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点·轨迹·展望: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40年

2022-09-14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国共产党研究

李 真 真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如何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社会向心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统一,凝聚奋发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是其一直积极思考并不断践行的重要论题。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在教育灌输和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意识,不断增进爱国情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1]可见,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纵观相关研究成果,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段对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主题内涵、教育成效、实践路径、经验成果等方面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但从宏观上涵盖这些研究内容来系统分析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热点、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的文献较为少见。本文运用CiteSpace对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总结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发展轨迹、聚焦热点,展望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为文献数据检索源,使用高级检索选项。检索主题包含“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时间跨度为“1978—2021”,初步得到相关检索记录503条。剔除时事报道、会议文稿、科普宣传、征稿通知等众多非学术及重复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样本390篇。

(二)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随着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知识图谱通过将信息科学、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与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等方法相结合,将零散信息以系统化、科学化、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为学者展现研究成果提供重要工具。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5.7 R5对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将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得到与其相关的知识网络、演进规律以及前沿演变,为客观认识40年来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发展、指导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提供借鉴。

二、图谱绘制和数据分析

(一)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时空特征

1.年发文数量及演进趋势

文献时序分布图可以了解相关领域的期刊文献在一定时期的动态走势与变化。40年来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期刊文献数量的年度时序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40年来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期刊文献数量年度时序分布图

由图1可以看出,40年来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期刊发文数量大致呈平滑“S”型。结合实际期刊发文数量和拟合趋势线可以看出,40年来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有四个时间点需要重视:第一个时间点是1993年,第二个时间点是1995年,第三个时间点是2018年,第四个时间点是2020年。1993年之前,关于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基数低、波动小,呈缓慢上升趋势。作为一个研究转折点,1993年之后发文数量迅速增长,并于1995年达到40年来该研究发文数量的次高峰,年度发文数量共达30篇。1995—2018年,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发文数量有所回落,呈平稳波动趋势,但在2018年之后再次迎来新的研究转折点,于2020年达到了40年来发文数量的顶峰。

2.核心作者及合作网络

表1 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领域核心作者

进一步分析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在图2中,圆圈大小与作者发文数量成正比,圆圈越大,表示作者发文数量越多;作者之间线段颜色深浅与合作程度成正比,作者之间连线越明显,表示其合作程度越强。由图2可知,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已经形成罗韬、宋贵林、赵燕玲和蓝汉林、钟超、闫雨露等三人合作圈。另外,马静和刘玉标、周国琴和吴继金、任淑红和刘晓乾等学者也具有合作关系。但遗憾的是,核心作者群的合作网络集群较小、合作关系较为松散,缺少跨机构与跨学科的合作研究。

3.研究机构分布

研究机构分布情况可以展现某一机构对研究领域的关注与研究投入力度。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将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领域的研究机构合作关系可视化。数据节点类型为Institution,按院级的单位进行整理后得到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机构图谱,如图3所示。

图3中结点大小与作者发文数量成正比,连线则代表发文作者间的合作关系。统计发现,共有278个机构发表有关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方面的文章。由图3可以看出:一是278个研究机构中,有49个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二是发文数量排名前3位的机构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可视其为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领头羊”。另外,众多研究机构与机构之间相互独立,围绕这些机构尚未形成关系密切的合作网络。

4.发文期刊

发文期刊是学者研究成果呈现的重要载体,可以展示学术领域趋向及发文空间。期刊的发文偏好,特别是北大核心和CSSCI来源的期刊的发文偏好又会对学者的旨趣产生一定影响。总体而言,目前关于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北大核心及CCSCI来源期刊数量较少,1978—2021年共计发文74篇,占总发文数量的18.97%。平均每年仅刊发1篇。进一步分析期刊来源情况可知,发文数量排名前3的期刊共有8种,如表2所示。

《思想教育研究》是刊发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领域文章最多的期刊,共计6篇。《课程·教材·教法》《改革与开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紧随其后,分别发文共计5篇。由表2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是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相结合。作为研究该主题的主要平台,这4种期刊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热点刍议

1.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热点

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分布图谱可以科学计量该主题研究的主要热点领域。从图4和表3可以看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大学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绝对高频关键词汇。其中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共计208次;爱国主义、大学生分别以103、46次位列其后,是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主要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排名前50的高频关键词,其内容基本覆盖了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主要方面,且多围绕上述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两个方面。结合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CiteSpace关键词统计结果,将整个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领域研究分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两个部分。以此为根据,进一步对提取的50个高频词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如表4所示。

表3 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排名前50的关键词

表4 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热点,内容主要包括领导主体、教育路径、教育载体、教育主题、实施对象、培养目标、指导思想、指导思想特点、教育内容、历史定位、教育文件等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主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举旗定向的作用。张宝林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特点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对于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形构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体系。[3]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的契合研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论述一直是学界挖掘与探讨的热点。陈丹认为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说”,是我国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宝库。[4]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宋扬探讨了对不同学龄阶段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认为大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高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既各有侧重、又协同一致。[5]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殿堂、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是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载体平台。郑斌认为红色教育基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精神内涵和思想内涵,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成效,应让爱国教育基地成为学生爱国情感培养的源头活水[6]。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后备军,是爱国主义教育鲜明的主题。赵建波对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进行考察与研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7]青少年群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爱国主义教育以大学生为重点关照,致力于培养一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王易、王凡提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强化国家意识的关键力量,同时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8]蓝贤发认为红色文化对于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9]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时域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教育内容。程斯辉研究了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爱国主义教育,认为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推行,为抗日战争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弘扬民族精神,实施国情教育。[10]尤桢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总结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资产阶级三个方面。[11]阮玉婷梳理了过渡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演进历程,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助力社会主义改造”进行;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大跃进”、人民公社等生产运动过分放大人们的爱国情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混乱,这个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重点聚焦如何增强人民理性的爱国主义意识。[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党的领导工作作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董迪提出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教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国革命史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1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邹太龙、康锐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全球化和现代化冲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以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理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新时代爱国主义科学性质为内容导向。[14]

第二,爱国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热点,内容包括内涵、形式、本质、载体。崔健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爱国主义不同的历史内涵,救亡图存、推翻“三座大山”、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串联起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的流变历程。[15]冉琴提出国家、党、社会主义贯穿中国历史底蕴与现实发展,中国语境下的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融会贯通。[16]郝浩强认为延安精神内蕴自力更生、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坚定政治方向的思想精髓,是延安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表现形式。[17]韩玉瑜认为社会主义语境下的爱国主义继承了历代爱国主义优良的传统,顺应了新的社会需要下的道德要求,发挥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显形式的感召作用。[18]张华波、邓淑华提出红色资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新文化形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宝贵精神财富,充分挖掘和开发红色资源可以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引导功能。[19]

通过CiteSpace的Keyword功能进行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热点探究,如图5所示。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从两方面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与走向,并形成五大研究热点:其一,中国共产党引领爱国主义教育历史走向。中共中央通过制定颁布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加强各个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顶层设计,进一步规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基本路径。同时,中国共产党不断将自身的指导思想内化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强化意识形态指引方向,明确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关键问题,带领爱国主义教育迈向新时代。反映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奋斗历程、承载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积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升级与完善,构筑起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其二,中国共产党铸就爱国主义教育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百年历史造就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始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奋斗历程中凝练的红色精神谱系赋予不同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丰富的内涵,展示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图5 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热点图示

2.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历程

突现词(Burst terms)检测通过动态检索施引文献和被引文献中高频变化词汇,从而确定学科研究前沿。利用CiteSpace软件的突现词检测(Burst Detect)功能对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发展进程进行探究,奖突现词分析的时间跨度设定为1978—2021年,选取1978—2021年突现性较高、具有学科代表性的10个研究前沿,按突现年份排序绘制为突现时间线视图(见图6)。根据突现年份以及突现特征,将突现词分为4个阶段,整理为研究前沿时间演进表(见表5),以科学计量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学科前沿的演变趋势。

图6 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突现时间线图

表5 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前沿时间演进表

(1)1978—1988年: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突现词以“中华民族”为主。“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严重影响,极大地削弱了历史课以及中共党史的普及教育,导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学生历史知识、党性认知不足,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这一阶段的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以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为主要历史轴线,突出中华民族在近代所遭受的深重灾难、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展现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的斗争历史及伟大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

(2)1989—1999年:培养学生振兴中华主体意识。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突现词以“社会主义”“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国革命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改革开放10年来,国内、国外局势风云变幻,国内出现“八九政治风波”,青年学生遭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洗脑,国家尊严、安全和稳定受到西方境外势力挑战;国际经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部分青年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优越性产生怀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深刻甚至出现错误。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程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人群、基地建设、氛围构建、必要礼仪、典型宣传、领导建设进行了规定。[20]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指出:“大学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是怎样根据历史的必然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21]依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衍生出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主义”本质及“中国革命史”教材路径的讨论热点。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重点依托中国革命史教学,以国情教育为主,启发式方法为辅,教育学生坚持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历史道路是历史性选择、是历史的必然,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主体意识。

(3)2000—2010年:引导学生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突现词以“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主。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开始全球化进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将其先进的技术、经验、市场输送至发展中国家的同时,也进行着隐蔽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暗箱操作”;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活动深入高校教育制度的方方面面,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逐渐影响高校的育人观念。基于西方意识形态加速渗透及爱国主义教育缺少应有重视等因素的双重考虑,教育部办公厅于2006年颁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校从2007年春季开始对2006级学生普遍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通知》,将中国近代史作为公共必修政治理论课纳入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引导学生确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4)2011—2021年: 引领学生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心。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突现词以“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为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开创性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广大学者与时俱进,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围绕着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根本立场、本质特征、根本任务、基本要求进行了热烈探讨,同时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实现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更新、主体丰富的新时代,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融入“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成为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议题。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强化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引领他们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

三、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路向展望

(一)保持与实践同频,深化前沿问题研究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更高的立意。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得意识形态领域激流交织,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价值愈加凸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实践促使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发生重大变化,不断生成新的爱国主义教育生态。在此背景下,超越传统议题、更新研究视点成为当前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最为紧迫的任务。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内容、主要对象、实践载体、环境氛围、组织领导等方面都作出了部署与要求,为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指明新的研究方向、提出新任务。[1]一方面,要把握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进路,明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整体、立体、系统把握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内涵,需要“扎根中国,面向世界”,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鲜明主题,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着力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另一方面,应把握网络信息化时代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前沿导向,明确网络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问题与新机遇。如何防御各种网络思潮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弱化、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增强爱国主义实效,是今后很长时期内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学术研究重点。

(二)加强跨界合作,壮大理论研究队伍

从研究机构和核心作者及合作网络分析可视化图谱可知,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主阵地集中于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之间独立科研,缺少深入合作,围绕这些机构尚未形成关系稳定的合作网络。虽然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领域的研究力量日益壮大,但核心作者数量少、贡献度较弱、合作意识尚不明晰,合作局限于同学科、同机构,缺乏跨学科、跨机构合作。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门集实操性与体验性为一体的教学科目,理论研究需要扎根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因此,为提高研究质量,一方面要鼓励具有跨学科、多机构的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研究,扩展稳定的核心作者群。通过举办中国共产党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学术会议与论坛,加强理论研究者之间、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应完善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机构建设,新建一批具有研究兴趣优势、研究质量保障的研究阵地,深化研究问题。另一方面,应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促使科研经费不断向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倾斜,鼓励高等教育机构、中小学、职业院校积极与第三方开展沟通、对话、合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体系。

(三)鼓励学科交叉,改进理论研究方法

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研究系统,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范畴。根据研究可视化图谱内容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已有研究文献大多集中在理论思辨层面,按照 “概念体系—历程梳理—内容逻辑—实施逻辑”的范式开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支撑,缺乏多学科融入背景,因此研究主题论点集中、结论大同小异,可操作性不足。同时,定性研究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研究注重理论推导,缺乏实证调查,某种程度上缺乏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因此,一方面,要积极融入多学科研究理论,丰富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支撑,寻找贴合时代要求、聚焦时代导向的理论切入点,丰富研究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要注重研究方法的推陈出新,兼顾多元研究方法,做到历史分析与现实探赜相联系、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统一、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结合,挖掘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隐含的价值特征,增强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中国共产党研究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