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塞诗歌文化对当代河西走廊旅游发展的影响

2022-09-16孙琳钰

旅游纵览 2022年9期
关键词:边塞边塞诗河西走廊

郝 煜 孙琳钰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000)

引言

一个地区的旅游项目或者旅游景点都与当地的文化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河西走廊本身具有唯一性,边塞诗歌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也具有独特性。本研究拟在通过研究边塞诗歌文化中可以与河西走廊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探究可以旅游产业与边塞诗歌文化相结合的可行性路径,从而提升旅游者的参与度,为河西走廊的诗歌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参考与启示。以边塞诗歌文化与河西走廊旅游为个案,揭示出边塞诗歌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并进行河西走廊诗歌文化旅游开发的合理构想,能够为富有文学色彩地区的诗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上的有益指导,为学界诗歌与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背景

边塞诗作为我国古代边塞地区一种特有的诗歌类型,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早在汉乐府诗中,边塞诗就表现出当时边塞地区社会的动荡与战乱的频繁;在魏晋南北朝的大动荡时代,“三曹”、建安七子等都对边塞地区的战乱与人民的疾苦进行了详尽的描写;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等。而在长达千年的历史变迁之中,边塞诗以其不同于中原、江南地区的独特精神风貌和意象内涵,在诗坛独树一帜,成为边塞文化的一种象征,也成为边塞地区历史事件、风光风貌的真实写照。

(二)研究内容

通过对边塞诗歌文化价值的了解与学习,发现诗歌中所描述的自然意象、地名意象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意象符号具有唯一性,具有作为特殊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而通过对当代河西走廊旅游发展现状的了解,发现文化底蕴深厚的河西走廊旅游发展还是比较原始的资源导向型,旅游产品存在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因此探究边塞诗歌文化对当代河西走廊旅游发展的影响,并将二者进行整合开发,能够提升河西走廊旅游的文化附加值,使其具备更高的消费与游览价值,进一步促进这一地区旅游产业发展。

二、概念界定

(一)边塞诗歌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按照题材内容分类,有山水诗、田园诗、咏史诗、咏物诗、边塞诗、哲理诗、讽喻诗等,其中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以社会政治活动为表现内容,其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意象,包括“沙漠”“草原”“军马场”“鸿雁”“河流”“雪山”等;所描写的人文景观意象,包括历史遗迹、古建筑、宗教活动、民族民俗活动等,这一题材的诗歌有着特殊的地域性,而且也蕴含着强大的文化震撼力。

边塞诗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也显得独特而丰富,其中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沿着历史的长河一直流传至今。在河西走廊这片诗歌曾吟唱的土地上,民族的交融恰恰也在某种程度上再现着诗歌中所传诵的“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藩王能汉语”的场景,形成了古今相近的独特场景,这不仅是边塞诗的独特魅力,还是河西走廊这一地区所呈现出的独特的民族文化景观。

(二)边塞诗中的旅游资源及对河西走廊旅游发展的影响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如果能够被旅游业合理利用,将会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由此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其中,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玉门关一样的历史遗迹、莫高窟之类的古代建筑、江南一带的园林建筑文化等。中国的古典诗歌是我国独特的旅游资源,其本身就涵盖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有描写四个季节的自然山水风光,因此也就跨越了一般旅游资源的季节性限制,具有独特性。

边塞诗所描绘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无论是作为广义的旅游资源还是作为狭义的诗歌旅游资源都具有唯一性与独特性,并且成为河西走廊旅游文化活动的影响因素,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通过对有关边塞诗歌文献的研读可以得出,边塞诗歌中蕴含的旅游资源构成了对河西走廊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边塞诗歌中蕴含的旅游资源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例如,高适的《金城北楼》描写了辽阔壮美的塞外风光,其中“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短短两句先从远处天空写起,以“满晴空”起笔,给人以辽阔壮美之感,视线随之转换,连绵起伏的高山倒映在泱泱积水之中,而高阔的天空又与之相呼应,山水天地此时融为一体,有江山如画之感。之后用拟声的手法将河水湍急的奔涌之声比作离弓之箭,以“急”而“有张力”的形象刻画出迥异于江南缠绵流水的边塞河流。视线一转,从低处的河流望向了高悬于空的一轮残月,不同于一般诗歌中所讲的弯月如船,此诗中“月势如弓”不仅将温婉如玉的月亮写得富有气势,而且反映出这一地区局势的紧张。短短两句并没有点出任何地点,而其赋予的画面感使河西走廊的自然风光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够吸引众多感兴趣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增加河西走廊旅游景区客流量,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第二类是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例如,带有民族民俗意象的诗句“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蕃歌三两声”等,这些诗句生动地展现出北方边境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善于猎骑、千杯不醉的特点;带有历代名将文化符号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中的飞将军李广就是陇西成纪人,这些在河西走廊征战的历史传奇人物有利于河西走廊塑造鲜明的旅游形象,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其产生强烈的旅游意愿,带动当地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三、河西走廊概述

河西走廊地处甘肃省,下辖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嘉峪关市、酒泉市,从古至今都是西域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这里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旅游资源多样而又独特,旅游活动同样丰富。乌鞘岭与祁连山以北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以西独特的沙漠风光吸引着一批批沙漠探险、沙漠越野拉力的爱好者前来体验,祁连山以南的山丹军马场、张掖的丹霞地貌等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遗址不仅是普通游客的向往之地,还是历史学者、敦煌学者、民俗学者的游学之地。

四、河西走廊的诗歌文化旅游现存问题

(一)产品类型单一

唐朝是边塞诗的巅峰创作时期,而唐朝的边塞诗发芽的土壤正是河西走廊这片土地。但是地方政府和旅游行业对边塞诗歌文化缺少足够的开发意识,导致这一地区旅游产品类型单一,除了可供游客参观的几处景点和寥寥几家农家乐,住、行、购、娱等产品项目几乎为零,这对于曾生长于此的边塞诗是一种浪费,因此极大地限制了河西走廊边塞诗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文化内涵不足

独特的诗歌文化旅游资源是这一地区旅游产品长盛不衰的根源所在,也是旅游产品项目开发时所能依托的良好主题。边塞诗歌文化具有唯一性,因此给河西走廊的旅游产品项目注入边塞诗歌文化,可以提升河西走廊旅游产品项目的独特性与地域性,进而赋予旅游产品项目较高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附加值。但是周围的秦晋地区具有类似的旅游资源,导致河西走廊旅游产品项目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大打折扣,而且这一区域的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娱乐与边塞诗歌文化基本没有结合,文化内涵不足,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三)开发模式组合性不高

目前,河西走廊的诗歌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有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和市场导向型开发模式两种。

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是最常见的旅游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依托已经存在的、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如河西走廊的沙漠、草场、丹霞地貌、武威雷台汉墓、莫高窟等。这种开发模式常用于我国旅游产业刚刚起步的阶段,有成本较低、可行性较高等特点,但是面临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客观资源为唯一基础的开发模式显得过于单一,导致旅游企业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忽视了市场发展方向,设计的产品项目无法满足游客的实际需求。

市场导向型开发模式是河西走廊另一种旅游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根据旅游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目标群体的发展变化确定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开发主题、开发规模等。任何旅游资源的开发都离不开对市场的分析探寻,但是商品经济对文化传统造成了冲击,导致河西走廊旅游产业过度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对诗歌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加上如今河西走廊本身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如气候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等,使该区域的客源市场受到一定的打击,市场导向型开发模式也将面临转型。

五、河西走廊诗歌文化旅游发展路径

(一)对边塞诗歌旅游纪念品进行实用性开发

河西走廊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这里向旅游者兜售的丝绸、夜光杯、胡杨木等旅游产品,具有相当浓厚的地方特色,因此具有纪念意义。但是,当前游客越来越注重旅游产品的实用性,钟情于既有实用性又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这些传统的旅游纪念品开始受到冷落,甚至因为产品质量较低和品牌特色不足逐渐退出旅游纪念品市场。对于边塞诗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河西走廊的旅游企业可以从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出发,搜寻容易引起游客共鸣的意象,如“月冷榆关过雁行,将军寒笛老思乡”中的“冷月”“边关”“鸿雁”“寒笛”等意象,可作为旅游纪念品的符号性特征,使实用性产品与其相结合。例如,传统的胡杨木可能只能被加工成一个动物型木偶或者钥匙扣,河西走廊的旅游企业可以从边塞诗歌提取的意象符号,制作一整套胡杨木钥匙扣,将诗句刻写于上,不仅可以丰富其外观种类,还可以提升其文化附加值,在充满纪念意义的同时,使旅游纪念产品既有文化内涵又有 实用性。

(二)探索体验导向型开发模式

体验导向型开发模式是在市场导向型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游客需求,开发旅游资源,设计旅游产品项目,使旅游者获取高满意度的、以旅游体验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河西走廊的旅游企业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积极开发以旅游者体验满意度为准的旅游产品,形成具有唯一性的体验旅游主题,并在这一主题范围内设计游客可以直接参与的、有文化内涵的、高质量的旅游体验项目,进而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旅游者普遍比较期待边塞诗歌文化主题旅游,因此,河西走廊的旅游企业应该打造以边塞诗歌为主题的文化园区,围绕诗歌文化推出文化旅游精品。

(三)打造河西走廊边塞诗歌主题文化园区

河西走廊的旅游企业要注重对文化园区的规划设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数量、相对集中的边塞诗歌文化主题休闲娱乐等设施,实现食、住、行、游、购、娱产品和边塞诗歌文化的对接,使边塞诗歌主题氛围充满整个旅游活动;着力打造绿色环保的生态旅游地,不仅要有颇具特色的沙漠、古城楼等,还要建设具有张掖地区地域特色的水域草场,这样不仅能够将诗歌中所描述的这一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组合,而且能够改善整个文化园区的环境状况,提升边塞诗歌文化旅游质量。

其一,营造一种重回汉唐的氛围。园区可以聘请演员装扮为古代人在街上游走,在指定范围内比武、射箭、骑马、练兵,构建诗歌中边塞征战的场景,充分增强旅游者体验。

其二,开发横向组合产品。园区应紧紧把握边塞诗歌文化主题,将诗歌文化景观、诗歌文化活动、诗歌文艺打造为核心产品,以河西走廊当地的自然风光、佛教文化、少数民族风情、农家乐等为边缘产品,开发具有较高体验度的边塞诗歌主题文化横向组合产品。

其三,纵向组合边塞诗歌文化景观。河西走廊曾经孕育了盛唐边塞诗歌,而现在的河西走廊仍然保留着许多边塞诗歌中传唱过的遗迹、物品等。园区可以将这些诗歌中所描绘的遗迹、物品等通过开发静态产品和动态产品的方式再现出来,推出一系列与诗歌中所呈现的历史典故等有关的演出节目,形成有关边塞诗歌的静态文化景观和动态文化景观。

其四,设计特色边塞诗歌文化旅游活动。园区应设计一批在文化园区内进行的以边塞诗歌文化为主题的大型节庆活动和特色文化活动,如边塞诗歌旅游节、吟诗大会、边塞诗歌创作大会、丝路文化与边塞诗歌文化交流会、边塞诗作意境国画创作交流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有关边塞诗歌的文化活动。这些旅游活动的举行不仅能提高旅游者的体验程度,而且能吸引一批文化艺术从事者前来参加,一方面增加了河西走廊的游客数量,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河西走廊的知名度。

其五,推出边塞诗歌文艺活动。区内应通过深入挖掘边塞诗歌的内涵意象,整合其中的苦寒特色、与战争主题、乡恋主题等,围绕这些主题特色邀请编剧、导演、演员打造有代表性的大型诗歌文化歌舞节目,如可以采用边塞诗歌中带有叙事性质的《悲愤诗》《燕歌行》等,形成表演专场,供旅游者消费欣赏,使河西走廊的旅游开发模式得到 转变。

猜你喜欢

边塞边塞诗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风
在河西走廊聆听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梦回边塞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多元文化共存的边塞古城:右卫镇
边塞诗概念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