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昌到北京,冬奥会在变化中走向未来
2022-09-16邢雯雯
□ 邢雯雯
随着新年的到来,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倒计时阶段。作为经历了北京夏奥会的体育电视工作者,能在家门口又一次见证一场冬季奥运会是非常幸运的事。特别是在疫情阴影笼罩之下,奥林匹克格言增加了“更团结”的表述,北京冬奥会也承担了更多的目光和希冀,体育的力量如同“疫情隧道里的一束光”,期待北京冬奥会能够凝聚全球携手应对挑战的共识。
上届平昌冬奥会前方报道经历还历历在目,转眼间,从2018到2022,疫情令世界换了模样,而体育新闻工作者共赴冰雪之约,呈现中国和世界各国健儿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拼搏历程的使命不变。
一
在历届夏冬奥运会中,供广播电视机构工作的新闻中心称为国际转播中心,也就是IBC,供其他媒体工作的新闻中心称为主新闻中心MPC。北京冬奥会正式把两个中心合二为一,称为主媒体中心MMC,通过使用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设备,避免了重复设置。MMC还可以加强不同类型媒体记者的沟通交流和分享信息,同时提高传播和报道的效率。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主媒体中心已交付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OBS)使用。据悉,场馆赛时将开启智慧化运行,智慧防疫平台、多类型服务机器人将为新闻媒体记者和持权转播商提供7×24小时服务。这些“智慧化”应用也成为本次冬奥会媒体中心的新亮点。
虽然合二为一,但MMC运行时,IBC和MPC的核心工作区是独立运行的。作为持权转播机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前方转播的工作地点大本营就在IBC。在观看奥运会转播时,观众们专注于精彩的比赛直播、记者的现场采访报道,可能并不知道这些信号是经由哪里切换传送而来,觉得演播室就在北京的总台里。其实每逢大赛,总台都会在赛事前方的IBC搭建一定规模的工作区,近些年随着我国奥运健儿的水平提升,观众对于赛事转播要求的提高,我们的奥运会赛事报道规模也不断壮大,成为在IBC内国际传播机构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平昌冬奥会IBC地图(见图1)可以看到,历史悠久的NBC(美国广播公司)占地最大,在那一届冬奥会中他们在移动端加大投入,注册用户收到的冬奥会节目的总时长超过1800个小时。而相对于传统强势体育媒体,位于央视工作区对面的Discovery令人印象深刻,彼时这家以主打自然、纪录片类节目见长的传播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进军体育领域,获得了国际奥委会授予的2018-2024年期间所有平台在欧洲的奥运转播权。平昌冬奥会上,Discovery首次通过OTT,以流媒体的形式直接为欧洲各地观众呈现奥运会内容,吸引了63%欧洲人口参与互动。作为在IBC的友邻,这支奥运报道新势力也邀请了央视报道团去参观他们的IBC工作间(PS:在IBC各个报道机构之间互访通常要预约访问,私自闯入他人工作间交流是不专业的行为)。
图为平昌冬奥会IBC地图。
奥运会报道历来是各家媒体体育报道中的顶级竞赛,相信在北京冬奥会的IBC也会有新的媒体生态格局和业内创新值得我们用心观察。
二
作为前方负责电视转播工作播出环节的人员,我们少有机会亲身奔赴冰雪赛场第一线,不过坐镇前方大本营,IBC的信号源也可把每天所有赛场动态尽收眼底。除了OBS提供的公用信号,我们还会在重点场馆的单边摄像点、出镜平台以及赛后瞬间采访区分派报道小组,这些自制信号也会回传到前方工作间,与公用信号结合到一起,依照直播串联单安排,加上前方演播室串联(见图2),整合切换传送成为观众看到的播出节目。
□ 图2为平昌冬奥会时颇有中国年味的CCTV前方演播室。
在平昌冬奥会前方报道团中,我负责节目信号协调工作,作为前后方播出顺畅的重要环节,在开幕前与主控、收录、播出和其他相关系统充分沟通交流。在每日播出前一天整理工作单,当日提前到岗再次确认播出内容、时间、路由、线路以及播音员情况,做到早准备早发现隐患及问题。特别要注意的是,及时与前方节目办公室密切联系,关注比赛进程、变化以及相应的节目变化和后方沟通产生应对方案。
在冬奥会开幕前,我们对于每日赛程和资源的梳理已经开始,各个频道资源单大体确定。开赛后,每天的比赛赛程、信号制作以及其他相关的安排变化都会影响节目编排。随着IBC内持权转播商入驻停当,每天OBS会召开由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的吹风会(见图3),发布通知的同时解决转播商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奥运会的制作转播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问题多,台上台下坐的都是拥有多年大赛转播经验的知名大咖和行业精英,虽然每天吹风会的解决方案和结论会通过电子邮件传达,但如条件允许,亲身参加每日吹风会,见证问题的解决过程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奥运会这一最大型体育赛事背后的运转逻辑和涉及的转播内外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助于前方报道者视野由点到线到面的提升。
□ 图3为平昌冬奥会OBS每日吹风会。
另外,在IBC里还有很多前沿转播科技的展示,也能让身处前方的报道者提前感知行业脉搏,大开眼界。
平昌冬奥会期间,索尼公司在IBC搭建了8K剧场,播出开幕式、花滑比赛等特别制作的节目。第一次置身其中感受巨幅屏幕和超高清画质,令人仿佛置身赛场。不过有一项更感身临其境的技术也在平昌冬奥会投入使用,这就是VR技术。这是冬奥会首次采用VR技术进行直播。在IBC里的展示间,记者们可以根据时间表体验到采用VR拍摄的30场比赛内容(见图4)。
□ 图为平昌冬奥会时IBC内的VR体验展示广告板。
“科技冬奥”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一大亮点,在场馆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运用绿色低碳、智慧服务、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新成果可以说是用足了心思。比如,“水立方”在夏季承接游泳体育赛事,满足高温高湿,冬天又转换成“冰立方”,承接冰壶比赛项目,确保低温低湿。这座冬奥会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冰壶场馆,水上项目和冰上项目均可运行。这也是国内首个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冰场。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也大有不同,作为冰球比赛的热身馆及训练馆,采用被动式建筑幕墙、安装隔气膜、气密性胶带等手段来减少室内外空间的换气次数,实现了超低能耗。
在后疫情时代,观众对于广电转播技术更加的“依赖”,不断创新的技术也更快地应用到转播中来,各大机构对于融媒体的投入也较四年前有了数量级的跃升。在北京冬奥会中,又有哪些前沿科技将在IBC亮相展示,引领新一代的广电传播发展趋势,绝对值得在前方的报道者一探究竟。
三
在冬奥会期间,除了领略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品味当地传统文化也能更好地增长见识增进友谊。在平昌冬奥会,组委会组织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官方游览,时间都比较短大概半天左右,安排精巧的游览项目,让各国报道者亲身体验特色文化,也更增加对举办国的亲近感。
当然在现在的疫情背景下,这样的官方游览活动必定会受到限制,但北京冬奥会一定会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手段来向世界展现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单是日前公布的“冬奥菜单”就已经让大家垂涎不已,不仅中西兼顾、品种丰富、营养健康,还提供包括北京烤鸭、爆羊肉、木须肉、驴打滚、豌豆黄在内的三道菜、两样小吃,彰显京味儿饮食文化。冬奥会期间又正值中国传统新春佳节,相信各国转播商一定会体验到浓浓的中国味道。
体育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生涯习惯以奥运会为标志结绳纪年,夏奥一个四年,穿插冬奥一个四年。平昌冬奥会是疫情前的最后一届奥运会,随着时光列车驶入幽暗隧道体育赛事停摆延期,直至今年人们摸索着适应着疫情下的体育赛事模式。但,隧道尽头定是光明,正如本届北京冬奥会的口号“一起向未来”所蕴含的那样,希冀即将到来的以简约、安全、精彩为办赛要求的奥运盛会可以激励全人类战胜挑战的勇气,携手奔向健康幸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