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准把握时度效 全方位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2022-10-20刘光牛毛伟
□ 刘光牛 毛伟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把握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时度效”做出重要论述。强调“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体现时度效要求”。
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要科学理解、准确把握时度效要求的内涵,将之作为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贯彻落实到新闻舆论工作实践中,努力争取最佳传播效果,全面提升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水平。
一、争取舆论引导主动权首先要抓住“时”
“时”是物质运动、变化的顺序性、持续性的表现。新闻舆论工作中要把握的“时”,就是时机、节奏。抓住时机、节奏,首先要讲究时效,在坚持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力争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信息、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第一时间报道权威表态,力求先声夺人,首发定调。抓住时机、节奏还要讲究恰当其时,争取在最佳时点播发最适宜的内容,做到谋定而后动。
(一)增强权威发布的时效性
把握好新闻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时效性是第一位的要求,没有时效性就没有新闻。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要做到全时性、即时性,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零时差、零距离。
1.日常报道要强化时效意识,争取“首发效应”
把握“时”,贵在早、贵在快。早和快则抢占先手、赢得主动,迟则贻误时机、被动挨打。谁能抢到“第一落点”,谁就能占据信息传播的制高点。
传播技术的新变革带来对时效的新要求。回顾历史,报刊时代的新闻时效是“定时”的;随着广播、电视的出现,媒体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跟进报道,做到“即时”;而电视直播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与事实实现了同步的“实时”状态;如今互联网带来更多便利条件,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普及,普通人都能成为即时传播者,使得新闻时效进入了“随时”“全时”的新状态。这种“随时”“全时”的新状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舆论的形成与扩散机制,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不仅仅是传播信息的工具,还成为各类信息的集散地和信息传播的助推器。
习近平指出,“随着互联网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特别是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完善信息搜集机制、创新报道方式,采用全流程、全媒体联动的运作模式,快速报道、步步跟进,随时满足受众和用户对权威信息的即时需求。主流媒体要进一步提升政策解读、重要议题设置的反应速度,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新闻,同步组织好解读、评论、反响等配合报道,既争抢第一落点,也掌握第一解释权,主动、及时发出权威声音,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如此,才能有效掌控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2.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报道要快速反应,回应社会关切,占据信息传播制高点
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事故、自然灾害、刑事案件、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关系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关系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关系我国的国际形象,必须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
习近平指出,要“改进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健全这方面报道工作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认真落实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牢牢掌握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当前,伴随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热点问题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舆论热点量大面广;单一事件易于跨界演变为复杂问题,舆论热点的泛政治化趋势明显;境外势力推波助澜,对热点问题的介入更深更早、力度更大。在重大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发生发酵时,新闻媒体迅速公布信息、展开报道,更有助于化解危机、掌握主动。事情越复杂,越应有声音。要坚持“早讲事实、重讲态度、慎讲原因”,对敏感话题不回避不绕弯。在模糊的信息环境中,权威信息缺失必然导致未经证实的信息快速扩散,危害舆论生态。要优化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机制,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加强舆情“调控”“导控”,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关切,先声夺人,赢得主动,就能有效避免“真相还在穿鞋子,谣言已经跑遍世界”的被动局面,为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赢得先机。
在中国首个国产新冠病毒疫苗获批上市后,针对美西方对我疫苗安全等质疑抹黑,新华社第一时间推出《全球连线|新华社记者带你在石家庄打疫苗》等体验式、亲历式报道,通过记者实际接种疫苗,直观展现接种疫苗的科学性、安全性,有效增强报道的说服力,有海外网友评论称“多希望我们也能免费接种疫苗”“中国的疫苗是安全的”。2021年1月,面对石家庄突发的疫情严峻形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立刻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策划开展直播,紧跟石家庄集中隔离点建设情况,并配合制作多条短视频,海外网友纷纷称赞“中国速度”,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精确策划选择报道时机
精准把握时机,对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至为重要。习近平非常重视把握“时机”在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关键是时机和决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
1.精心谋划,在关键时间节点推出相关报道
新闻报道既要突出时效,也要选准时机,争取在最恰当的时点播发。实践证明,同样的报道内容在不同时机推出,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
习近平曾经引用张居正的话说,“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在合适的时间编发合适的报道,才能有效利用新闻资源,充分凸显报道价值,也才能有效回应公众对新闻事件的重大关切,增强引导的效果。根据新闻传播规律,同样内容的报道,精心选择一些特殊时间节点等重要“发稿窗口”,传播效果往往事半功倍。无论是重大主题宣传,还是国际热点报道,都要善于抓住新闻事件,缘事而发、借力发力,因时而动、顺势而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栏目第一时间推出《非凡数字——“数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系列解读,该组报道以数字巧妙切入,立足互联网特色,与通稿错位发力,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有机整合,以别具一格的角度、丰富翔实的内容、全面准确的梳理、精辟深刻的观点、直抵人心的阐释在网上持续产生刷屏效应,各大新闻网站置顶,学习强国首页展示,总浏览量达13亿。
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实现,关键在于实现从媒介议程到公众议程的转化。而把握好报道时机,则在这种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全国两会召开时,主流媒体都投入精兵强将,借两会之机充分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展现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优势,使两会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推出短视频节目《百秒说两会》。记者从两会现场传回一手素材,编辑团队在后方迅速完成剪辑、录制、包装、宣发,前方最新资料配合创新视频手法,100秒中容纳了“主持人脱口秀+人民日报现场评述+主持人总结”的最新且丰富的信息,增强网友置身两会空间的亲近感和参与感,让两会视频“热”传播。
2.对敏感话题不失语、不缺位,又不失准、不失范
习近平强调,面对各项工作,都要“不断增强作决策、做工作、抓管控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新闻舆论工作同样如此。对于一些热点问题如何报道,哪些新闻需要急和抢、哪些信息需要缓和控,什么问题务必第一时间发出报道、什么问题需观察思考后再报道等,都需要媒体深思而为之。如果有的问题刚刚发生,事实并没有完全呈现,后续过程有待观察,各方还有较大争议,就需要适当地缓一缓、看一看,不能盲目做判断、匆忙下结论。
事实真相往往是一个逐步显现的过程。新媒体环境中,除了争抢第一落点,还需要对碎片化的信息做综合梳理,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追问事实,把握住报道的“第二落点”。新闻媒体要抓住敏感热点事件的新动态,报道新闻事件的后续进展,既要对新闻事件产生的影响与趋势作前瞻性评估,又要对产生问题的诸多因素及来龙去脉做深入分析;既要对新闻事件及相关问题的相互联系、转化作出研判,又要从孤立事件中发现共性,引导人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近年来,美西方利用所谓的涉疆“研究报告”,不断在国际舆论场恶意炮制“新疆对维吾尔族妇女采取强制绝育措施”“新疆数十万少数民族劳工被迫手工摘棉花”等谣言,意图煽动反华情绪。面对美西方持续不断抛出“挖坑”“埋雷”等敏感话题,中央媒体主动“脱敏”、迅速反应,加强对热点议题即时策划,主动出击、持续揭批,有效对冲反制。如新华社以“新疆真实生活”为标签和话题,通过《全球连线》栏目播发《新疆普通劳动者:所谓“强制劳动”是一个谎言》《来新疆参加一场闺蜜派对》等系列Vlog,以真实的故事和鲜活的画面有力回击外界抹黑,总浏览量近千万次。CGTN“刘欣工作室”第一时间推出“欣疆之行”系列报道,通过主播刘欣独家专访上合组织秘书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及游历大巴扎、探访乌孜别克族第一位女律师、寻访哈萨克牧民的农场等多形式、多角度报道,以个性化视角展现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真实现状,相关报道在海外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新华社、CGTN等播发的涉疆报道快速、精准地回击了美西方抛出的敏感话题和恶意谣言,及时、有效阐述了我立场和态度,驳斥美西方无端指责,揭露美西方恶劣行径,牢牢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
二、掌控舆论引导主导权重在把握好“度”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在“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新闻舆论工作中要把握的“度”,就是力度、分寸。把握好“度”,就要对舆情精准研判、精准发力,把握好新闻报道的火候和分寸,做到“巧说”,防止简单化、一刀切、走极端,避免因把握失当而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有效掌控舆论引导主导权。
(一)准确把握报道内容与基调
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发射器,也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实践中,把握好“度”,首先就要准确把握报道基调,把握好正面宣传和负面报道的平衡。要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报道各类负面消息,社会就会缺乏精气神,甚至人心就会散掉。
新闻媒体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对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应浓墨重彩、大张旗鼓,形成规模和声势,引导广大群众多看主流、光明面,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对涉及热点问题和舆论监督及敏感问题报道,则应把握发稿力度节奏,稳妥适度报道,不宜渲染炒作。习近平在谈到民生工作的思路时,曾专门将“引导舆论”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引导舆论’,就是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与改革攻坚期,社会矛盾交织叠加,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复杂,周边和国际热点频发。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新闻媒体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对于那些积极向上、温暖励志、有利于传播正能量的舆论热点,如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警察、最美孝子等业绩突出或品行高尚者的事迹,应该持续关注、报道,为人民群众树立身边的榜样,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有力道德支撑。而对一些格调不高、导向不正、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不甚吻合的舆论热点、八卦新闻等应该降温,引导人民群众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看本质、看主流、看趋势,保持理性心态。
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举国关注、举世瞩目。新华社精心组织“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百个瞬间说百年”等系列栏目报道。大型政论片《你的样子》,注重将新时代伟大实践和历史性伟大成就统筹结合,既从历史纵深看当下,又突出立足时代观历史,全面展现百年大党辉煌成就和非凡历程。推出的融媒体报道《送你一张船票》《望北斗》等镇版刷屏之作,用历史和事实说话,实现了与受众的共情共鸣共振,生动有效传播了重大历史话题。
准确把握报道基调,并不违背“全面”“客观”的新闻原则。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但新闻的客观并不是“有闻必录”,更不能将“客观”作为大肆报道社会阴暗面的借口和“挡箭牌”。在实践中,要善于“用事实说话”,通过选择事实以及选择报道事实的角度,按照事实的内在逻辑和外部联系,来恰当地描述事实,通过对事实的客观叙述,来体现观点、表明态度,引导思想、凝聚力量。
(二)切实拿捏好报道方式与分寸
新闻舆论工作要因事制宜、因时制宜,恰如其分地掌握报道的密度、频度、力度。新闻报道该造势的要造势,但不能在个别用词上大造其势;该突出的要突出,但不能渲染过头,都搞成排浪式宣传;该有力度的要有力度,但不能大轰大嗡,既不把大事说小,也不把小事说大。什么事要浓墨重彩,什么事要淡化处理,什么事要斩钉截铁,什么事要温和轻柔;什么问题适宜在什么范围内报道,什么问题强化报道、什么问题淡化报道,都要认真研究、区别对待,合理运用媒体和宣传方式,努力做到精心、精准、精确、精当、精巧,防止失向、失准、失真、失范、失态。
同样的事情,研判不同、处理时机不同、分寸拿捏不同,会产生不同效果。新闻舆论工作把握好分寸,就是要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留有余地,防止情绪化判断、极端化表达,也要防止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要防止将阶段性成果美化成全面胜利,更要防止把个别现象说成普遍现象,把一般性问题引到制度层面。分寸把握好了,才能做到不把点上的问题说成是面上的问题,不把个别问题说成是普遍问题,不把局部问题说成是全局问题,实现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统一。对不该褒的褒了、对不该贬的贬了,所褒所贬或不合乎事实,或不能令人信服,形成诸如“标题党”“雷言雷语”“高级黑”“低级红”等此类现象,同样是另一种“失度”,甚至会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不利影响。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人民日报》推出了“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专栏,走进贫困山区,深入群众生活,客观冷静地分析了脱贫攻坚中面临的种种矛盾和难题,拿捏到位,分寸恰当,通过捕捉温暖人心的动人镜头,见证党政军民协力脱贫的时代风采,展示大国崛起背后的奋进力量。新华社推出了微纪录片《战贫之路》,全景式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奋斗历程。该片广泛采访基层群众、扶贫干部和有关部委负责人,以及多国政要和智库专家,揭秘决策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并从人类减贫史的高度诠释中国解决贫困这道世界难题的历史意义,真实可信,说服力强,产生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增强舆论引导力要讲求好“效”
“效”是人们实践的客观后果,也是动机的行为体现和检验工具。新闻舆论工作中要把握的“效”,就是效果、实效。要把追求群众口碑好、社会共识强的效果、实效作为进行舆论引导的出发点、落脚点,注重受众感受,做到“会说”,避免出现“低级红”“高级黑”,防止正面报道出现负面效果,切实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习近平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曾经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都“要注意舆论的社会效果,克服片面性”。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激发共鸣塑造共识
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工作的实效,需要新闻媒体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抓住涉及治国理政的战略问题、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
习近平指出,新闻舆论工作提高质量和水平,关键要“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习近平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在众多材料中发现好材料,找到反映时代精神、反映官兵面貌、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材料”。当前,新闻舆论工作要紧紧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环境污染、教育、就业、医疗、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等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正面引导、深度引导,讲清楚原因、背景,讲清楚党和政府正在做出的努力,讲清楚解决问题的制度安排和措施办法,引导人民群众努力做到理性看、齐心办。
要在百姓视角上着力。从百姓的视角看问题,小事往往都是大事,小切口反映出大主题,小人物表现出大情怀,小故事展现出大时代。围绕2021年“就地过年”新特点,新华社开设“就地过年暖在身边”栏目。如《特殊的新年特别的坚守——牛年新春一线工作者剪影》《从“错岗”到同岗,这对夫妻的“团圆年”在岗位上度过》《带着家人驻村过年》《除夕夜的“守夜司机”》等稿件,聚焦凡人英雄,展现大爱坚守,描绘一线工作者节日期间默默付出的感人场景,传递亲情、乡情、家国情,引发广大受众共鸣、共振、共情。
要善于触动人们最敏感的心弦。生动的细节、感人的故事、群众的语言、温暖的情感最能打动受众。2021年“五四”青年节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青年人的重要节日。人民日报推出微视频《26岁的我们,他们!》,关照历史与当下。通过回溯百年前无数青年烈士以生命和鲜血的无私牺牲,换回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新中国的感人故事,号召当代青年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网民纷纷点赞。新华社发布的重磅产品《28岁的你》,从1948年毛泽东写给李达的一封信入手,用动画形式讲述百年前10多位平均年龄28岁的“创业者”创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激励百年后的新时代青年继承伟业,携手前行,浏览量达1.3亿。
(二)改进方法增强效果
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效”,关键是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这就要求媒体不仅要解决好“说什么”“报什么”的问题,还要着力解决好“怎么说”“怎么报”的问题,摒弃居高临下的口吻,丢掉教育宣传的架势,改变自弹自唱的方式,让新闻报道离说教更远、离受众更近。
要改进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主题宣传,让新闻报道更轻快、更活泼、更亮眼,让评论更新颖、更精辟、更务实,让人民群众爱看爱传,使新闻媒体的传播更加鲜活生动,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扩大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要做到坚持全局视野、百姓视角,把宏观部署与新闻故事结合起来,把政策解读与民生报道结合起来,突出重大活动宣传报道的思想内涵,注重回应关切、细节展示、情感表达,使正面报道更加鲜活生动。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媒体纷纷采取跨界叙事推动报道“破壁”“出圈”。面向网络、面向青年,推动时政报道语态年轻化,着力打破“次元壁”,挺进“朋友圈”,打造了一批年轻人喜欢看、愿意赞、积极转的爆款产品。如人民日报结合建党百年主题推出了MV《少年》,歌词“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初心从未有改变,百年只不过是考验,美好生活目标不断实现”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新华社推出了“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沉浸式听会”等系列报道,借助VR和“5G+8K”技术,让身处演播室的主持人与住地代表委员“跨屏同台”,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会议现场热烈氛围。
要创新报道角度和报道手段,围绕中心工作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采取受众易于接受的手段方法,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典型说话、用身边人说话,使新闻报道见人见事,更具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网红记者“张扬工作室”倾力打造“张扬两会日记”系列Vlog,聚焦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全网浏览量过亿,在B站的播放量排名居于前列。央视新闻推出了融媒体特别节目《两会你我他》,“网红”记者王冰冰前往学校、工厂、医院、建设工地等场景,向普通民众征集他们关注的民生关切和委员提案,制作Vlog“冰冰帮你问”,生动又形象。
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特别是百姓的兴奋点、关注点,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展开对象化、分众化的内涵式引导,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要坚持直面问题、深入剖析、及时发布、理性引导,积极推出客观、平衡、全面、真实的报道,充分发挥正本清源的作用,既要尊重受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回应受众的关切,又要善于因势利导,引导受众正确认识事物真相,使新闻报道更加春风化雨、入脑入心。
(三)研判舆情精准引导
信息传播秩序和舆论格局的深刻变化增加了舆论引导工作的难度。就像出门要看天气一样,搞报道也要先观察舆情。新闻媒体要加强舆情监测分析,在采访报道和调查研究中广泛接触人民群众,全面、准确掌握社会舆情动态。在此基础上,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发布权威信息,快速反应,主动出击,客观准确,持续发声,彰显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避免在沸沸扬扬的舆论面前陷入被动和尴尬的境地。对群众中存在的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对由现实利益问题引发的不满,要及时积极进行疏解,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避免积少成多、激化矛盾,酿成重大事端。
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拓宽了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速了社会现代化进程,但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也充斥着大量真假难辨、纷繁芜杂的信息,经常出现众声喧哗、莫衷一是的局面。
习近平反复强调,新闻媒体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内容生产优势,借力新兴传播渠道,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空间旗帜鲜明地亮明态度,积极发挥一锤定音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引导,及时回应干部群众关心的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敢于交锋、善于发声,理直气壮地发出主流声音,澄清模糊认识。
近年来,针对抹黑英雄、解构历史、消费民族苦难、恶搞革命歌曲之类现象,如把《黄河大合唱》恶搞为《讨薪歌》等,新华社及时发声,播发新华时评《捍卫红色经典升华红色基因》等稿件,旗帜鲜明地予以批驳,发挥了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作用,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担当与品格。针对网络上出现关于“党大还是法大”的别有用心的言论,新华社快速组织播发了评论《绝不允许“党大还是法大”伪命题干扰政治定力》,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问题的本质,起到了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的作用。
2021年7月,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后,网络中出现了多种负面舆情及谣言。人民日报及时发布《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风雨面前一起扛,河南一定中》《你可以永远相信人民子弟兵》等报道,为老百姓建立起共克时艰的情感纽带,给更多人带来抗击汛情的信心,稳定了民心。新华社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事件应急报道响应机制,抽调骨干记者赴现场采访,准确、及时、充分反映防汛救灾最新情况,发出权威主流声音。推出了“新华全媒头条”《暴雨突袭下的生命接力》、微纪录片《情撼洪峰》等大批来自一线的全媒体现场报道,制作了《卫星直击河南暴雨》等融合产品。发起了#河南加油河南挺住#等多条微博话题,阅读量过亿,总浏览量超过20亿次,及时扼制了负面舆情和谣言的扩散,实现了舆论的正面引导。
总而言之,把握好时度效,是遵循宣传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媒体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时度效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只有把这三者统一起来,才能做到报得既及时又适时、既适度又恰当、既有影响又有好的效果;同时,“时、度、效”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并列关系,其中“效”是首要的决定性因素。绝不能为了抢发稿时效而忽略传播效果、为了大流量而放弃正能量。要把效果评估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提前研判报道播发后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应,准确拿捏报道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分寸。加强舆情研判和跟踪,有针对性回应群众关切,及时动态调整报道计划和侧重点,努力增强新闻舆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全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水平,才能履行好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1]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1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3]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助材料[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7.
[4]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5.
[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6]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55.
[7]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N].人民日报,2014-6-10.
[8]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53.
[9]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03.
[10]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9.
[11]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0.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13]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87.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15]习近平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坚持军报姓党坚持强军为本坚持创新为要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思想舆论支持[N].人民日报,2015-12-27.
[16]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