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生活转型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2-09-09冯回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公关世界 2022年16期
关键词:转型绿色生态

文/冯回(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0)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发生转变,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代生态文明趋势下的必然选择。绿色生活转型,也已然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在未来五年要完成的目标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并强调“到 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构建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绿色生活的转型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点议题。

一、绿色生活转型的必要性

绿色生活转型,意味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逐步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即“从大消费、大遗弃”的生活方式转型到以“可循环、可持续”为特征的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不仅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成效,更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密切相关。

1.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明确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进行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部分地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紧缺的情况仍较为严重。特别是在当前情况下,从亿万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出发,必须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涉及全体人民衣、食、住、行,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与新发展理念,既能提高生活水平,又能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的转型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扬弃和超越;是对人们享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美好物质生活的同时自觉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要求;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根本要求。

2.满足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对自然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从生存的需要转变为享受的需要。原先,人们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而对大自然进行无限制和无休止的索取,以生态的破坏来换取经济的增长,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也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对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而绿色生活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能够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转变以往一味强调物质财富的生活追求,向往节俭、适度、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创造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提升幸福感、获得感。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型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趋势。

二、 绿色生活转型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生活方式逐步向绿色转型,但是在转型过程中,政府、企业、公众等主体作用的发挥还存在许多问题,绿色生活转型的实践路径需要进一步优化,当前绿色生活转型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如下:

1.政府引导力度不足,制度设施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的绿色环保体系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但是在不断完善的环保体系保障下,部分地方政府存在执行力不强,对企业和公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引导力度不高等问题。首先表现在对生态破坏的源头治理力度不强、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力度不够,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仍层出不穷。其次表现在对绿色生活与消费方式的宣传引导力度不足。部分地方单纯依靠市场自发作用和消费者的消费趋向来引导消费,未能够引起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正确认识。宣传形式较单一,局限于依靠广告标语,较少能融入公众生活,缺乏令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此外,政府对企业的绿色产品生产及流通的相关监管和专业认证制度也有待完善。部分地方政府在质量检测和产品认证上执行不到位,导致绿色产品市场鱼目混珠,不良商家生产和提供假冒伪劣产品,破坏绿色消费市场。

2.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绿色产品开发动力有待提升

部分企业对绿色发展前景认识存在偏差,认为绿色产品研发技术难度大,市场需求不稳定、投资风险高、利润得不到保证,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快,经济效益大的产业,集中于高利润产品的生产和研发,忽视对利润周期长但前景佳的绿色产品的生产和研发。绿色产品的生产要求企业在产品材料的选择、技术的运用、储存的过程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都要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为此必须要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但是当前企业在绿色产品的研发技术上人才短缺,生产科技水平较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导致绿色产品投资成本高,投资缺口大。部分企业虽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通过资源的节约降低生产成本,但由于技术的缺乏,也导致企业在绿色产品的研制方面存在困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3.公众绿色环保意识薄弱,行为习惯养成有待加强

“十四五”时期,在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各级政府的引领下,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得到有效提升,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化深度转型。但就总体而言,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还未达到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要求。从消费角度来说,人们从健康、环保的角度来考虑使用绿色产品的比例较低,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在购买商品时主要考虑价格因素,很少考虑商品的生产与使用过程是否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在部分人的观念中,环境保护只是政府的事,与个人无关,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随地处理垃圾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政府的推行下,垃圾分类曾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较大热度,在热度期间人们乐于进行垃圾分类,但是热度期过后又回归常态,垃圾分类意识与习惯难以长时间维续,较难养成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三、 绿色生活转型的实践路径探索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民的全员助力,全员参与。”因此,在“十四五”及今后的时期中,应将全员参与作为全面推动绿色生活转型的实践路径推进。

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引领绿色生活转型

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责任主体,也是推进绿色生活转型的主导者,对企业和公众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起着导向作用。要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的职能,推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生活的转型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整治,政府要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落实各项环境治理任务。要持续改善大气环境,加强臭氧污染治理,协同生活环境污染治理与水资源环境治理稳步推进。整治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问题,加强污染排放的监控。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的治理,加大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造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池,推进生活垃圾的集中密闭处理,建设乡村收集管网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继续推进垃圾分类制度,确保在政府的引导下全民参与,创造整洁的生活环境。

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型要依靠全民的参与,政府要运用各种宣传途径,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首先,借助网络媒体等各种宣传媒体,扩大宣传范围。如借助广播、广告、电视节目播放,引导公众注重垃圾分类。利用学习强国,各类短视频APP等途径宣传处理垃圾的技巧、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环境保护的知识等。其次,借助学校等教育机构,加强引导教育,提升广大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开展绿色生活相关课程、专题讲座、艺术展览、学术会议、社团活动等,抓好宣传主阵地。最后,借助村规民约,营造良好绿色生活氛围。根据不同民族地区,采用不同的语言和形式,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绿色生活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因此,要健全制度和法治对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进行保障。首先,政府应继续完善政策引导机制,扩大对绿色产品的减免税力度,提升对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与服务的财政补贴额度。加强对企业的环保激励与优惠政策,提高对企业绿色生产的税收减免和贷款优惠扶持力度。其次,相关部门要健全法律法规与奖励机制,加快形成最严格的生态保护与责任追究机制。完善绿色产品的认证、评估标准和市场准入机制,推动各个部门的联合执法,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最后,完善政府环保治理和绿色生活引领的考核机制,在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融入环保治理指标,为绿色生活的转型提供多维度、全方位的保障机制。

2.企业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推动绿色生活转型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即说明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资料生产,因此,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关键在于转变绿色生产方式。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效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应有的责任。要培育绿色生产转型的动力,让绿色生产成为企业占据市场核心的竞争要素,打造绿色品牌。通过整顿内部生产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提高绿色生产转型的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推进科技创新,建设智慧企业,加快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创新,在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绿色化改造和升级,使绿色、低碳、循环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成为企业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构建绿色生产方式要严格把控生产的各个环节,将绿色化落实到生产、包装、回收再加工等每一个环节,建立严格的生态产业链考核机制。产品原料的选择,产品包装的选用,产品的保存、运输方式的使用都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产品生产的废弃原料、污水排放要严格处理,防止对生态环境和人们居住环境产生污染。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加大科技投入,利用科技对生产各个环节进行绿色化改造与升级,在产品供应链中整体提升上下游产品和服务的绿色化水平,为绿色生活转型提供绿色的产品供应链。

人们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型必须以健康、环保的绿色产品为依托,绿色产品在构建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企业要顺应绿色、健康、生态、环保的时代发展要求,从衣、食、住、行方面研究设计出不同类型的绿色产品,将其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摒弃利用珍惜野生动物皮毛,选择天然无污染的纤维原料生产绿色衣物。杜绝在食品中添加有害化学物质,推行科学的食品工艺,提供绿色食物。选用环保建筑及装修材料,提供绿色建筑。加大科研力度,提供各类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交通工具,依托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开启新商机。

3.公众全民参与,加快绿色生活转型

绿色生活的转型不能仅停留在政策与口号的宣传层面,社会每位成员都应于细微之处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只有当绿色生活成为全社会广泛接受与崇尚的行为习惯和普遍理念,进而转化为深入人心的生态文化,才能真正推进绿色生活的转型。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推进绿色生活转型,就要社会每位成员提高环保意识。人们要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就是保护好我们自己。要深入学习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解我们正在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绿色生活的转型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要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在生活中爱护环境,选购绿色产品,从自身做起,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自觉监督和勇于举报身边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贯穿绿色生活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开始蔓延,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在消费中“唯面子”论,衣服要买贵的,请客要吃好的,甚至在部分地区盛行野味,用珍稀野生动物的皮毛做衣裳。推进绿色生活的转型必须杜绝攀比炫富、奢侈消费方式和过度包装的消费行为,树立绿色的消费理念,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选择绿色、环保、低碳的产品,坚持节约适度的消费方式,注重产品环保效应和循环利用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健康的消费方式。

生活习惯的养成是推动绿色生活转型的长效机制。人们要培养绿色生活习惯,让绿色生活成为自觉的行动。要养成垃圾分类回收、分类处理的良好环保习惯;养成坚持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外出购物自备环保袋、拒绝过度包装的勤俭节约良好习惯;养成使用共享单车、公交车、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交通工具低碳出行的良好习惯;养成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食用绿色食品的良好习惯。在习惯的养成中逐步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基础,为推进绿色生活转型提供动力。

四、结语

绿色生活的转型并非能够在朝夕之间实现,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全员助力,全员参与。政府是环境治理的政策制定者与执法监督者,是绿色生活转型的倡导者。企业是防治环境污染的重点对象和绿色生活转型的重要推动者,群众是环境保护主要落实者与绿色生活转型的主要推动者,三者并不是孤立奋战,各司其职,更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联动,相互统一的利益共同体。政府是企业和公众行为的引导者与监督者,同时企业和公众也是政府政策实施与执法的监督者,因此,推动绿色生活转型应构建一个由政府引导、企业响应、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共同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必定实现。

猜你喜欢

转型绿色生态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常州钟楼:“老字号”的转型奋进路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追踪绿色的秘密
盱眙生态藕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