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藜麦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2022-09-14李振奇刘伊明李晓健许素娟

河北农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发文检索文献

李振奇,刘伊明*,李晓健,许素娟

(1.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51;2.曲周县白寨镇人民政府,河北 曲周 057250)

藜麦又称南美藜、印第安麦、奎藜等,属于藜科藜属[1],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为一年生双子叶植物[2,3],其种植历史超过5 000 a,是古印加民族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4,5]。由于产地科技、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因此人工改良的藜麦品种较少,而自然变异品种相对较多[6耀9]。藜麦适应能力较强,在极限土质中都能生长[10,11],可在年降水量50耀2 000 mm的区域种植[12],能够适应-4耀38益[13]的温度和pH值6.0耀8.5的土壤酸碱度,以及40 mS/cm的土壤盐度[14]。南美洲中部的玻利维亚阿塔卡玛高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盐沼,拥有全球最大的藜麦种植地[15]。由于藜麦耐寒、耐旱、耐贫瘠、耐盐碱,因此被许多国家广泛种植推广[16]。藜麦不仅含有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且其含量均高于其他粮食作物[17],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藜麦为最适宜人类的全营养食品[18];还含有大量的多酚、类黄酮和皂苷等生物活性物质,被称为保健型粮食作物[19],尤其在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慢性病患者的辅助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功效[20]。

近年来,有关藜麦营养功能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文献层出不穷。但截至目前,对藜麦相关文献的发表现状和趋势研究鲜见报道。研究和分析藜麦相关文献发表情况,对藜麦主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论文数据库检索,对国内外有关藜麦相关文献的发表趋势、发文地区、关键词等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国内外藜麦基础研究现状和趋势,以期为藜麦产业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英文文献信息来源于Web of Science论文数据库(简称WoS),中文文献信息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其中,WoS检索时间为2020年5月13日,检索式为TS=(Chenopodium quinoaWilld)or(Chenopodium quinoa)or quinoa,共检索到2 378条题录项;CNKI检索时间为2020年5月22日,检索式为(TI=藜麦+南美藜+印第安麦+奎藜+奎奴亚藜+灰米+金谷子+奎藜籽+藜谷)OR(SU=藜麦+南美藜+印第安麦+奎藜+奎奴亚藜+灰米+金谷子+奎藜籽+藜谷)OR(KY=藜麦+南美藜+印第安麦+奎藜+奎奴亚藜+灰米+金谷子+奎藜籽+藜谷),共检索到808条题录项。

采用当前国际主流的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MKD)理论和方法,利用CiteSpace情报分析工具,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WoS检索结果分析

2.1.1 论文发表趋势 藜麦主题论文发文量WoS检索结果(图1)显示,1990耀2020年藜麦主题论文发文量为2 378篇,总体呈递增趋势;年平均年发文量为38.15篇,年增长幅度较小。2010年之前,藜麦主题研究较为冷门,处于初期阶段。2010年以后,藜麦主题文献的年发文量快速增加,其中2014年以后发文量增加较为显著,2019年发文数量达到299篇;截至2020年5月,2020年的发文量已达到116篇。

图1 藜麦研究论文发表趋势的WoS检索结果Fig.1 WoS search results of publishing trend of quinoa research papers

2.1.2 发文地区分析 藜麦主题发文地区WoS检索结果(表1)显示,藜麦论文发表量逸50篇的国家/地区共21个,其中欧洲9个、南美洲5个、亚洲4个、北美洲2个、大洋洲1个。不同国家/地区在藜麦主题研究的科技投入有所差异,部分国家/地区虽然适宜藜麦种植,但科研力量投入有限;美国作为科技强国,在藜麦主题文献发表量上一枝独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文量逸10篇的共计12个,其中有3个国家发文量逸50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藜麦主题研究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能力、水平和规模差异较大,呈现不均衡发展状态。

表1 藜麦主题发文量逸50篇的国家/地区WoS检索结果Table 1 WoS search results of countries/regions with quinoa topic articles逸50

2.1.3 主要出版物来源分析 藜麦主题发文量WoS检索结果(表2)显示,藜麦主题发文量较高的出版物主要来自美国(7个)、英国(6个)、德国(2个)等地区,其中,发文量最高的出版物是《FOOD CHEMISTRY》,出版地为英国,发文数量为84篇,影响因子为5.680;排名第2的是《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出版地为英国,发文数量为43篇,影响因子为2.780;其他出版物的藜麦主题文献发表量均约40篇,且影响因子呈现不规则分布状态,即论文发表数量与影响因子呈不规律变化。

表2 藜麦主题发文量逸20篇的主要出版物WoS检索结果Table 2 WoS search results of major publications with quinoa topic articles逸20

2.1.4 关键词分析 藜麦主题高频关键词WoS检索结果(表3)显示,“quinoa”和“Chenopodium quinoa”作为藜麦的英文名词形式,在2000年首次出现,且出现频次相对较高(表3),符合本领域主题词特性。除本领域主题词外,其他高频关键词特征,如“Willd.”作为藜麦学术名词“Chenopodium Quinoawilld”一部分,出现频次及中心性均与主题词呈同方向变化;“seed”(种子)、“wheat”(小麦)、“amaranth”(苋属植物)等高频关键词一定程度上表明在藜麦的主题研究中,关于藜麦农艺性状的描述较多,或作为研究中的背景介绍文本较多,因此具备高频关键词特征;“protein”(蛋白质)、“saponin”(皂苷)、“food”(食品)、“starch”(淀粉)、“flour”(面粉)等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藜麦的主题研究中,藜麦所包含的营养物质以及其他食品方向的加工利用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热度;“quality”(质量)、“growth”(生长、种植)、“plant”(种植、庄稼)、“yield”(产出、产量)等高频关键词一定程度上表明在藜麦的主题研究中,包含藜麦种植培养技术在内的其他可带动藜麦产量增长的工艺技术是颇受领域关注的研究热点;“antioxidant activity”(抗氧化活性)、“functional property”(功能属性)等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藜麦的主题研究中,关于藜麦生物学特性的探讨较多,或作为藜麦相关食品的营养提取方向的研究较多。

表3 藜麦主题高频关键词的WoS检索结果Table 3 WoS search results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of quinoa

2.1.5 研究机构分析WoS中公开发表藜麦主题文献量相对较高(逸20篇)的研究机构共30个,发文量较高的研究机构集中在美国、智利、丹麦、阿根廷等国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是中国大陆地区对藜麦关注度较高的研究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家科研实力对藜麦主题科研成果的影响较大。国立中兴大学是中国台湾地区对藜麦关注度较高的研究机构。结合中心性、时间等影响因素分析可知,近期开展藜麦主题研究的国外研究机构有Inst Politecn Nacl、奥奇理工学院、Amity Univ Uttar Pradesh等;国内研究机构山西大学、潍坊医学院、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等对藜麦研究的关注度较高。

2.2 CNKI检索结果分析

2.2.1 论文发表趋势 藜麦主题论文发文量CNKI检索结果(图2)显示,2000耀2020年国内藜麦主题论文发文量为791篇,总体呈递增趋势。2000耀2012年处于蛰伏期。2013年以后,藜麦主题文献的年发文量暴发性增长,其中2013年以后发文量显著增加,2019年发文量达到228篇;截至2020年5月,2020年的发文量已达到48篇。

图2 藜麦研究论文发表趋势的CNKI检索结果Fig.2 CNKI search results of publishing trend of quinoa research papers

2.2.2 主要期刊来源分析CNKI中收录的藜麦主题文献量跃6篇的主要期刊来源共计20个,其中,发文量在7耀10篇中的期刊来源共12个,主要包括《农业科技与信息》《农业科技通讯》《中国种业》和《作物杂志》等刊;发文量跃10篇的期刊来源共6个,分别为《食品工业科技》(28篇)、《中国粮油学报》(16篇)、《粮食与油脂》(12篇)、《食品研究与开发》(11篇)、《甘肃农业科技》(11篇)和《山西农业科学》(11篇)。

2.2.3 关键词分析 藜麦主题高频关键词CNKI检索结果(表4)显示,“藜麦”作为领域主题词,在2000年首次出现,且出现频次相对较高,符合本领域主题词特性。除本领域主题词外,其他高频关键词特征:“皂苷”“营养成分”“黄酮”“营养价值”“多酚”“藜麦淀粉”等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藜麦的主题研究中,藜麦所包含的营养物质以及其他食品方向的加工利用具有一定的研究热度;“抗氧化性”“抗氧化活性”“盐胁迫”“干旱胁迫”“生物活性”“适应性”等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藜麦的主题研究中,关于藜麦生物学特性的探讨较多,或作为藜麦相关食品的营养提取方向的研究较多;“栽培技术”“产量”“响应面法”“提取”“工艺优化”等高频关键词一定程度上表明在藜麦的主题研究中,包含藜麦种植培养技术在内的其他可带动藜麦产量增长的工艺技术是颇受领域关注的研究热点;“农艺性状”“南美洲”“谷子”等高频关键词一定程度上表明在藜麦的主题研究中,关于藜麦农艺性状的描述较多,因此具备高频关键词特征。

表4 藜麦主题高频关键词的CNKI检索结果Table 4 CNKI search results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of quinoa

2.2.4 研究机构分析CNKI中公开发表藜麦主题文献量相对较高(逸9篇)的研究机构共21个,藜麦研究的重点机构集中在山西、河北、北京等省市(表5)。发文量最高的研究机构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和山西大学,公开文献量均为34篇;其次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地理环境以及地方科研实力对藜麦主题科研成果的影响较大。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看,西藏农牧学院作为国内最早引入藜麦种植的机构,其论文发表量相对较高(16篇)。从科研实力角度看,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成都大学虽然不具备藜麦产地的优势,但是对藜麦研究的关注度较高,藜麦主题研究的地方科研投入也较多。

表5 发文量逸9篇的主要研究机构CNKI检索结果Table 5 CNKI search results of major research institutes with quinoa topic articles逸20

3 结论与讨论

世界藜麦主题文献量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并且具有一定的研究热度。南美洲作为藜麦产地,文献公开数量较高,但是科研实力与欧洲、北美洲地区国家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中国作为亚洲地区最高发文量的国家,但与美国等科研强国相比,科研力量投入有限,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美国、英国、德国等地的出版物收录藜麦主题文献较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食品科学和技术、农业、植物学、化学以及营养和饮食学等,但不同期刊的影响因子差异较大,且发文数量与影响因子呈现不规律分布状态。基于关键词分析结果可知,藜麦主题的重点关注由早期(2000耀2014年)的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工艺技术等转变为近期(2015年之后)的探索其食品加工方向、实现高营养价值的研究。藜麦研究的重点机构主要集中在美国、智利、丹麦、阿根廷等国家/地区。中国农业科学院是中国大陆地区对藜麦关注度较高的研究机构,国立中兴大学是中国台湾地区对藜麦关注度较高的研究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家科研实力对藜麦主题科研成果的影响较大,藜麦产地(南美洲等地区)等影响因素对各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产出具有一定影响。

中国藜麦主题文献量总体呈现递增趋势,经历蛰伏期(2000耀2012年)的试种探索后,藜麦产业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3年之后藜麦主题文献的增长幅度明显,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领域研究热度的持续性。藜麦主题研究文献在学科分类上,主要包括食品、农业经济、作物、化学工程以及植物保护等类别;在主要期刊来源上,文献主要分布在食品加工、农业科学、农林科技等方向;研究主题主要包括藜麦蛋白质、营养成分、栽培技术以及抗氧化活性等;基于关键词分析结果可知,我国藜麦主题的重点关注由早期(2000耀2014年)的营养物质、食品加工、农艺性状等转变为近期(2015年之后)的持续探索其工艺技术研发优化、营养物质高效利用等研究方向。国内研究藜麦的重点机构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北、北京等省份/地区,主要包括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和山西大学等高校或研究机构,并且地理环境以及地方科研实力对藜麦主题科研成果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藜麦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特性的高营养价值的农作物,目前我国关于其优质种质资源培育、营养物质提取以及食品加工利用的技术能力有限,尚未形成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标准化产业。同时,相较于“互联网+”“医疗大数据”等热点研究主题的科技投入力量而言,当前国内外对藜麦主题研究较为关注的机构或团队的支持力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上述统计分析结果与文献计量结果,对藜麦主题的相关研究展开进一步分析,从重点领域、重点机构及团队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1)重点领域。目前藜麦研究的重点关注领域包括农艺性状研究、种植栽培技术研发、营养物质提取、食品加工利用等方向,目的在于推动藜麦高产优质以及营养价值的高效利用。因此,为实现藜麦优质种质培养、营养价值高效利用以及其他工艺技术的研发优化,可以从料、加工、制品环节进行推进。第一,寻找并培育优良的藜麦品种,并探寻其适宜的生长地区和条件,获得优质的藜麦料。第二,藜麦制品贮藏条件比较复杂,藜麦精深加工产品有待开发,建议深入研究藜麦制品的加工与贮藏,突破技术难关,促进产业化。第三,充分结合我国的膳食结构,在传统加工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促进藜麦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生产适宜国人口味的高品质、高性价比的藜麦产品。在藜麦科学合理的栽培基础上,加大相关产品的研发力度,促进藜麦副产物的有效利用,不仅可实现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满足我国对粮食作物和饲料种类多样性的要求,优化食物营养结构,还可为深层次研究藜麦特殊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的功效提供科学依据,更为进一步拓展藜麦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2)重点机构及团队。目前藜麦研究的重点机构与团队主要分布在美国、智利、丹麦以及中国等国家/地区,并且不同国家/地区对其关注度以及科技投入力量也具有差异,科研成果的产出受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因此,在寻求机构合作时,国外机构可优先考虑北美洲(科技投入较高、科技力量较强)、南美洲(藜麦产地)等地区;国内机构可优先考虑甘肃、山西等藜麦引进/种植量较高的地区,以及成都、北京等科技投入较高的地区。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合作、不同高校/研究机构的目标导向性合作等交流的有效性是推动藜麦主题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发文检索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英国知识产权局商标数据库信息检索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