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研究
2022-09-09霍楷吕莹
霍楷,吕莹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 110819)
1 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中的意义
1.1 是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向的必然要求
随着近年来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不断加深融合,文化竞争也愈演愈烈,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文化体系的重要支撑与基石,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成为提高一国文化竞争力的重中之重。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等各领域。”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主要内容、重点任务,以及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同时艺术设计在国家文化竞争之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传统文化若能有机地运用到艺术设计之中,便可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提升艺术设计自身的魅力,展示出浓重的中国色彩,既能体现出传统文化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又能向世界展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 如2008年奥运会,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进行有机融合,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艺术设计氛围, 现代艺术设计应该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 在新的文化氛围中创造新的辉煌。同时,艺术设计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世纪的一个新的表现形式, 传统文化也为艺术设计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1]。
1.2 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任务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石,传承、发展、创新、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校不仅要传授当今社会主流的技艺、未来先进的技术,同时必须承担起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 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相互融合, 不仅能够加强高校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更能够在教与学双过程中激发出更好的艺术设计作品。 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传统艺术因素, 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 教师和学生可以兴趣爱好作为出发点进行选择,使学生学习热情得到有效提升,课堂学习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如南开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院, 密切配合、 各展所长、深度实施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当代社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途径;东北大学在2017年自主招生政策中,取消了“发明专利”报名条件,新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相关大赛和活动中获得国家奖励的报名条件,并在2020年成立东北大学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研究院。
1.3 是艺术设计人才发展的需要
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全方位融入到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中,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充满理想的价值观,成为有抱负的优质人才。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才培养起到的是全面引领作用,能够从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在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艺术文化修养,以及设计作品质量,将现代艺术设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 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和吸收艺术设计创作的精神与内涵,使自身的审美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培养学生养成传统文化发展意识, 将自身作为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 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精髓, 引导其深刻感悟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思想与精神,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优秀源泉,创作出极富中国风味的设计作品, 成为综合型高素质人才[2]。
2 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现状调查
2.1 一流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调查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于传统文化进高校提倡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多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传统文化进高校、与各专业有机融合的进程。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一所艺术专业学院,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上,进行了有力地探索和实践,设置了下乡采风实践课程,走出课堂,亲身感受各地方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扩大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经验,采风中华上下五千年各地风格迥异的传统文化、 艺术精美的民族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此之外,中国美术学院还开展了“千村千生”“以乡土为学院”等活动,以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的古村落为考察项目,将习俗、文化、故事与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再现。同时,利用中国美术学院自身蕴含的优质艺术设计资源对接各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传统、重建特征鲜活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华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百年高校的文化底蕴,与形式多样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实现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做好顶层设计,健全工作体系;彰显文化内涵,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提升计划”;倡导知行合一,拓展文化实践;优化文化环境,涵育文化品位,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所,整合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创新传统文化展示形式,举办“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年度主题论坛,推动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对外交流,申请文化领域设计应用专项研究课题,与各行业、各部门、各机关开展全面合作,实现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的有效融合。
2.2 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调查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 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高校教育同样也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主体, 而地方高校在民族习俗、地域经济、宗教信仰上都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如西北民族大学,虽然校内大多数学生为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较低,并且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也处于低水平。 但校内整体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作依然有条不紊地开展着。第一,加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规划,建设优秀校风、教风、学风;第二,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入手, 做到传统文化传承体制的有效规划;第三,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落实到实践中去, 以校园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在高校内发展的重要途径。
贵州大学在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教育中,一直积极探索、积极实践,为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相结合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先在校内积淀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加强教学研究。不仅在选课上提倡学生们选修各类人文艺术课程,更是创立《阳明学刊》等刊物,将民族文化的研究、发掘和保护作为重要任务,优先保护本土文化;再在校园内营造浓厚传统文化氛围,发挥高校内各式传承载体的作用。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的传播平台,如各式琴社、诗社等特色社团[3]。
2.3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调查
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特色传统文化聚集之地,独特的地域优势,使其拥有着更加神秘、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如图1、图2 所示)。 云南财经大学地处云南地区, 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和人文文化。云南财经大学每学年都会安排校内学生,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进行民俗采风, 不同年级在实践活动中侧重点不同, 大一强调基础造型训练;大二、 大三重视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注重专业技能实训;大四主要强调毕业设计的开题指导,以及整体设计能力的培养。采风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磨炼意志,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积累素材,为设计创作、 为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打下基础, 为各专业培养方案与民族特色文化教学相融合指明了方向。同时,学以致用,服务地方,在各个采风地点结合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建立相应利民设施,在帮助当地村民改善生活的同时,将各地区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和发扬。
图1 云南白族扎染纹样
图2 云南哈尼族服饰纹样
新疆艺术学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以及以当下新疆形势为契机。在2018年揭牌成立新疆艺术学院书法学院, 在高校内调配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优秀的师资团队,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疆地区优秀书法艺术家组成外聘教师团队。引入相关书法、艺术、古典美术方面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充分扩展传统文化艺术审美,提高相关艺术设计作品创作能力, 并将新疆地区丰富的地域人文资源引入高校教育中,如出土的木简、玺印、古代石碑、牌匾、山石摩崖石刻等。西藏传统绘画唐卡历史悠久(见图3),为了使其能够发扬光大,西藏大学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20 世纪80年代,将知名藏族传统绘画家请进课堂进行教学实践, 并对传统的私塾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与现代科学的美术教育手段和技术相结合,将藏画教学分为“藏族美术史”“度量线条”“色彩学”三大课程,色彩与配色相结合、史论与技法相结合, 创立了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一整套教学模式,并编纂《西藏绘画》《西藏美术史略》等教学用书。
图3 西藏唐卡作品
3 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融入传统文化的改革思路
3.1 改革的目标
现代艺术设计在中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 无论是设计师或是艺术家都在这股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急匆匆地追赶潮流、追赶世界,而没能够冷静地审视自己的理论、教育。 艺术设计在面向世界的同时,也必须立足于本国, 未来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能够走向成熟, 必须在发展过程中纳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首先,实现传统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实践经验和技艺诀窍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这些珍贵遗产对于现代艺术设计不仅有着直接的继承价值,更是对现代艺术设计造型、技艺等方面有着相当的借鉴意义。其次,将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以及诗词歌赋等融入现代艺术设计培养计划中,对学生获得综合性艺术设计创造能力起到很大作用。最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教育培养的有机融合, 能够使高校学生多方面、 全维度的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与艺术沉淀, 有助于培养出推动未来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见表1)[4]。
表1 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融入传统文化的改革思路
3.2 改革的方法
首先,采用理论研究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概念及相关内容的理解,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艺术设计元素,色彩、造型、故事情节等, 这些无一不是现代艺术设计珍贵的参考对象,能够带来丰富的启迪和艺术感悟,而能够将这些素材灵活运用到自身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前提便是,需要对传统文化具有深层次的理解及认识,在应用时才能够实现作品的锦上添花。其次,实行内涵提炼法。 增强艺术设计的民族性、文化性,对于艺术设计来说,它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随者、支持者,更是其强有力的维护者、宣传者,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 不单是提升艺术设计民族性、文化性的重要举措,更是让受教育者在今后的设计中, 自觉以我们民族雄厚的传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在设计中展现传统文化的特质,将现代的设计理念、手段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 最后,推行实践创新法。在艺术设计教育中,重视传统文化与设计实践的结合,在艺术设计教育中,需要教师改变一些平时的教学观念, 要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训练中找到平衡点,既要树立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也要保证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实践的融合。
3.3 改革的内容
第一,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 首先,要转变课程设置的理念,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艺术设计课程的方方面面中, 可以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提高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学课程的比例,其次,对于增设的课程,应坚持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增设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最后,增强传统文化的艺术鉴赏力,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在于我们能够真正认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第二,在高校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学生作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主体,学生社团是个特殊的群体, 学校可以号召院系内建立各种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学生社团, 定期开展各种讲座及活动,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高校内其他硬件设施也要充分利用, 如图书馆、 广播站,播放、推广传统文化知识,并且号召学生进行深入社会、民间的实践学习。 第三,在高校内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综合素质,实现教师充沛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并且保障自身充足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做到教学、科研、实践的完美配合,在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4 改革的预期成效
在艺术设计领域中, 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综合性艺术教育人才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 将会更加具有优势,这主要归功于传统文化散发的无限魅力。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和创新传统文化, 更重要的是会与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通过教育带动社会,通过社会引导群众,使传统文化成为社会群体关注的焦点,满足文化艺术市场发展需求。 在当代的艺术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能够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充分激起国人的爱国之情,在高校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充分增强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情感的认同与自信,借此将传统文化推向大众、推出国门、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4 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融入传统文化的实施路径
4.1 制定培养方案改革的顶层框架设计
在社会文化层面, 当今社会要培养的设计师不仅是社会生产项目的参与者, 更应该是肩负着社会文化使命的传播者, 怀揣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将传统文化更好地与艺术设计培养方案结合在一起, 必须将方案改革的顶层框架设计进行重新定位和制定。 转变相关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理念,以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为本,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 改变以往培养理念中过多关注技能,而缺乏文化支撑的现象,以专业技能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全面扩大全体师生的艺术审美眼界;在高校教学形式层面,改革创新教学教育形式,如建立“工作坊”形式的教学模式,开放、互动、调研、讨论、合作, 更能够深刻地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实现良性互动的教学形式,以便完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搭建更广阔的传统文化创新平台,如积极举办各类展览、比赛,让传统文化不仅在口头上得到落实[5]。
在高校课程设置层面, 构建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对于艺术设计培养方案引入传统文化这一举措, 起到着重要的作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本,辅以各种先进经验、创意思维,设置合理的艺术设计课程,以对传统文化的训练、实践为宗旨,同时注意课程设置中科学的交叉及资源的综合调配, 培养适合经济时代所需的综合性人才;在高校与社会有效结合层面,推进艺术设计引入传统文化的产、学、研一体化探索,学校方面提供传统文化实践课程、 涉及传统文化领域企业为学生设立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传统文化设计研究中心,结合力量,推动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发展。
4.2 推动传统文化与培养方案的融合
长久以来,受到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影响,各高校通常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实践, 虽然在短时间内对于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素质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人才的长期发展不利。各高校可以现阶段实际的需求为基础, 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中,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作动力、创作源泉,实现科学、合理、长久的创作活动。如高校应在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课程, 利用特色传统文化课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作热情、设计意识,将书法、民间艺术、戏曲等文化元素与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离不开环境的支持,高校应在发展中不断地创新,开展各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如在学校网站、公众号等途径宣传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意识; 在学校宣传栏、标语栏等处进行宣传,内化学生的精神思想,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 为在艺术设计中熟练使用传统文化因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作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直接引领者,应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同时, 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理解再发展。高校同时应为教师的发展保驾护航,营造优质的文化环境, 保障教师能够高质量的进行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的结合工作。 如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多方交流,与其他高校教师探讨、借鉴优秀教学方法,积极地进行教学实践,实现教育教学有质量地提升。
4.3 推进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国家民族精神、 发展的象征, 应该积极主动地将非遗项目引入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来,推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挖掘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实现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多元化教育改革。 各高校可以与地方非遗单位合作建立教学实践训练平台,为学生提供能够深度接触非遗项目的机会,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人文艺术精神。 高校内专业课老师为学生传授关于非遗项目的理论性知识, 并在校外聘请专业的非遗传承人作为校外项目导师, 结合教学实践训练平台,实现双轨制教学,校内外导师共同为学生制定课题、指导实践、创新产品,保证高校内专业教师与非遗传承人共同探索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有机融合的新途径。
这一活动, 对各高校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 各高校应该保证教师对于非遗理论知识的充沛程度、理解深度,提高校内导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和了解深度。如参加研讨会、实地参观非遗基地、参加非遗学习活动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非遗项目协会保持密切的接触。 最后,高校应组织相关学者、专家、传承人编写适合非遗进校园、艺术设计教育可行的专业课程教材,并保障教材实行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4.4 建设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建设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近年来已经成为发扬传统文化的强有力措施,发展创新,培养人才,不断寻找突破点,依托基地采取有力措施,做到保护与传承, 并逐步实现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愿景。组织传统文化界内知名学者、民间艺术家和各高校内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就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有机融合问题进行研究、创新、发展,以各地独特地域性为依托,各有不同偏重。可以在基地内建立工作坊,或组织各类传统文化再现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接触到传统文化, 而不是只局限于接收理论知识,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自然地将所感受到的、接触到的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中去。
以基地为依托,举办沙龙或研讨会议,作为高校内传统文化理论课程的开拓、延伸和深化,成为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交流的平台, 向学生灌输更加深层次的、更接近传统文化本真的理论知识,培养一批传统文化知识、艺术设计技能齐头并进的设计人才。同时可以在基地内成立各种社团, 如各类传统文化社团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为来此参观学习的学生、教师及各界人士,提供一个设施齐全、体验多样的场所,不仅可以观摩、学习,更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氛围,加快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共同发展进步的步伐[6]。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中, 充分继承、发扬、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含义和时代形式,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得到繁荣发展, 这一举措对于艺术设计教育与传统文化发展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艺术设计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在国家层面来说,有助于提高中国整体文化竞争力,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在高校层面,充分发挥了高校继承、 发扬、 创新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为高校内教师、学生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源泉;在人才培养层面,深刻培养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深入探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内涵与深刻意义,提高自身审美水平和综合文化素养,成为综合型、全方位发展的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通过对于一流高校、地方高校,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培养方案改革与传统文化融合现状来看,能够了解到, 各高校对于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融合都有自己的独特举措和方案, 尤其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受独特地域文化影响,对于传统文化进高校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需要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引入传统文化提出更加行之有效的举措, 制定培养方案的顶层框架设计、 推动培养方案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推进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打造艺术设计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以具体举措为传统文化融合艺术设计教育保驾护航。 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创新、发扬,设计出更多优秀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在历史长河中沉淀数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特色,这不仅是各民族中华儿女几千年来的精神文化结晶, 更能从中体现出先辈们的审美观、价值观,正是这一切造就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