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宗亲会馆建筑与装饰研究
——以槟城“邱公司龙山堂”为例
2022-09-13LiJie
李 洁 | Li Jie
[马来西亚]田宗正 | Chan Chen
刘渌璐 | Liu Lulu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海外华人集中居住的两个主要国家,1800年—1911年是新马华人史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槟榔屿和新加坡的开埠,来自闽、粤、桂及琼等沿海省份的华人源源不断涌向马六甲、槟城(马来西亚十三个联邦州之一,位于西马来西亚西北部,因盛产槟榔而得名)、柔佛等地,其中闽、粤移民占多数。华人移民一旦在当地聚居后,便形成华人社会。
地缘、血缘、业缘三大类社团组织,是华侨华人社会中最基本的传统组织。这三类华侨华人社团之间的关系,“首先由地缘关系而集合,继之以血缘、业缘的相互吸引”,进而成为华人社会的“三大主流”。海外移民首先根据地缘关系团结在一起,随着来自同一地区的华人移民数量增多,在地缘组织内又分化出血缘组织,即以血缘为纽带组建成立的社团,从而使地缘与血缘组织的特性合二为一。和中国国内的血缘组织一样,海外华侨华人的血缘组织也以相同或者同源姓氏为建立组织的基础,海外华侨华人的血缘组织一般称为宗亲会馆。
宗亲会馆的功能主要是为祭祖、团结族人、扶助族人、宣扬教化、倡学以及为宗亲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提供场所,这些活动记载祖先移民的记忆,通过传承和积淀形成母国和中国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和祖先认同。马来西亚最早的华人会馆为1801年成立的槟城嘉应会馆,但最富丽堂皇,体现马来西亚华人移民“敦亲睦族”思想的宗亲会馆为槟城龙山堂邱氏宗祠。
槟城龙山堂邱氏宗祠(Khoo Kongsi)(又称邱公司)始建于1851年,在马来西亚华人姓氏宗祠组织中具有特殊地位。因为邱姓不仅宗族庞大,迄今还延续着近650年的宗族体系,更因拥有紧密围合的公司建筑群和金碧辉煌的祠堂而享誉世界,2008年7月7日,马来西亚乔治市①和马六甲市共同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山堂邱氏宗祠就位于乔治市的古迹区。
1 邱公司的缘起和建设
邱氏宗族,是槟城福建人“五大姓”之一,与谢、杨、林和陈氏构成早期社会重要的福帮势力。19世纪中叶起,为了在当地人与英国殖民者夹缝中更好地生存,五大姓以血缘和姓氏划分建立宗亲会,纷纷在乔治市的牛干冬街,南至社尾街一带建立聚落以凝聚同姓成员。来自福建漳州海澄县新安保新江社的邱氏华人在大铳巷建立了龙山堂邱氏宗祠,它的建筑材料和工匠都来自福建闽南。
龙山堂的建设几经波折。根据《新江邱曾氏族谱》(1867年)记载,在莱特还没有占领槟榔屿(1786年)以前,邱氏族人已经在这里生活,他们在同乡人口达到一定人数之后,就有根据神缘、地缘、血缘等纽带组织团体的需求,1824年邱氏族人已经高达百余人,并已经拥有相当不错的经济基础和社团组织;1835年的端午节,邱氏族人在举行庆祝大使爷诞辰时,一致赞成并创立“诒谷堂”;1850年农历七月初五,以邱氏大使爷名义购龙山堂现址,该地原系本地英商某旧址,占地97035平方英尺;来年,将之修葺改造,以符合宗祠之制,外部广场种植树木以蔚然成阴,内部则依俗制奉始祖至五世祖神位,并奉祀从原乡带来的大使爷香火,改造的祠堂取名为“龙山堂”;自后凡是族人之婚礼庆典,神福赛会都在此举行,在每年端阳节,进行谢府元帅绕境一次;数年后,诸董事为便利议事起见,在院埕旁隙地建洋楼式“宗议所”一座以处理祖务;1894年聘请当时闽南的能师巧匠历经8年重新建造龙山堂,可惜于1901年除夕夜,刚刚建成的龙山堂忽遭大火几乎烧毁殆尽;1902再次动工重建并于1906年建成完工,形成了今天所见的龙山堂邱公司;1907年,邱氏族人曾在祠堂内附设义校,即邱氏两等学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日军轰炸乔治市,龙山堂邱公司部分波及受损,于战后1958年大事重修一次。1996年聘请福建晋江工匠团队对戏台进行修复,1999年对龙山堂主体建筑大修,主要为屋顶全面重铺瓦作,修葺剪黏脊饰,梁枋彩绘和按金,后廊和底楼之间壁绘和画假砖等,该修复工程获得2001年马来西亚建筑师公会古迹修复奖。
2 街区中心的龙山堂邱公司建筑群
2.1 内向防御的聚落空间
槟城的早期华人聚落是以宗祠为中心,围绕宗祠三面或四面建设骑楼街屋。邱公司建筑群是由祠庙龙山堂、戏台、宗议所兼办公室,及周围六十二间排屋及店屋(早年居住在这里的都是来自福建漳州海澄县新安保新江社同乡的邱氏族人)组成,建筑群坐落于大铳巷内,藏在乔治市老街屋所围绕的广场中。据1891年—1893年乔治市测量图(图1)可以看出,进入邱公司所在的街区有三个出入口,一个出入口在大铳巷(今天主入口),一个出入口朝向缎罗中街(当时主入口),有座精美门楼作为标识;另一出入口为小巷侧门,可通本头公巷。这种紧密围合的建筑群显示邱氏宗族曾经是个向心力极强的宗族聚落,是闽南同姓村移植到海外殖民城市的版本,反映出在19世纪英殖民地在正规社会治安力量不足的背景下,闽南人建立的用以自卫具有防御性的聚落形态。
图1 槟城龙山堂邱公司聚落空间关系示意
2.2 祠庙“龙山堂”与戏台
龙山堂邱公司承继着闽南原乡宗族制度,具有祭祀、信仰、福利、教育等多元功能,承担其功能的建筑主要为龙山堂、戏台和街屋。龙山堂与戏台位于街区广场的中心,广场四周街屋没有严整的围合关系,但龙山堂和戏台以中轴线串联,显示其重要性及相关建筑群的关联(图2)。
图2 龙山堂大殿与戏台
槟城邱氏宗族将祭祖的祠堂和祭神的宫庙合二为一,共同由“龙山堂”一栋建筑承当(图3)。龙山堂大殿由三部分所组成:前有抬高半层台基的拜亭,以八字开大阶梯连接到二层的主殿,左边连接单层闽南传统的护厝为厨房——馐馔所。二楼为正殿,相当于原乡寺庙宗祠的地面层,二楼分为三堂,中为正顺宫,祭奉从原乡带来的乡土神——王孙爷和大使爷。左堂为福德祠,奉祀大伯公,右室则是供奉邱氏列祖列宗的祠堂——诒谷堂。底层为次要空间亦分为三室,为办公室或文物展览空间,曾经作为学堂之用,主殿上下层前后都带步口廊。
图3 龙山堂大殿平面图
龙山堂的外观是“凸”字型重楼建筑,由台基高近半层的拜亭、两层的主殿和左边单层的馐馔所(即厨房)构成。据学者陈耀威考证,它是闽南寺庙与本地孟加楼的混合体。寺庙大殿前设拜亭是闽、粤民间祠庙为扩大祭拜空间常用的布局,在马六甲的青云亭、宝山亭、太平的凤山寺,乔治市的福德正神庙等早期修建的祠庙都可见到。孟加楼是由马来高脚屋在英国人影响下发展出来的楼房样式。龙山堂这种将正殿抬高至第二层的祠庙形式在原乡是没有的,属于槟城祠庙建筑的特色。
龙山堂的正对面为戏台,供酬神演大戏之用。戏台建筑形式为硬山歇山勾连搭式,后台为硬山,前台为单檐歇山,前后台的分隔是通过九扇槅扇门做成的太师壁实现的。前台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大于次间,抬梁式构架,前台台基约为1.5m,演出时前台可以三面同时敞开并面对龙山堂和观众。
邱公司外围的街屋大多是2~3层的上住下铺式骑楼建筑(当地人称为“排屋”),这些民居建筑除了有中式风格外,还有结合了西方建筑的结构、色彩及本土建筑的特色,如屋檐坡度很大,天花板很高,窗户嵌有彩色玻璃,白色的灰泥墙和拱券、繁复的山花装饰等,体现了华人华侨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也将居住文化带到了异国他乡。
3 龙山堂装饰艺术
在伊利亚德有关神圣与世俗理论阐释框架下,寺庙祠堂是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层叠”,“所有和庙宇、城市和住房相关的象征和仪式最终都是起源于对神圣空间的基本体验”。宗亲会馆首先是基于祖先崇拜的神圣空间,同时也具有联络宗亲、加强团结、照顾宗亲、关怀福利等世俗功能,富裕的华人也希望借创建宗亲组织获得名望和地位。为了强化神缘、地缘或者血缘纽带,宗祠、会馆的规模和形式会极力模仿原乡的宗祠建筑,且由于祠祀建筑象征帮权,因此必须由本帮乡土匠师建造。龙山堂大殿和戏台也不例外,所有的建筑材料来自闽南,建筑都由闽南工匠设计施工,建筑风格上与闽南晚清祠堂非常相似。
龙山堂的装饰主要为脊饰、石雕、木雕,瓦作剪粘以及壁画彩绘,都是闽南建筑匠艺的上乘之作。邱公司作为同乡、同姓、同宗的团体,兼备血缘和地缘双重性质,因此更强调“敦亲睦族、尊祖敬神”的儒家思想,因此在装饰上着重体现“孝亲与根”与吉祥如意心愿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建筑受当地的地理气候、人文环境、地域审美等综合的影响。从装饰的内容看,异常丰富多彩,除了大量龙凤图腾之外,还有福(蝙蝠)、禄(鹿)、寿(白鹤)、喜(喜鹊)、梅兰竹菊等各种象征如意吉祥的传统动植物,以及各种采自民间神话、小说和戏曲故事的人物形象。
3.1 脊饰
龙山堂主殿及拜亭都采用了闽南地方特色的屋顶形式,正脊皆为燕尾脊,并且为三川脊形式,即在硬山、悬山屋顶的正脊中间一段抬高,并且两侧加垂脊,正脊分成三段,中间高、两侧低。屋顶的正脊、垂脊和戗脊上装饰了大量采用剪黏、灰塑、彩瓷和交趾陶技术塑造的艺术形象。主殿正脊中央为剪黏塑立的“双龙戏珠”,红色玻璃火珠由卷草灰塑所拥托,其下的脊堵(束腰)出自“鲤鱼跃龙门”的典故,两旁有神态多姿的八仙踩着鲤鱼或鳖鱼(图4)。拜亭正脊中央的姜子牙骑四不像,下为盘龙,两旁有八位神仙乘驾凤凰、鹿、仙鹤等瑞兽。主殿正脊脊终端“回头龙”生动活泼,拜亭戗脊脊头的“走龙”曲卷有力。
图4 主殿正脊顶双龙戏珠
最突出的是主殿和拜亭屋顶上三公尺巨大的牌头②,造型极其复杂,重重叠起的亭台楼阁由两个灰塑鬼仔力士扛起,龙飞凤舞、花鸟竹篮簇拥其上,非常精致细巧五彩缤纷,一派花团锦簇繁荣昌盛之貌(图5),反映了邱公司一度显赫非凡的地位和影响力。脊饰内容反复出现龙凤、八仙、宝珠、葫芦、花鸟等中华文化中经典的吉祥物以及八仙过海、鲤鱼跃龙门、封神演义等中华传统故事人物。龙山堂的脊饰无疑是清末闽南祠堂建筑中最繁复壮观的,四种脊饰技术于一体,更为他处所罕见。
图5 拜亭上的牌头亭景
此外,从脊饰上可以看出龙山堂是寺庙兼祠堂,闽南的营建风俗是寺庙主殿的中脊往往做双龙脊饰,而宗祠会在中脊两侧安装“龙隐”,龙隐是头角特长的半截龙,有首无肢,在屋脊两端身首朝外,隐喻家族须往外发展才有前途,例如槟城邱氏宗族另外一个祠堂“文山堂”由于只供奉邱氏列祖列宗,因此大殿屋顶正脊两侧设置的是“龙隐”。
3.2 雕饰
龙山堂室内外铺满了木雕和石雕,墙上有精雕细琢的青石、白石雕,步口有盘龙柱,檐下梁架作双面木雕等,充满寓于教化和趋吉避凶的图案故事,也展示了家族的雄厚经济实力。
(1)木雕
龙山堂木雕琳琅满目,几乎布满所有木架构,尤其以拜亭,檐廊和中堂屋架为甚,斗拱、弯枋、瓜筒(梁上的矮柱)、托木(雀替、插脚)、竖材、吊筒(垂花,吊篮)、兽座(一种斗座)极尽雕饰之能事。由于大部分木雕皆按金上彩,更显金碧辉煌,耀眼炫目。从几个不同风格的雕法来看,龙山堂邱公司当年延聘了数家木匠共同献艺竞争。匠师在不影响力学原理之下,分别以浅雕、透雕和圆雕等方式,将龙山堂的木雕艺术推到一个高峰。
龙山堂木雕的装饰题材、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具备了闽南建筑中各式各样的兽座,如象、狮、麒麟、鹿、蟾蜍等这一特定地方建筑特点外,斗和拱雕刻也变化多端,有形态各异的荷花和各种人物故事,充满力学和美学的完美组合,拜亭大通及中堂补助通之下的托木,为大型的鳖鱼吐草造型,其他柱间则多为人物故事托木或花草托木,雕工都流畅细致,中堂的瓜筒一部分雕刻有民间故事和场景,异常精细。龙山堂竖材多做雕花板,上头加立体的仙人骑凤。龙山堂的正面和拜亭屋檐下,间隔错开悬吊各一层的垂花与吊篮。从拜亭到步口廊,共有12个吊篮,以及廿个加二个半的垂花。檐下梁架作双面木雕,内容为戏文故事,象征富贵吉祥的牡丹花草、喜鹊等。
(2)石雕
龙山堂石材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地面基础或护边的石材、如石板、石砱(收边石)、墙基、角牌、阶梯及侧面墙裙等,基本上少雕饰。另一类作为屋身结构,兼具雕饰作用,如柱子、柱珠、壁堵、门框、门楣、窗棂、石鼓、石狮等。
龙山堂运用了大量上好的石材。从拜亭到二楼步日廊,梁架以下的墙面全以青草石,白石和带粉红的岩石组切,石墙石柱不止精雕细琢,甚至还施以彩色。步口墙面和左右两侧对看墙布满了大小约101个石刻墙堵,题材丰富且寓意深刻,蔚为壮观。如中堂正顺宫的外部正面墙上是“二十四孝”的石雕,“虞舜孝感动天”、“郯子鹿乳奉亲”等24个孝子故事提示邱氏后人要奉行孝道,因为那是维护宗族文化的根本精神。左右还有“牛头山岳云战金弹子”、“孔明定计收姜维”等古代故事和大小二龙、大小二虎的石雕。步口的四根盘龙柱精雕细琢,技艺高超(图6)。
图6 龙山堂部分石雕装饰(1 步口盘龙柱 2 二十四孝故事 3 步口带窗棂墙面)
(3)彩绘壁画
彩绘是寺庙宗祠不可欠缺的装饰艺术。龙山堂的彩绘,以其数量之多,面积之大和水准之高堪称一绝。彩绘依部位可分壁堵彩绘(灰壁的壁画或石堵加彩)以及木材之梁柱,门神彩绘,后者兼具保护木材作用。中堂正顺宫的四点金柱为黑底金色蟠龙彩绘,气势磅礴,脊圆、青圆和通梁的包巾彩绘最为集中,饰有凤凰、海水纹、各式花纹和花草形装饰以及戏曲故事等,正漆彩绘安金,色彩艳丽,华丽精致。
大面积的壁堵彩绘分布在正顺宫,后廊以及底楼前廊。中堂和后廊上的大型壁画更令人叹为观止,有三十六官将图、九老图、郭子仪庆寿图、八仙图、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图等,皆是保留完好的清末民间艺术。三十六官将图是龙山堂壁画和彩绘艺术的集大成者,这是闽南寺庙常见的护法天将画像,右墙和左墙各有十八位天将,有文武服饰及男女性别之分,每一位都有不同的座骑,或是龙或狮或其他珍禽异兽,手中所握法器也各自奇异,表现了丰富的民间信仰与艺术。
4 多元文化的影响
龙山堂建于殖民时期,建筑既有华人原乡建筑的特征,也有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做出的调整,还融合了殖民文化,例如除了建筑形式是闽南带拜亭的寺庙与英国小洋楼、马来民居底层架空相结合的混合式风格外,在建筑装饰上,龙山堂的许多建筑细节中,亦可看到这种多元文化和谐交融的例证,如主殿二楼步口廊英国铸造的卷草纹铸铁栏杆,福德祠和诒谷堂的覆盆式天花板,步口水车堵上的番人抬顶石雕,拜亭的一对锡克守卫以及拜亭上的牌头亭底部为灰塑鬼仔力士顶牌头等。
结语
槟城“邱公司龙山堂”具有强烈的闽南宗祠风韵,其木雕、石雕、彩绘、灰塑剪粘等均由清末闽南工匠创作,体现了极高的技艺和鉴赏价值,凝聚了清末闽南匠师的艺术精华;它将充满寓于教化和趋吉避凶的图案故事,通过色彩斑斓的绘画按金和鬼斧神工的雕刻技艺,宣扬中国传统的忠孝节义,敦亲睦族,是海外华人与中国故乡联系的典型代表;槟城龙山堂基本延续了闽南寺庙建筑的语汇,但从建筑形体到细部处理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展示了邱氏先人既不忘祖先,又因地制宜,通权达变的智慧。
资料来源:
图1,图3:改绘自Leong San Tong Khoo Kongsi,《槟城龙山堂邱公司:历史与建筑》,2003;
图4:拍摄于龙山堂展厅的照片;
文中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注释
① 槟城州的首府,位于槟岛东北角,是重要港口,排在首都吉隆坡和新山市之后的马来西亚第三大城市。
② 闽南传统建筑中称歇山顶的四条垂脊为“牌头后”,因此垂脊末端常用“盘子”托住各种剪黏装饰,成为“牌头”,牌头在屋顶正面的显要位置,通常在此砌一个成为“盘子”的平台,平台上再塑出屏风状的背景,背景多为人物坐骑的武场题材,或山水楼阁的文场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