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干预前后我院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对比分析
2022-09-08李作美
李作美
(辽宁省东港市中心医院药学部,辽宁 东港 118300)
抗菌药物通常分为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林可酰胺类、硝基咪唑类、碳青霉素类、糖肽类等[1]。在临床抗感染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可疑致病菌或血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2],有时会出现选药不适宜、给药时机不适宜、用药疗程不适宜等不合理用药情况[3],导致药物敏感性下降、耐药菌菌株增多、用药后不良反应增多等问题。本研究对我院采取药学专项干预措施前后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4 月—2019 年3 月我院Ⅰ类切口出院病例,按不同的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干预前2018 年4 月—9 月)和观察组(干预后2018 年10月—2019 年3 月),排除术前已有感染症状者(如体温>38℃或WBC > 10×109/L)。其中对照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共计699 例;观察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共计852 例。对照组男性367 例,女性332例,年龄13~84 岁,其中骨折内固定术等骨科手术214 例,白内障手术等眼科手术205 例,乳腺甲状腺等肿瘤外科相关手术98 例,颅脑相关手术34 例,疝修补等普外科手术104 例,卵巢、输卵管等相关妇科手术29 例,其他12 例。观察组男性479 例,女性373 例,年龄15~84 岁,其中骨折内固定术等骨科手术226 例,白内障手术等眼科手术295 例,乳腺甲状腺等肿瘤外科相关手术124 例,颅脑相关手术41 例,疝修补等普外科手术114 例,卵巢、输卵管等相关妇科手术34 例,其他18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病例抽取方法
利用HIS 系统,抽取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符合入组条件的Ⅰ类切口患者出院病志(出组条件为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系统自动筛选出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志,临床药师调取并查看所有符合抽取条件的Ⅰ类切口电子病例,重点查看患者基本情况、实验室检查、手术名称及部位、所用药物、用药时机、用药疗程、医嘱执行时间等信息,每月汇总完成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表,计算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4]评价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给药时机、给药疗程以判断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
1.2.2 干预方法
对照组不实施药学干预,观察组实施药学干预,具体干预方法如下:①制定专项管控措施:我院自2018 年10 月制定了《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措施》,对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的药物选择、用药时机以及用药疗程都做了明确规定,采取阶段性的方式调整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的目标值,直至2019 年4 月实现预防使用率不高于30%,达到国家标准。同时根据科室疾病特点为科室制定个体化指标,并拟定了相应奖惩机制。②重视培训:临床药师定期对科室医生进行宣传教育,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项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及相关法律法规[5],使医生对抗菌药物相关知识有进一步了解。③反馈沟通层层干预:采取院科两级的干预方式,关注指标的调控。院级层面,药学部主导,每月组织相关科室专业人员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点评,反馈,每季度召开药学管理委员会,对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每月临床药师将干预组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重点是预防使用比例超标以及存在的不合理使用问题反馈给相关科室主任和处方医师,把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存在的不足进行反馈,并给出合理化建议[6]。④利用药学部质量管控体系,按数量管理奖惩并存。由药学部对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专项管控,每月由药学部查对汇总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的情况,并对处方医生进行奖罚。⑤指标阶段性管理:根据科室手术种类特点,对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比率进行阶段性动态管理,充分考虑骨科手术涉及内置物、内固定术等[7],将骨科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目标值适当放宽。
1.3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行χ2检验;以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药学干预后,观察组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预防使用比率具体情况见表1、表2。
表1 对照组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
表2 观察组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
3 讨论
3.1 干预后我院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9 年1 月—12 月预防使用率为9.4%~19.44%,平均预防使用率为13.28%,预防使用率中位数为12.25%。2020 年1 月—12月预防使用率为8.2%~64%,平均预防使用率为18.78%,预防使用率中位数为13.04%。2020 年2 月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超标,达到了64%,其后2020 年3 月回落到21.62%,并一直低于30%。2月预防使用比率超标主要是受疫情影响,医院处于应急状态,择期手术患者不予手术,当月Ⅰ类切口手术仅25 例,21 例为骨科手术,多为切开内固定,有植入物,无五官科白内障、普外科疝气手术。以上数据说明经药学干预的专项管理后,我院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明显提高,预防使用率明显下降且已基本达标。
3.2 药学干预在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中的效果及分析
调查发现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比例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医生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南、规范、管理规定等内容掌握不准确、不牢固,对自身手术操作的信心不足,依照自身长期的保守经验习惯性用药[8];二是患者认为手术是大事,平时生病习惯性使用抗菌药物,有很强心理依赖,不用不放心。基于以上原因制定的《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措施》明确规定各科室Ⅰ类切口预防使用目标控制值,以及不同手术切口预防使用选择药物等,通过全院共同努力后,我院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使用比例明显下降,平均预防使用率由对照组的87.7%下降到观察组的24.18%,已基本符合国家要求,术后感染比例无明显变化,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费用支出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减少,干预措施效果明显。
3.3 总结与不足
综上所述,药学干预应用于抗菌药物使用尤其是Ⅰ类切口病例中,对推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有显著作用,特别是药物选择、给药时机、用药疗程等细节方面,能明显减少不合理用药,提升了医疗质量,丰富了管理经验。但后续发现新入院医生、新轮转医生依旧存在相关问题,应重视持续培训和跟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