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志愿服务及志愿精神的质性研究

2022-09-09车小雯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志愿

周 娜,张 懿,车小雯,王 婷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1331)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前提下,为促进社会进步,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而做的服务工作,志愿精神是一种不计劳动报酬和经济收入,无偿参与促进社会进步、增加社会福利活动的精神,也是一种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志愿精神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基本价值内核,是雷锋精神、慈善精神的集中体现[1]。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志愿者,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中,使志愿精神得到了传播与弘扬[2]。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增强医学生公民意识、增加社会实践经验、提升道德素质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对志愿精神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本研究以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急救科普志愿队队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个人深度访谈法,了解志愿队队员对志愿服务及志愿精神的理解和认知,为持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培养医学生志愿精神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急救科普志愿队的15名队员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为在校医学生,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及认知能力,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样本量的确定以访谈资料信息重复出现且资料分析不再出现新的主题为标准。研究对象基本资料见表1。

表1 志愿队队员一般资料

1.2 方法

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为指导。现象学研究着重于个体经验的研究,提倡采用目的性抽样,深入详尽分析个案,以更好地呈现个体对事物的认知、看法和态度。

1.2.1 资料收集 通过半结构式、个体深入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以访谈资料信息达到饱和不再出现新的主题为止。研究者为急救科普志愿队的培训教师,与队员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双方具备良好的沟通基础。访谈开始前,充分了解研究对象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访谈时间和地点,保证访谈不受干扰。正式访谈前,研究者向受访者介绍研究目的,说明本研究严格遵守保密原则,访谈结果完全匿名,并让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保证受访者在访谈中能充分表达。整个访谈过程同步录音,仔细倾听和观察受访对象的情感和表情变化,做好笔录。先行设计预访谈内容,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家等方法制定访谈提纲,避免因内容遗漏而影响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根据访谈提纲询问受访者实际情况,对提问顺序和方式进行灵活调整,同时对有价值的问题适当追问,不诱导和干预受访对象,尊重受访对象,对其任何言语不加以评判。每次访谈持续20~60分钟,以双方协商时间为准,以保证访谈的正常进行。访谈以“我们来聊聊天好吗,最近是否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开始,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为什么会参加志愿服务?(2)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你最大的感受或体会是什么?(3)你会持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吗?(4)你觉得医学志愿服务活动跟其他志愿服务活动有哪些不同(或特点)?(5)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你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6)你认为,在目前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1.2.2 资料分析 访谈结束将录音资料转化为文字。资料分析借助Nvivo8.0软件,采用Colaizzi的现象学7步分析法[4]进行分析。(1)仔细阅读所有记录;(2)析出有意义的陈述;(3)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4)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5)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6)辨别相似观点;(7)向参与者求证。通过对资料的细致分析、推理,研究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真实体验和感知,并分析总结,将志愿者的语言共性部分归纳为研究主题和要素。

2 结果

2.1 主题1:自我成就的外化

志愿者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健康的身体,才能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访谈中问及“为什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什么感受或体会时”,绝大部分志愿者均回答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对自身成长非常有帮助。B志愿者说:“以前我是一个比较内向、不善于沟通的人,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后,每次的服务对象都是人,不沟通就没有办法完成活动,多次后,我现在能很自如地跟陌生人沟通交流,这对我帮助很大。”F志愿者说:“在学校参加其他竞赛或文艺活动,基本上具备说、做或写这些能力就可以,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需要调动全部知识和能力,才能达到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这对自我要求很高。”

2.2 主题2:责任意识的提升

访谈中,访谈对象除了提及参与志愿活动服务对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同时,也谈及了在服务过程中感受到的责任和使命感。C志愿者说:“虽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自身有很多帮助,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给社区民众进行心肺复苏科普宣传时,一位叔叔在我指导下学会了正确的心肺复苏。当时,他说‘这个技术好,非常实用,以后再遇到有人出现这种情况,我就也可以去帮忙了,你们应该早点来教大家’。说实话,听了这句话,我觉得我教会了他一项技术很有成就感,我觉得作为医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把这些急救技术传授给大众,让更多人受益。”

2.3 主题3:奉献精神的植入

有效的志愿服务需要志愿者的奉献与参与。当问及志愿者是否愿意持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所有人给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M志愿者说:“若以后还有这样的活动,只要我有时间一定会积极参与,因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N志愿者说:“参与过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感受到公众对医学急救知识的需求,我就觉得社会需要我们这些有医学知识的人去做这样的事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去帮助大家,这是一件值得我们付出的事情。”

2.4 主题4:追求高品质志愿服务

在访谈中,当我们谈论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你担心什么或你认为志愿服务活动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时,志愿者响应都特别积极,呈现了他们对志愿服务高品质的追求。志愿者更多的是在专业知识、活动宣传、活动形式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C志愿者说:“尽管每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前,我们都进行了知识技能培训,但当我到达现场开始做志愿服务时,我仍然非常担心自己说的、做的不正确,给大家传递了错误的信息。”A志愿者说:“最开始我都不知道学校有志愿服务活动,还是另外一个班级的好朋友告诉我的,不然我早就报名参加了。”E志愿者说:“我们开展活动时,很多居民都不知道当天有这样的活动。”G志愿者说:“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可以更多一些,服务人群不一样时,我们也应提供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志愿服务。”

2.5 主题5:期望志愿行为的激励

在访谈中,志愿者也多次提到了公众的认可、学校的认同都能更有效地鼓励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A志愿者说:“我希望每次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都能得到一个证明,这是对我参与活动的肯定与认同。”C志愿者说:“有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志愿队做了一份电子记录,里面有社区公众的感谢和教师对我们的表扬,收到这个记录时觉得特别有意义,非常自豪,然后就很期待下一次活动。”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志愿者聚焦于志愿精神的内化与自我提升、志愿服务的品质和持续发展,针对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具体执行等方面提出了问题与建议。而如何将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进行整合需要我们从志愿精神的培育和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多维度思考。

3.1 志愿精神需要持续培育

在本研究中,我们了解到医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着培训不足、宣传不到位、形式单一等问题,这与夏丽丹·艾尼娃、倪杨等[5-6]的研究结果相似。这些问题对提供高品质的志愿服务有一定影响,同样也会影响医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培育医学生的志愿精神,不仅可帮助其塑造良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基本的道德操守、提升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综合能力[2],而且有助于强化其志愿服务的内核动力,更有助于医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的提升[7]。

深化志愿精神的持续培育,我们可将医学生人文素养课程与志愿精神培育相结合,促进人文精神和志愿精神一体化[7]。吴琢等[8]的研究表明,在教学中可通过加强人文课程教学、创新教学方式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不忘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及创新时,高校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医学生树立榜样,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在沟通、服务方面对医学生加强思想教育,以实现志愿精神的培育。

从志愿服务管理层面来讲,实现志愿精神的持续培育,一方面,医学院校可通过构建精品志愿服务项目,使志愿服务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并让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发挥志愿精神的内在驱动作用[9]。医学院校可结合医学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优化活动设计、加大宣传力度等开展医疗类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志愿服务内涵,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医学院校也需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精神上的激励可将荣誉激励、学分回报激励、自我发展的成就激励和自我愉悦的快乐激励相结合,同时,激励也应该包括物质激励。在本研究中,尽管志愿者更注重精神激励,但部分志愿者提及,若有物质层面的激励也是一种动力。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也面临着经费开销,为其提供资金支持,能有效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发展[10]。因此,医学院校应在完善激励机制时将物质激励纳入其中,保证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性和延续性。

3.2 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开展需要高校、社会、网络平台的共同参与

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开展,不能仅依靠医学生志愿者精神的内在驱动,还需要高校、社会、网络平台的共同组织与参与来推动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

从学校层面来看,建立一支专业、独立、管理规范的志愿者团队,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调研、设计、培训、接洽及组织实施等工作,由教师和行政人员担任指导教师,能有效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开展[11];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建设校园志愿服务文化,使志愿服务意识在隐性教育中得到培养,多措并举,都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综合素养和推动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12]。

从社会层面看,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搭建学校到社会的志愿服务共享平台,建立对口服务单位,实现精准化志愿服务,让专业学习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突出专业化、技能化和知识化的特点,是促使校园志愿服务延伸至毕业后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举措,也是使医学生志愿者肩负起更多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13]。医学院校可通过医学科普、社区健康服务、行企业志愿行动等促进学校与社会间的资源共享,实现医学院校社会服务的功能化、持续化发展。

从网络平台建设看,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志愿服务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快速传播、云端记录等功能[14]。当前志愿者网络服务平台存在记录不全、更新不及时、使用率低下等情况[15],且校园平台和社会平台不一。构建校园、社会一体化志愿服务平台,为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了网络保障。

4 结语

志愿服务由于其特殊性有助于促进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因其实践性逐渐成为医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和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培养医学生志愿者的志愿精神,还需要规范化的管理和健全的制度,更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以推动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实现医学生核心能力和医学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综合提升。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志愿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以志愿,致青春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