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2022-09-09孙健
孙健
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于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骨折情况,尤其以老年患者居多,这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钙质流失,出现骨质疏松情况,一旦受到外力作用,即可出现骨折情况,严重损害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健康。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概率高达3%,而伤后3个月病死率高达16.7%,因此,重视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工作至关重要[1]。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其优点在于对患者伤害小,但效果一般。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则能够有效固定患者骨折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理想[2]。本文对2019年6月-2021年11月扬州友好医院收治的6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进行分析,阐述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6月-2021年1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66例,纳入标准:(1)均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2)年龄均超过70岁;(3)均同意参与且配合此次治疗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骨折情况;(2)骨折前存在髋活动障碍;(3)抵触治疗。根据随机奇偶抽签结果分组,对照组(偶数签)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70~86岁,平均(76.57±2.33)岁;根据文献[3]中Evans-Jensen分型标准诊断,20例为Ⅲ型,9例为Ⅳ型,4例为Ⅴ型。观察组(奇数签)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71~88岁,平均(76.85±2.52)岁;其中Evans-Jensen分型诊断19例为Ⅲ型,10例为Ⅳ型,4例为Ⅴ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选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方案,术前需辅助患者于手术台取平卧仰卧位,对双侧下肢给予正确的牵拉和固定,在C臂X线机的辅助下对患侧股骨粗隆间骨折部位给予复位,在确认复位无误后保持患侧髋关节为内收状态,即轻度内旋位即可。在髋部外侧距离股骨粗隆顶端位置5 cm处做大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后对深层筋膜给予纵向切割,钝性处理臀中肌组织。使用导针定位后,以空心尖锥辅助下开放骨窗,将导丝置入股骨髓腔内,经由C臂X线机确认导丝是否到达相应位置,确认后取出空心尖锥,选择适合的髓内钉经导丝指导下置入股骨髓腔内。使用C臂X线机对骨折端情况进行观察,如骨折端、大转子、股骨距等的复位情况相对较差,则可采取延长切口的方式提升复位效果,导引器也可采取绕过大转子的方式,并配合钢丝捆绑的方式给予内固定处理。如骨折端复位良好,则可直接插入髓内钉进行固定,于关节面下缘5 mm处打入股骨头内,先置入股骨颈内导针,在导针到达相应深度后检查固定效果,再对防旋髓内钉的螺旋刀片深度进行测量,必要时可扩张股骨近端的皮质层,本次手术选择均为解锁状螺旋刀片,敲入后需将尾端的锁定装置锁紧,对骨折面形成更好的挤压和固定。充分锁定后在远端打入固定用螺钉,经由C臂X线机确认髓内钉是否到位,到位后将尾端的螺栓拧入固定。手术完成后需对操作区进行冲洗,使用适温生理盐水,确认骨面无活动性出血点后进行逐层缝合。
1.2.2 观察组 选择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方案,手术前需引导其选择健侧卧位,并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待麻醉生效后,经由髋关节外侧做手术切口,分离表皮和脂肪后,对外旋肌群组织进行离断,充分暴露股骨粗隆间的骨折面。观察骨折情况后,在小转子上缘1~2 cm位置对股骨颈给予离断,需尽量保留较多的股骨颈结构,在使用假体锉的过程中股骨颈可以没入粗隆间为宜,以便更好地实现对植骨的打压。取出股骨头后,对其直径进行测量,同时评估复位所需大小粗隆间骨折的骨块情况,需使用钢丝对碎骨进行绑扎预固定,确保股骨粗隆间的解剖结构能够大致恢复。固定完成后,需依次对股骨颈近端髓腔进行扩大,并清理髓腔内物质,对骨折处仍存在的骨缝情况需予以适当填塞。在股骨颈插入骨水泥塞,排气管放置完成后向髓腔内注入预调完成的骨水泥,在其凝固前置入加长型假体柄,再使用C臂X线机对检测股骨头中心和大转子的关系角度对患侧给予调整。观察骨水泥凝固的过程,确认满意后对人工股骨头予以复位,检查髋关节各角度活动是否可以在常规范围内,检查无误后放置负压引流管,最后缝合关节囊和外旋肌群,闭合手术切口即可。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术后7 d,根据Harris评分标准对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总分为100分,划分显效(Harris得分超过90分)、有效(Harris得分在70~90分)、无效(Harris得分不足70分)3种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测量两组术前和术后14 d髋关节活动角度变化,包括屈曲角度、内收角度、外展角度、外旋角度。术后1个月,观察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手术研究结果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术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例(%)]
2.2 两组髋关节活动角度变化比较
术前两组测定髋关节活动角度相关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髋关节活动角度均增大,且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髋关节活动角度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髋关节活动角度变化比较[°,(±s)]
组别 屈曲 内收 外展 外旋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观察组(n=33) 89.95±5.85 120.35±9.35 15.53±4.22 30.23±3.25 15.02±4.29 35.42±3.79 20.58±4.14 40.67±3.39对照组(n=33) 90.13±5.61 105.88±9.27 15.94±4.31 23.89±3.31 14.99±4.30 28.98±3.77 21.01±4.06 33.18±3.41 t值 0.128 6.313 0.390 7.851 0.028 6.920 0.426 8.948 P值 0.899 0.000 0.698 0.000 0.978 0.000 0.672 0.000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指的是在股骨颈基底部下缘和小粗隆上缘的区域内发生的骨折类病变,临床又将其称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在髋关节骨折中较为常见,但仅占所有骨折类病变中的3%左右[4]。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通常为老年群体,其中70~75岁占比例更大,究其原因与老年人自身骨质疏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外界冲击力的影响,使得粗隆间骨骼发生变形,造成髋关节骨骼内翻型畸形,还可伴有小粗隆嵌压情况,最终引起小粗隆结构的蝶形骨折[5-6]。根据大数据研究指出,股骨粗隆间骨折大多数表现为不稳定性的特点,虽然术后愈合状态相对较好,但其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较为明显,因而需要对该骨折病变保持较高的关注度[7-8]。
目前临床在应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时推荐采取外科手术内固定的方式治疗,以便确保骨折面的恢复效果,降低畸形愈合的发生概率。其中以PFNA为基础的内固定手术应用范围较广,其所采用的近端防旋髓内钉咬合力更强,也更加有利于髓内钉相对位置的保持[9-10]。但由于老年患者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情况,导致髓内固定物的机械支撑力下降,有较高概率发生内固定失效的问题。同时实际应用PFNA内固定后还有较高概率出现隐性出血的情况,不利于骨质恢复阶段的营养,可能会引发骨骼坏死的情况。而股骨粗隆间患者在手术后需要尽早完成恢复运动,并在最短时间内使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且要求并发症概率较低[11-12]。因此可以选择更有利于老年人恢复的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其中所使用的股骨头假体可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而设计,复位时还可参照检测髋关节情况灵活调整,从而使假体的应力承重效果达到最佳状态。而特制的加长型假体还可增加假体与骨骼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后续阶段的固定,并可更好地分散人体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使承重被更好地转移至股骨远端。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手术操作需要对髓腔进行扩张,难以避免地会导致骨质丢失,因而需要借助骨水泥给予内部固定,对主刀医生的操作素质要求更高,如必要时可使用钢丝绑扎预固定处理。另外需参照股骨头中心和大粗隆顶端的水平位置对假体柄置入的深度进行调整,确保双侧下肢关节水平位置地向同性,以便提升使用中的稳定性[13-14]。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术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30%(P<0.05),该结果与赵国玺等[15]发表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84%,低于对照组的13.73%相一致。由此证实观察组治疗方法安全性更高。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75.76%,髋关节活动屈曲角度、内收角度、外展角度、外旋角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由此证实观察组治疗方式效果更好,对促进患者髋关节活动恢复更佳。
总而言之,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通过采取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具有确切效果,能够促进患者髋关节活动功能恢复,安全性理想,提倡运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