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结合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治疗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2022-09-08杨文华姚辉刘强
杨文华,姚辉,刘强*
(天津市北辰医院耳鼻喉科1,中医科2,天津 300400)
慢性鼻窦炎属于一种耳鼻喉科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发病后有鼻塞流涕、嗅觉障碍等症状出现,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1]。随着病程推移不断加重,大多数患者会伴鼻息肉,加重鼻腔功能障碍。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是临床主要治疗药物,但易引发不良反应,结合鼻腔冲洗或能提升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病痛。本研究主要探讨鼻窦炎鼻内镜术后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结合鼻腔冲洗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鼻窦炎的诊断标准[2],且知情同意;②均有手术适应证;③均首次接受鼻内镜手术。排除标准:①并发糖尿病;②有免疫功能缺陷;③有凝血功能障碍。依据鼻内镜术后治疗方法分为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结合鼻腔冲洗治疗组(结合治疗组)、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单独治疗组(单独治疗组)两组,每组50 例。结合治疗组女性22 例,男性28 例;年龄20~64 岁,平均年龄(41.32±6.84)岁;发病时间:1~5 年33 例,6~13 年17 例;病情程度Lund-Mackay 评分:12~15 分29 例,16~19 分21 例。单独治疗组女性23 例,男性27 例;年龄21~65 岁,平均年龄(42.14±7.65)岁;发病时间:1~5 年32 例,6~13 年18 例;病情程度Lund-Mackay 评分:12~15 分28 例,16~19 分2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单独治疗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单独治疗:使用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规格:50 μg/60 喷,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389,生产企业:葛兰素史克制药<重庆>有限公司)喷鼻,2 次/d,1个月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结合治疗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结合鼻腔冲洗治疗: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使用方法同单独治疗组一致。于术后1 周开始使用3%氯化钠溶液冲洗鼻腔,10 min/次,2 次/周。如果患者具有较大的囊泡、黏膜水肿,则在冲洗鼻腔前对鼻腔分泌物进行清理,1 个月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换药、复查过程中如果有粘连发生,则在鼻内镜下及时将粘连清除。
1.3 观察指标
随访3 个月,比较两组主要症状评分(包括打喷嚏、脓性鼻涕、鼻涕倒流、需擤鼻涕、头晕5项,每项0~10 分,表示无~严重)、鼻腔鼻窦结局[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量表,包括20 个条目,每个条目0~3 分,总分0~60 分,表示好~差]、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运用免疫荧光层析法测定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鼻内镜检查结果、鼻腔黏膜上皮化时间、住院时间及复发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治疗后患者完全无症状,鼻内镜复查发现具有良好的窦口开放状态,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好转:治疗后患者具有较轻的症状,鼻内镜复查发现窦腔黏膜水肿或肥厚,出现肉芽组织,伴少许脓性分泌物;未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改变不明显,有粘连出现在术腔,阻碍鼻腔通气,有鼻息肉出现,具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主要症状评分、鼻腔鼻窦结局比较
两组治疗后打喷嚏、脓性鼻涕、鼻涕倒流、需擤鼻涕、头晕评分、SNOT-20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结合治疗组低于单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主要症状评分、鼻腔鼻窦结局比较[(±s),分]
表1 两组主要症状评分、鼻腔鼻窦结局比较[(±s),分]
打喷嚏 脓性鼻涕 鼻涕倒流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结合治疗组 50 6.31±1.55 2.87±0.43 7.01±1.33 3.13±1.01 5.97±1.05 2.63±0.43单独治疗组 50 6.27±1.31 4.45±1.24 7.03±1.07 5.01±1.55 6.01±1.87 4.21±1.21 t 值 0.139 8.513 0.083 7.186 0.132 8.700 P 值 0.889 <0.001 0.934 <0.001 0.895 <0.001组别 例数需擤鼻涕 头晕 SNOT-20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结合治疗组 50 6.87±1.86 2.77±0.40 5.65±1.37 2.87±0.42 37.67±4.55 15.53±3.21单独治疗组 50 6.90±1.24 4.22±1.05 5.67±1.40 4.01±1.25 38.31±4.86 20.47±4.45 t 值 0.095 9.125 0.072 6.113 0.680 6.366 P 值 0.925 <0.001 0.943 <0.001 0.498 <0.001组别 例数
2.2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清IL-2、IL-4、IL-6、CRP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结合治疗组低于单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IL-2(ng/L) IL-4(ng/L) IL-6(ng/L) 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结合治疗组 50 5.54±0.66 3.00±0.18 3.10±0.70 1.00±0.24 23.55±2.40 18.10±2.42 7.31±1.20 5.26±1.18单独治疗组 50 5.54±0.61 4.23±0.31 3.11±0.55 2.12±0.30 23.53±3.08 21.06±2.97 7.35±1.24 6.70±1.53 t 值 0.000 24.263 0.079 20.614 0.036 5.463 0.164 5.270 P 值 1.000 <0.001 0.937 <0.001 0.971 <0.001 0.870 <0.001
2.3 两组鼻内镜检查结果比较
结合治疗组鼻内镜检查症状存在率低于单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鼻内镜检查结果比较[n(%)]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结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5 两组鼻腔黏膜上皮化时间、住院时间、复发情况比较
结合治疗组鼻腔黏膜上皮化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单独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单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鼻腔黏膜上皮化时间、住院时间、复发情况比较[(±s),n(%)]
表5 两组鼻腔黏膜上皮化时间、住院时间、复发情况比较[(±s),n(%)]
组别 n 鼻腔黏膜上皮化时间(d) 住院时间(d) 复发率结合治疗组 50 10.74±1.57 6.03±1.44 2(4.00)单独治疗组 50 14.31±2.44 7.82±1.78 11(22.00)t/χ2 值 8.700 5.528 7.162 P 值 <0.001 <0.001 0.007
3 讨论
3.1 对主要症状评分和鼻腔鼻窦结局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打喷嚏、脓性鼻涕、鼻涕倒流、需擤鼻涕、头晕评分、SNOT-20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结合治疗组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说明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结合鼻腔冲洗能够减少鼻内镜术后鼻腔粘连,加快患者术后鼻腔功能恢复速度,有效保证患者良好的预后。丙酸氟替卡松能够发挥抗过敏、抗炎作用,减轻鼻黏膜炎性反应,缓解黏膜水肿,促进黏膜恢复[3],但是一些情况下无法完全抵达术腔,只起效于药物达到的地方[4]。氯化钠溶液冲洗鼻腔能够更好地清洁鼻腔,改善水肿,降低鼻腔内炎症因子含量,清洁、湿润鼻腔,为药物向术腔充分抵达提供有利条件,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二者结合具有更好的效果。
3.2 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的血清IL-2、IL-4、IL-6、CRP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结合治疗组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糖皮质激素喷鼻、鼻腔冲洗是临床干预鼻内镜术后鼻腔粘连问题的主要手段,其中应用的糖皮质激素主要为丙酸氟替卡松,能够发挥糖皮质激素的局部抗炎作用,抑制鼻腔内炎症反应,减少炎性渗出,并结合气道内黏膜中β2 受体,解除气道内痉挛状态,加快气道内纤毛摆动速度,增强纤毛清除能力,结合鼻腔冲洗能够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药物作用[5]。
3.3 对鼻内镜检查结果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结合治疗组鼻内镜检查症状存在率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原因为鼻腔冲洗主要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鼻腔,能够清理掉鼻腔内黏膜表面干痂、分泌物,加快鼻腔内纤毛摆动速度,进而更好地清除掉鼻腔内病原菌,从而促进鼻腔黏膜修复[6]。结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再次证明经鼻息肉鼻喷雾剂结合鼻腔冲洗治疗能够使药物直接向病灶抵达,更快发挥药效。
3.4 对鼻腔黏膜上皮化时间、住院时间和复发情况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结合治疗组鼻腔黏膜上皮化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单独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鼻内镜术后恢复分为三个阶段,即清洁—黏膜转归—上皮化生完成,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能够在中鼻甲和下鼻甲黏膜表面作用,拮抗鼻黏膜变态反应,抑制嗜酸性粒细胞聚集,阻断炎症反应过程,促进黏膜上皮化生,结合鼻腔冲洗能够使药物向鼻腔鼻窦深入,增高局部药物浓度,促进术腔黏膜恢复[7]。
综上所述,鼻窦炎鼻内镜术后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结合鼻腔冲洗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单独治疗好,更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鼻腔鼻窦结局,减轻患者炎症反应,缩短患者鼻腔黏膜上皮化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复发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