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轨驱动”的人工智能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

2022-09-13吕朋刘芝辰黄东方何志平赵瑞雪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5期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体系驱动

吕朋,刘芝辰,黄东方,何志平,赵瑞雪

(1.东华理工大学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2.东华理工大学 学生工作处,江西南昌 330013)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要把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作为促进创新型中国发展的重要举措。发达国家已经把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并且在此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因此,如何做好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研发,完善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打造人工智能经济板块,拓宽人工智能发展空间,是亟须解决的问题[1-5]。

1956年,麦卡锡等知名学者在研讨“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这一话题时,创造性地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由此奠定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理论。此后50余年,人工智能学科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期,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及英国剑桥大学等高校都纷纷开设了人工智能方向课程,将人工智能列为优先发展专业[2]。我国于2004年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19年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4]。在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面,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构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力度。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起步仍然较晚,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人工智能核心算法以及人工智能关键设备等方面差距较大[6]。2019—2020年期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极为迅速,国内从事人工智能软件、硬件及其相关技术开发的企业数量大幅上升,对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但人才供需不平衡,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缺口依旧非常大,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我国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6-7]。

本文从东华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双轨驱动”实践课程体系(即人工智能专业实验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协同发展)的构建出发,通过积极开展“双轨驱动”实践课程体系的教学研究,寻找到一条能将“双轨驱动”理论应用于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为我国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可以借鉴的路径。

1 构建“双轨驱动”的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体系的意义

(1)根据人工智能类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构建“双轨驱动”的实践课程体系,寻找到一条能将人工智能专业实验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协同发展的培育模式与途径。

(2)建立人工智能实践课程体系所需的实践平台,构建满足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需求的实验室软硬件环境,为研究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多渠道保障。

(3)建立科研驱动、以研促学、以赛促创的实践课程运行体系,分步启发,逐级培育,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4)校企联动,优化师资,打造一支善于创新的“双创型”导师队伍。

2 构建“双轨驱动”的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体系的途径

培养人工智能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我们构建了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双轨驱动”实践课程体系方案。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人才定位及学生发展确定人才培养需求,制定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在人工智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构建“双轨驱动”的实践课程体系,培育具有创新思维、智能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并且实时进行育人质量反馈,具体研究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路线

2.1 途径一:构建“双轨驱动”的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培养需求,在人工智能专业国家培养标准框架体系下,构建人工智能专业实验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双轨驱动”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人工智能专业实验课程以东华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基础实验课程和专业实验课程为依托,辅修实验课程为辅助,丰富研究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以校内科研项目和校外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主,以国家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为辅,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智能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8]。

图2 “双轨驱动”的实践课程体系

2.2 途径二:建立人工智能实践课程体系所需的资源平台

以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合力共建人工智能实践课程体系所需的资源平台。首先,共享校内各种平台资源,同时加大科研实践平台的投入力度,重点引导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充分运用个人导师科研平台完成实践课程;其次,鼓励学院通过联合校外合作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围绕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构建校企产学研实践课程平台;最后,利用校内外创新创业竞赛实践平台,如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及“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构建满足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需求的资源环境,为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多渠道保障,引导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竞赛实践平台充分锻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9-10]。

2.3 途径三:建立科研驱动、以研促学、以赛促创的实践课程运行体系

将科学项目研究与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形成以科研为导向、教学为中心、竞赛项目为依托的实践课程运行体系。在指导研究生参加科学项目研究的同时,给予研究生更多自主实践机会,激发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进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各种激励形式推动研究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及“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以赛促创,为研究生创新创业提供经验交流、成果展示、资源共享、项目孵化的机会[11-12]。

2.4 途径四:培养具备良好专业素质、满足创新创业能力要求的导师队伍

以现有师资为基础,积极吸纳校内人工智能类专业的教师和企业科研人员加入,建设一支经验丰富且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双创型”师资队伍。首先,围绕人工智能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不断优化与提升专业教师素质,定期组织相关的教学研讨活动,举办面向教师队伍的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其次,可以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相关企业的联系,安排校内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带进课堂。最后,可以聘请一批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导师,有计划地将学生的课堂从学校转为企业,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13-14]。

3 结语

本研究是在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国家培养标准框架体系下,以构建人工智能专业实验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双轨驱动”的实践课程体系为目标,通过四大研究途径,实现了人工智能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机融合,促进了实践课程体系所需资源和平台的合理配置,完善了人工智能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最终顺利推动人工智能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我校人工智能类专业的实际应用,以有效保障我校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的育人质量。

猜你喜欢

研究生课程体系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