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城市背景下“思创、专创、科创”三元融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2022-09-09刘兴凤贺书品刘国成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创科创融合

刘兴凤,贺书品,刘国成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广东 510430)

在当前“智慧城市”发展的机遇下,高校普遍推行融合教育改革成为重要改革课题,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仍然是当前高校面临的关键问题。从落地实施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在发展理念、培养路径、保障机制等方面仍需大量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1]。为更好地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需要从系统观的视角重新梳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科技教育(以下简称“思创、专创、科创”)的有机融合,以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务实培养。

1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回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基本采取项目竞赛为带动的发展模式,与思政、专业和科技教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割裂,在发展理念、培养路径、保障机制上还缺乏系统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创新创业教育缺失融合发展的理念。部分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单纯的理论课程,忽略了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系统思考“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核心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技术人才。也就是说,不能把书本知识等作为其发展的初心,而应与思政、专业、科技等进行融合发展,对学生进行三元交叉培育,并开展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

(2)创新创业教育缺少融合发展的路径。在创新创业的教育实践中,部分院校把建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标准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效实施的衡量标准。但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等外部因素密不可分。如果教育者只在象牙塔内空谈创新创业教育,注定造成思维僵化和意识封闭。创新创业教育应主动拓展教育链,通过实施课外实践、融入校外环境,打通企业育人通道,构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交替的开放式育人系统,才能实现创新发展。

(3)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融合保障的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包括学生、师资、课程、机制等。学生是指以创新创业兴趣为耦合剂形成的学生团队;师资是指由产业、行业、专业等组成的学科交叉型师资队伍;课程是指创新创业教育应与专业、思政和科技教育融合开展,并借助云端实施智慧育人;机制是指包括项目培育、项目打磨、团队打造、创新管理等在内保障制度。它们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融合保障的核心要素。

2 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内涵及融合系统结构

从以上分析可知,高职院校“思创、专创、科创”难以融合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存在发展理念不清、路径不明、机制不全等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长远的融合发展理念,只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规划;缺乏系统的认知高度,只囿于内部建设而忽视开放办学;缺乏保障的推进措施,只限于体制内部而没有进行整体突破。因此,要使创新创业教育从当前改革的深水区中突破束缚,就要进行全盘思考,构建“思创、专创、科创”三元融合的系统结构。

2.1 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应与学校内部教育系统的结合来解析。创新创业教育对教育系统的贡献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教育系统学认为,学校是一个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有机协调的系统,每个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要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后,势必对培养体系、培养路径等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实现学校教育系统的优化升级。换言之,创新创业教育只有与其他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发展初衷,进而体现自身的系统性和开放性。融合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

2.2 “思创、专创、科创”融合系统结构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提供了系统观的研究视角,由此出发,可将“思创、专创、科创”三元融合发展的理论确定为有机联系学校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层)、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层)、内外环境支撑(机制保障层),进而使之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提升人才质量。发展定位层位于顶层,体现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理念和发展方向;教学改革层位于中间层,包括以学生、师资、体系、路径、平台等;机制保障层位于底层,体现融合发展的要素保障与支持力度,获取机制保障的最主要支持方式,就是校企协同、学科交叉、实践教学等(见图1)。

图1 “思创、专创、科创”融合系统结构

3 “思创、专创、科创”三元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铁职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适应广东省珠三角大力发展智慧城市的需求,依托国家数字家庭示范产业基地(以下简称数字产业基地)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明晰了“思创通识、专创融合、科创实践”教育(以下简称“三创”教育)三元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3.1 目标定位层:融合理念创新先导

3.1.1 推行课程思政,践行思创融合

为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这一普遍问题[2],铁职院紧抓课程思政,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先后在“双高”计划、广东省“一流校”建设方案、“创新强校”建设工程中进行专门阐述,出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进一步细化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专项资金办法,支持教师提升课程设计与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出版系列双创通识教育教材、专著等,融入典型人物案例,用民族复兴大任感染学生,同时渗入技术革新史上关键人物和事件,用工匠精神感动学生;每年组织双创之星和创业团队评选等,用朋辈榜样鼓舞学生,使创新创业教育保持正确的方向;坚持紧跟党中央的步伐和学习中国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学生成为知使命、有担当、乐传承的新时代人才,形成“思政引领、党建固本、创新强基、立德树人”的精神文化底蕴。

3.2.2 植入双创基因,定位专创融合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铁职院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为“植入双创基因、服务产业发展”,将启蒙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植入学生心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成立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和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双创教育领导小组,建立由教务处和创新创业学院牵头,科技产业处、组织人事处、学生工作处等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协调机制,下设以信息工程学院等各二级学院主管教学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形成“学院主要负责、院系主体实施、教师积极参与、学生踊跃参加”的多元工作格局。

3.2.3 搭建科创平台,推进科创融合

为实现技术链与创新链的有效融通,铁职院联合数字产业基地合作企业,面向通信等技术领域,按照产业咨询、实验测试、产学研究三个层次,将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与创新创业平台有效衔接,校企共建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省、市级科技攻关与创新创业平台4个,助力数字家庭等产业技术升级,推动科技攻关与创新创业一体化发展。仅2020年度,获得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8项,开展横向技术服务项目56项,获得专利授权86项,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项1607.19万元,为包括数字家庭产业在内的合作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09万元,成为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3.2 教学改革层:人才融合培养主线

3.2.1 构建“进阶式”人才培养体系,分级分类因材施教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智能化系统集成方向)为例,主要对接物联网数字家庭产业中小微型企业岗位需求,培养具备数字化社区以及家庭智能化建设、信息技术运维服务、产品推广、软件应用等岗位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鉴于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政治素养、业务素养、核心能力、职业能力四个维度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人才培养主要围绕“思创通识教育、专创融合教育、科创实践教育”开展,该专业构建“三级进阶”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和思政课程全面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值得强调的是,进阶式培养不是人为地互为割裂,而是逐步升级、互为支撑最后达到融合贯通的教学做一体化目标。具体如下(见图2)。

图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三创”融合培养体系

一是主要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思创通识班。在通识教育阶段,面向班级全体学生,即在全员层面,开设“IT创新与创业训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平台通识课程,实施思想政治和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培养家国情怀,启蒙思创精神。

二是主要面向二年级学生组建专创精英班。在专创融合教育阶段,面向有专创基础和兴趣的学生,即在院系层面,开设6个学分的专业必修课,提升学生系统化的课程思政、创新思维、业务素养、核心能力,注重学生工程伦理及专创融合教育。

三是主要面向大三年级学生组建科创先锋班。在科创实践阶段,面向包括信息工程学院以外的学生,即在全校层面,开设SYB(Start Your Business,创办你的企业)培训并入驻孵化空间实践,提升大国工匠精神、企业项目运作以及运营管理能力,强化科创实践。

3.2.2 构建融合式人才培养路径,教学做一体化育人

铁职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交替,不断拓展融合育人空间,通过“直通车、实训室、双创实验室、创新研发中心、学徒中心、双师工作室、企业工作站、实践基地、实践平台”等“融合式”教学做一体化路径,为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创业项目洽谈、专业项目实操、科技创新实践等提供活动场地。

一是进直通车。利用现有实训列车,将其改造为思创融合与专创融合车厢。前者包含党建誓词宣言墙、中国共产党创业历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创新创业项目展示等内容;后者为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示范基地,包含经典创业语录、优秀专创项目展示和项目洽谈广角等,成为浸润红色心灵、启迪创新智慧、洽谈创新项目的创意之车。

二是进实训室/双创实验室/创新研发中心/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利用校企资源,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依托专兼结合校企创新团队,成立数字家庭集成应用等在内的5个专业实训室、31个双师工作室、10个双创实验室、29个企业工作站、7个创新企业研发中心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围绕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全面开展科研、教学、竞赛、培训、实践等工作。

三是进学徒中心/双师工作室/企业工作站/实践基地。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和高职学生能力形成规律,依托数字家庭等3个双创实践基地,按照“平台+方向+岗位”课程体系,分三阶段安排工学交替实践。如图3所示,大一通过平台学习通识知识,大二结合专业确定方向,大三对接企业融入岗位。校企共同开展职业核心能力项目训练,通过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真实工作在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实训,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3 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3.2.3搭建标准化网络学习平台,在线标准化育人

铁职院综合利用职教云等3个网络课程平台,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轻松玩转路演”等20余门创新创业网络课程,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10余门思想政治课程,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职业测评、创业体验、翻转课堂教学等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为确保授课质量,网络教学推行“三个统一”工程:①统一教材,组织教师共同编制符合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发展要求的各类创新创业教材,确保教材质量。②统一标准,全校设定一个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过程和步骤规范,确保教学实施。③统一课件,头脑风暴推动课件共享,使教学内容做到线上线下同质,确保教学质量。

3.3 机制保障层:培育训赛综合推进

(1)依托平台成果培育制,校企协同“蓄水养鱼”。学校建立三创融合培育平台,年均遴选20余个校级大学生三创融合项目,按照创新训练项目0.5万元/个、创业训练项目0.75万元/个、创业实践项目1万元/个的标准进行扶持,用于项目启动、大赛培育、师资培训等。此外,学校充分利用博士资源,同时汇聚专业教师、学生及企业人员的力量,使科创成果转化为相关产业链的产品、系统、标准系统,形成一批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领域在内的创新创业项目。

(2)实施大讲堂与私董会制,组建学科交叉团队。学校年均组织创新创业大讲堂及沙龙近10期,邀请校外导师开展创新创业知识、大赛培育等知识讲座。定期举办项目私董会,交流企业文化、榜样先锋等,分享前沿领域成果,促使学生形成文理并包、工管兼容的学科交叉团队,成员不仅包括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还包括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等,确保科研成果的人文特色和创新理念。

(3)实行校外训练营活动制,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学校年均组织40名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夏季训练营,近5年来已成功举办7期大学生(SYB)创业培训,使200余名学生了解企业运营的关键问题,整体提升“菁苗”人才培养计划的专创精英班和科创先锋班的学生对创新创业、专业知识、思想政治及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其在项目商业计划书撰写、项目PPT撰写、项目路演等方面的能力,全方位多维度提供交流展示机会,助推学生“点子—作品—产品—商品”落地与转化。

(4)完善科技创新竞赛制,以赛促学点面结合。学校加强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不断完善“国、省、校、院”四级科技创新竞赛体系。2017—2021年,连续组织四届“菁苗杯”创新创业大赛,采取院级培育、校级筛选、省级打磨和国级精品的思路,遴选重点项目培育20个,组织科技、财务、投资等各类专家打磨项目100余次,着力提升参赛项目质量内涵,学校成功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2项,省级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4项的好成绩。

4 结语

智慧城市建设需求下,企业对高职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日益提高。铁职院创新“思创通识教育、专创融合教育、科创实践教育”三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以支持机制为保障,在发展定位层、教学改革层和机制保障层进行系统改革与实践,全方位、立体化推进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类的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铁职院开展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内的思创融合教育超过4000人/年,专创融合教育超 3000 人/年,科创实践教育超 1000 人/年,专业覆盖率达100%,近5年立项双创项目近200 个[3],获批立项市级众创空间1个,共建国级众创空间2个,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400余项。学校成功认定为“广州市院校就业创业e站”和“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为广东省“三创”融合教育贡献铁职院力量。

猜你喜欢

专创科创融合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融合菜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