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特藏空间规划与服务研究*

2022-09-08彭菊媛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年9期
关键词:特藏海南图书馆

许 曌 彭菊媛 王 芹

(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海南海口 571158)

特藏是一所图书馆的独特标签,更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体现[1]。然而传统特藏资源的保存和服务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文学者的科研教学需求,亟需通过空间再造实现特藏资源价值和服务的转型升级。海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海师大”)图书馆特藏空间规划项目秉承“人文关怀”的规划理念,确定“信息科技”的功能定位,将“艺术美学”作为装饰元素,构建集文化、学术、社交、体验、休闲阅读五位一体的地方文化交流平台,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海南地方文化的魅力,为读者提供研学一体化的阅读空间,并基于特藏空间开展一系列服务以促进特色文化辐射、辅助师生实现科研和学习、激发创新实践能力,旨在为开展特藏空间规划的图书馆提供参考,共同促进图书馆空间服务与体验的整体升级。

1 高校图书馆特藏空间建设概况

特藏的概念最早是由国外图书馆界提出的,它是相对于普通馆藏而言的,根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y,ARL)的描述,特藏指以多种格式存在的馆藏(如古籍、手稿、照片、档案等),具有加工或经济价值、独特性或珍稀性或历史性,有长期保存和获取的必要[2]。在全球数字化潮流下,特藏空间就是以特藏资源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依托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致力于打造智慧化的知识共享空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普教育场所。

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特藏空间进行了改造和规划实践,其中部分图书馆利用数字建模、3D技术等实现特藏资源的多维度多样化呈现,如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数字博物馆”、贵州民族大学的“民族文化虚拟展厅及数字展馆”等;部分图书馆结合本校特色文化,探索提高自主性学习的新型空间,如厦门大学的“数学与智力玩具特藏空间”、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的“航天历史展馆”、四川音乐学院的“川渝民族艺术馆”等;部分图书馆还探索构建具有“传统借阅”+“特藏展示”+“学术交流”+“经典沙龙”+“文化体验”等功能的一体化特藏空间与服务新模式,如中国海洋大学的“王蒙文学馆”和“林少华书房”、沈阳师范大学的“明德讲堂”等。

2 高校图书馆特藏空间构建趋势

在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阶段,高校均将打造以特藏资源为基础的学习共享空间作为图书馆空间与服务升级的必然选择。高校图书馆特藏空间规划逐步呈现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泛在化的文化氛围、整体化的技术支持、多元化的功能分区等特点。

2.1 开放式的学习空间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职能从“藏书为主”转变为“阅览为主”,由传统借阅业务发展为复合的多元化知识共享中心,其阅览空间也由以藏书为主的机构发展为功能多样化、形式多元化的综合性建筑。开放式的学习空间表现为:一是物理空间方面,采用大开间、非高层、较少的建筑隔断等打造通透开阔的公共环境;二是发展理念方面,图书馆依托自身开放式的发展理念,为读者提供开放式的空间和服务,营造学习氛围浓郁的“文化交流中心”和“学习研讨中心”[3]。如“世界上最美图书馆”德国斯图加特市立图书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IC(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 IC)大楼中的复合式学习空间等。

2.2 泛在化的文化氛围

所谓“泛在”就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图书馆文化的泛在特性体现为其与时俱进的动态性、非强制的共享共建性、不断沉淀的可持续发展性、多种文化融合的包容性等[4]。在泛在理论下,图书馆空间文化建设应当通过外在文化标识建设,包括人文化的阅读环境、人性化的信息服务、开放与包容的策略规划等,构建一个文化无处不在的整体化浸入式环境,实现图书馆从“建筑地标”到“校园地标”的迈进。

2.3 整体化的技术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空间由原先的开架藏阅一体模式逐步向一站式服务的信息共享空间模式、协作学习与研究的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简称 LC)模式转变[5]。但不论是IC模式还是LC模式,均强调新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协调共建,从而实现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和谐统一,进而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研学空间,避免重复建设。

2.4 多元化的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法是系统论运用于空间和相关设计的综合方法,其核心就在于按照“最优服务效果”原则进行空间分配。它应用于图书馆空间规划需要考虑用户群体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性两个方面。多元化的功能分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足空间的整体特性,设置多种功能分区以尽可能满足用户群体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二是随着无缝学习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图书馆功能被重新定义。图书馆空间强调由多个合作伙伴无缝集成一个以知识创造和自助学习为中心的环境。

3 海师大图书馆特藏空间建设概况

海师大图书馆自1949年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海南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经过多年积累和建设,本馆特色资源丰富,为海南文化的积累、研究与传承贡献良多,被海南的学者誉为“海南文献资源的瑰宝”。2016年,海南省教育厅印发的《海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图书馆应当“构建集学习支持、研究支持、学术/知识交流、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第三空间”[6]。2019年,海师大图书馆新馆的建设完成为特藏空间与服务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契机。

3.1 特藏空间定位

特藏空间秉承“人文关怀”的规划理念,确定“信息科技”的功能定位,将“艺术美学”作为装饰元素,构建集文化、学术、社交、体验、休闲阅读五位一体的地方文化交流平台,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海南地方文化的魅力,为读者提供研学一体化的阅读空间,更好地支撑学校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进而将特藏空间打造为大学城图书馆特有的空间服务品牌,从而实现“深度的意涵”预期效果——实现“校园文化创意中心”的目标!

3.2 特藏空间设计规划方法

在确定特藏空间规划方案之前,海师大图书馆成立特藏空间规划小组,进行了一些调研和考察:①将全国高校图书馆分为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四大区域,通过分析各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挖掘空间规划的特点;②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在内的十四所高校图书馆特藏空间,总结特藏空间布局及管理经验;③以读者需求为中心,注重和兼顾不同层次读者的参与和体验,咨询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的学者、海师大的师生完成了调查问卷;④邀请国内多所高校图书馆馆长实地论证。

3.3 特藏空间设计要素

特藏空间位于海师大图书馆新馆四楼,以收藏海南地方文献为主,总面积约为2 300平方米。构成要素包括:

(1)环境装饰:①古朴沉稳的室内色彩。特藏空间以木花格木饰面为装饰墙,搭配樱桃木色为主色调的实木家具,营造沉稳大气的文化研修氛围。以南洋风格骑楼元素的彩色玻璃花窗等装饰元素为点缀色,增加层次感和艺术审美力。②符合采光原理的空间布局。把采光要求不高的主题区设置在书库中部,把阅览区的桌椅和沙发沿窗户立面布置,保证读者视野通透,降低人工光源的使用,达到节能效果。

(2)功能分区:①动静态分区。特藏空间分设展示区、交流区、研修区、阅读区、典藏区和自助服务区六大功能区域。特藏空间东部为静态区域,主要功能是典藏和阅览。特藏空间西部为动态区域,主要功能包括学术交流、经典沙龙活动等。两个区域通过中央展示厅有效地分割,彼此统一又互不干扰,实现了动静态功能分区,有效引导了主题区的读者分流。②视野开阔的空间布局。为避免建筑隔断,确保开阔视野,特藏空间多采用列柱、中式窗棂屏风、多功能隔断墙及家具分割空间,这样既保证空间整体性,又具有相对私密性,能够提供安静的阅读状态,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3)资源设备:①虚实相合的资源配置。室内配置有海师文库、晓剑书斋、海南现代文学馆、海南家谱、特色舆图等海南地方文献纸质资源;通过图书馆网页的“数字特藏”板块配置海南数字特藏资源。②人性化的家具选择。特藏空间配置有具有照明与充电功能的加宽阅览桌,古朴典雅的中式台灯,符合人体工学原则的休闲沙发。③多样化的设备设施。特藏空间配置了会议交互智能平板、触控式交互一体机、智能多功能显示屏、录像机、投影仪、扫描仪等现代化科技设备,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和阅读体验。

(4)服务支持:①科学管理。特藏空间在教学时间全天候开放,读者可以线上线下进行研修间预约等。②虚拟服务。通过微信、电话、QQ开展海南地方文献资源的咨询和推送工作。

3.4 特藏空间设计创新

特藏空间的规划设计,在空间布局、空间功能、空间服务和空间风格方面均有创新之处。

(1)空间布局的灵动与精巧。特藏空间改变传统的矩形简单重复布局方式,避免实体隔断,采用不同造型的家具进行排列,打造形状各异、虚实精巧的多个主题空间,构建出“移步换景”的阅读区域,从而降低读者浏览的疲惫感,并激发读者深入学习的兴趣。如家谱研修区的半隔断圆形空间(见图1)、学术交流区的沙发组合背靠文化背景墙的U形空间,这些主题区以不同的形态带来富于变化的视觉效果。它把独特的情感和力量注入到空间的表现之中,引起读者深入学习的兴趣。

图1 家谱研修区示意图

(2)动静态功能分区的分割与呼应。采用可移动家具对学术交流区与学者研修室进行分割与呼应,可按实际活动需求调整交流空间组合方式,并配置观展茶叙、书法交流等家具,使该区域具有阅览、文人沙龙和学术研讨的多重用途;利用不同空间组合方式,实现区域功能多样化。学术交流区与经典沙龙区呈半隔断,可以根据活动的具体人数,随时改变桌椅的组合形态,将学术交流区与经典沙龙区相贯通,进而提高空间的利用率(见图2)。

图2 特藏空间动态区分布图

(3)一站式体验的多元化服务功能。利用现代化科技设备全方位展示海南地方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多层次的空间服务体验。如:针对某一种文献主题,通过展柜展出实物、设置阅读区、陈列主题书籍、空间文化墙摆放历史图片、多功能显示屏播放电子资源,围绕文献的主题作全方位立体展示等。

(4)美学与人文元素交融的空间风格。空间风格的设计上,注重结合传统文化元素,打造特色人文风格。通过悬挂书法、字画及具有海南历史的照片,与南洋风情的桌椅、文化背景墙和花格玻璃窗相融合,营造古朴沉稳的文化研修氛围。以红檀木为材质,制作独具特色的标识牌匾,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和灵感的触发,烘托出特藏空间的人文氛围。

4 海师大图书馆特藏空间与文化阅读推广服务策略

特藏空间自2020年6月3日开始投入使用,空间规划与服务、业务流程紧密结合,支持图书馆五位一体的地方文化交流平台建设,打造品牌、突出特色、主题鲜明,如图3所示。

图3 海师大图书馆特藏空间的创新服务模式

4.1 名人营销成为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

图书馆特藏空间的文化推广不仅靠人性化的阅读环境、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先进性的设施设备,还需要采用一定的营销策略来提高空间的吸引力。名人效应,广义上是指借助于名人开展一系列营销传播活动,从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营销策略。它一般分为名人广告和名人代言两种形式[7]。名人营销常运用于商业活动中,是现代社会一种很普遍的经济和文化现象。海师大图书馆特藏空间设立的“晓剑书斋”就是由著名作家晓剑先生捐赠并设立的,晓剑先生会不定期在书斋举办小型的文化沙龙活动,从而吸引众多学生驻足参与。此外,晓剑先生向海师大捐赠1 100万元设立“晓剑文学奖励与扶助基金”,以支持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事业和海南省文学事业的发展[8]。该基金奖励的一系列活动也将在特藏空间举办,这也间接扩大了特藏空间在海南的影响力。

4.2 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是空间服务的目标

高校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空间结构和服务的重新整合升级,构建支持知识创新和共享的学习交流中心,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在实践活动领域提供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并付诸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专业馆员为志愿者提供舆图著录培训,提供部分舆图给志愿者进行著录实践,并提供全程的答疑;此外,空间还提供部分区域允许新闻传媒学院、文学院等学院学生进行短视频、摄影创作。

4.3 与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是空间服务的新模式

高校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及开展社会教育四大基本职能[10]。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新模式,为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更实现了资源与空间利用价值最大化。自2002年开始,海师大图书馆与海南省作家协会共同创立了“海南现代文学馆”,收录所有海南省作家协会成员的文学作品。海南省作家协会将与特藏空间进一步合作,在这里举办新书发布会、小型的记者会、图书鉴赏沙龙等活动;此外,海师大图书馆还将继续与海南省图书馆合作,在特藏空间举办“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等活动。

4.4 聚焦国家战略规划助力空间服务品质

“南海”,又称南中国海,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及南沙群岛。21世纪以来,南海问题持续升温,引起国内外各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南海文献是了解南海主权、岛屿、航海、资源、海域特点等重要的珍贵资料,是国家制定南海战略的重要依据[11]。特藏空间聚焦南海问题、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国家战略规划,对有关海南的地方文献展开全方位开发和利用,提高空间服务品质。如2017年上线的自建数据库“南海及南海诸岛资料库”,再生性地保护了有关南海的珍贵地方文献资源,服务于国家南海维权战略。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支持并对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了全面部署[12]。特藏空间计划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文库”,更好地为文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一站式服务,促进地方文献资源保护,助力海南自贸港发展战略。

猜你喜欢

特藏海南图书馆
图书馆特藏建设研究*
——基于读者接受维度的理论探索
高校图书馆特藏数字人文开发初探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工作探微
图书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图书馆特藏服务模式研究:服务策略和价值创新*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