参照第四版《实用骨科学》[7]及2015年首都医科大学发布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8]制定。具体纳入标准为:①颈项及肩部酸痛,有放射痛(+),可放射至前臂和手指,同时神经支配区域有麻木感或伴有皮肤感觉减退;②患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等阳性;③临床表现与X线、CT或磁共振等影像学相符。
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20~65岁;③无药物过敏史;④患者知情同意,依从性良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②伴有眩晕、行走不稳、腰部束带感症状或有霍夫曼征等病理征;③有颈椎手术史或外伤史;④有消化道炎症或溃疡、皮肤病、血液系统疾病或合并其它严重疾病不适合参加者;⑤孕妇、哺乳期妇女。
3 方法
3.1 基础治疗 2组均给予穴位常规针刺、甲钴胺片(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H20051440,规格0.5mg)、注射用氯诺昔康(苏州天马医药集团天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20113080)治疗。常规针刺取穴:以局部阿是穴及手足太阳经穴为主,取天柱、肩井、后溪,辨证配穴:风寒痹阻证加风门、大椎;气滞血瘀证配膈俞、合谷;肝肾亏虚证加肝俞穴、肾俞,施以平补平泻法,使针刺局部出现酸胀感,留针20 min/次,期间行针1次,1次/d。甲钴胺片0.5mg/次,3次/d口服;注射用氯诺昔康8mg 静滴 1次/d治疗,连续2周。
3.2 对照组 采用颈椎卧位持续牵引,主要操作方法如下:取滑轮牵引装置绑缚于患者头侧床架,头侧床脚垫高10cm左右,嘱患者自然放松仰卧病床,颈后垫枕,枕颌带拖住下颌、枕骨粗隆处,前后处于均衡状态,保持颈屈15°~20°,维持牵引力线水平中立位,根据患者一般情况选择起始重量为3~6kg,悬空重量,逐渐增加牵引力,以患者颈部有拉力感且可耐受为度,一般不超过12kg,后维持重量,持续牵引30min左右,2次/d,连续2周。
3.3 治疗组 在颈椎卧位持续牵引的基础上深刺颈夹脊穴。患者俯卧位,定位C3-C7棘突下,旁开0.5寸处的颈夹脊穴,根据颈椎磁共振影像及患者临床表现,选取相应颈椎病变节段的患侧夹脊穴,穴位常规消毒;选择0.30mm×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天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对准穴位单手直刺90°,快速进针,针尖抵达椎板骨膜后调整针尖方向,向关节突关节内侧间隙方向缓慢进针,推进20~40mm(依据患者胖瘦情况),施以捻转、弹法等行针手法平补平泻使针下产生滞针感,患者局部产生酸、胀、麻感,以出现向患侧颈背肩臂传导性触电样、麻胀样感觉为佳,后快速持针柄上提3~5mm,留针20 min/次,期间行针1次,1次/d。行针时手法应轻柔,频率应50~60次/min,时间不超过1min,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耐受情况每次选取1~3个夹脊穴使之出现放射感即可。1次/d,连续2周。
5 观察指标
5.1 颈椎病颈椎功能评定表(ASCS)评分[11]选用颈椎病颈椎功能评定表(ASCS)表对患者进行评定,主要包含临床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动作三大项目。每个项目分为若干分项,每一分项都有级别评分,总评分最高为29分,评分越高,病情越轻。
5.2 视觉模拟(VAS)评分[12]VAS评分法,共0~10分,评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重,以此评价治疗前、治疗后,随访1、3个月时患者的疼痛程度。
5.3 疗效判定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中有关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内容进行疗效评价。症状缓解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①痊愈: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麻木等临床症状基本消除,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80%≤症状缓解率≤100%;②显效: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麻木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弱阳性,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60%≤症状缓解率<80%;③有效: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麻木等临床症状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不显著,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弱阳性,影响部分日常生活和工作,30%≤症状缓解率<60%;④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无改善,甚至加重,症状缓解率<30%。总有效率=(痊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
6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设计符号秩和检验、非参数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2周的治疗,观察组30人中,28人有效,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0人中,23人有效,总有效率为76.67%,经SPSS分析,z=-2.693,P=0.007(P<0.0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治疗疗效比较
2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各时间节点,VAS评分均不同时满足正太和方差齐性,故同组间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设计符号秩和检验(Wilcoxon检验),2组间同一节点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二样本检验);同一时间节点,对照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均有显著差别(P<0.05);治疗组,治疗2周与随诊1个月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诊1个月与随诊3个月时无明显差别(P>0.05)。见表3。
表3 2组VAS评分(x±s)比较
3 2组患者治疗前后ASC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AS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治疗2周至2次随访时ASCS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均降低,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Greenhouse-Geisser校正)结果显示,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2组治疗2周、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与治疗前均有差别(P<0.05),但治疗2周与同组2次随访间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在治疗后各同一时间点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ASCS评分比较(x±s)
讨 论
中医学无CSR这一确切名称,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体征,与“项痹病”“肩颈痛”较为相似[13]。从中医角度来看,CSR的病机为年老体衰、肝肾亏虚、风寒湿邪趁虚而入或跌扑劳损等,损伤颈项部筋脉,导致气血不行,经络不通,从而产生肢体痛麻等症状[14]。西医学认为本病与颈椎间盘退变所致小关节位置及结构紊乱,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受压迫有关[15]。研究表明,约90%以上的CSR 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来改善症状和体征[16]。
牵引是颈椎病常用治疗方法,坐位颈椎牵引法,患者在牵引过程中可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卧位牵引可使患者全身完全放松,头部保持稳定,保障力学平衡,同时患者舒适度较高,可减轻椎间隙压力、扩大椎管容量、松解粘连、纠正患者关节错位、解除滑膜嵌顿、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17]。
颈夹脊穴为经脉奇穴,位于项背部且挟督脉,背驰太阳,具有联络、沟通与调控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的重要作用,若受风寒侵袭则易发病,可影响到脊神经的前后支及交感神经[18]。陈广烈[19]等认为,针刺颈夹脊穴可良性调节颈部肌群的肌力和肌张力,缓解颈肩部的肌肉痉挛,松解粘连,同时具有调整其动力平衡,间接纠正颈椎关节紊乱的作用。亦有学者研究发现[20],针刺颈夹脊穴可通过加速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减小血流阻力指数,加强椎动脉供血,改善大脑血供,减轻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同时又可调整脊神经的应激能力。关于颈夹脊穴的针刺深度,杜宇征[21]等采用颈夹脊穴不同针刺深度治疗本病患者104例,对照组为常规针刺,而传导组为深刺至患者上肢抽动,结果表明深刺颈夹脊穴在止痛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后传导组患者血清中吗啡样物质含量显著増加(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中颈夹脊穴针刺的深度和角度是依据“病在筋骨当深刺留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两大理论,且有相关临床研究[22]证实,深刺颈夹脊穴后调整角度,针尖抵达病变的神经根周围,激发人体经气,气至病所,以增强颈部血运,促进病灶处炎性物质消散,缓解受累神经根炎症和水肿,改善临床症状。
脊神经后支、神经根的前根和后根从颈夹脊穴位周围通过,支配范围涵盖了颈夹脊穴所在部位,针刺颈夹脊穴可以刺激脊神经,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达到同阿片类药物作用机制的镇痛效果[23-25]。颈椎牵引可促进椎间孔扩大,减轻椎间盘压力,进而促进神经根粘连松解,缓解肌肉痉挛,且其能充分制动受压神经根,有助于减轻神经根无菌性炎症,但单纯应用颈椎牵引治疗,复发率较高,故临床上常采用针刺与牵引联合治疗,以促进远期预后改善[26-27]。
本研究采用深刺颈夹脊穴联合颈椎卧位持续牵引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结果显示,治疗2周时,2组VAS评分均降低,ASCS评分均上升,说明2组在改善疼痛,减轻临床症状方面均有效,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2组间比较有差异,说明观察组治疗效果更好;随访1个月时,观察组的VAS评分较治疗2周时进一步下降,对照组的VAS评分无明显变化,提示随着时间的延长,观察组的止痛效果进一步提高;随访3个月时,2组VAS评分、ASCS评分较随访1个月时均无明显变化,说明2组的临床疗效均持久,且从远期效果来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颈椎卧位牵引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颈夹脊穴深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明显缓解疼痛,减轻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所选取观察指标不够敏感、准确,缺乏特异性客观指标,随访时间较短,深刺颈夹脊穴的止痛机制不够明确,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