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2022-09-08钟萍陈光
钟萍,陈光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国务院在2019年1月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指出职业院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即学历证书加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这是高职院校的又一次重大教育改革,引起巨大反响。本文对试点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开展课证融合情况进行研究和实践。
1 “1+X” 证书的内涵解读
“1+X”证书制度中,“1”是指学历证书,“1”的作用是教育功能,具有主体性和基础性特征。“X”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学习者在掌握某一职业岗位任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素养后获得反映其职业能力水平的证书,由培训评价组织负责开发、考核、颁发。“X”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行业技能能力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包括初、中、高三个等级,反映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是学生综合性职业能力的权威性凭证。“1”和“X”隶属于不同系统,“X”是职业功能,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 “1+X”证书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构建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课程体系和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互融合,达到书证融通。“1+X”证书制度推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完成学校学历教育的同时,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对不同职业技能进行学习,并通过相关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获取证书。“1+X” 证书制度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1+X” 证书制度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2.1 明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职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训课程少,理论课程比例大,助理电子商务师的内容跟不上企业需求,证书含金量低,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1+X”证书制度的试点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 将“1+X”证书和学历证书相结合,将新媒体营销、大数据分析、跨境电子商务、文案写作、创新创业等新课程与“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合,调整教学内容,优化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实现与专业群、岗位需求间的有效衔接,创新电子商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里的课程内容与考证内容的对接、融合,解决了目前校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拥有学历的同时掌握一技之长,有效地培养了更贴近社会需求的电子商务需要的岗位人才。
2.2 拓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1+X” 证书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是在政府支持下培训组织机构、实施院校、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有机融合,弥补了当前职业教育主要以学分作为学生毕业考核方式的不足。行业龙头企业加入职业教育的领域,企业能真正地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通过产教融合,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社会岗位所需的电商技能,考取电子商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3 “1+X” 证书制度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首先,产教融合不足,毕业生难以适应岗位。目前学校和企业因为各自的关注点不一样,学校关注学生的实践技能,企业追求效益,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学生实践技能不足,毕业生难以适应对口的岗位。为了让毕业生一毕业就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引入电子商务运营推广“1+X”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组织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融合不足。电子商务是一个更新速度非常快的专业,现有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与当前电子商务职业技能认定体系未能进行有效对接,学生目前主要考取的证书是助理电子商务师证书,内容过时,对职业技能提升效果甚微;同时,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工作岗位要求不断提高,企业需要上岗后能独立、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的电子商务人员,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多岗位综合实践能力,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不对接,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矛盾,毕业生难以胜任专业的岗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跟上就业市场的变化,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如何融合?这些都是“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重点考虑的问题。
最后,教师实践不足,师资结构有待调整。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快速更新发展的专业,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年轻教师人数最多,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少企业实践经验。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则无法真正地理解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的内涵、电子商务运营推广“1+X”证书的考试内容和要求,也就无法将电子商务运营推广“1+X” 证书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更无法在课程中引导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难以保证 “1+X” 证书制度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有效实施。
4 “1+X” 证书制度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电子商务专业的“1+X”证书主要有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证书和网店运营推广证书两个大类,电子商务专业根据网店运营推广“1+X”证书从人才培养目标、课证融合、校企合作、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
4.1 确定专业的职业岗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根据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人才需求,分析行业的产业链,结合行业的岗位招聘数据、相关岗位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内容,确定职业岗位的要求,明确电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2]。通过对行业发展以及行业岗位数据的收集、分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主要岗位有网店/微店运营助理、新体运营专员、跨境电商专员、网络推广专员、网店美工等。通过职业岗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的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面向农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商业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等行业从事国内或跨境在线商品销售、商务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电子商务的行业和职业岗位与对应的职业证书如表1所示。
表1 电子商务专业的行业和职业岗位及其对应的职业证书
其次,依托电子商务技能大赛、人才培养结合大赛内容,将大赛内容嵌入网店运营推广“1+X”证书的内容,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达到课赛融合的教学目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是通过鼓励、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4.2 课证融合,重构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
根据工作岗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再由工作岗位分析该岗位的职业技能,结合专业对应的考证内容,对考证内容及标准进行分析,重新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第一,部分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将网店运营推广 “1+X” 证书的标准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标准相融合;第二,根据职业技能的内容确定专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对接企业需求,确定岗位模块,并形成对应的网店运营推广“X”证书[4]。
通过将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技能所要求的标准,和相关行业职业鉴定标准纳入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实现“1+X”证书制度导向下的教学与职业的高度融合。电子商务专业职业证书与对应的课程如表2所示。
表2 电子商务专业职业证书与对应课程
4.3 校企多元合作,提供社会服务
“1+X”制度的实施也进一步促进了“行、校、企”三方融合的育人模式。高职院校和企业都应该积极整合双方教学资源,充分对接社会需求,探索校企合作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向个性化转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创意创业的复合型人才[3]。校企多元合作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构建实践教学平台,重新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实践平台、学生工作室实训平台、企业顶岗实习实践平台、创业实训四大实践教学平台[5],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平台内容以企业真实任务为驱动,企业一线行家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评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深化“产教融合”,创建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领域与职业领域双向融合的校外实训基地,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融合,鉴定基地与职业标准融合,建立网店运营职业技能等级(“1+X”)证书培训鉴定基地。通过学生“送出去”、行家“引进门”等途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实操能力,为学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供条件。
第三,加强社会服务,推动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方向转变。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为社会人员,尤其是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提供电子商务技能培训,让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推动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方向转变。
4.4 构建校企师资,打造专业师资团队
师资力量直接影响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成效,建议从以下方面打造专业师资团队:第一,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带头人先组建电子商务师资团队,专业带头人先深入证书培训企业学习解读 “1+X”网店运营证书制度的内涵、要求、内容,从宏观的专业层面来构建新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第二,组织骨干教师参加“1+X”网店运营企业的培训,开展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培训。第三,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了解专业最新的方向,增强实践能力。第四,落实“1+X”证书试点院校的师资培养,除了需要各种培训来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外,还要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电子商务教师,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组建校企师资队伍,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从而保障“1+X”制度落地实施。
5 结语
网店运营推广“1+X”证书试点,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改方向有重大指导作用。通过校企深入融合,职业能力对接课程标准,重构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打造校企双师专业团队,保证毕业生具备专业知识,兼具多项职业技能,促进电子商务人才满足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