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古代书院园林艺术研究
——以宜春地区为例
2022-09-13王舸泓丁永电王思宇
王舸泓,丁永电,王思宇
(宜春学院 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宜春地处于江西西部地区,自古就有“赣湘孔道”之称,有着悠长的历史,宜人的风景和深厚的底蕴。自新石器时期开始,据史书记载的古代文明遗迹多达四百多处,名胜古迹五十余处。[1]宜春与周边地区经贸、文化交流往来密切,宜春的本土文化也是杂糅了各地的文化精髓,孕育了堪舆学说、佛家思想与山水隐逸思想,[2]由此产生了书院园林、寺观园林、文人园林、王室园林、衙署园林及公共园林等众多古代园林类型。[3]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对书院园林研究兴起,从书院园林概念、发展历程、书院建筑、地方书院园林等角度阐释了书院园林的类型、功能及总体布局,并以案例从历史演变、地域特征和造园特色来分析书院园林。[4-6]
宜春自唐宋以来利用独特的地域优势,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在儒家思想文化的变化和冲击下稳步发展,宜春境内有文献记载的书院就多达50余处。而由于先前战火纷乱以及缺乏保护,现如今的古代书院大多消失的无影无踪,又或是只余下了断壁残垣,有实地调研价值的书院寥寥无几,对于江西古书院的研究也同样少之又少,是江西古代书院研究的一大遗憾。因此通过查阅和整理文献,对宜春地区历史上出现的书院园林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现存的古代书院园林遗构进行实地调查勘测,梳理宜春古代书院园林的历史发展进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书院进行分析,总结江西古代书院园林的造园特色与意境,进而补充传统书院中的文化路径,进一步深化传统书院传承与发展。
1 宜春古代书院发展历程
书院最早称为魏晋时期的“精舍”,其前身是春秋战国私人学堂,补充与修正当时学宫思想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宜春古代书院园林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隋唐五代时期,这时候的宜春古代书院处于萌芽初始阶段,那时候的书院多数是家族或宗族式书院,所以那时的书院都蕴含着家族文化,底蕴深厚。到了两宋时期,古代书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受当时的经济文化的影响,直接带动了文人思潮的繁盛,而书院作为当时思想传播的主流载体,发展异常迅速,伴随而来的书院造园技艺也越来越纯熟。元明清时期,古代书院形成了一定的地域风格形式。后期受到儒家思想与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书院选址也从喧闹繁华的城中央迁移到风景优美的自然山水之处,开展自力更生的耕读生活。与此同时,传统书院中的叠山理水技艺逐渐成熟,空间布局也趋于礼制,功能越来越多,不再是仅仅服务于教学。[7-8]
2 宜春古代书院代表及造园艺术特色
宜春古代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相地选址上偏向于自然风景优美之处,内涵意境,营造技艺成熟,更注重自然环境精神上的追求,致力打造天人合一境界。由于受儒学文化的影响,当地自古就有仰慕贤人的风俗,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学习氛围,加之韩愈和状元卢肇的影响,宜春地区古书院很多,而作为书院的附属,书院园林也相对较多的,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和丰城、奉新、万载等地。[9]在宜春众多古代书院中,本文选取罗山书院、桂岩书院、昌黎书院、龙光书院为代表,它们的出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宜春古代书院园林的特点。[9]
2.1 池巅云霄,德学缘起——罗山书院
建成时期:始建于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的江西罗山书院,是目前中国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具备后世书院性质的民间书院,开启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先河。[10]
地理位置:罗山,地处于江西省丰城市洛市镇,作为江西区域武夷山的余脉,享有丰城第一名山的美誉,是国内有名的道教胜地。
园林布局:罗山最早名为池山,因山巅有一口终年不枯的泉水而得此名。整个池山仙雾渺渺、峰峦叠翠、沟壑相依,即是一处隐士僧家修养身心的世外桃源,又是一块传教授业的绝妙之处。罗山书院的建造是由于东晋时期著名隐士罗文通常年隐居此地,著书修道,扩建殿房,授徒讲学,最终寿中正寝于池山之内。因此书院建筑较为简洁,不同于其余书院拥有较正式的祭祀与供奉场所,而是采用了较符合乡村气息的建筑风格,没有多余装饰性建筑,更为贴近自然。
造园思想:自元朝之后,由于受当地地理位置限制,逐渐失去书院的教学功能,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演变成寺观日常活动场所。罗山书院的出现体现出坊间书院的另一种历史发展动态,最开始的民间书院其中一部分是由祭祀性质的祠堂、寺观、祖庙等改建而来,其背后势利与当时佛道等意识形态密切相关。
2.2 龙光璀璨,弦歌不绝——龙光书院
建成时期: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由当地豪绅陈自俯主持修建。据史料记载,宋高宗赵构取“龙泉”、“太阿”两把宝剑之名,御赐龙光书院且御笔书写匾额。龙光书院长达八百余年的教学历史中,始终是当地最高学府,是培养科举才人主要场所之一,在丰城市教育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宋代大教育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数月,并提出自己的治学思想。因此龙光书院还是“程朱理学”思流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10]
地理位置:在丰城西南部荣塘境内,龙光书院就矗立在荣塘中学的校园内。它保存着江西不多见的四合院式布局,沉稳大气,坐落于著名的剑池旁。剑池因在此地挖掘出“龙泉”“太阿”一对雌雄宝剑而得名,龙光书院便是依此地的剑气而建。
园林布局:书院四周红墙环抱,山寺、望光亭、剑光祠、晚晴斋、仓廒等院外附属建筑精巧典雅,特色鲜明。书院景观相对成熟丰富,明代当地学者甘惟寅对此院“山寺晨钟”“三汉鱼火”、“剑池夜月”“长秆稻田”等八景配有诗文。整体书院建筑布局严谨规范,极具地方特色,还有参天古木生长其中,青松翠柏装点院内,营造了优美静谧的教学环境。清朝时期,乾隆年间进士罗拔、乾隆举人敖宗瑚、雍正举人甘兴仁、嘉庆进士吕光焕、嘉庆进士吕溶等诸位儒士均辞官归家,讲学于龙光书院内。现如今,书院位于中学校园内,使现代化的教学楼与古书院相互呼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如图1、2所示。
图1 龙光书院(来源同治版丰城县志)
造园思想:两宋时期中国古典园林步入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园林建筑逐渐摆脱了传统的佛道学说的禁锢,大多数造园家慢慢将设计手法转向教育层面的园林景观规划,相地选址上不仅看中周边山水环境的因素,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精神上的追求,有一定的唯心意识存在。
图2 龙光书院正大门
2.3 朝奏夕贬,幽幽昌黎——昌黎书院
建成时期:书院前身为位于春台山东麓的韩文公祠,明朝嘉靖年间,在此基础上扩建而成,成为了袁州府内宜春、萍乡、分宜、万载4县共同治学之所,1985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昌黎书院改制为袁州中学堂,1914年又更名为江西省立第八中学(即今宜春中学)、宜中、七中,后来被改造成乡村师范学校校园宿舍,现在如今在宜春市第四中学校园里面。为数座古香古色殿阁式建筑。[11]
地理位置:北宋时期旧址位于宜春府讲堂西面,元末时期由于战乱被毁后重建,迁至宜春台,远山近水,风水极佳。宜春台楼借山势,桃李环绕,有“高出袁城百万家,巍峨楼殿锁烟霞”的美誉,其中春台晓日更是宜春八景之首。现如今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城区第四中学校园内,占据着宜春四中的最高点,与其主体建筑物在同一条中轴线上,突出了书院在学校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园林布局:整个书院的主体建筑和院落,按照南北中轴线对称排列,遵循中轴线贯穿的原则,是古代书院典型的建筑格局。[12]书院建筑群的平面呈凸形,包括主楼、讲堂、祠堂、图书馆和东西宿舍。讲堂的中心位置略高于东西宿舍的中心位置,突出了讲堂在书院中的重要地位。书院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环境秀丽而幽静。书院前面的两个庭院里面,种植高大的柏树、石榴树和绿色的篱笆,还设有射箭所、檑星门等附属建筑,在空旷地带加以假山绿植作为点缀。如图3、4所示。
图3 昌黎书院(来源乾隆版袁州府志)
造园思想:主要功能为培养士子以及纪念文人儒士,原为祠堂,逐渐转变为士子学习与活动的场所。清朝改建为袁州中学堂,民国时期改为省立中学。如今宜春市政府考虑多方因素,另择新址重修昌黎阁,现位于袁山之巅,四周建袁山公园,用以展示韩愈生平事迹及其贡献,传播其思想,发扬其精神,使游人登高休闲的同时受到文化熏陶。书院部分旧址现位于宜春四中校园内,仍旧保存完好,发挥着其作为古书院的作用,传承着古老的思想文化与精神品质。
图4 昌黎书院遗址现状
2.4 桂林垂金,博览群书——桂林书院
建成时期: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正式建成,由当地名流夏子哲筹建。是当时丰城境内的书院名声最大,是古建筑历史长河中不可缺少的文化遗产,并与龙光书院及龙山书院共称丰城三大书院,其藏书之丰厚为丰城各大书院之首。
地理位置:遗址位于江西省丰城市同田乡镇坊村东镇坊小学内,宜春地区著名的古建筑遗址。是当地市级古文化遗迹遗址和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园林布局:桂林书院整体布局背山靠水,前眺虎岭,背靠象山,书院左右两边分别是苏溪、锦水,方便院内日常生活用水。院里种满各种规格桂花水,一年四季书院芳香无比。书院整体建筑风格为古阁楼宫院,主楼为重檐歇山宫顶,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阁楼,下层为正堂,都以木结构为主。书院环境林峦耸翠,门前两棵百年的樟树巍为壮观,一左一右庇护着书院。全院栽植桂花树,宅边盛树芳桂,四季有花、四时有景。每至秋日,桂蕊金黄,香飘万里,垂金粟散,清影参差,环绕于书院内外。[13]书院后部高耸宏敞,可以登眺望远,窗户之外,花竹草木奇怪之石咸列。如图5、6所示。
图5 桂林书院平面图
造园思想:明清时期的书院建造主要依附于当朝主流理念,官本化的改变导致造园本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造园技巧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喜好讲究书院内的植物配置,以桂花为主流。书院采用“讲于堂,习于斋”的教育模式,除日常教学外,其余课余时间是学员们自我学习或者休息。学堂除了为学生提供进行自习的场地,还设置了一定的休憩区域,同时这块休憩区域也是书院进行户外上课的重要场地。将精神教化释放在山林水景之中,寓教于乐通过游览胜景来自我水平及素质提升。
图6 桂林书院遗址现状
3 结语
书院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比不上皇家园林的宏大华丽,私家园林的小桥流水,但蕴含着赣鄱大地的秀丽身姿,在追随江南造园技巧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涵养。传统书院园林主要是采用造园艺术手法美化庭院空间,而宜春古代书院园林多以功能性为首要目的,加以在周边穿插山石花木假山绿植为点缀。[14-15]通过对宜春当地四座具有代表性的书院分析,表明宜春书院园林在地质地貌、人文环境、造园技巧、意识形态等多元素的作用影响下,呈现其包容性与多元性的特征。当地的自然环境、堪舆风水学说影响着古代书院的相地选址,从而确定了宜春古代书院园林独特园林设计特点。了解传统书院园林的发展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地域性文化遗产和发展新的城市园林景观,应借古鉴今,以达到发展与传承地方性景观特色的需求,能够了解古书院作为思想载体的现代意义及功能,能够更好的提供其发展方向,加速了对书院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结合现代城市景观的需求,构建极具地方特色的城市风光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