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鞋史系列篇之
——先秦之鞋款鞋名史

2022-09-15北京全岳

西部皮革 2022年17期
关键词:皮靴木屐贵在

文 北京/全岳

自红山文化穿靴陶人残像足下“短靿靴”的考古发现之后,公元前3500 年(相当于黄帝之前)的靴形第一次展现在国人的面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然而,其靴用什么材料和工艺制成,仍是个不解之谜,只能以“鞮”称之。

20 世纪60 年代初,在甘肃五门火烧沟出土的公元前2000年(相当于夏代)的彩陶人形壶,其形为“一裸胸女子,穿尖头大鞋,鞋头尖深而锐,平底形制”,与红山文化的“短靿靴”如出一辙。用现代的话说,此“鞋”也可称之为“尖头鞋”“平底鞋”。

真材实料的古代靴鞋,出现在距今约3800 年前(相当于夏代)的新疆楼兰古墓中的女性干尸足下。运用现代面像还原技术将其面部复原后,所呈现出来的竟是一位有着清秀娥眉、深邃双眼、高窄鼻梁、轻抿嘴唇、神态忧郁的俊美女郎。考古者赋予她的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楼兰美女”;其足下的一双完整的翻毛皮靴,被称为“天下第一古靴”。此靴的形制,可用“针线缝制、鞋帮拼接、帮底分件”表述。如此的“古老工艺”,至今仍传承不息。用现代的鞋名命名原则,可称其为“缝制皮靴”或“翻毛皮靴”。

20 世纪80 年代末,在青海省乐都县发现的一件精美的“高靿靴”,是迄今为止出土的造型最完整、最逼真的三千多年前(相当于夏代)的古靴造型。说它完整,因毫发无损;说它造型逼真,酷似现代皮靴,靴靿饱满圆润,靴帮挺实丰满;特别是纹饰清晰,靴帮与靴靿前部有窄窄的条带贯穿靴尖至靴靿的上缘,有三段窄而弯曲的条带匀布在靴帮的头部、中部和帮与靿的衔接处,在窄条的边缘分布有三角状点缀饰品。用现代习惯,此“靴”也可称之为“尖头皮靴”“平底皮靴”。

有关“木屐”的文字,也见于夏代。《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这里说的“檋(音局)”,是对木屐最早的称谓。后世的木屐,屐名极多。不同材料的木屐,如梨木屐、柘木屐、桑木屐、钉屐、帛屐、铁屐、玉屐、宝屐等;不同形制的木屐,如无齿屐、有齿屐、高齿屐、阳卯屐、阴卯屐、连齿屐、圆头屐、方头屐、泥屐、雪屐、山屐、响屐等;不同装饰的木屐,如漆画屐、朱漆屐、花绣屐、生香屐、金齿屐等,不同地域的木屐,如东莞屐、潮州屐等;历代名流的木屐,如孔子屐、西施屐、阮屐、谢公屐,等等。

到了周代,舃和屦两款鞋履在《周礼》中多有记载,堪称鞋名的“百花齐放”。

《周礼》“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繶、黄繶、青絇、素屦、葛屦。辨别外内命夫命妇之命屦、功屦、散屦。”

舄(音戏),有赤舄、黑舄两种,分别是周王和王后穿的礼鞋;赤繶、黄繶、青絇,是鞋帮上的饰品。《古今注·舆服》记载:

“复其下曰舃。舃,蜡也,行礼久立于地,或泥湿,故复其下,使干蜡也。诸履中以舃为贵。”

“诸履中以舃为贵”,贵在形制,贵在礼仪,贵在帝王。

形制之贵,贵在复底、头翘、帮奢、色赤三个方面。舃之复底,为双层形制,故称复底。上层或皮革底或纳制底,下层为木制底。木底甚厚,涂有蜡层,防止泥湿的侵蚀。

礼仪之贵,贵在祭祀。当帝王祭祀天地日月等大礼时,大都在城郭之郊设置祭坛,此时“赤舃”尤为突出。

常规之家。各级老干部局、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这都是我们老干部的常规之家。我们现在的情况是,14个县(市、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全部达标创优,全省的老干部活动中心达标创优现场会曾经在忻州召开。老年大学,现在我们有4家达到了全省的示范校标准,有3家老年大学正在改建、扩建教学规模。

帝王之贵,贵在专用。古代帝王称自己谓“朕”,所以“朕”字为帝王专属;赤舄,也为帝王专属,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汉代,赤舄的造型与先秦基本相同,但前翘稍低;魏晋以后,将传统木底改为双层皮底,底高随之变矮;隋代,木底的形制又得以恢复,装饰更趋奢华;唐代,帝王祭祀时仍穿赤舄,而朝会时则穿朝靴;宋代,仍沿袭唐制;辽、金、元三代,赤舄仍为双层,改木底为皮底,镶嵌珠玉饰品;明代,舄的造型与元同,更注重色调,礼仪更趋繁琐。

帝王除穿赤舄,日常生活中也穿普通的鞋子,其名为屦(音据),是麻、葛等材料制成的单底鞋,在形制上与百姓所穿的屦相同,其区别是更奢华,质量更优,称命屦、功屦、散屦等。

命屦,是等级最高、做工最精致的鞋子,也是帝王赐予命夫和命妇的礼鞋。把命屦作为帝王的赏赐用品,足见命屦是最贵重的礼鞋。命夫和命妇穿的命屦,有浅红色和黄色的区别。

功屦,其品质仅次于命屦。也是帝王的赏赐品。白色和黑色的功屦,适于孤卿大夫和九嫔内子穿用。

散屦,即三等的屦,是没有装饰、等级最低的鞋子,如同后世的便鞋一样。

散屦级别低,但品种多,主要有疏屦、苞屦、训屦等。古籍说“疏屦,草屦也”;苞屦“以藨草编制,质地如席”,用于丧事;训屦,用粗麻绳编成,为贫者之屦。古籍中的“草曰屦”和“屦,麻履也”,其实说的也是散屦,或强调草屦和麻屦的普遍性。

在《周礼》之外的古籍中,对“屦”也多有描述。《释名》有“屦,拘也,所以拘足也”之说;《世本》有“草曰屦”之说;《农书》有“屦,麻履也”之说;《礼仪》有“屦,夏用屦,冬皮屦可也”之说,等等。把“屦”比作“拘足也”,是说把脚拘管、拘控、拘束起来。也可以说,是从赤足到穿屦再到礼仪的感受。

除舃、屦之外,周代的木屐也很流行,特别是晋公屐、西施屐、孔子屐更是久负盛名。

晋公屐,是晋文公怀念恩人介子推时穿的木屐。介子推是晋文公的忠臣和恩人,因被山火烧死而令晋文公十分悲痛。晋文公万分悲痛,拊树哀叹不止。当他看到介子推抱树而亡的树干尚且完整,就下令将其伐回,做成木屐为自己所用。每当他穿着这种木屐在室内度来度去时便常常回忆起介子推的“割肱奉君”之忠和抱树而亡之惨状,禁不住连连叹道:“悲乎,足下!”于是“足下”二字作为敬称与“陛下、殿下、阁下”并列为四大尊称之一。

西施屐,有金齿屐和响屐两款。一款是唐代李白在《浣纱石上女》中赞其美丽道:“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另一款是宋代王禹在《游灵岩山·响屐廊》中诗曰:“廊坏空留响屐名,为因西子绕廊行。可怜伍相终尸谏,谁记当时曳履声。”

有关响屐的形制,古籍中“硬底之鞋,斫木为底,衬于履下,行辙阁阁有声”说的就是响屐。

孔子屐,在古籍中曾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孔子周游列国时木屐被盗,古籍这样记载说:“孔子至蔡,解于客舍。入夜有取孔子一只屐去,盗者置屐于受盗家。孔子屐长一尺四寸,与凡人屐异。”另一次是《晋书·五行志》的记载:“惠帝元康五年闰月庚寅,武库火。张华疑有乱。先命在守,然后救火。是以累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汉高祖断白蛇剑及二百万器械,一时荡尽。”

在周代,赵武灵王将胡人的皮靴引进到赵国,倡导“胡服骑射”的作战优势,以图强军强国。“胡服骑射”中的皮靴,犹如战马一样重要。赵武灵王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车兵为骑兵,也改变了汉族“有舄无靴”的历史。引进胡靴之后,又渐渐被传到民间,进而发展创新了布靴、锦靴、绣靴等鞋履的形制,甚至唐宋之后成为朝廷的官靴。

“赵武灵王骑射图”中的赵王,头戴花翎皮帽,身穿短衣长裤,足蹬短靿皮靴,正骑马奔腾,拉弓射箭,好一个威风凛凛的一代明君的形象。特别是他红色长裤下那双金黄短靴,格外耀眼夺目。金黄短靴,仅仅是“胡服骑射”中的一个缩影。

古籍称“胡人履连胫,谓之络鞮”,说的就是胡靴。“履连胫”,就是说靴帮与小腿连在了一起;“络鞮”,古代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皮靴;“鞮”,即皮靴,为胡人御寒、骑马之用。《释名》更是言简意赅地说:“靴,本胡服,赵武灵王所服也。”

纵观先秦三千年,先民足下之鞮、屐、舃、屦,是从无到有的三千年,是不断创新的三千年,是彰显礼制的三千年,是鞋履文化蓬勃发展的三千年。

(下期刊载《秦汉时期的鞋款鞋名溯源》)

猜你喜欢

皮靴木屐贵在
暗黑诱惑
说古论今话木屐
他的衣橱
别出心裁,文贵在『新』
独自狂欢
秋季养生贵在“收”
木屐声声忆往昔
木屐
养生贵在化知为行
贵在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