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传承路径探索

2022-12-06胡寒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0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传统文化

胡寒冰

(上海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120)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1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 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具有持久性的价值,传统文化也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对比古今,反思当今社会存在的不足,传统文化也不仅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对当前和今后的治国理政不管理论还是实践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唤醒沉睡已久的灵魂,让我们的灵魂回归纯善与本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心性变得浮躁和追名逐利,人的欲望呈现阶梯式上升, 各种欲望的产生让人性纯善的本质渐行渐远,人性偏离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从而伤害人的身心健康,对环境造成破坏与危害,打破人与自然平衡的状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了中华5 000年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 唤醒人类沉睡的灵魂,回归纯善本质,让个人与社会、自然变得越来越和谐。

1.2 影响当代人的人生价值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信息传播方式和渠道多种多样,全球各地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日益呈现多元价值、多种多样文化思想。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高校学生易受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影响,各种攀比,拜金主义。 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可以抵制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不会迷失方向。

1.3 促进人类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人的道德成长有重大价值,可以作为当今做人交友的准则。 例如:如何成为一个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人与神的关系,如何保证族群的繁衍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之处在于教人如何成为一个更有道德的人,面对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应做出对的价值选择,起道德约束作用,有利于个体道德成长,提高人与社会的综合素质。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传承的现状与困境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作用及对学生的影响教育作用, 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 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群体传播效果甚微, 具体表现为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不够健全、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传播方式较单一、 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冷漠及对传统文化认知尚浅薄。

2.1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不够健全,传播受限

义务教育阶段, 教材中虽有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体现,但在面临应试教育为主的状态下,学生并不能花费充足的时间真正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在高校以未来的实用主义为主前提下, 传统文化课程设为公共课的较少,只有中文系等相关专业才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大多高校会把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为任选课和通识课,开设时长有限、人数有限。 这些教育机制导致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受限。 高校也缺少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

2.2 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深度不够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匮乏, 对传统文化了解比较片面,且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等态度冷漠。 在各种传统节日面前,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学生更多期待的是这些传统节日能给自身带来多长时间的假期,而节日本身、节日的由来、节日蕴含的传统意义等这些经常会被学生忽略。相反,西方节日学生喜爱感与参与度极高,如愚人节、圣诞节、万圣节容易受高校学生追捧。在愚人节,学生之间会开各种玩笑、嬉戏打闹;在圣诞节,高校学生对学校教室、宿舍进行装饰, 自己也会购买符合节日氛围的衣物与装饰品;在万圣节,学生会尝试化各种各样的大胆妆容,会cosplay,精心打扮一番去参加各类party。调查表明,在节日习俗方面,主动参加西方传统节日的学生占90% , 而主动参加中国传统节日的只有25% ,其中,更有80% 的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如重阳节的意义一点不知[1]。 在部分学生看来,传统文化落后于时代,阻碍了社会时代的发展进步,不具有时代适应性。 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 000年的智慧结晶。

2.3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传播方式单一

大多高校教育以灌输式教育为主, 单向灌输占比大,传播方式单一,仅靠教师的课堂教育为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则是教育的客体。当教学成为一种单向流动的状态时, 学生并没有作为课堂的主体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给予他们的理论知识, 这种填鸭式教育已经不符合我们当今时代的要求, 这种说教式教育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对学生来说没有感染力与想付诸实践的积极动力。 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仅停留在课堂,缺乏实践教育的开发,高校需要搭建实践平台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这样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才能达到真正的实际效果。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也要跟着时代的脚步发展,善于运用“互联网+教育”等媒介形式,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传播的方式。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传承的路径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与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在厚人伦、移风俗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应深深刻在我们的骨子里,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传承的困境与现状,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从高校拓宽教育与传播渠道、优化育人环境,社会给予高校学生社会资源志愿服务机会,个人提高素养、注重个体养成,学校、社会、 个人三者相结合共同作用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传承取得更好的成效。

3.1 高校拓宽教育与传播渠道,优化育人环境

3.1.1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是学生提升能力,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应不断创新活动的载体, 创新文化活动载体更加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内化,充分利用好学术论坛等活动形式,学术论坛是搭建知识传播,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但学术论坛不应仅局限于线下,仅局限于本校大学生,在技术已经成熟的今天, 也可采取线上线下共同结合的形式,可实时实地采取腾讯会议直播的形式,扩大学术论坛的受众范围, 打破局限于本校大学生小部分群体,线上直播扩大受众到全国高校与学生,这也是互联网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之处。

3.1.2 重视传统节目仪式

丰富高校里的活动与仪式, 应举办一些传统文化的活动与重大传统节日庆典仪式, 营造学校传统文化育人的氛围。如猜灯谜、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在传播传统文化过程中加入一些娱乐与互动成分,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与互动体验感。 在传统节日前举办庆典仪式,学校应有定期的升旗仪式,使传统文化对学生起到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的效果。 据研究表明,仪式感可以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能够激发情感能量。 仪式感为文化发展与传播找到了一条创新路径, 为文化传承找到了崭新的生存空间。 尤其对传统文化而言, 是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新路[2]。高校应重视传统节日仪式,注重仪式感教育。

3.1.3 创新传播形式,依托“互联网+教育”

新媒体的发展, 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应该充分利用好网络教育传播阵地,使其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成为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催化剂,而不是一剂毒药[3]。 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这个平台,依托“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式,视频、讲座、电影、红色影视作品等文学艺术形式,能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文艺作品能直接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与视觉震撼, 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文艺作品能够还原真实场景,使高校学生有真实的体验感与参与感,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 真真切切领会到传统文化背后孕育的思想内涵及其文化底蕴, 也能够真正认同传统文化传播传承的价值。例如:红色主旋律电影与电视剧,建党100 周年的献礼剧——觉醒年代,能够激起学生的熊熊爱国之心, 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召唤与价值认同, 同时弘扬与培育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4]。 应该把握好互联网教育的契机,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同感。

3.1.4 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

教师扮演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角色, 是学生的三观培育引路人与指引人, 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与加强职业素养, 每位教师在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文化道德与修养,通过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使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趣味性。 传统文化知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高校与教师不应该只停留在知本时代, 需要增加一些教育与传播的时效性与创新性[5]。应该善于把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相结合, 只立足于传统文化去讲授传统文化方式是不可取的, 也是不符合时代发展与潮流的, 传统文化应该结合社会热点事件,结合国内国外的要事,从而能够避免理论的空洞与僵化,同时结合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把传统文化与现实性相结合, 提高传统文化知识的趣味性,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教师之间互帮互助、互讨、互学,同时倡导多举办集体备课活动,全面探讨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群体更好地传播[6]。

3.2 社会供给资源机会,建设良好外部环境

教育传播课应与实践课相结合, 通过实践课让学生走出去, 走出校门参与实践,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社会共同协作,积极去寻找弘扬传统文化的正确答案与路径。 高校应加强与本地政府、孤儿院、社区、养老院等志愿服务基地的合作,社会给予学校支持、援助与协作,提供实践与志愿服务机会, 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知行合一[7-8]。

3.3 个人要注重个体养成,提升文化涵养

善于发掘优秀学生,发挥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应老俗套的以学习成绩为评判标准, 对优秀的定义应往更远更深处去挖掘,不能太过于狭隘,从综合素质多方面入手,寻找身边的榜样,向榜样看齐,榜样带动学生共同进步, 带动更多学生去学习和践行中国传统美德[9]。部分学生向榜样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心自省,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通过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在生活中切实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提高个人道德行为,提升自身文化涵养, 使其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传播取得更好成效[10]。

4 结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巨变,为我们留下思想上的大智,伦理上的大善,艺术上的大美,科学上的大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更是每位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

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与时代的必然,在经济飞速腾飞的当今社会, 物质与精神发展应该齐头并进,这样才能避免社会呈现畸形。 但近年来,人们物质财富高度满足的同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地沟油,染色馒头等诚信问题,各种保健品非法传销,各种拜金热潮等社会不良风气盛行,让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思考人本身与灵魂的问题。 而高校的学生又是三观形成与树立的关键时期, 价值判断和选择很容易受其他因素所影响,学生是民族、祖国未来的希望,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向更好的方向进步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