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工程导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实践研究
2022-09-14余爱华隋铭明
余爱华,赵 曜,隋铭明
(南京林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2017年12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全面推动以“课堂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建立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充分挖掘每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发挥教师、课程和教育的育人功能, 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学体系。[1]因此,在学生的知识能力体系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同向同行,显得尤为重要。[2]
《森林工程导论》是森林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也是森林工程专业的先导性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森林工程专业的内涵、发展前景及就业动向,掌握本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及知识体系,为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和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基础。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引入思政育人要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良性引导,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爱国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工匠精神,使学生具备从事林业、工程行业的施工、管理、设计等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
笔者提出了“森林工程导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方法、教学设计及实践,以期为其他专业导论课的思政教学提供借鉴。
一、森林工程导论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课程总体设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中紧密结合《森林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森林作业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融入爱国、敬业、匠心、奉献、安全、绿色担当、创新与实践、遵纪守法等思政元素。通过阐述森林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科学素养、绿色担当、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深刻内涵,做好学生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的思想引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强调热爱祖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爱家、爱校情感融为一体。通过邀请杰出校友回校作报告,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借助榜样力量,弘扬奉献精神,塑造身心健康和向上向善的公民人格;通过分析工程建设过程中身边出现的违法违规案例,告诫学生在工作中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知法守法、遵章守纪。通过林区工程建设施工现场案例,明确肩负的重要职责,培养学生敬业奉献、崇尚劳动、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通过学习林区道路施工技术,培养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课程以“思政引领、塑造人格、培育情感、学践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森林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成为我国森林工程行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使课程教学在内容上更具深度、在课堂氛围上更有温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更有力度。具体课程思政目标体系见图1。
图1 《森林工程导论》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途径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指导纲要》指出,工科类的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把思政元素如盐入汤般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森林工程导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总体思路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在尊重森林工程导论课程特点的前提下,发掘课程知识、能力体系中与思政的“触点”,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精细提炼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即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一)从森林工程专业发展的历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森林工程专业”于1952年开设,是当时学校最早开设的三个专业之一,一代一代的教师为了森林工程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立足中国实际、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对森林工程专业的发展史和老一辈专家的工作成就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爱国情怀,使学生树立“中国行、我也行”的自信,同时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积极创新的精神素养。
(二)从森林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中激发学生的绿色担当
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国家森林资源的变化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以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目前,森林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森林工程、道路工程、工程环境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科学素养、绿色担当、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彰显了绿色担当与责任。
(三)从杰出校友的故事中激发学生爱岗敬业、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在课程中介绍优秀杰出校友,突出培育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方面的“工匠精神”,将“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严谨勤奋、踏实进取等优秀品质,培养有创新能力、有时代担当的我国森林工程行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杰出校友回校给学生作报告,讲述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借助榜样力量,弘扬奉献精神。
(四)从社会的热点事件中规范学生的行为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比较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将之应用于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和培养他们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热点事件中有些事件有助于学生全方位认知科研诚信和科学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行为。在森林工程导论课程思政中,以发生在工程行业中的腐败案例为反面典型,从反面告诫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要做到知法守法、遵章守纪。
(五)从典型案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案例教学是森林工程专业绝大部分课程教学的一大亮点。在森林工程导论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典型案例挖掘思政元素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如通过张院士为竹材加工利用事业作出的创造性贡献,激励学生勇挑国家林业建设的重担,积极投身到林业事业中,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进取态度和爱岗敬业精神。再如通过1988级校友聂宏善的事迹,激励学生们爱岗,敬业,做一行爱一行。通过校友负责和参与的南京长江大桥修缮工程等大型工程建设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以“智慧工地”建设案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等。
三、森林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根据森林工程导论课程每一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因材施教。这门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了解专业的第一堂课,课程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以及对大学四年学习和生活的规划。通过课程团队集体备课、讨论,在收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找准教学内容中能融入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使森林工程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衔接和融合。森林工程导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的设计见表1。
表1 森林工程导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设计表
(二)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融合实施
在森林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分析等多元化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采用非标式的课程考核评价形式,把课程思政元素悄然无声地融入教学内容。
1.利用“雨课堂”和学堂在线开展混合式教学。在利用“雨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创新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话语权,使其从思想和行动上加深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
课前通过“雨课堂”推送教师自行设计的教学课件,结合学堂在线的相关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如有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点击课件中的“不懂”按钮。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针对重点难点和学生反映“不懂”的内容进行讲解或组织讨论。在讲到可以与思政内容融合的知识点时,列举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引导学生领悟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还可以让学生上台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如讲到“竹子资源的利用”这章时,让学生提前查阅我校对竹子资源利用作出杰出贡献的张齐生院士的事迹,对张院士的事迹进行讨论交流,开展职业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教育。
2.采用PBL+案例教学。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到森林采伐规划设计时,采用PBL教学方法提出问题:怎样采伐才能达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让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主动去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绿色担当和人文情怀,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讲到森林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时,提出问题: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森林工程专业毕业生?这就要求学生从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上进行分析探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科学精神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森林工程导论课程每章节的教学内容中都有生动形象的案例,案例情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加深了其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专业情怀。通过对“参与南京长江二桥、三桥和四桥”等大型工程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专业情怀,树立知法守法、知行合一的理念。
3.创新考评方式。课程考核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模式,森林工程导论课程分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双重考评,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考察,特别是学生在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修养。课程过程评价占40%,由思政内容的讨论和交流发言,“雨课堂”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学生课堂出勤四部分组成。期终考评为开卷考试,占总评分数的60%,其中课程思政的内容占10%,一般会出1-2道简答题,如通过学习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对你的思想上有哪些触动及对你今后的学习会有哪方面的影响?通过课外的小组讨论和课堂上的小组展示,你有何收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对专业有何认识等。森林工程导论课程的最终考核评价中思政内容占比较大。
四、结语
森林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在尊重课程特点的前提下,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如盐入汤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经过森林工程专业2019级、2020级和2021级3届学生的实施后,总体效果较为显著。第一,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学生不仅对专业知识、专业发展前景关注度较高,对融入专业的思政育人要素也表现出浓厚兴趣,这对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补充。让学生感觉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锦上添花”,在关注专业知识、行业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从行业、专业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补充。第三,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师课堂教学富有激情。在专业导论课程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自觉的学习,教师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教学,讲课也更有激情,促成一个良性的循环。通过在工程行业中发生的实际案例,教育学生要有“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进取态度,这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果。第四,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为了更好的融入思政育人要素,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而且要有敏锐的意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时政热点、行业发展前沿等了解透彻,这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对教师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