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及实施路径
——基于陕西商南县清油河镇脱贫村的调研

2022-09-14孙家悦李昱呈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河镇乡风攻坚

孙家悦,汪 茜,b,李昱呈

(西安财经大学 a.商学院;b.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西安 710100)

一、引言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会议中指出,在中国发展新征程中“三农”工作仍然非常重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化农村,是现阶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体现出,在巩固农村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推进脱贫地区的发展壮大和新农村的全面繁荣。“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处理好脱贫攻坚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保障脱贫攻坚效果的同时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作为陕西省扶贫开发重点之一的商南县,于2020年正式摘掉了贫困县称号。近年来,商南县清油河镇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设立扶贫专项资金,给予贫困户贴息贷款、医疗补助、助学资助等支持。除此之外,清油河镇的茶叶、天麻、花椒、梅花鹿、土鸡等主导性特色产业也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清油河镇各乡村脱贫攻坚战略实施效果如何、乡村振兴战略是否已经取得有效推进、脱贫攻坚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以下简称“两大战略”)是否实现了有效衔接,值得进一步探究。

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战略之间的衔接机制、路径等方面的理论分析,而具体运用实证方法进行两者关系的研究较少,且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因此,基于以往研究,本文从“两不愁”、“三保障”、经济发展能力以及社会权益保障四个方面,设计农户脱贫落实效果评价体系;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五个衡量指标,构建乡村振兴战略总体性评价体系,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大战略的协调程度进行分析与评价;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清油河镇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其有效的实施路径。本文旨在通过探寻如何促进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为乡村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脱贫攻坚的研究

诸多学者对脱贫攻坚进行研究,主要涉及脱贫攻坚的背景、主要内容、重要意义等。理论方面,黄承伟讨论了中国扶贫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从而为精准扶贫提供新思想、新理念、新方向。[1]解安提出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时,脱贫攻坚战略核心应是围绕“七个坚持”展开,即坚持党中央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精准脱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坚持以民生服务为中心、坚持定点帮扶方略、坚持扶贫工作的实效性、坚持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和坚持扶贫人员的知行合一。[2]实践方面,主要涉及扶贫对策、产业扶贫、科学使用扶贫资金等。例如徐进等通过分析脱贫攻坚发展现状,从农民、产业、人才、社会保障四个维度提出实施路径。[3]尹铎等以云南某乡村两种特色产业为案例,分析了农业扶贫计划实施路径及效果。[4]任金政等提出从目标管理机制、运营执行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和反馈提升机制等方面构建扶贫资产管理良性运行自我循环体系,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促进脱贫攻坚。[5]

(二)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经济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早在1862年,美国就开始进行农业改革,目的是促进其农村经济建设;德国也在1936年对农村各类用地进行规划,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早期,法国、日本等国家为促进乡村发展也提出了一系列战略。Nagatada将日本农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以乡村景观满足城市消费者需求,有助于实现日本乡村的乡村振兴发展。[6]Kay通过回顾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对农业、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农村的关联进行探讨。[7]Nizam等指出应利用乡村的独特性地理位置实现乡村振兴。[8]

国内也开展了大量有关乡村振兴的研究,内容涉及理论研究、制度体系的构建以及内生动力的探索等。陈锡文梳理了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部分的内容,指出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核心就是要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9]韩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展开讨论,详细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性问题。[10]郭晓鸣认为应以约束机制、动力机制、支撑机制、引领机制四个维度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1]高强等认为,政府促进、市场有效、农民创新是推进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点。[12]

(三)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研究

2020年,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发展,国家提出了农村发展的新方向——乡村振兴。基于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聚焦两大战略之间的关系与有效衔接。豆书龙等基于基层实践的现实需要、制度衔接的理论诉求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必要性,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二者衔接面临的障碍,进而提出有关建议。[13]高强指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要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14]左停等重点强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对我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指出在两者衔接的特殊时期,要明确衔接重点,进而从五大方面提出对策。[15]涂圣伟分析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目标导向及难点,强调关注四个重点领域并提出关键举措。[16]颜德如等基于“理念—体制—主体”分析框架,强调构建动态识别和动态调整的衔接机制,并从“回归乡村”“回归农民”“回归现代化”三条路径展开说明。[17]尹成杰从有效衔接的科学内涵入手,深入分析如何建立健全有效的衔接机制。[18]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多从理论上分析脱贫攻坚战略实施情况,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以及“两大战略”之间衔接的逻辑、机制及必要性等,而利用实证模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两大战略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少,且关于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实施路径有效性的研究仍需深化,这恰恰是本文继续关注的重点。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问题上,主要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两者之间的耦合度和协同度。将耦合由原来的物理学范畴扩展至耦合量,并对其量化,来衡量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耦合度越高,表示系统之间关联程度越稳定,即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如果耦合协调程度偏低,则表示系统彼此之间相互制约,无法协调共进。具体公式为

(1)

其中:C代表目标对象所在地的脱贫攻坚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耦合协调度。U1,U2分别反映当地脱贫攻坚战略实施效果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当地两个政策实施的协作发展与协同效应进行评价:

(2)

其中:T是反映两个子系统间总体协同效应的综合评估指标。经过咨询专家意见,两者在总体中的地位基本相等,所以待定参数的α与β值均为0.5。D的耦合程度取值范围为[0,1],它代表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的耦合程度。因此,对协调量的分类准则和类型,按照均匀函数分布法加以界定。

在乡村振兴实施路径方面,为进一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本文通过已筛选的指标,构建结构方程概念模型,估计乡村振兴有效实施中五个维度与所涵盖观测指标的因子关系与因子结构以及乡村振兴实施情况评价模型的拟合程度。通过计算,细化得出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期在未来进行政策制定及项目推进时可以针对性地作出相关战略安排。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说明

衡量指标均借鉴蒋雨东[19]、韦家华[20]、杨肃昌[21]等学者所构建的评价体系为理论基础,从而确保了变量的信度和效度。并参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根据该地区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和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最终问卷包含37个题项,其中脱贫攻坚情况,主要从“两不愁”“三保障”并结合乡村经济发展能力与社会权益保障能力方面,构建观测指标对脱贫攻坚成果进行评价,共15个题项;乡村振兴情况,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有关乡村振兴方面的五大战略要求构建观测指标,以此对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共22个题项。本文将目标层的脱贫攻坚用A表示,其相应的二级指标和观测指标分别为Ai,Aiα(i=1,2,3,4;α=1,2,3);乡村振兴用B表示,其相应的二级指标和观测指标分别为Bt,Btβ(t=1,2,3,4,5;β=1,2,3,4,5),如表1所示。

表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数据来源与分析

1.研究区概况

商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既是国家重点关注的扶贫县,又是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作为商南县重点扶贫对象之一的清油河镇,其位于商南县西部,距县城18 km,全镇下辖6个村、1个社区,总人口12 391人。清油河镇是典型的“老、少、山、偏”区域,加之自然灾害、交通不便、发展观念相对保守,其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产业发展形式单一,大量劳动力外流,面临生态制约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困境。所以,本文选取商南县清油河镇为样本展开研究极具代表性。

2.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方式获取。调研团队在商南县清油河镇后湾村、前山村、团坪村、油坪村、涧场村、碾子沟村等发放调查问卷共242份,均为现场回收,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和检查,去除遗漏题项与存在逻辑问题的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201份,问卷有效率为83.06%。调查问卷题项全部使用李克特式量表5点计分,5分表示非常认同,1分表示非常不认同。相应地,在调查中对效应水平评价最高的取5分,最低的则取1分,并按分数将效应的发展状况区分为三个层次。分数平均值低于2分为低级,2~4分之间为中等,4分以上为高级。

3.数据特征及分析

本次筛选确定了201个有效样本的基本特征。其中:(1)在受访人群中,男性占比39.30%,女性占比60.70%;(2)年龄构成:年龄分布的特点是老龄化,其中41~60岁、61岁及以上分别占比45.77%、22.39%,40岁以下年轻人数仅占样本总数的31.84%;(3)教育水平: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其中小学及初中学历者占比52.24%,高中及大专学历占比为29.35%,而本科及其以上学历仅占18.41%;(4)职业分布:工人与农民分别占比39.30%,个体经营户占比7.46%学生及其他自由职业者占比为13.94%;(5)收入水平:家庭年收入3万元以上占比高达62.69%,年收入在1万元到3万元之间的农户占比为27.36%,表明脱贫攻坚政策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户收入水平,但仍有9.95%的贫困户其家庭年收入水平在0.5万元至1万元之间。总体来说,本次调研范围涵盖了不同年龄阶段、受教育水平、职业类型以及收入水平的人群,具有随机性,保证了研究的可靠性。

运用SPSS 19.0和AMOS 17.0,利用相关检验,排除调查问卷中标准负荷小于0.5的题项,对其他题项再次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指标B1,B2,B3,B4,B5的组合信度(CR值)依次为0.861,0.817,0.860,0.840、0.842,均超过拟合标准0.7,并且其方差提取量(AVE)分别为0.673,0.529,0.554,0.569,0.572,均超过拟合要求0.5。由此表明所选模型具有很高一致性且收敛效度较好。

基于上述结果,对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其结果表明,KMO适量数为0.862,超过模型标准0.6,且球形检验充分显著,从而可以确定变量间是相关的,因此,可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综合性评价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

利用SPSS 19.0软件进一步分析后,得到5个显著公因子,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各维度进行聚类,可以发现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5.465%。因此可以认为所提取的5个公因子能够有效解释清油河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表2 模型解释的总方差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脱贫攻坚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分析

脱贫攻坚维度,主要基于国家战略提出相应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衡量指标,并从 “两不愁”、“三保障”、经济发展能力与社会权益保障四个方面,设计农户脱贫落实情况评价表;乡村振兴维度,依照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根据其规定的五大指标体系,界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评价尺度,并对其观察指标进行了加权处理。在量表的统计分析中,采用熵权法从问卷数据中计算信息熵,从而得到观测指标的相应权重。基于上述方法,对表1相关指标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指标分析结果及权重排名

由表3可知,在脱贫攻坚方面平均得分最高的是“两不愁”维度的三个指标,说明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实现了“不愁吃”和“不愁穿”。“三保障”方面,自有住房安全水平较高,说明农户自有住房安全程度较高,但医疗保障水平与义务教育保障水平较低,说明农村医疗产业与教育产业发展仍有欠缺;“家庭年均收入水平”得分并不乐观,其原因可能是,虽然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实现了绝对贫困的消除,但由于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于耕种与外出务工,且大多是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协助下实现增收,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并不乐观;权重系数最高的是“脱贫攻坚政策实施以来家庭增收水平”,说明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绝大多数家庭收入水平都有显著提高。

在乡村振兴方面平均得分最高的是“村容村貌等卫生环境改善水平”,表明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生态环境不断变好表示非常满意;平均得分最低的是“产业兴旺”3个指标,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清油河镇相关产业仅与部分居民利益相关,大部分居民并不了解,导致得分较低。其余各指标平均分均高于4分,表明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较好,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提升,村民对其实施效果较为满意。

将观测指标及其权重代入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相关矩阵,得到清油河镇脱贫攻坚战略实施效果U1为0.520,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U2为0.828,综合评价指数T为0.674,说明虽然脱贫攻坚战略的执行很有效,但因为受益对象大多是贫困户,政策对其他农民的影响效应并不明显,影响了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成效。两大战略实施的相互耦合度C为0.974,表明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达到了高度耦合;相互耦合的协调程度D为0.810,说明两者达到了良好配合状态,表明清油河镇的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协同发挥,相得益彰。

基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清油河镇脱贫攻坚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衔接机制已有了初步发展,但是受限于资源约束、投资不到位及周边配套设施欠缺等问题,清油河镇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如何提高农户内生动力,有效防止返贫,仍是未来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与此同时,脱贫村乡村振兴实施的有效路径以及与脱贫攻坚战的衔接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分析

1.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内部影响机理的分析和假设

参照以往研究,根据国家最新提出的有关乡村振兴五个方面的战略部署总要求,建立了以下基本路径的假设。

(1)产业兴旺是根本

产业兴旺使乡村的发展充满动力,从而呈现出生机盎然的发展前景。发展产业,一方面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将劳动力留在农村,真正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培养农民发展观念,提高其服务意识,降低城乡观念差异。基于此,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经济基础和有力支撑。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a):产业兴旺正向影响生态宜居。

假设1(b):产业兴旺正向影响乡风文明。

假设1(c):产业兴旺正向影响治理有效。

(2)生态宜居是前提

生态宜居揭示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关系,只有将乡村建设为环境优美的宜居地,乡村才能更加具有吸引力,农民才能更有归属感,乡村产业才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研究表明,生态宜居将持续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村治理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a):生态宜居正向影响乡风文明。

假设2(b):生态宜居正向影响治理有效。

(3)乡风文明是关键

乡风文明建设,不仅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建设高度,更需要提升当地居民的道德水平与文化水平,从而促使优良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扎根在广大农民心中,营造出和谐、友善、互助、和睦的农村文化氛围。唯有提升农民的思想文明水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庄管理、引导农户行为,实现文明村风,才能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乡风文明正向影响治理有效。

(4)治理有效是保障

乡村治理是否有效,是评价我国农村治理能力是否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指标,而农村的高效治理又可以为我国农村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提供保障。因此,治理有效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保证。目前,我国正处于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各方面的发展都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只有实施有效管理,才能消除农民的“私我”意识,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实现发展目标、实现乡村现代化。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治理有效正向影响乡风文明。

(5)生活富裕是目标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活富裕就是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具体表现。研究指出,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不但受其思想道德、文明品格的约束,还受地方产业发展、生活环境、村级领导干部的办事效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a):产业兴旺正向影响生活富裕。

假设5(b):生态宜居正向影响生活富裕。

假设5(c):乡风文明正向影响生活富裕。

假设5(d):治理有效正向影响生活富裕。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

图1 二级指标间相互作用机理概念模型

2.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内部影响机理模型实证分析

在进一步探讨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内部作用机制之前,先利用pearson检验,探究五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从而确定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乡村振兴二级指标相关系数矩阵

(1)结构方程模型整体配适度评价

表5为结构方程拟合前提的相关指标检验结果。因为调研数据限制,仅有201份,所以GFI与NFI值较低,但是拟合结果与最低标准十分相近,并且其他指标均符合结构方程拟合的前置条件,因此,所构建的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表5 结构方程模型的配适度指标值

(2)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

1) 直接效应检验

利用AMOS 24.0,将相关数据代入乡村振兴有效实施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从而获得相关路径系数。

由表6及相关路径系数可知,产业兴旺是影响生态宜居的主因,其路径系数高达0.607,说明产业兴旺不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高居民收入,而且还有助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绿色发展;影响治理有效的主因分别是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其结构路径系数分别是0.636和0.608,说明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居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对推动农村有效治理至关重要;相较于产业兴旺对生活富裕的影响,治理有效对生活富裕的路径影响系数更高,表明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在有效的管理体系支撑下才能实现。

表6 乡村振兴指标直接效应假设检验结果

由表6可发现,大多数潜变量间路径系数都在0.001以内显著,且潜变量与其相应的观测变量之间的显著性水平都在0.001以内,该结果表明观测变量与其潜变量之间的关联十分明显。从表6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产业兴旺显著正向影响生活富裕与生态宜居。由于产业兴旺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实施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并且其维度本身侧重于物质文明发展,所以对于生态宜居与生活富裕有推动作用,但基于精神文明发展的角度而言,产业兴旺对乡风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有效的影响效果还不太突出。

第二,生态宜居对乡风文明与治理有效有显著影响,但对改善农民生活富裕程度的作用并不显著。其原因是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硬指标和关键环节,更注重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提升,并非物质发展角度,因而其对生活富裕的改善效果并不显著,并不是生活富裕的直接作用因素,两者之间可能有其他间接效应的存在。

第三,治理有效会对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取决于乡村治理是否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要促进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村,就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得农民道德修养水平和生活富裕程度显著提高。

第四,乡风文明的发展对于推进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对于改善居民生活状况的效果并不显著。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既可使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富有特色的民间习俗得以传承,又表达了农民对更高精神层次的追求和向往。所以,乡风文明直接关乎我国农村治理能否得到有效实施,但是对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其生活水平收效甚微。

2)中介效应检验

为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五个维度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及影响效果,利用前文构建的乡村振兴实施效果评价理论模型,并参照Preacher和Hayes提出的重复抽样检验模型,共进行了2 000次抽样对其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具体数据分析如表7所示。

表7 乡村振兴指标中介效应假设检验结果

基于上述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产业兴旺利用生态宜居影响治理有效与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有效实施的根本因素在于乡村产业能否实现长远发展,虽然其侧重于物质发展,但可通过物质发展推动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从而促进治理有效与乡风文明的有效实施。

第二,生态宜居通过治理有效发挥的中介效应对生活富裕产生正向影响。通过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水平,可以显著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满足感和获得感,虽然无法促进农民生活富裕,但是可以通过影响乡村治理有效,进一步影响集体经济与民风乡风的发展,从而影响生活富裕。

第三,乡风文明通过治理有效发挥的中介效应,影响农民生活富裕水平。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软环境与文化基础,主要侧重影响农民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其通过提升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从而提升生活富裕水平。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在参考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以及清油河镇当地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和乡村建设实际情况进行补充,构建脱贫攻坚战略落实情况评价框架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评价框架,探究两大战略有效衔接机制,并结合实际调研和访谈,实证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最后提出清油河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问题及提升对策。

通过调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所构建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评价体系合理,符合当地的客观情况,问卷可信度较高;第二,清油河镇脱贫攻坚效果显著,当地依托天麻与旅游产业,使得农户收入水平得到稳步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已基本实现。第三,清油河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机制良好,两者有较高的耦合度,呈现出良好协调状态。这说明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目标、任务相辅相成,两者衔接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且呈现良好发展趋势。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对策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中,清油河镇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促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脱贫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路径提炼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掘乡村产业特色,实现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调研发现,清油河镇农民通过掌握科学的农业栽培技术,有效增加了天麻的单位产出,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平均收入。与此同时,当地产业领导通过积极招商、扩大投资,努力改变传统行业结构,形成品牌效应,逐步建立起白茶产业链,从而增加了其白茶行业的社会影响力,使当地农产品更具品牌竞争力,并逐步发展形成一个特点突出、产品质量精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业。乡村产业的发展不仅影响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更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现阶段,乡村产业的发展,应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坚持品牌拉动和内促外拉原则,通过发掘当地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结合其他相关产业,形成“农业+X”的多元化发展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已不再停留在物质方面,而更多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因此,政府制定政策时,就必须要结合现代发展的需求,通过建立“农业+休闲”“农业+采摘”“农业+体验”等新型发展模式,以促进农村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从根本上激活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力量,确保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2.重视生态保护,科学合理规划

调研发现,清油河镇大力推广生态旅游工程。在不破坏已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生态宜居建设;在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持续推进当地产业发展,从而使得当地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在不破坏绿水青山的前提下,获得“金山银山”。同时,该地对农村厕所进行规划与改造,建立了乡村公共厕所。这一举动,既改善了公共环境卫生,又转变了人们陈旧封建的思想观念,为生态宜居建设做出了贡献。打造生态宜居之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乡村发展应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不得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追求经济利益,要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观念,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紧张的关系,使人类与自然界在和谐共生中共同前进,共同发展。此外,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政府应对乡村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优化、交通路线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提前将商业用地、产业用地、农耕用地等做好科学划分,在充分利用和保护乡村环境的基础上,推动乡村发展。同时,在生态宜居理念之下,要追求乡村美好生活,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治理。因此,在未来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稳固推进相关政策的落实与有效实施,以最科学、高效的方式,接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3.加强乡村文明建设,提高居民文化素养

调研发现,清油河镇通过建设民俗文化广场、举办文明行为宣传教育以及表彰活动等,确保每一位村民都能以正确的价值观作引领,鼓励村民争做文明人,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乡村振兴精神层面的发展体现在乡风文明的建设之中。一方面,做好乡风文明建设,就要从根本上提高居民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进一步彰显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高尚的道德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力量和时代价值。关注乡风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关注村民的知识素养,更应重视思想道德的培养。政府部门可通过评选“文明标兵”、定期开展文明宣传等活动,充分了解农民思想动态,宣传正确的文明行为,调动农民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农民思想,使得优秀的行为人人模仿、优秀的品质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推进乡风文明的发展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的发展,使其发展更具有合理性,使乡风文明更加具有时代特色。此外,注重乡风文明建设方法的创新、内容甄选,以及组织领导的构建,有助于乡风文明长效机制的建立。

4.保障乡村治理有效性,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调研发现,清油河镇延续脱贫攻坚阶段的战略要求,继续采取一对一帮扶措施,明确划分每位帮扶主体的责任,使得乡村治理更加有效。乡村能否得到有效治理,关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能否进一步提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政府统揽全局、村干部具体部署、村民积极配合的基本原则。相关部门应注重自身管理结构框架体系是否完整合理。同时,应进一步明确各部门以及村干部的权利与责任,保证扶贫效果;政府应找准乡村发展的突破口,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使得农村发展既充满活力又井然有序。

5.持续推动发展,全面实现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其不仅是对物质生活方面的努力,更是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一方面,要不断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稳步推进、持续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注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给予农民更多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并不断改革和发展乡村产业和居住环境,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管理机制,以此减少城乡差异,为农民提供更多平等享受文明成果的机会,实现真正的生活富裕。

猜你喜欢

河镇乡风攻坚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乡风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丰收会
燕山深处红杏香甜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高河镇
文明乡风聚人心
雨中祭竖河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