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差异性及对策研究
2022-09-14王保英
王保英
(曲阜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1.0%。10-1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13.5%,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高达17.8%,[1]大学生是使用网络最频繁的群体之一。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匿名性、虚拟性等特征,在给大学生带来丰富海量信息的同时,网上的不良信息也容易导致有些大学生出现网络道德认知紊乱、网络道德情感变异、网络道德意志薄弱等问题。[2]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已成为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了解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真实现状,不仅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问题,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二、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相比较而言,国外关于网络道德的研究比国内早。网络道德在国外最初也被称为“计算机伦理”。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专家诺伯特·维纳出版的著作《控制论》中探讨了“新的信息技术系统将产生新的社会及伦理后果”,[3]首先提出了研究计算机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在之后的研究中,国外学者主要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关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网络欺骗、网络色情等。例如美国学者F.Heider在研究中提出,“当今网络使用者,特别是学生群体往往利用网络从事道德失范行为,特别是网络谩骂、攻击,网络欺骗等行为违背了民主、法制国家的形象”;[4]第二,关于网络道德失范心理方面的研究。例如美国心理学家Kurt Lewin在关于挫折教育的研究中指出,大学生产生挫折感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人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若想减少大学生挫折感的发生率,就需要采用某种方式满足个人需求。[5]
在国内,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民人数不断增加,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研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当前,相关实证研究主要体现在性别、受教育层次、生源地等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影响。例如,杨秀文和隋丽丽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现状及有关因素对其的影响,指出性别和受教育层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有显著影响。[6]除此之外,在生源地方面,来自乡镇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遵守网络道德。[7]关于网络道德相关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网络道德的现状表现、网络道德的异化原因、网络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三个方面。通过对相关研究梳理发现,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很少有学者对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持肯定态度。例如王仓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网络道德教育体制不健全;二是网络道德教育途径相对单一;三是网络道德教育目标模糊不清、内容僵化滞后。[8]纵观不同学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的原因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的原因主要来源于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例如,时昕等指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需要撰写较多的作业、报告、论文等,而网络又恰恰可以帮学生提供相关材料,因此出现大学生网络学习违规现象。[9]此外,从已有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要应该从大学生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例如任铮提出,为引导大学生自觉规范自身网络行为,应通过大学生自身、家庭、高校、互联网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10]
通过对网络道德研究的简短回顾可以发现,尽管我国学者已经开始重视网络道德的相关研究,对网络道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可能的原因以及提高的对策都进行了分析,但是仍然以理论探讨为主,实证研究较少。此外,当前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对每一维度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当然其中也有研究网络道德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基于前人研究基础,本研究从网龄和年级两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式,讨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在网龄和年级上存在的差异。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对象主要为山东省在校大学生,以曲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济宁学院为主,另对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也做了部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60份,回收率达到95%。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网龄、年级等。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选取雷雳2010年编制的《青少年网络道德量表》。问卷共包括17个项目,分为3个维度,即网络道德认知维度、网络道德情感维度和网络道德意向维度。网络道德认知共有7个项目;网络道德情感又可分为网络道德积极情感和网络道德消极情感。其中网络道德积极情感共有3个项目;网络道德消极情感共有4个项目。网络道德意向共有3个项目。整个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2、0.73、0.61、0.79。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可以用来进行调查分析。问卷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计分。根据马晓辉和雷雳的研究,网络道德认知是指青少年对客观存在的网络道德关系和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识,网络道德情感是青少年对网络道德关系和网络道德行为好恶的态度体验,网络道德意向是指青少年在认同网络道德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愿意做出道德行为的心理倾向。[11]笔者主要基于马晓辉和雷雳对网络道德不同维度的定义,研究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现状的感知情况以及大学生网络道德在网龄和年级之间的差异。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问卷整理完毕后,对每份问卷进行检查筛选,剔除答题不认真、答题前后矛盾或答题不全等情况的问卷。其次,对问卷选题中的变量进行编码,将数据录入到SPSS中并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具体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主要通过描述性统计反映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现状的整体感知水平。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网龄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其事后多重比较考察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网络现状的感知
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对网络现状的满意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如图1所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现状持满意态度,占70.13%,对网络现状不满意的占到20.92%,对网络现状很不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占比都比较小,分别为4.08%和4.87%。这说明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对目前的网络现状总体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也可以发现,网络现状仍然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
图1 大学生对网络现状的满意度分析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总体水平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总体水平和各维度水平的平均分及标准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总体水平(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道德总体水平均值为3.97,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积极情感、网络道德消极情感以及网络道德意向四个分维度的均值分别为3.93、4.66、4.31、1.91。从中可以发现,除网络道德意向维度之外,大学生网络道德总体水平及其余各个子维度的均值在3.9-4.5之间,表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网络道德的各个子维度(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积极情感、网络道德消极情感、网络道德意向)上,得分并不一致。其中,网络道德积极情感得分最高,网络道德意向得分最低。各维度的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网络道德积极情感(M=4.66,SD=1.23)、网络道德消极情感(M=4.31,SD=1.11)、网络道德认知(M=3.93,SD=0.95)以及网络道德意向(M=1.91,SD=1.07)。这说明我国当代大学生已经对网络道德形成了正确的认知,并且对网络道德行为能表现出明确的态度体验,但是网络道德意向较低,仍然需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训练,旨在使其在心理层面形成对网络道德的认同。
表1 大学生网络道德总体水平(N=760)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网龄差异分析
本研究将大学生网龄进行分组,分为2组。网龄1-9年为第一组,网龄10-18年为第二组。1-9年网龄的有443人,10-18年网龄的有317人。
为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在网龄上的差异,研究以网龄为自变量,以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及其四个维度为因变量,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网龄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网龄水平的大学生在网络道德认知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在其他维度上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在网络道德总体水平、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积极情感和网络道德消极情感方面,网龄在1-9年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要高于网龄在10-18年期间的大学生。而在网络道德意向方面,情况正好相反,10-18年网龄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要高于1-9年网龄的大学生。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年级差异分析
为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在年级上的差异,笔者以年级为自变量,以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及其四个维度为因变量,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年级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F=2.90,P<0.05)。在子维度网络道德认知(F=3.80,P<0.05)、网络道德积极情感(F=3.83,P<0.05)、网络道德消极情感(F=4.20,P<0.01)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网络道德意向上则不具备显著差异。其中,网络道德积极情感的各项指标最高,网络道德意向的各项指标最低。
为了更好地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总体水平及各个子维度在不同年级层面的水平,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分析(见表4)。
表4 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年级差异的事后多重比较分析
续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在网络道德积极情感方面,大二年级和大三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3),大二年级和大四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3)。在网络道德消极情感方面,大二年级和大三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2)。这反映了大二年级和大三年级是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重要时间点,应该在此时间对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情感体验。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整体上发展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在不同的维度上也呈现出一些差异。
1.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在网龄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尤其表现为不同网龄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水平是存在差异的。
2.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在年级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尤其表现为在网络道德积极情感和网络道德消极情感方面大二年级和大三年级之间均具有明显的差异。
(二)对策建议
1. 净化网络道德环境,优化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21世纪,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净化网络环境势在必行。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的一大受众群体,在其学习生活中频繁使用网络,但是由于网络环境和大学生本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道德规范缺位、网络道德意识薄弱以及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滞后等方面。因此,进一步优化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迫在眉睫。要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使用网络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一方面,国家要高度重视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和规范,从法律层面优化网络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网络道德的发展提供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环境,高校层面也要着力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从知、情、意、行等层面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优化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2.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升不同网龄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水平。通过研究发现,就不同网龄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其在网络道德认知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这就需要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水平的培养与提升。由于大学生群体身处校园,并没有真正走向社会,心理发展还处在上升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网络上存在的事物缺乏准确的分辨能力。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要提升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水平。首先,高等院校要积极开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课程,积极举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为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塑造良好的氛围。其次,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提高网络道德意识。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应该提高辨别意识和能力,抵制网络不道德行为,培养积极的网络道德情感体验。再次,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生的发展与其儿童时期的教育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社会各方应多多关注未成年儿童的上网问题,不鼓励儿童过早地接触和使用网络,要从小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认知能力,使其从心理层面产生对网络道德的情感共鸣。政府或社会要针对当下上网不规范的行为作出相应的约束,出台政策或文件,从制度层面对塑造网络道德行为形成先导作用,网络道德相关法律法规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治理提供了保障。
3. 注重不同年级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发展,抓好关键期培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可循,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在不同年级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提供了启示,即可以依据大学生网络道德发展水平的年级差异,适时的调整和鼓励其提升网络道德意识,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行为。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总体水平、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积极情感和网络道德消极情感等方面,不同年级之间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具体而言,网络道德积极情感在大二年级和大三年级以及大二年级和大四年级之间有显著差异,而网络道德消极情感在大二年级与大三年级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这反映了大二年级与大三年级是培养大学生形成网络道德情感体验的关键期,抓好关键期培养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