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与乳头状肾癌的临床及MSCT分析

2022-09-14蒋婷婷余昶江海涛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肾癌亚型皮质

蒋婷婷 余昶 江海涛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2 translocation/TFE3 gene fusion-related renal cell carcinoma,Xp11.2/TFE3 RCC)在临床上十分罕见,该病涉及Xp11.2染色体的多个不同易位,导致TFE3基因 融 合[1]。Xp11.2/TFE3 RCC最 早 发 现 于1986年,2016版WHO的新分类中将其归入小眼畸形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MiT)家族异位性RCC[2]。这种亚型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率为50%,而在成人中仅占1%[3]。尽管人群中发病率不高,但与其他RCC亚型相比则更具侵袭性,且预后较差[4]。以往研究报道,Xp11.2/ TFE3 RCC作为一种乏血供肿瘤,其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而乳头状肾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亦是乏血供肿瘤[5]。考虑到两者在影像学表现上有一定的重叠性,鉴别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7例Xp11.2/TFE3 RCC和14例pR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旨在探讨其对提高两种肾癌亚型术前鉴别诊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间收治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7例Xp11.2/TFE3 RCC和14例pRCC的患者资料共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Xp11.2/TFE3 RCC组:男1例,女6例;年龄34~57(46.0±8.8)岁;无明显临床症状3例,无痛性肉眼血尿1例,腹痛或腰痛3例。pRCC组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47~75(59.9±7.2)岁;无明显临床症状11例,无痛性肉眼血尿1例;腹痛或腰痛2例。(1)纳入标准:于本院行肾切除术,术后所有病例均有病理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包括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2)排除标准:碘造影剂过敏者;CT图像存在明显伪影致病灶显示不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CT 检查均采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64 CT)进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如下:电压120 kV,管电流自动控制,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5 mm,螺距1。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65 mL(370 mg/mL),注射速率4.5 mL/s,注射后于第25~30 s、60~80 s、180~300 s行皮髓期、髓质期和排泄期扫描。

1.3 观察指标 影像资料分析:(1)部位、数量、大小、边界、形态、囊变、出血、钙化;(2)测量肿瘤平扫及增强三期CT值,测量时需避开坏死、囊变、出血等,置病灶强化最显著处测量。计算皮质期、髓质期、排泄期肿瘤的净强化值(net enhancement value,NEV),计算公式如下:NEV=增强三期肿瘤CT值(皮质期/髓质期/排泄期)-肿瘤平扫CT值;(3)评价肾周及腹膜后淋巴结情况、周围血管是否受侵或有癌栓形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类资料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s)表示,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定量参数采用MedCalc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及95%的置信区间(95% CI)。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Xp11.2/TFE3 RCC组女性发病率高,pRCC组男性发病率高,两者男女比例之间发病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Xp11.2/TFE3 RCC组、pRCC组年龄平均值分别为(46.0±8.8)岁、(59.9±7.2)岁,两组年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影像学特征比较 CT表现:7例Xp11.2/TFE3 RCC患者中,左肾5例、右肾2例;肿瘤最大径范围2.6~11.9(5.1±3.4)cm;3例边界清晰、形态规则,4例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7例均囊变,1例出血(见图1),2例钙化(见图2);2例出现肾周淋巴结转移及周围组织侵犯(见图2)。14例pRCC患者中,左肾10例、右肾4例;肿瘤最大径范围1.4~4.8(3.0±1.2)cm;8例边界清晰、6例边界欠清晰;7例形态规则,7例形态欠规则;3例囊变,3例出血(见图3),1例钙化;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肾周淋巴结转移及周围组织侵犯征象。相较于pRCC,Xp11.2/TFE3 RCC患者肿瘤出现囊变以及不均匀强化较多见,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在发病部位、肿瘤最大径、形态、边界、出血、钙化、肾周淋巴结转移及周围组织侵犯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Xp11.2/TFE3 RCC患者的肿瘤皮质期、髓质期NEV均高于pRCC,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肿瘤的平扫CT值及排泄期NEV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2。

图1 女,39岁,Xp11.2/TFE3 RCC患者。A、B、C、D分别为平扫、皮质期、髓质期及排泄期图像。右肾见一类圆形混杂密度肿块,边界尚清,平扫周边密度偏高,提示出血,增强后三期均呈轻度环形强化,病灶中央强化不明显,考虑囊变坏死区。E:病理图像(HE染色×200)显示肿瘤细胞呈乳头状、巢状分布,胞质丰富,透明或嗜酸性,细胞核远离基底膜整齐排列。F:免疫组化(IHC×200)提示肿瘤细胞核TFE3弥漫强阳性

图2 女,39岁,Xp11.2/TFE3 RCC患者。A、B、C分别为平扫、皮质期轴位、皮质期冠状位图像。左肾下及局部轮廓外凸,可见一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分叶状,边界欠清,伴点状钙化(白色箭头),增强后皮质期呈显著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高于邻近肾皮质。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红色箭头),左肾下及周围见迂曲扩张侧枝静脉

图3 男,59岁,pRCC患者。A、B、C、D分别为平扫、皮质期、髓质期及排泄期图像。右肾见一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分叶状,平扫边缘线状、斑片状高密度影,提示出血,增强后三期均呈轻度较均匀强化。E:病理图像(HE染色×200)显示肿瘤细胞排列呈乳头状及管状结构,肿瘤周围间隙纤维增生。F:免疫组化(IHC×200)提示TFE3(-)

表1 Xp11.2/TFE3 RCC和pRCC一般资料和CT特征比较

表2 Xp11.2/TFE3 RCC和pRCC平扫及三期NEV值比较

2.3 ROC结果 年龄、性别、囊变、不均匀强化、皮质期NEV、髓质期NEV的AUC值分别为0.908(95% CI:0.701~0.989)、0.786(95% CI:0.554~0.923)、0.893(95% CI:0.681~0.984)、0.786(95% CI:0.554~0.923)、0.842(95% CI:0.618~0.962)、0.776(95% CI:0.543~0.926),见图4。AUC结果显示年龄的AUC值最大,诊断能力较其他参数好。当取年龄临界(cut-off)值为57时,诊断Xp11.2/TFE3 RCC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1.4%。

图4 不同定量参数值鉴别2种RCC的ROC曲线图

3 讨论

Xp11.2/TFE3 RCC是RCC中一种少见的独立亚型,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但目前研究发现成人的发病率较低,女性中较多发[5-7]。本研究Xp11.2/TFE3 RCC患者的年龄从34~57(46.0±8.8)岁,年龄相对较大,可能因为本院为综合性医院,儿童患者较少。男女比例为1∶6,女性多见,这与文献报道一致。Xp11.2易位性肾癌中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患者出现肾癌三联征,大多表现为其中一种[8]。本组患者出现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1例无痛性肉眼血尿,3例腰痛。

本组研究有5例患者肿瘤平扫大于40 HU,呈稍高或高密度,可能是由于病灶内含有蛋白、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成分。以往相关文献报道Xp11.2/TFE3 RCC成人肿瘤常比儿童肿瘤侵袭性更强、预后更差,并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9],且钙化较其他RCC亚型常见[10]。此外,在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所有患者中,瘤体最大径均大于5 cm,这可能是由于瘤体越大,局部侵犯或发生转移的可能性越大。在增强CT方面,既往文献报道Xp11.2/TFE3 RCC典型强化方式呈“少进-慢出”式强化[9,11]。本研究7例肿瘤强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2例呈“少进-慢出”式强化,即皮质期呈轻或中度强化,髓质期持续强化,排泄期缓慢减退;3例呈“快进-快出”式强化,即皮质期明显强化,髓质期强化减低,排泄期强化进一步减低;另外2例三期强化无明显差异。本研究7例肿瘤均出现囊变坏死,间接反映其恶性程度较高的特点。

pRCC好发于55岁以上患者,男性多见,影像学表现通常为乏血供肿瘤的特点,强化较均匀,部分pRCC由于肿瘤内坏死或出血而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某些影像表现可能与Xp11.2/TFE3 RCC重叠,因此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本研究分析两者的临床特点及MSCT多期增强后的影像特征,对两肿瘤间各参数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两者在年龄、性别、有无囊变、强化均匀性、皮质期NEV及髓质期NEV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评价各个参数的诊断效能,年龄、性别、囊变、不均匀强化、皮质期NEV、髓质期NEV的AUC值分别为0.908、0.786、0.893、0.786、0.842、0.776,其中年龄的AUC值最大,这说明其鉴别诊断能力较其他参数好。

然而,该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Xp11.2/TFE3 RC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由于样本量小及回顾性研究的性质,使得本组病例中,仅有1例行MR增强检查,故本研究未对MR增强表现做分析。其次,本研究仅比较了Xp11.2/TFE3 RCC与pRCC两种RCC亚型,对于亚型的鉴别诊断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对成人Xp11.2/TFE3 RCC与pRCC这两种RCC的临床及MSCT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加入了ROC曲线分析,发现成人Xp11.2/TFE3 RCC好发于57岁以下女性,有无囊变、强化均匀性、皮质期NEV及髓质期NEV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价值,有助于提高准确性。

猜你喜欢

肾癌亚型皮质
2020年全球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概况及分析
2012—2018年长春市手足口病非肠道病毒A组71型肠道病毒V P1基因特征分析
皮质褶皱
迎秋
暗香浮动
佳节
做个B超就能及早发现肾癌
849例妇产科患者HPV基因分型检验及结果分析
肾癌组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p73及血清IL—17表达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