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隐喻解读

2022-09-08许嘉文

名家名作 2022年12期
关键词:博尔赫斯宿命小径

许嘉文

一、超越角度

文学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复杂的,较多学者都会以情感作为代表,探究有形且有限的公共性语言文字表达如何去突破情感的无形与无限的私有性。无论是《老子》中所说的“言不尽意”还是《庄子》中的“得意忘言”,抑或是《文赋》中的“文不逮意”,都可以看出文字语言与情感语言之间的矛盾性。

如何运用文字的有限性去超越?这种超越又是否是可能的?如果单纯以情为论,布勒东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为基础提倡自动写作;而中国古典含蓄的意生言外的方式也使文字语言产生了意蕴的美感,从而丰富体验,达到超越的目的。张芮、倪思然认为,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中余准的幻想贯穿始终,丰富了意识流文学。

但是博尔赫斯另辟蹊径,以时间的角度去探索这种超越的可能性,这既是对时间、哲学、生命的思考,又是对文字语言的有限叙述性发起的挑战。从理论上说,文字语言是无法突破时间限制的,因为时间具有无穷无尽的分支,而文字语言所能描述的时间可能性无论从过程还是终点上说始终有局限。博尔赫斯为了打破这个局面,使文字达到无限性,在文章中假设了这么一本书,然后再以文章内的逻辑角度证实了这本书的存在性,从而巧妙地突破了这个限制,达成了另一个维度上文本对于时间的超越,这是十分有意思的。

在《小径分岔的花园》这本书中,它也直接包含了对于文本超越性的思考。文章中也说了,如果一个文本循环不已,周而复始,似乎也能达到这一点,因为它在时间的长度上将达到无限。但在我看来,这种无限似乎又代表着某种局限,因为文本将在单一的时间中往复,并不包含时间的其他分岔的可能性,于是从这个角度而言,这又似乎是片面的。因此,要想彻底打破这个约束,使文本包含时间序列中的无穷可能,只能在文本中先构出这个虚拟文本,使真正的文本在叙述的故事中“伪证”这个虚拟文本的存在后,再去取代它,从而成为它,在某种意义上达成无限,形成超越。

二、模仿说角度

众所周知,模仿说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成果。古希腊的伟大先哲苏格拉底认为,模仿说的核心思想是: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柏拉图则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这一精神,认为艺术是对理念的模仿,而理念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所以说:艺术也是“影子”的“影子”,也就是“模仿”的“模仿”。随着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的发展,模仿说作为古老的艺术学说,它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从模仿说来剖析《小径分岔的花园》又会怎样呢?

(一)《花园》与时间迷宫

文中《花园》的手稿由于其矛盾性与冲突性,而变得像一座迷宫,其实更准确地说,变得像一个宇宙的缩影。在这里,可以看出这份手稿与迷宫之间的模仿关系。因为手稿中章节的凌乱性其实是同一条时间线上不同选择的体现,而这与迷宫中交叉的道路是相似的:在迷宫中,也有着许多分岔的路口,而这也意味着迷宫与手稿一样,有着多重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所以,手稿的写法与迷宫是第一重模仿。

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花园》这份手稿其实就是对于时间的哲学探讨,对于时间的哲学思维的体现。而迷宫的每一个分岔的道路,就类似于无数时间的不同的可能性结果。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花园》之所以会模仿迷宫的写法,是因为它模仿的目的与本质就是时间。因此,这就是第二重模仿。

(二)《花园》与谜语

《花园》手稿的杂乱无序性,其实就在于它没有揭晓主旨。它由于模仿了谜语的特性而使矛盾增生。但是这些矛盾点也恰恰指向了谜底。手稿就如整个谜面,避而不谈的必然就是谜底,也就是时间。而手稿中相悖的地方,就是因为它包含了时间节点上的每一种可能性,这在不知道这一前提的阅读者看来,当然会毫无头绪,因为这也是手稿成文的逻辑基点。由于每个时间节点,个人都可以做出不同选择,因此它导向的结果显然不会都是相同的。

只是我们需要明白手稿为何要去选择模仿谜语。这当然不是为了故弄玄虚这一写作目的。在我看来,这是具有多重含义的。

首先,它符合时间导向结果的未知性。它以有限视角而不是全知视角展示了在同一纬度的时间内的变化性。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只能体验时间节点上的有限的选择,而从这里也能看出我们个体的局限性与微小。我们无法看见自己包含所有可能性的人生。况且在现实中,我们也很难参悟到时间分支这一点,所以将它设置成一个谜语,也更贴近我们的认知。因此,在不知道谜底时,也就很难领悟《花园》这份手稿所要表达的内容。但只有凭借自己的见解去寻找这个谜底,才是这份手稿最大的现实意义。徐可超也在解读《小径分岔的花园》中提到,在这篇没有侦探的侦探小说中,读者便是那位侦探。

其次,它符合“迷宫”的趣味性。刚才说《花园》这份手稿与迷宫之间有着模仿的关系,但这份模仿并不仅仅限于形式上。迷宫的特征不仅有复杂性,还有趣味性。吸引人们走向迷宫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探索的趣味过程。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寻找谜底的过程就如在迷宫中寻找出口一样,虽然道路弯弯曲曲、困难重重,但是依靠着心中的信念与信仰,才能在人生这个巨大的迷宫之中找到归属感与目标,才能找到谜底,化解心中的疑虑,这也是迷宫的神圣之处。

(三)文本与时间迷宫

这里所指的文本是指博尔赫斯所述的主人公余准的整个时间线的文章。但是当我们都以为时间分岔的构想只在《花园》的手稿中出现时,余准的暗杀计划却在“无形”中证实了时间分岔理论。从余准下车到月台小孩子问的问题开始,就在暗示着这一切。余准刚下车,就有孩子问他是否要去斯蒂芬·艾伯特家,但是这个计划只在余准的脑海中存在过,并未告知他人,这说明很有可能存在一种情况:在这个时间线节点上,存在着另一个(或者多个)余准前来询问了斯蒂芬·艾伯特的住处。

文本最直接模仿迷宫的情节就是:当小孩指路时,小孩暗示每逢交叉路口就左拐时就能找到斯蒂芬的家。这也是最诡异之处,像极了迷宫中寻找的过程。因为迷宫中也会存在许多的交叉路口,而一直机械式地左拐在迷宫中找到出口的可能性是十分低的,但是这恰恰发生了,可以说这也似乎包含着些许宿命论的味道。

而在文章的最后,也暗示了分岔的时间线。因为这里存在一种解读:余准被逮捕后提到自己成功向柏林传递了要被轰炸的城市信息,但他在报纸上看到了轰炸城市的信息以及自己暗杀著名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的消息是在昨天。我认为这种解读也是存在合理性的,与前面问路的情节都相互映照着作者对于时间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而言,文本的时间线模仿了迷宫,而模仿迷宫是为了模仿时间分岔的理论,也可谓是一种模仿的模仿。

三、存在主义角度

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部充满“偶然性”的作品。袁兵认为,《小径分岔的花园》中刻意模糊了荒诞与真实的边界,人在迷宫中难以找到自身的存在性。小说提到了鲁纳伯格被马登意外地反杀,再到后来碰巧赶上了火车躲过了马登的追击,而自己是中国人却要去追杀汉学家,并且这位汉学家恰好研究的是自己曾祖的手稿,而这恰恰消除了余准自己多年对曾祖迷宫的困惑等。这一系列精巧的偶然事件,背后却也昭示着某种必然命运的召唤。

在文章开头,就预示着这场命运的终点是悲惨的:很大程度上主人公余准会如鲁纳伯格一样被马登逮捕或者杀死。时间线仿佛最终都会收束到这一点上,避无可避,像一个循环的悲剧,有无数的时间线,就可能会有无数被逮捕或者被杀死的余准,而这也是存在主义对于死亡的观点——死亡是最终的结局与归宿。但是人的选择与意志始终是自由的,而这也是萨特有关存在主义的观点。是因为自己做出了选择,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宿命,而不是先拥有自己的宿命,再让自己被宿命推着走。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主观且能动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有着无数的选择。

从存在主义对于人与人的关系上可以看出两组对立关系。一组关系是马登与主人公余准之间的关系;另一组是余准与斯蒂芬·艾伯特之间的关系。在这两组主要的对立关系中,也可以看出博尔赫斯悲观性的一面。首先文章的时代背景是二战,而二战中的人物关系更多是一种基于阴谋与利益的联系。在这一点上,类似于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的观点,他人的存在与个体的存在之间是有冲突与威胁的,这也体现出博尔赫斯对人的不信任的一面。不过博尔赫斯并不敌对人与物的关系,他也在文中表明了自己对于情感和事物的观点,在我看来,博尔赫斯认为仇恨作为情感是主观的,它无法加诸客观的事物上,仇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两个有意识的物体之间的情感联系。放大到战争这一层面上来说,国土与国土之间不会有仇恨,国土与人之间也不会有仇恨,有仇恨的只有人与人。所以何不去享受自然,去忘却仇恨与困境呢?

在结尾,余准也说出了自己拥有无限的悔恨与厌倦。在我看来,这些无限的悔恨与厌倦都是有迹可循的。他的第一重悔恨与厌倦在于他的人生观念,在他看来,将来即过去,一切未发生的都要将其以过去的角度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珍视自己所做的每件事。并且仇恨可能只是人为政治意识所带来的产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被逼无奈下,他只能选择以敌对的方式暗杀斯蒂芬·艾伯特,这个他心中认为的智者,是违背他心中的道德的,是他所厌恶的。他的第二重悔恨与厌倦在于他内心对于命运的顽强抵抗却无可奈何,明知死亡是他的宿命却摆脱不了,一切都像是偶然却又带着必然性的降临,改变了却又没法改变,就像一座迷宫,走了许久但最终发现自己只有那唯一的悲惨出口,或多或少带着些许不甘与无奈。他的第三重悔恨与厌倦在于他过迟地领悟这个世界,在这次暗杀行动中,他明白了选择所能带来的无限可能性,明白了仇恨是主观产物,抽象地明白了宇宙一部分的奥秘,明白了自己曾经疑惑的迷宫是何物,明白了一切的一切,但是这份清醒是那么及时却又来得那样晚。

四、结语

时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的选择都是自由意志的产物,要相信宿命是由选择所造成的,不要被宿命所束缚。从《花园》的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选择所带来的无限性,而这其实也就说明人在有限中的无限可能。虽然生命的最终走向是死亡,但是生命的过程更具有意义与价值,不要在生命的最后才参悟生命的本质。

就像《花园》手稿作为谜语,时间作为谜底不可能出现在谜面上那样,我认为《小径分岔的花园》这一整篇文章如果也是一个谜的话,那么博尔赫斯所突出的本质可能并非时间。谢安安、唐建清认为,《小径分岔的花园》真正需要解读的是其中的文学内涵。在我看来,其背后的隐喻还有十分多的历史性问题可以去挖掘和探索,宇宙和时间可能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的哲学思想体现。

单从存在主义角度去看,这是完全拥有悲剧内核的小说故事,因为其充斥着宿命感,虽然发生了许多偶然因素,但这些偶然也仿佛被安排得如同必然那般,最终人难逃一死。可细读之后,也可以发现乐观的一面,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仇恨那样。我们容易被主观下的意识产物所束缚,但世界除了自己的主观世界,还有客观世界,就像自然依旧是可爱的,热爱生活就是热爱自己。

直接来说,文章中曾祖的手稿是迂回的,但其实这个暗杀故事的主线本身也是迂回的。余准故意留白了自己的暗杀计划,设置出一个认为无须隐瞒却又故意隐瞒的悬念。我想,这不是作为侦探小说最好的安排,但却是作为迷宫最好的写法。不难发现,整篇文章充斥着幻想、荒诞、疏离,从而显得略微失真,而侦探小说却是追求真实性的,追求身临其境的刺激,这与传统典型的侦探小说是相悖的。但是它要求读者去追求的那个本质内核,与侦探小说追寻的真相却又存在着一致性。无论如何,这都是一本需要细思细品的小说。

猜你喜欢

博尔赫斯宿命小径
开辟一条小径
对话
相亲交友,所有软件的最终宿命
进入时间的神秘
那个在地铁里读博尔赫斯的人
小径
摩拜的宿命
博尔赫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
桂小径周建宏油画作品
蠕动的小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