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受众视域下广西壮族山歌文化对外传播探析

2022-12-06黄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0期
关键词:山歌壮族受众

黄冰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 530022)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传统文化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增进国际民众对中国的认识,拉近民众的心理距离。

壮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 挖掘和对外传播壮族山歌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谐理念、爱国传统、包容精神等价值内涵,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大势所趋,更是对“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的响应。

1 受众分析

随着心理学、 社会学等学科融入传播学的程度越来越深,受众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传播学将信息接收者都称为受众。通过研究受众,可以得知传播内容对受众的影响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受众会对传播媒介、信息内容做出自我选择。 社会学研究表明,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接受程度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受众对相同的传播内容会有不同的使用和接受情况。 因此,针对性地探索受众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调整传播策略可以提高对外传播的效果[1]。卡茨(1959)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论,指出受众如何对待和利用媒介信息, 以受传者个人接触信息的动机和目的是否得到满足, 来确定效果之有无和效果之大小。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者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要求和兴趣决定的。 要提高对外传播的效率就要挖掘尽可能多的潜在受众以及了解受众要获得哪些满足。 现代心理学提出“理解”在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证明,“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根据过去经验得出的假定、文化期待、动机需要、情绪及态度等。受众会基于上述心理因素对传播内容进行选择性理解。通常情况下,受众倾向于接触那些与原有态度一致的内容, 倾向于注意那些与其态度、信仰或行为非常一致的内容,避免那些违背现有态度、信仰或行为的信息和现象,更不会注意那些因为立场不同而令自己不舒服的信息。

基于受众“使用与满足”及“选择性理解”理论的分析可知,对外传播内容的选择必须树立受众意识,立足于受众特点, 使我们对外传播的信息内容等满足受众的需要,适合受众的选择性接触,最后理解和记忆对外传播内容[2]。

2 基于国外受众的壮族山歌文化特征挖掘与整理

广西壮族山歌传唱出广西优秀文化, 挖掘整理其蕴含的、与国外受众心理因素相适应的文化,就是找准了广西人民与国际受众的思想共同点、 情感共鸣点,可以满足国外受众的需求,契合于受众的选择性意愿。

在语言上, 广西壮族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文化上,壮族属于百越民族。 壮族山歌作为壮族文化惯习的综合体现, 反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 反映了壮族人民在人类文化方面做出的独有贡献, 更是体现了壮族人民的集体性格和共有气质。只有将山歌文化放在壮族文化大视野下,结合壮族地区的文化活动才能更好地理解它。

壮族历来有“以歌代言”的歌咏传统,壮乡又称“歌海”,无人不歌,无事不歌。 壮族山歌的内容十分广泛,包含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时事历史、做人礼仪、处世之道、生产知识等,无一不至[3]。这些内容主题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因而歌圩文化能被壮族普通民众接受、理解。 对歌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切生活的喜怒哀乐都用歌声表达出来。壮族山歌内容是壮族人民生活百态的缩影,记录着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群体性活动。

广西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由于广西河流众多,土地肥沃,在水稻种植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壮族形成独立的民族前,先民就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并将谷物作为日常的粮食。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水稻种植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稻作文化,成为影响他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 壮族歌谣里就有许多关于盼望稻谷丰收、赞美劳动光荣等的内容。

壮族人民的房子带有浓郁的壮族特色。 他们尤其注重房子的牢固性, 因此壮族人的房子都是房柱结构。 他们认为修建房屋就像做人一样,行得正,坐得端,才得走得远。 房柱建得正房屋才稳固,才能长久居住, 为人民提供一个遮风挡雨之所。 因此,在立房柱的时候,人民都要诵唱以祈祷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为主题的歌曲[4]。

壮族歌圩的起源是“倚歌择配”场所,对歌优胜者才能在歌圩上求偶成功。 壮族这种“倚歌择配”的惯习不仅要求对歌人有一副唱歌的好嗓子, 熟悉民歌对唱的套路, 最重要的是对歌人在对歌过程中所体现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生产生活技能、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是否相互匹配。

3 国外受众视域下壮族山歌文化“走出去”的内容选择

对外传播的受众群体是多元化的, 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对于受传文化的需求、接受范围和程度是因人而异的。 基于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和心理接受特点, 挖掘壮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共同内容,有针对性地传播,可以提高壮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效率,促进文化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3.1 . 选择具有共性又不失个性的内容

音乐是全世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是一体的。 广西山歌中广为传唱的《日歌》篇, 以开春祈年为发端, 在一年之初吟唱二十四节气以及与节令相关的农事活动的《三月歌》, 表达了壮族人民通过辛勤劳作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最能体现壮族人民的稻作文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虽然语言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但是目的都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壮族山歌《探情歌》《结婚歌》表达了壮族青年男女对真挚爱情执着追求的爱情观。在歌曲中,人民抒发了自己的心志情怀、思想意识,直接反映了壮族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既具有浓郁的壮族民族特色,又和世界文化共享普遍意义。 除此之外,壮族山歌里还有以祝愿村寨兴旺发达的《入寨歌》《赞村歌》《家穷歌》等,表达了壮族人民的家国情怀,表达了老百姓对战乱的憎恶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曾遭受战火的摧残, 向往安定和谐生活是全世界人民共享的社会观。因此,壮族山歌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对生活的乐观豁达与世界文化有着共性特点却又有着属于壮族人民的独特情调,它通过质朴无华,却又精炼达意的语言传播到世界, 容易引起不同文化普通民众的共鸣[5]。

3.2 选择官方色彩少、接近民间信仰的内容

基于壮族山歌的特点, 选择与传播国民间相似的文化内容, 可以使得壮族山歌文化更具传播对象国本土化特色,减少与传播对象国异质文化的冲突。在世界各国民间社会的精神生活中, 除了本国主要的宗教信仰外,还存在一些民间信仰文化,如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等。 这些崇拜和主体信仰不同,具有民间性、 自发性的特点, 却又渗透进社会的各个层面,构成了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广西早期的农耕稻作方式受到生产力的影响, 自然作物的收成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在壮族山歌里关于稻作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播种歌》《割谷歌》《叫谷魂歌》《叫牛魂歌》《叫鸡魂歌》等,并且在配合时令节气唱这些歌曲时,还要配上一些仪式。由于生产力低下,受到自然条件制约严重,人们无力反抗这种大自然力量,于是就创造了自然神信仰文化。在古代, 在许多国家, 尤其是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国家, 都存在因对自然界依赖和畏惧而导致的自然神信仰文化[6]。

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作为民间传唱的一门艺术,就要精确地选择对外传播的受众主体应是传播目的国的普通民众。因此,选择与目的国普通民众所尊崇的信仰相近的山歌文化内容, 可以使壮族文化更快地融入目的国民众原有的文化图式, 增加共鸣的基础,提高传播效率。

3.3 精准选择传播目的国

要展示广西壮族山歌文化特有的魅力, 既要考虑跨文化的对外传播还要考虑同文化圈内的传播。所以,在考虑山歌文化对外传播之前,应对壮族文化有深入的认识, 确定其文化起源以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 力从文化源相仿的角度来寻求更多的受众群体。

壮族属于百越民族, 壮语则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侗台语族台语分支族包括中国的壮族、傣族、布依族,越南的岱一侬族,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龙族群民族等。 这些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起源和浓厚的血缘关系。 一些语言之间还可以进行沟通对话,至今还保持着一定的文化共性,传承着一些相同的习俗。

文化具有超时空的稳定性和超强的凝聚力,虽然早期共同生活的经历已经不存在了, 但是这些文化模式仍然积淀在人们社会生活中, 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壮族山歌文化对外传播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壮族文化起源,精确找到与壮族血缘相近的文化国。 再进一步了解文化相近国在壮族特色文化保留和传承力度方面的信息, 如在语料库中检索壮族特色词汇的使用情况, 收集关于壮族文化的评论和评价信息等,基于这些可靠数据分析,可以推断出壮族文化传播与接受的有效性, 避免传播工作的盲目性。

3.4 选择有效的外译技巧

翻译是对外传播的主要工具, 它在对外交流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倡议越来越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外翻译工作的重要性。 要做好壮族山歌文化外译工作必须要采用一些有效的策略, 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山歌中有许多反映壮族文化特色的词汇, 厘清特色词汇的意义,不但能通观广西壮族传统,更有利于壮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以壮族山歌代表《嘹歌》为例。

男:念妹迷,

丢下犁头不刮泥;

丢下牛轭不收拢,

牛套乱收放田基。

女: 想哥迷,

想哥忘揺纺纱机;

卷纱铁心不转动,

半是成人半是死。

这首歌中的“妹”和“哥”指的是心爱的女人和男人。 如果我们采用直译的话,对应的就是“sister”和“brother”,会让受众产生误解:兄妹之间怎么会有这样的相思之情?因此,对于类似这些带有壮族特色的词汇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 译为 “honey” 或“my dear”更为合适。 再如壮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洛陀文化”,就要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才能完整传达出“布洛陀”的含义,弥补由于文化空缺导致的理解障碍。 壮族山歌中出现的神话英雄都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如其他神话英雄:莫一大王、布伯、王曹等,用注释引领受众向壮族文化靠拢,降低理解难度[7]。

另外,在句子翻译层面,要按照目的国语言的表达方式对山歌语序进行调整,如将主要的信息提前,次要信息放后。 壮族山歌受押韵、 旋律等因素的影响,句式与一般文体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按顺序翻译,会让人摸不着头脑。 外译时,就要理清内容大意,再按事件、动作等顺序或者是叙述的逻辑关系译出来。

总的来说, 壮族山歌文化的外译工作需要译者对壮族文化有着全面、深入的认识,依据词汇、句子信息,分清主次、先后和逻辑关系,进而选择恰当的翻译技巧, 使得译文在保留壮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又符合目的国语言表达习惯, 帮助提高受众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

猜你喜欢

山歌壮族受众
山歌还要妹起头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山歌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Cat’s book》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苗山歌
壮族山歌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