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革命深度融合 做强新型主流媒体
——中国青年报社以崭新姿态迈入新百年

2022-10-20张坤

中国记者 2022年1期
关键词:融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在团中央书记处领导下,在整合并入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团中央实业发展中心的基础上,近年来,中国青年报社以高标准推进党建业务的一体化深度融合,以高效能推进内外治理的一体化深度融合,以高质量推进精品导向的一体化深度融合,主力军全面挺进移动互联网主战场,以“融媒云厨”升级为驱动,加速向新型主流媒体迈进,打造上传下达的治国理政新平台,打造内引外联的国际传播新格局,打造惠国利民的美好实用新服务,着力提高办报办网质量,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提升面向青少年的网上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和服务力,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更加广泛有效地为党育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有效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建功立业。

一、2021年主要融合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0月31日,中国青年报社下属全媒体平台用户达1.7亿(其中中青报“两微一端”和抖音号用户共6000多万),并与团中央新媒体中心深度融合。

报社工作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年有131次获中宣部、中央网信办等省部级以上表扬或表彰(截至11月)。

2021年6月,“融媒云厨”、青蜂侠入选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展”。《父亲留在了火神山》等6件作品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数量创历史新高。2021年11月19日,由中央网信办、中央文明办和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发布了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十件大事。中青报承办的活动《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创制的《中国好青年》视频节目入选其中的典型案例。中国青年网获得2021年中央网信办重大选题十大精品奖和突出贡献奖。还有许多作品获得中央政法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多个部委举办的单项优秀作品奖。

2021年在团中央书记处领导下,中青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主要在以下几点发力:

2021年1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登评论员文章《青春担当文化使命 做强新型主流媒体——中青报继续自我革命迈进新百年》。4月27日《中国青年报》迎来70岁生日,新老报人共话传承创新,梳理峥嵘岁月积累的精神财富,探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中国青年报社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把报庆日作为“融媒云厨”改革再出发日,初心不改,云速飞翔,加快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步伐。同日一版刊登评论《初心不改云速飞翔——70年风华正茂中青报“融媒云厨”再出发》,进一步提出推进“一体化”深度融合的具体举措:在内容生产、分发传播、整合运营、融合管理基础上,提升建设舆情智库、绩效评估、智能化、体制机制等四大工程。将全面人事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作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在中青报“两把锤子”自我革命中,中青融媒“视觉锤”优秀创新创意项目应运而生。

团中央领导出席中国青年报社融媒云厨技术中台规划、“2021·视觉锤”融媒创新创意项目发布仪式并讲话,对中国青年报社各项工作特别是媒体深度融合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中国青年报社早在文件发布之前,就积极主动推进主力军挺进移动互联网主战场,推动一体化改革。

在中国青年报社党委统一领导下,报社所有平台的内容生产和分发传播工作,由报社编委会总负责、总指挥、总协调、总把关。新的中国青年报社有五大板块:内容生产、党政管理、投资运营、团务和技术。五大板块设置按照“分工不分家,分岗不分编,分算不分考,分量不分质”等原则和融合一体化的目标推进。专业采编部门转战新媒体主战场,不再主要承担报纸的编辑出版工作,由重组的报纸总编室承担报纸出版工作。中国青年网成为中国青年报的新闻主网,中青在线同步转型,成为新闻文化视频网站。

2021年9月以来,按照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的要求,报社继续以互联网思维优化媒体资源配置,加快把分散的、优质的资源要素向互联网主阵地聚合、向移动端倾斜。以客户端升级为契机,加速全报社“专业主导、三端融合”改革进程,加速“融媒云厨”一体化融合和再创业。中青智慧云内容管理平台建设完成、中青报客户端升级到4.0,标志着中青报从“融媒小厨”迈进“融媒云厨”阶段。“融媒云厨”以“融媒小厨”为基础,坚定贯彻一体化的管理思路,推进内容资源协同创新,更精准使用云技术、视频等新技术,支撑报社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目前传统的报纸采编部门基本上脱纸化运行,既负责全媒体内容的生产制作,包括视频、海报等,又负责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相关专业内容的运维。

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改革内容生产传播流程,“融媒小厨”升级为“融媒云厨”,进一步优化全媒体报道流程和机构设置,进一步推动报网端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全媒体协调机制、全媒体值班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实现采编和技术力量共享融通,报网端微抖协同联动,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全媒体传播链条。“融媒云厨”等基础设施投入少,真正做到经济实用,好用管用。近年来全国有300多家媒体或相关单位前来调研交流。

报社积极探索“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新模式,建立“团团微就业”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平台、“青春有约”青年婚恋交友平台、“青年优选”电商平台等,通过“全程化”跟踪、“专业化”指导、“精准化”对接,贴近青年,服务青年。

2021年,《中国青年作家报》刊发的《燕子来时》入选2021海南省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题。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青年作家报》的陪伴下,青年作者中有17人已经成为中国作协会员(最小的18岁,为目前中国作协最年轻会员),70余人成为省级作协会员。

此外,中青报还开展2021“强国青年科学家”寻访、“2021‘健康消费观·青春零负担’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无诈校园——校园防骗计划”等深度服务青年的活动。

承担越来越多中央相关部门直接交办的政治宣传重任(包括团中央各部门、领域相关工作)同时,继续保持“青年大学习”在团员青年群体中的“爆款地位”,面向团员青年开展建党百年宣传;同时,开展面向少先队员的党史宣传。2021年,“青年大学习”以党的历史为线索,融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帮助团员青年了解党的奋斗故事、掌握百年奋斗经验。作品在制作上,将党史青春化表达,邀请青年喜爱的B站UP主老番茄、王冰冰、何同学等担任主讲;在传播上,采用适合移动端传播的形态,并加入答题互动,融入“三级进阶”模式,让青年在进阶升级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2021年全年推出32期,总点击量超过了9.8亿,参与人数超过7.5亿。

在2021年清明节,中国青年报社面向少先队员推出H5《每一个你,我们都记得》。作品旨在少先队员心中埋下感恩的种子,永远铭记一代代共产党人和英雄烈士为当下美好生活付出的巨大牺牲,感念党恩。在H5的结尾处,用户可通过长按屏幕,为英烈敬献鲜花,表达对英烈的缅怀和敬仰。截至4月9日12时,点击量高达1465.86万,有8228517位网友通过H5为英烈献花。

策划制作《我要的人生》微电影。该片是共青团中央委托创制的建党百年主题微电影,以百年间不同时期青年党员的“人生选择”作为主线,体现出共产党员不忘初心、敢为人先、不畏牺牲的精神代代相传。该片在五四期间上线,总传播量超过1亿次。2021年7月,经过中宣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荐,该片在全国高铁车站公共大屏和高铁车厢小屏展播。

推出《强国有我》主题MV。9月1日开学当天,中国青年报推出被称为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七一献词歌曲版的《强国有我》主题MV。这首歌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100名在天安门广场七一庆祝大会参与朗诵、合唱、担任志愿者和参与七一文艺表演的学生共同唱响。作品全网传播量达到1000万次。

中国青年报将挖掘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向新媒体端转化,综合运用全媒体传播方式制作产品。

2021年,中青报开展“温暖的BaoBao,一起向未来”文化月系列活动,努力讲好中青“文化IP”故事。推出“青·文创”品牌助力行动。紧紧围绕“搭平台、创品牌、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握“活、酷、正、链、品”五个设计宗旨打造新文创品牌,努力将中国青年报内容,转化为广大青年用户喜闻乐见、直观具象、可感可用的文创产品形态。开展“每一朵雪花都温暖”文化创意征集活动。活动面向青少年和所有内心年轻温暖的朋友们开启有关“雪花”主题的文稿、手绘图、短视频、矢量图设计、数据可视化、AI交互编程6种形式的创意作品征集。自9月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2066名参与者的1355份投稿作品。还开展了非遗文创产品进社区系列活动和书香文化月“青·文创”欢聚荟活动。

推出系列沉浸式体验新闻节目。如《点亮事实孤儿的未来》。中国青年报记者在2021年新春走基层报道中,挖掘到团组织帮扶事实孤儿的暖心新闻,在采写文字报道的同时,联合后方新媒体创意策划团队,制作了沉浸式体验新闻《点亮事实孤儿的未来》。作品在朋友圈刷屏传播,全网传播量超2亿,共有超237万人次在互动页面“点亮心愿”,助力事实孤儿帮扶。作品获2021中央新闻单位青年记者践行“四力”最佳推动社会建设一等奖。

2021年加大音视频内容供给,生产了一大批短视频、微电影、公益广告、海报图片、有声新闻等产品,打造更多群众喜爱、刷屏热传的作品,形成新的增长点和竞争力。一年来,可视化产品数量大幅度增长。

成立“海报突击队”,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金句,转化为青年喜爱的精美海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当天,推出4组海报设计作品,《脱贫攻坚精神是什么?听听总书记怎么说》金句海报微博阅读量达1069万,远超其他媒体的同类作品;#3.6万余字的决议稿是怎样形成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超7000万。该稿件同时登上微博和百度热搜榜。

视频已形成大批量常态化生产。除各记者站、全媒体专业报道部门生产新闻短视频外,专门的视频团队就有3个。中国青年报短视频品牌青蜂侠始终站在深度融合的前列,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中实现“破圈”,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赢得信任,在清朗网络空间中敢于承担,在舆论斗争冲锋中提升战力。截至2021年10月底,青蜂侠粉丝总数2700万,产出短视频新闻约10500条,总播放量71.424亿,日均播放量约2304万次,在媒体机构排名中稳居前十,是优质视频内容账号。在媒体融合中,青蜂侠探索打造青年UGC内容生产模式,校媒联盟、大学生通讯社、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志愿者等,人人都是青蜂侠。2021年上半年,青蜂侠在2021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作为60个媒体融合案例中的10个优秀项目之一被重点展示;年中,青蜂侠被遴选进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观众可通过触摸电子屏观看青蜂侠代表作。

其他视频栏目如《中国有故事》系列纪录片《共青团新闻联播》《中国吸引力》《中国青年说》《Z世代青年说》等。如《中国吸引力·震撼国乐》文化节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总阅读量达4亿,视频播放量超3000万。推出诗歌雅集实景文化综艺《邻家诗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题微综艺《指尖上的非遗》、青春阅读分享类微综艺《榜样阅读》(第四季)、青年公益读书微综艺《悦读有YOUNG》、美好生活人物专题纪录片《拾光之旅》等视频类节目;打造出“强国学堂”有声思政课、《医声永流传》《你好,钟南山》《摘星少年》《国宝传音》等音频作品。

特别在加强外宣和国际传播、推介优秀中华文化方面,中青报近年来有重大创新突破,已被相关部门明确纳入重点关注支持和任务执行媒体。

如组织策划“时光之镜”线下巡展等建党百年全媒体重点宣传项目,充分调动青少年朋友的参与热情。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等有关单位或部门共同主办的“穿越百年,叩问初心——‘时光之镜’建党百年沉浸式体验活动”自4月30日在上海启动以来,6月15日至7月2日先后在江苏常州、贵州荔波及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等地巡展并开展相关特色活动,七一前后达到高潮。活动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反响,在共情共鸣中引领青少年心向党,跟党走。该活动线上线下总传播量超7亿。中国青年报还精心组织策划时光之镜主题歌《唱给你听》,并与中共安徽省委网信办共同出品,与合肥市委宣传部联合拍摄《唱给你听》主题MV,以青少年合唱方式告慰革命先辈。作品紧紧扣住“这盛世如你所愿,我要唱给你听”这一核心主题,实现跨越时空的深情告白,奏响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网络强音。作品上线不到3天,在各平台播放量超4100万次,点赞和互动量达240余万次。

上线“强国学堂”有声思政课。依托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重点打造了青年思政学习平台,为广大青年和团组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上思政学习平台。为了不断丰富平台课程体系,提高平台的用户黏性,推出了“强国学堂”“学讲话品典故”“一列一车总关情”和“文化的光芒”四个主题的有声思政课程,推出40余个原创音频课程。

2021年新的中国青年报正在构建起内容、管理、技术、运营、团务五大融合板块,服务全团政务、数据库建设等,正在形成“媒体+智库+团务+服务+商务”的整体架构。

年初中青报发布“融媒云厨”技术中台规划,并在全年工作中予以逐步推进;中国青年报70年报纸数据库历经4年建设完成;“中青云”移动优先的自主研发系统集成、迭代和创新,新版本App是一款聚合了新闻资讯、UGC社群、青年服务三大模块的智能化移动终端;启动“中青视频智能生产分发管理系统”项目建设;通过当前思政学习平台和团团微就业平台搭建服务青年的能力,双管齐下履行“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理念;报社在做强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的同时,组织产品、研发、运营骨干探索垂类新闻资讯客户端的研发和运营;为适应当前纸质媒体提升生产质量,适应自动化的大趋势,报社加强了印前校对和报纸字库的升级;在一些重大节点与全年的日常工作中,保证了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报App、中青在线网站、共青团网、智慧团建、西部计划、中青报全媒体采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未出现安全事故。

2021年,中国青年报集中优势采编、技术人员,全力做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报道,全情投入、精心组织、特别策划、抢占先机。庆祝大会当天,中国青年网制作、中国青年报微信视频号第一时间发布的《“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是今日青年对党的庄严承诺》,成为朋友圈的刷屏之作,播放量达5亿,点赞量超2100多万。

当然,深化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遗憾:比如“一体化”融合还存在不到位,相关机制改革跟不上,一些线上线下的服务青年功能没有发挥好,一些项目的大局贡献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承担重要任务的多个系统的技术日常运营、安全维保、数据整合缺乏经费支持;各系统数据之间及与运营系统交互需要打通;技术体系与管理体系、运营体系的协同需要加强;创新性研究应更加深入;比如虽然新媒体收入已超传统报纸广告收入,整体运营效益呈现良好上升势头,但不少过去的历史遗留问题和风险依然存在,抗疫等内外运营压力依然巨大,主要靠自收自支模式去谋求下一步发展,依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杀出一条血路,同时寻求以自身改革实绩和担当作为获得更多相关支持,等等。

二、推动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以创新五类融媒人才深化体制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创新

中青报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的指示精神,围绕如何实现事业留人、机制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把专业人才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激发人才活力,更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等课题,部署推动人事制度改革,以激励培养五类融媒人才为切入,构建多层次、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中青报全媒体人才培养长远布局。

加强内外联动、上下打通的全媒体人才培养使用新机制,设计多元化、系统化的全媒体理念和技能培训课程,要求干部全年培训课时不低于40小时,并将培训时长纳入绩效考核(其中党建业务一体化培训贯穿始终)。随着一体化融合发展不断深入、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中青报事业发展已初步呈现人力资源日益充沛,中高层次人才聚集,多平台升级发展,全面挺进媒体融合主战场的良好发展态势。

2019年以来,中青报根据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结合自身改革融合实际,不断优化调整机构设置,按照“分工不分家,分岗不分编”“专业主导,三端融合”的原则,打破编制、级别、身份限制,灵活设置机构,混合设置岗位,形成了“党务行政、内容、共青团媒体、技术、投资运营”五大职能板块,以职能板块为导向和牵引,定岗定责,强化绩效考核,分类细化“专业”岗位绩效管理,并在实际运行中逐步将工作重心向内容生产和技术板块倾斜,推动行政后勤部门社会化发展,探索打破事业与企业的界限,以期更好配置资源力量、优化工作流程,充分发挥人才、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各方面优势,通过规范优化薪酬分配方式与结构、实行浮动绩效考核等配套举措,逐步建立了符合事业单位要求、全媒体建设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及责、权、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中青报2019年率先提出扶持培养“五类融媒人才”的战略构想,将全媒体人才细分为“融媒专家型人才、优秀融媒制片人、优秀融媒技术人才、优秀融媒经理人、优秀融媒创意创新人才”,并于2020年启动五类融媒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制定出台中青报全媒体人才战略规划方案(十四五),从理念到实操,解答如何激励培养全媒体人才等关键问题;搭建培养五类融媒人才的载体——中青报全媒体人才库,以甄选聚集“五类融媒人才”为清晰目标,先后分两批次选拔了130余名全媒体人才进入人才库,并按照所属人才类型分别进入融媒专家、融媒主编、管理服务专员、融媒制片人、技术工程师、融媒经理人、创新创意人才等序列,力求将全媒体价值链所需的各类人才“一网打尽”。为畅通采编播管、产品推广、技术运营等各类人才发展通道,中青报扶持培养五类融媒人才不受年龄资历、部门专业、编制身份限制(入库人员中35岁以下人员占比接近60%,编外人员达到了25人),人才入库后可优享报社系统融媒项目、交流培训等优质资源及平台支持,支持跨部门合作、融合运营、双向交流工作模式,并通过全媒体人才专项考核进行选聘动态调整,极大调动了编内外优秀全媒体人才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强了班子建设、编委会建设,通过从严选人用人程序,加强了整体干部队伍建设。

全媒体人才库建立以来,已面向库内人员开展了多轮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及各项有针对性的技能业务专项培训,并按照跨部门运营、多类融媒人才合作的项目运营模式,先后启动了中青·视觉锤、青·文创、中青文化IP(动漫IP)等融媒项目,正在打造贯通报网端全媒体平台的全天候可视化栏目,对文字、镜像、视频、播报、过程、数据、场景等进行可视化重塑。以融媒创新创意项目、可视化栏目为牵引,以五类融媒人才选拔工作机制为抓手,鼓励和推动名编名记、名播名领读、名制片人名工程师等“五类融媒人才”到新媒体平台发挥作用,融入文化新业态,并积极为全媒体人才成长亮相搭建内外部平台。在2021·视觉锤融媒创新创意项目中,50个由青年团队“破圈”打造的融合视频项目脱颖而出,得到了资金和平台支持;中青报特色的“青蜂侠”短视频、“我要的人生”等重大主题创作视频以及“氧气视频”等新形态视频、初具品牌效应的视频化栏目不断涌现。同时,依托中青报全媒体人才动态信息库,我们对系统内全媒体人才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可实现专业培训、融媒项目精准投递,开辟出培训进修、跨部门合作、融合运营等通道,推动科技人才和传播人才融合发展,使其尽快成长为推动中青报融媒转型发展的主力军。

按照全媒体人才战略规划,中青报还推出了人才培养激励多项举措。如:完善青年编委会职能及设置,充分发挥青年编委在融入多元化媒体发展新业态中的优势作用;注重改善人才成长环境,优化后勤服务,提高食堂伙食质量,打造青年公寓、小茶吧、文化会客厅等青年职工租住、学习空间等,真正把事业留人、平台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职工的事业心、归属感和忠诚度,用人才杠杆撬动融合改革发展活力,释放青年人才活力,成效十分明显。报社骨干人员流失现象突出的问题也得到有效缓解,近一年来未出现骨干人才离开情况,员工离职率同比大幅下降。

通过以人才工程为牵引,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为关键,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保障,中青报正在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心怀“国之大者”,开拓创新、担当作为,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高素质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

中青报媒体深度融合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资金严重不足,技术人才比较短缺,客户端等自主可控平台的影响力比较小,离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目标还有不少差距,需要不断守正创新、自我革命、永不停步。

三、2022年融合发展工作初步设想

报社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打造一档彻底融会贯通中青网、客户端等全媒体平台(包括主子报和新媒体各端)的全天候可视化栏目——“温暖的BaoBao”(包括相应版面、岗位、机制的一体化改革创新调整)。该全媒体一体化“栏目”(移动端优先、PC端同步、版面端配套)将突出“青年关注,关注青年”定位,以视频化创新形态,以栏目主线关联、融合报社所有可视化资源,按照“全面改革内部管理机制,全面提高运营绩效”思路,更好推进一体化融合“思想的视觉锤”和“品牌的产业锤”,努力汇聚各地共青团基层改革活力,推进全团办好团中央机关媒体。

2021年年底前,运营绩效体系机制、技术中台一体化保障支持机制、全媒体协调机制、汇聚共青团改革活力机制及栏目、版面设计调整工作等10多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和配套制度、加强管理办法陆续出台。中青报的改革没有经验可循,将紧紧围绕“一体化”这一根本原则,边试行边科学动态化调整。

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和“一支队伍,服务所有平台”一体化精神,全面落实中国青年网作为中国青年报社的新闻主网和“专业主导、三端融合、可视化、脱纸化、移动优先”。

紧扣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服务全团,聚焦主责主业,聚焦“青年关注,关注青年”,可视化重塑,青年化表达,进一步加强适合移动端音视频产品的生产和融媒精品供给,让青年喜闻乐见。

根在青年,植于服务,博以文化,约聚精品。进一步推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切实提高自主平台的传播力、引导力。进一步打造UGC用户矩阵。

报社把技术创新引领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进一步加强机构、人员、经费、政策保障,抢占全媒体时代技术高地,将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力再向前推进一步,将中青报特色“融媒云厨”的体制机制改革再向前推进一步。

全力推进“可视化”创新,无论点播录播、快慢直播、读播插播,需要逐步形成更加鲜明的新播报格局,融媒云厨一体化综合(演)播报平台正在构建。

为进一步加强音视频内容制作能力,提升音视频内容的制作数量、质量和效率,中国青年报社根据媒体融合发展需求和互联网技术飞速提升背景下音视频产业发展趋势、AI智能技术应用,推进建设“中青视频智能生产分发管理系统”。主要包含音视频资源管理、融媒采编、AI共享能力建设,以及项目所需相关配套资源和个性化开发。计划部署中青报OA系统。通过实现办公自动化,增加协同办公能力,强化决策的一致性。

紧盯技术前沿,瞄准发展趋势,加强对新闻传播领域有关新技术前瞻性研究和应用,引领驱动融合发展。

在更紧密地按团中央要求融入全团宣传大格局过程中,利用好现有空间,打造媒体+阅读(书店、书房等)+体验基地+文创产品产业新业态等,推出服务青少年、服务社区的城市文化客厅,让书香浸润青少年,让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中青报,与国家乡村振兴、科技引领、文化创造等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开门办报、办网,更好实现“为党育人、服务青年、服务全团、服务大局”目标。

总之,加速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步伐的中青报,从精品“融媒”求贤渴,打开“小厨”亮绝活,到全员下“厨”的“融媒云厨”,继续自我革命,就是要更加彻底地高质量党建业务一体化融合,更加彻底地以预算结算、绩效考核、利益分配为机制核心的一体化融合改革,更加彻底的全团办好机关媒体的一体化融合发展。

中国青年报社将继续在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在中宣部、中央网信办的指导下,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做好建团百年宣传、冬奥会等重点任务,特别是聚焦深入落实《共青团中央深化改革方案》及对中青报相关明确要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团中央机关媒体的功能定位,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坚持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坚持移动优先、一体发展,坚持多屏互动、矩阵传播,坚持平台与网络并用、内容与服务并重,全力打造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阵地,按照政治坚定、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要求,围绕建设党的青少年工作领域国内一流传媒机构的目标,坚定融媒体全面发展方向,继续推进报、刊、网深度有机融合和业务流程再造,继续支持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建设和运维政务新媒体账号,全面改革内部管理机制,全面提高运营绩效,力争2023年前传播综合影响力进入中央媒体第一方阵、实现经营盈亏平衡。紧紧围绕“国之大者”和共青团主责主业,强政治,精业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党的青年事业和共青团事业行稳致远接续奋斗。

猜你喜欢

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两个压缩体融合为一个压缩体的充分必要条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宽窄融合便携箱TPFS500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融合的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