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砭刮痧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效果观察
2022-09-15陈晓影张炜炜张晶晶田娟娟
陈晓影,张炜炜,孙 萍,张晶晶,田娟娟
在西医范畴里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以颈椎退行性病变为病理基础的疾病总称,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颈椎长期慢性劳损、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髓核脱出、韧带增厚,导致颈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1]。而在祖国医学里,颈椎病属于“项痹病”范畴,其主要发病机制是颈项部经脉气滞血瘀,所以我们称之为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正所谓不通则痛,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所带来的临床症候群包括:颈椎节稳定性变差、松动,椎间盘髓核突出或脱出、形成骨刺,椎管内的附属韧带增厚导致椎管狭窄刺激或压迫颈髓、周围神经根和椎动脉等[2-3]。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改变,由于长期久坐导致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且表现为年轻化趋势[4-5]。祖国医学在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原则为标本兼治。有研究[6]认为,铜砭刮痧在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方面有独特优势,其主要方法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用刮痧板蘸取润滑的介质在人体表面特定穴位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使局部皮肤潮红,直至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斑等出痧症状,以达到活血透痧、防治疾病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法。穴位按摩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位,该法是将中医理论中的标本兼治作为治疗指导,将经络穴位作为治疗基础,通过按摩穴位,从而达到疾病防治的目的[7]。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铜砭刮痧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在院伦理委员会监督授权下开展,自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25~67(50.97±1.40)岁;联合治疗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24~68(49.17±1.50)岁。2组病人的临床表现、分型以及病情均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依据《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8]中关于颈椎病相关规定。中医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中关于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辩证分型。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中医诊断标准;(2)年龄20~68岁;(3)专人讲解研究内容后自愿加入。排除标准:入组前已自动筛除并发其他基础疾病的病人,以防因并发疾病的原因导致疗效差异过大而影响统计结果。如合并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既往有颈部外科手术者;罹患或合并心、肝、肾疾患;精神思维障碍;交流沟通不畅者等。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如针灸、牵引、中频脉冲电治疗、拔罐等。
1.4.2 联合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铜砭刮痧结合穴位按摩治疗。
1.4.2.1 铜砭刮痧操作方法 我科主要采用虎符铜砭刮痧板,介质选用凡士林膏体。具体方法:(1)背部刮痧。协助病人取俯卧位,采用直接刮痧法,先蘸取少许凡士林与皮肤呈45°,刮拭风池-肩井-肩峰、督脉大椎至至阳、膀胱经大杼至隔俞,保持每次刮拭力度和速度均匀,并保证可作用到肌肉或皮下组织;每个部位刮拭 3~5 min,刮至皮肤出现痧痕或痧斑为宜。(2)穴位刮痧。病人取坐位,采用按揉法,用刮痧板角20°倾斜按压在穴位上,作柔和的旋转运动,刮痧角平面始终不离开所接触的皮肤,速度要慢,按揉力度应深透至皮下组织或肌肉。取外关穴、肩髃穴、曲池穴,每穴持续10 min。每3 d进行1次,待痧痕消退后进行下一次操作,共计刮痧3~4次。操作过程中注意事项:刮痧前后24 h禁酒;出痧部位6 h内不宜洗澡,避免吹风,注意保暖;出痧时避免强行出痧,且随时观察病人状态;刮痧后应避免食用凉性食物,可适当饮用少量温开水。
1.4.2.2 穴位按摩治疗 当前祖国医学对于气滞血瘀型颈椎病尚未统一辨证,所以本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过往临床工作经验,由中医专家进行论证后,按摩病人风池、太冲、头维、风府、天柱、大椎、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外关、阿是穴。病人坐位,医生站其身后,以攘法和一指禅推法作用于病人颈部、肩部、上背部肌肉,约5 min;随后拿揉肌肉痉挛处,并配合颈部屈伸运动,反复3~5遍:病人接受穴位按摩时,身心自然放松,选择自己认为最自然与舒适的体位,将所需按摩部位充分暴露。每天早饭1 h后开始按摩,每天1次,每次20 min,每个穴位按摩时间为2 min,每分钟频率为20次。1个疗程为7 d,一般治疗1~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评价。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消失,颈椎功能恢复,可正常活动评价为痊愈;疗程结束后病人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劳累后颈部稍微有不适感为显效;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有一定缓解,可参与轻度劳动评价为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评价为无效。(2)对比病人颈部功能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借助简式疼痛问卷(MPQ量表)对病人颈部疼痛感觉方面及疼痛情感方面进行评价,MPQ评分为疼痛感觉及疼痛情感的总和,评分越高代表疼痛强度越剧烈;借助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量表)对病人颈部功能情况进行评价,该量表由颈椎疼痛强度、个人护理、提起重物、阅读、头痛、集中注意力、工作、睡觉、驾驶、娱乐10个方面内容组成,总分0~50分,评分越高颈部障碍情况越明显。(3)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症状中医证候评分表。眩晕借助眩晕临床评价量表对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汗出肢冷、恶心呕吐、耳鸣、头痛进行评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肢体麻木借助肢体麻木临床症候评价量表对上肢肢体麻木、持续时间、针刺感、手指麻木进行评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4)病人生活质量对比。借助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病人生活质量展开评价对比。量表包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8个维度,生活质量高低同评分呈正比。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秩和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2组病人临床疗效 联合治疗组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病人颈部功能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前2组病人MPQ、N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病人治疗前后MPQ,NDI评分比较分)
2.3 2组病人中医症候评分 治疗前2组病人中医症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中医症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病人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分)
2.4 2组病人生活质量 治疗前2组病人生活质量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病人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2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分组nVTSFREMH治疗前 对照组306.18±1.122.88±1.013.19±0.236.88±1.01 联合治疗组306.20±1.102.90±0.993.20±0.256.90±0.98 t—0.080.080.180.02 P—>0.05>0.05>0.05>0.05治疗后 对照组3019.09±1.065.06±0.554.00±0.1019.03±2.78 联合治疗组3023.90±1.459.98±1.015.98±1.0029.19±1.99 t—10.4620.836.0016.57 P—<0.01<0.01<0.01<0.01
3 讨论
当前,随着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节奏加快,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椎疾病的发病率有低龄化且逐年增加趋势。西医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颈椎间盘突出、退变、骨质增生等病变对周围神经、血管、脊髓造成刺激或者压迫有关,临床上通常分为五种类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混合型。祖国医学将颈椎病划归为“项痹症”范畴,是指因为湿邪风寒入侵而导致的血气不和、经络不畅而引起的一种颈部疾病,以颈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主要表现的疾病,而其中以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最为常见[10]。相关临床研究[11-12]显示,中医方法治疗疗效要明显优于西医治疗方法。故本次研究重点探讨铜砭刮痧联合穴位按摩的应用价值。
气滞血瘀型颈椎病属于“项痹症”,中医病理是颈项部经脉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而刮痧和穴位按摩联合治疗能舒经活络、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排出邪毒、补养气血、疏通经脉、改善症状,缓解病情之功效[13]。使用虎符铜砭所制的刮痧板,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使经脉阳气振奋为目的,选取特定腧穴,反复刮摩局部皮肤,使皮肤充血,形成刺激素,从而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循环,有效减轻病人不适等症状,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14]。相关研究[15]显示,铜砭刮痧具有治疗风险小、病人耐受度高等优势。穴位按摩是以中医经络、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刺激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效果。穴位按摩是一种古老的治疗疾病的方法,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此疗法就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中,扁鹊运用按摩、针灸成功抢救了尸厥病人;《黄帝内经》中记载了用推拿按摩手法治疗痹症、痿证、口眼歪斜和胃痛等。临床根据不同病人的体质、病症、部位及目的等采取不同的推拿按摩手法,通过刺激的强弱,作用时间的长短,频率的快慢以及手法方向的变化等各种不同性质和量的刺激,对具体脏腑起到治疗作用。笔者经过大量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在铜砭刮痧基础上结合穴位按摩治疗,通过对病人风池、太冲、头维、风府等穴位进行按摩,可充分激发病人经络之气,可以大幅度对颈部的微循环状态进行改善,利于改善组织缺氧、缺陷问题[16-17]。此外,穴位按摩还可对病人毛细血管通透性进行调整,达到活络通经、扶正祛邪目的。两种方法联合使用,不单纯可以止痛活血,还可疏通经络,保证临床疗效[18-19]。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联合治疗组MPQ评分、ND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联合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铜砭刮痧联合穴位按摩疗效确切,在改善临床症状,促进颈部功能恢复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铜砭刮痧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可减少中医症候评分,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理想,该联合应用模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为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治疗探明方向,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