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 发展态势分析

2022-09-16张园园

旅游纵览 2022年9期
关键词:遗产地生态旅游发文

李 慧 张园园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引言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活态遗产,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资源,旅游作为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已成为动态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主题相对分散,包括农户参与意愿、旅游资源评价、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旅游经营模式与产品创新、游客的态度与感知等多个方面。现有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研究历史较短,相关学科体系还不成熟。本研究借助CiteSpace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中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研究趋势变化,以更好地了解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现状及演变趋势,为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在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将检索主题词设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时间段为“不限—2021年”,检索出文献267篇,然后把主题词设为“农业文化遗产地”且“篇关摘”为“旅游”进行结果检索,去除与第一种检索方法获得的重复文献后,两种方法共检索到369篇文献。在对检索结果进行逐一阅读判断之后,剔除重复、与主题不符、非学术性文章(如新闻、书评等),最终筛选得到适用于本研究的中文文献276篇。之后利用CiteSpace 5.8.R3软件对文献进行分析。通过时间跨度、时间间隔和阈值参数设置的方式,分别生成有关论文作者、发文机构、论文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并据此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态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研究进展分析

(一)发文量

从历年发文数量来看,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说明学者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关注度逐年上升,但总量仍有不足。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我国第一个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于2005年正式启动,所以我国第一篇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出现在2006年,2009年之前整体发文量较少;2010—2016年的发文数量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为此阶段的峰值,可能是由于原农业部在这一年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工作,提高了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2017年发文量又达到一个峰值点,主要原因在于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其旅游发展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相关研究开始涌现;2018年发文数量有所下降,2019年又重返高潮,年发文量达到历史最大值36篇。

(二)发文机构

本文对样本文献中发文量较多的研究机构进行频次统计,发文数量排名前三的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分别为84篇、23篇、22篇。福建农林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紧随其后,分列第四和第五位。从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来看,在发文频次较高的研究机构中,有5家所在地在北京,其余研究机构分布在江苏、福建、浙江、广西、湖南、江西等地。由此可知,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机构主要在北京和一些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区,说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发文机构与重要研究区域的分布较为统一。

(三)发文作者

根据CiteSpace文献统计结果,核心作者有15人,占总人数3.65%,核心作者发文数量为85篇,占总发文篇数30.80%,其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孙业红(44次)、闵庆文(38次)、王英(20次)、武文杰(17次)和刘某承(12次),说明国内该领域还未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共形成了412个节点,548条连线,作者之间形成了较强的合作关系,其中以闵庆文和孙业红等作者为核心的合作研究网络表现较为突出。

(四)关键词

根据关键词共现图谱,对出现频次不低于5的关键词进行中心度和频数统计分析(见表1)。关键词共现图谱共有节点230个,连线266条,网络密度值是0.0101,旅游开发、保护、旅游参与、情感分析等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词。其中,“旅游开发”一词频次最高(32次),说明旅游开发作为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的有效途径,已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中心度是判断某一研究领域热点方向的标准,节点关联性越大,中心度越高,说明该节点在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力越大。从表1可知,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词依次为旅游开发、保护、旅游、旅游发展、开发、哈尼梯田、生态旅游。由中心度和关键词频次的分析结果可知,旅游开发、遗产保护是国内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热点。

表1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研究中频次不低于5的关键词

(五)研究演化路径

根据CiteSpace研究演化路径的可视化分析可知,关键词可归结为10个主要聚类,聚类模块值(Q值)为0.8297(大于0.3),说明聚类内部的连接关系比较紧密;平均轮廓值(S值)为0.9438,说明聚类结果可靠性较高。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大致经历了从旅游开发到遗产保护和生态旅游,最后到乡村振兴的研究演化路径,其中旅游开发和旅游参与两个聚类词贯穿整个研究历程,持续时间最长,说明旅游开发和旅游参与是该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题;其后,遗产保护、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聚类词开始出现,学者开始重视遗产保护,并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等体验式旅游转变,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从单一粗放模式发展为多样化的体验模式;后期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等聚类词开始出现,这与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相呼应,且突显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乡村特色,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六)研究热点

CiteSpace的突发性探测功能可用于明确一定时间内某领域的发展动态和热点。本研究的突发性探测分析得到11个表现最强的突现词(见图1)。

图1 国内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研究突现词统计

早期突现词主要为旅游开发、情感分析、旅游参与、青田县,说明早期研究多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主要围绕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开发、利益群体参与展开;2008年,生态旅游开始突现,这与国家提倡生态旅游相呼应,学者开始关注遗产地的生态转型,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2013—2018年突现词有保护利用、休闲农业等,说明对遗产地进行保护式旅游开发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并开始寻求休闲农业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2019年至今只出现了遗产保护一个突现词,说明学者进一步认识到遗产地旅游开发要建立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旅游开发作为遗产保护的一种手段,助推遗产地发展。

三、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通过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从2006年开始,发文数量总体来呈波动化上升趋势,但发文总量仍有不足。二是在研究机构方面,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占据主要地位,且以北京和农业文化遗产地所在区域的研究机构为主,作者之间合作关系较强,其中以闵庆文、孙业红为中心的团队研究成果最为丰富,但作者之间并未形成较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三是研究主要关注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保护和生态旅游,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经历了从旅游开发和旅游参与,到遗产保护和生态旅游,最后到乡村振兴的演化路径。其中,旅游开发和旅游参与持续时间最长。四是研究热点集中于遗产地的旅游发展、遗产保护、旅游参与、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方面,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主要研究案例。

(二)展望

第一,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单位应增强合作,创新协作机制。目前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论文发文总量仍然较少,研究团队集中在少数几家科研单位,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参与不足,难以满足为地方培养实用型和复合型遗产旅游管理与科技人才的需求。因此,未来研究应加强各单位的合作,通过项目合作、会议交流等方式,使更多科研单位参与其中,尤其应该吸引和引导更多处于遗产地周围的高校与科研单位加入,加强可持续合作机制、产业融合、技术支撑等方面的研究,扩大研究区域,建立研究团队。

第二,明确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内涵,深度拓展研究内容。目前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尚有不足,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内涵仍缺少成熟一致的观点,未来应进一步梳理和剖析,为构建成熟学术研究体系奠定基础。目前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开发、遗产保护等方面,对深层次的机制、政策等因素研究较少,且研究对象不够多样化,未来应对这些要素及作用机理进行深入探讨。另外,目前研究多以个案为主,缺少对发展模式的总结和归纳,对比研究较少,结论普适性不足,未来研究中可以凝练发展经验,提出适合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模式,如生态旅游模式、社区参与模式、遗产博物馆模式等。

第三,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未来应推进多学科融合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具有明显的多学科融合特点,必须突破旅游学科界限,融合生态学、农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研究的拓展。例如,利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利用农学和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气候、资源、地形地貌对旅游方面的影响;利用社会学理论,分析遗产地的风俗习惯、民俗氛围,并发掘其中的旅游价值,促进遗产地旅游的创意开发和活化利用;还可以利用新技术,如人工智能、数据分析、3S(GIS、RS、GPS)等,提高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管理效率和水平,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

猜你喜欢

遗产地生态旅游发文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