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 有效教学
2022-09-16王佳文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
◇王佳文(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
一、“精彩”课堂分析
数学课堂设计是一门艺术,有的课堂设计得相当“精彩”,教学方法在一节课里用了不少,教师也在课堂展示各种“才艺”。但这样的设计和表演,使得数学课堂真的还具有浓浓的“数学味”吗?这值得我们深思。通过近段时间来自己的课堂设计以及观课体验,发现不少数学课堂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
(一)声、光教具使用过度,干扰太强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层出不穷,融入课堂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不少教师公开课的PPT 中都加入了动画制作,以及“希沃白板”的使用,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本无可厚非。但这些方式手段,在数学课融入的方式、尺度,则永远是教师争论的话题。有的教师喜欢用电影视频导入,学生看得很投入,但一下子戛然而止,能否拉回学生思维尚且未知;有的教师喜欢制作一些动画游戏,学生很积极举手,但玩过之后,能否转化为知识点也未可知;还有的时候,当学生开始分组合作统计活动时,教师开始播放音乐,在观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出神地望着黑板方向,是不是这段音乐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呢?课堂之上,纷纷扰扰,原本的“数学味”反而淡化了。
(二)课堂情境脱离学生实际,表演成分太重
如今的数学课,强调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掌握技能,相信大多数数学教师对此都深感赞同。但有的时候生搬硬套的情境,反而让学生觉得脱离实际,学生更多的是配合教师的表演,而非从生活情境中学习到数学知识,掌握技能。这样的效果,很可能事倍功半。比如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上总会创设一个童话情境,但该情境是否与当前的数学知识相匹配呢?未必如此。因此,课堂情境设计不佳,导致学科本位不正,课堂自然也就少了几分“数学味”。
(三)教师引导浮于表面,学生思考太少
众所周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数学知识如果不去经常使用,可能会忘记,但数学思想方法却是刻在骨子里的。因此,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成了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这一点少不了教师的引导。很多教师的课堂上,基本都是利用学生的回答来推进课堂的进展,而这些回答,大多由少数几个学优生来发言,这样,大部分学生可能成了课堂的“旁观者”。相信我们教师肯定是更喜欢那些能回答出教师想要的结果的学生,而非一个劲凸显自己观点的学生,但往往这些学生的观点,则是能够给课堂增添别样色彩的。
二、原因探析
以上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教师课堂设计得再花哨,如果学生没有能够参与进来,那么这一切的设计都是徒然。笔者认为,产生以上数学课堂问题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套路痕迹过深,固化思维严重
课堂设计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产物,可以说,100 位教师,应该有100 种设计风格。但就目前看来,大部分教师都专注于相同类型的教学设计。比如数学上,大部分课堂是导入、新授、练习、讲解、总结这几个步骤。导入过程中创设一种情境,引出新授知识,进而进行学习总结,这种大体一致的课堂设计,对于新手教师的训练来说是可行的,但久而久之,也慢慢固化了教师的思维,似乎学生就应该按着这一种模式去学习,从而也固定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本学科的兴趣可能会越来越低,从而降低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教师注重教学,忽视学生学习
课堂教学设计的效果评价可能各有己见,不能一概而论,但学生的表现却真实反映了教师的设计长短。比如在教学上,设计新授时,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答案,进而引出结论。但真实课堂上,当你提出讨论要求之后,近一半学生都举起了手,纷纷想回答这个问题。此时,讨论这个环节还有必要吗?是否因为在你的教学设计中为讨论而讨论,但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此答案已呼之欲出。可见,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仅侧重于教师教的方面,学生只需要配合教师的教学即可,而按照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的并不多见。
三、返璞归真高效教学
数学课堂,始终应该是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主。只有明白了这两点,才能真正返璞归真,让课堂富有“数学味”。因此,实现高效教学的关键在于,一定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教师教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二是学生学的问题,教师要把握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希望能让“数学味”在数学课堂上生根发芽。
(一)“数学味”,来源于课堂与生活的融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堂,本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习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与巩固,设计情境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生活也成了教学情境获取的最佳途径。
比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教材的情境设计是去超市买文具。相信我们教师所处的时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但当下学生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同了,有可能大部分学生文具是家长网上购买的,如果把情境改成去“淘宝”网购买文具,是不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呢?很多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而大部分教师也确实做到了用故事导入,但仅仅是在导入阶段,一旦进入新课,立刻回归到数学题目的练习,情境化教学仅仅体现在前期,这同样也是学生无法提高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我们何不把新授、练习之中题目里的情境转化为导入之后的情境,这样是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体现整节课的情境化教学呢?
教学设计引入生活情境,将生活情境中的数学知识改编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之处,同时也能发展学生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体验运用数学知识的乐趣。
(二)“数学味”,来源于数学逻辑思维的锻炼
在课堂教学之中,“说”是最为传统,也是最为经典的表现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维,锻炼学生逻辑表达能力,是增添课堂“数学味”的有效方式之一。
“说”也有说的技巧,不能不假思索地随意说;不能随大流,别人说是就是。数学课堂的表达要用数学语言,要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及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因此,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至少有一次逻辑思维的引导。教师只有精心设计问题,围绕问题展开,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设疑—猜想—实验—总结”等环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设疑:学生已经在三四年级学习了利用画线段图、列表格等方式解决问题,而这一节课,在出示问题之后,我首先抛出一个疑问:利用以往的方法还能解决这道题目吗?如果不能,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猜想:学生在我提问的时候就跃跃欲试。因此,我提出了让学生自己试一试用以往学习的方法去解决这道题。并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进行讨论。
实验:通过对比,以往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再次抛出问题:根据题意,你觉得要使得面积最大,最好要怎么样?大家都觉得要举例子算一算才行。再请学生来说一说,如何举例子,才能不遗漏掉任何一种情况。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长和宽是有特点的,不是随意举例。这里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找到长和宽的关系来举例,并通过实验来得到面积最大的一种结果。这里的实验可以是列表法或者是列举法。
总结:最后,我提出问题,什么样的题目适合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解决呢?我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思考,并通过交流发言,引出“举例子”方法的注意点。让学生对这一种方法加深理解。
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以往的固化思维中跳跃出来,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找到题目中的变化量来发现思考以往的解题方法不再适用,从而引发学生探索新的解题方法。因此,教师每一次精心设计的问题,都应该为学生的学而服务,而学生的表达,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趋于规范、有效,以体现数学思维的逻辑性。
(三)“数学味”,来源于综合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前后联系的学科,因此每一学年的知识点之间都具有联系性和综合性。当讲授一个新知识、新技能的时候,一定会有其他知识与之相关联,抑或是紧密联系。增加课堂的“数学味”,可以从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入手,激发学生主动归纳出一种综合性思想方法,以此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例如,数学思想方法之一“转化”,在五年级讲授多边形面积求法时,就曾多次运用。我在讲授《梯形面积》一课时,设计了“复习—猜想—操作—总结”等环节,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联系以往多边形面积的求解,以此找到梯形面积公式。
复习:在PPT 上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复习总结。这两个图形面积的推导都运用了“转化”的思想。平行四边形通过“转化”成长方形,找到其面积公式:底×高,而三角形同样可以通过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底×高÷2。
猜想:提出问题,梯形的面积公式怎么推导呢?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和三角形都是通过“剪、拼”的方式转化成我们已知的规则多边形面积。
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怎么拼成已知图形?学生拼出平行四边形之后展示,并总结出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
总结:将梯形的面积推导方式利用PPT 展示出来,激发学生总结出思想方法——“转化”,以此渗透综合性思想方法。
据此,我们将其推导方法做一个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思考“转化”思想的应用。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历经面积推导的思想方法的渗透,从前面知识的联结出发,找到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法。在学生思考和推导的过程中,课堂充满了“数学味”。
总而言之,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变得富有“数学味”,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教师教学需要做到:鼓励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操作,培养学生思考。学生对数学课堂的理解如果能达到掌握一种数学知识、了解一种数学技能、思考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我想,你的课堂就一定会充满“数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