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影响

2022-09-13张雪艳刘琼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20期
关键词:置管导管发生率

张雪艳 刘琼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目前临床上肿瘤患者首先的静脉给药途径,但PICC留置的时间偏长,导致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概率也逐渐增加[1]。由于PICC的带管时间较长且大部分患者都是带管于院外,因此肿瘤患者选择PICC进行置管需要具备一定的导管自护能力,使其能够尽量地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能够最大程度地增加导管的使用时间,提高导管的使用质量。因此找到提高患者导管自护能力的方法很有必要[2]。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理论的干预模式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能系统性、前瞻性地分析重要环节或者流程中哪一环节存在失效,然后针对失效进行原因分析并持续改进,从而能够及时地规避风险。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FMEA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肿瘤患者PICC导管置管后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3月于大冶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00例使用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行PICC置管术;(2)均符合PICC置管指征。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方面的疾病或认知障碍;(2)合并其他严重脏器功能衰竭。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3~73岁,平均(61.23±4.24)岁;病程1~5年,平均(3.45±0.83)年;肿瘤类型:肺癌14例,乳腺癌10例,头颈部恶性肿瘤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8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2~75岁,平均(60.21±3.53)岁;病程1~5年,平均(3.89±0.86)年;肿瘤类型:肺癌15例,乳腺癌11例,头颈部恶性肿瘤7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7例。两组年龄、病程、肿瘤类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开展,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首先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前宣教,告知患者PICC置管的重要性,同时发放PICC置管的管理手册,包括日常该如何维护导管、并发症预防、心理疏导、康复锻炼指导等。护士需要定时查看患者PICC导管有无破损及脱出,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按照规定对穿刺点消毒,并对敷料进行常规的更换,做好导管固定、导管维护、并发症预防等措施,同时指导患者家属长期为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同时也指导患者适当活动肢体,促进其血液循环[3]。嘱咐家属多陪护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家属的鼓励与支持。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FMEA理论的干预模式,首先成立一个专科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2名、护士2名。护士长组织其他组员进行培训并对其进行考核,主要内容为基于FMEA理论及运用、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等,考核合格者直接可进入干预阶段,护士长负责安排所有的护理工作,其他成员负责收集资料及风险防控策略措施实施。然后再明确本次研究的主题,由专科小组成员调查既往临床PICC置管护理中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同时查阅“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有关文献,将本次主题明确为“降低患者PICC置管后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4]。再确定失效模式,小组成员去档案室查阅患者的病例,对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护理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同时专科小组成员对PICC置管护理流程也要有所了解,在基于FMEA理论基础上为患者制订PICC置管护理流程,即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然后进行置管操作,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提高置管依从性,最后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如冲/封管操作、监测及预防措施等。分析影响PICC置管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基于FMEA理论风险分析公式计算PICC置管护理流程中各环节失效风险RPN值[5]。最后评估结果,专科小组结合临床经验,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分析各失效模式,即RPN≥125分发生的相关因素,汇总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发生主要原因,并制订和实施针对性风险防控策略,不断完善并检测此模式的有效性[6]。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置管效果 比较两组置管效果,主要包括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进针见血或一次进针未见血但经退针调整后成功见血者即为一次性穿刺成功)、住院期间导管堵塞率、导管移位率。

1.3.2 非计划拔管率 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因为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导致原计划之外的提前拔管比例。

1.3.3 并发症 比较两组并发症,护理1个月后进行统计,包括静脉炎、穿刺处出血、血源感染及皮肤红肿,由专科医生及PICC置管专科护士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判定和统计。

1.3.4 自护能力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自护能力,自护能力评价包含3个可以独立使用的亚量表:自我护理维持、自我护理管理、自我护理信心。每个量表可依据公式转换成1~100分,总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越好[7]。本研究测得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84,内容效度指数为0.94。

1.3.5 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估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包括4个维度,74个条目,总分100分,患者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8]。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年龄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置管效果比较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导管堵塞和导管移位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置管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非计划拔管率比较

观察组非计划拔管1例,非计划拔管率为2.00%,对照组非计划拔管11例,非计划拔管率为22.00%,观察组住院期间非计划拔管率低于对照组( χ2=9.470,P=0.002)。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比较[例(%)]

2.4 两组自护能力、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自我护理维持、自我护理管理、自我护理信心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自我护理维持、自我护理管理、自我护理信心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自护能力、生活质量比较[分,(±s)]

表3 两组自护能力、生活质量比较[分,(±s)]

*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 自我护理维持 自我护理管理 自我护理信心 生活质量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50) 43.17±13.67 60.46±15.84* 50.23±21.81 66.55±15.65* 53.85±16.83 64.69±18.87* 57.21±5.28 86.48±4.92*对照组(n=50) 42.35±14.78 50.84±11.62* 49.72±17.48 55.67±11.61* 50.89±16.31 57.42±11.53* 58.75±6.68 71.12±5.17*t值 0.288 3.463 0.129 3.948 0.905 3.664 0.563 4.558 P值 0.774 0.001 0.898 <0.001 0.368 <0.001 0.574 <0.001

3 讨论

PICC置管术导管固定简单、穿刺次数少、创伤小、置管成功率高,是大部分肿瘤患者的首选。通过外周穿刺放置PICC导管,该方法避免了患者化疗期间手臂静脉和抗癌药物的直接接触,由于大静脉血流速度快,能够稀释化疗药物,不会严重刺激血管,从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应用效果较好[9]。但PICC置管患者一般都需长时间的将导管留置于静脉中,且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院外,还受患者自身因素及对导管自护能力等因素影响,容易增加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10]。因此提前预防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提升患者置管效果具有重大意义。基于FMEA理论的干预模式作为一种前瞻性的风险管理工具,通过原因分析、失效风险值计算、制定出风险管控策略并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改进。本文采用基于FMEA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影响进行分析。

放置PICC导管之后,如果患者静脉出现发红、肿胀和疼痛的情况,可能是静脉炎的症状。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贵要静脉穿刺时,优先考虑静脉炎的产生和穿刺血管之间的关系。穿刺前,护理人员需用生理盐水浸泡和冲洗导管,以免异物进入血管,在完成导管放置后在患者穿刺处放置热毛巾,从而避免产生静脉炎[11]。穿刺点渗血是PICC置管后极易发生的并发症,穿刺部位出现一定量的渗血,其原因是患者自身血管状况不佳、护理人员护理不当、反复穿刺所致,患者长时间实施治疗,血小板减少,出现凝血异常。导管堵塞的原因是未能正确冲洗导管及密封导管,然后堵塞。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在输液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确定导管是否通畅,然后再进行输液,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观察导管的情况,使其不会扭曲和弯折。本研究结果显示,基于FMEA理论的干预模式后,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导管堵塞和导管移位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非计划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自我护理维持、自我护理管理、自我护理信心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基于FMEA理论的干预模式应用于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中,能改善患者的置管效果,降低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因为在常规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中,着重关注患者的基础护理,缺乏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导致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从而影响了患者的置管效果[12]。本研究将基于FMEA理论的干预模式应用于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以FMEA理论为指导,通过明确本次研究的主题、计算各项失效模式RPN值、风险原因分析及风险管控策略等措施,并结合并发症的预防防控策略,可降低PICC置管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的发生,提升置管的效果。将FMEA分析理论干预模式应用于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通过提前发现及评估护理中潜伏的失效因素,并采用针对性风险预防措施,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及非计划拔管率,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护能力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实施基于FMEA理论的干预模式,能改善患者的置管效果,降低患者非计划拔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置管导管发生率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分析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科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作用效果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质量的效果分析
不同深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