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剧《威尼斯商人》中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式君主
2022-09-08薛嘉欣
薛嘉欣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2)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十四部喜剧之一,自上演以来,经久不衰。关于此剧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反犹主义、法律、同性之爱等主题。评论家多视鲍西亚为边缘化的女性与宗教他者。如果从政治角度解读此剧,可以发现鲍西亚实际上是一位马基雅维利式的君主,运用马基雅维利式治术成功巩固了她的世袭君主国贝尔蒙特。乔纳森•贝特在《威尼斯商人》导言中将鲍西亚与马基雅维利联系起来,从“习惯”的角度简要论述了鲍西亚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贝特的论述虽然仅为只言片语,不成体系,却是为数不多的将鲍西亚与马基雅维利联系在一起的学者,为后来的研究者开启了一个可行的方向。笔者认为,鲍西亚不仅是一位贝特所言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更是一位马基雅维利式的君主。作为贝尔蒙特的主人,鲍西亚通过血缘关系继承统治权,可以视为世袭君主。鲍西亚的马基雅维利倾向不仅体现在“习惯”,更体现在人定胜天的命运观、冠冕堂皇的善恶观与心口不一的信义观。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具体情节从这三方面考察鲍西亚的马基雅维利式治术。
一、命运与德性:人定胜天的命运观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出命运(fortuna)与德性(virtu)这两个概念。命运指的是上天施加的影响。德性指的是人在肉体或精神上的力量。关于命运与德性之间的关系,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称“世事的重大变幻远在每个人的意料之外”。“但是,不能把我们的自由意志灭掉。我认为,正确的是:命运是我们半个行动的主宰,但是它留下其余一半或者几乎一半归我们支配。”此处所译的自由意志即为德性。也就是说,天命与人力各占一半。世界上的事情受到命运的影响,人力不可预测。同时,人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事态的发展引向心目中理想的方向。陈文华也认为:“就前一部分而言,马基雅维利并没有同意命运对人类事务的全部统治,而就后一部分而言,他深信人类的自由意志和人的能力。”如果一位君主一味依赖上天赐予的好运或者他人的馈赠,则很难长久维系统治。一旦命运或者运气发生变化,他的权力与地位将随之倾塌。
在文艺复兴时期,命运通常以风或者轮子的形象出现。“风的形象似乎具有鲜明的意大利特色。短语‘海洋的财富’(fortuna di mare)意味着一场暴风雨,表明事情变化来得突然又无法控制”。当命运发生改变时,最好的应对之法是因势利导,随着命运的变化调整策略,积极适应新的形势。在马基雅维利看来,年轻人更善于应对命运的变化,因为年轻人比较凶猛,非常灵活善变,能够制服命运女神。
鲍西亚正是马基雅维利命运观的追随者。她不甘于顺从命运的安排,坚信人定胜天,运用聪明才智为自己择到一位如意郎君。根据父亲的遗嘱,波西亚不能随意选择丈夫。谁选择了内置她肖像的匣子,谁就是她的丈夫。鲍西亚嘴上说夫婿人选由命运决定,采用选匣子的抽签方式,自己无力反抗。但是,鲍西亚仍然运用种种手段,误导自己厌恶的求婚者,暗中相助意中人,获得了预期的结果,成功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为了拒绝自己不喜欢的求婚者萨克逊公爵的侄子,鲍西亚命令侍女在没有彩头的匣子上放上一杯美酒,以诱导这位求婚者。撒克逊的侄子是德国人,性喜喝酒,成日贪杯,喝得烂醉。鲍西亚形容他难得清醒时,就已经是人格相当卑劣。当他喝得烂醉,醉醺醺的时候,更是猪狗不如,连畜生都比不上。因此,一杯产自莱茵河的上好佳酿足够勾起这个酒鬼的酒兴,误导他选择错误的匣子了。
当遇上了中意的如意郎君巴萨尼奥时,鲍西亚就千方百计地帮助这位来自威尼斯的求婚者。当巴萨尼奥抵达贝尔蒙特,预备选匣子时,鲍西亚阻止了他的莽撞请求,故意要求他休息两天,好好考虑一下,以免着情急之中选错了。在巴萨尼奥的强烈要求下,鲍西亚才允许他选匣子。在巴萨尼奥挑选匣子的过程中,鲍西亚命歌者奏乐吟唱。虽然忌于父亲的遗言与权威,鲍西亚不敢直接将谜底透露给巴萨尼奥,但是这支曲子也暗藏玄机,隐含了谜底。这支乐曲的歌词均押/ed/的韵脚,与铅匣子(lead)押同样的韵。如果巴萨尼奥细心聆听,便可发现乐曲中的玄机。最终,通过仔细谨慎的选择,巴萨尼奥如愿以偿,选到了内含鲍西亚肖像的铅匣子,获得赢取美娇娘的机会。
在婚姻大事上,鲍西亚本可以像中国古代待字闺中的女性一样,遵从父母之命,盲婚哑嫁,将一生的幸福交付命运之神。但是,鲍西亚并没有。为了赢得一桩自己满意的婚姻,鲍西亚运用自己的才智与能力,改变命运的安排,最终成功选到了自己喜欢的丈夫。由此可见,作为贝尔蒙特的继承人,鲍西亚不仅是依靠好运气获得权利和地位,还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自己满意的婚姻,同时巧妙地维护与外邦王子们的关系,巩固自己在贝尔蒙特的统治。
二、慈悲与残酷:道貌岸然的善恶观
在《李维史论》第十九章,马基雅维利讨论了为了管理民众,宽容是否比惩罚更有必要。马基雅维利认为,宽仁待下还是严刑重罚取决于施加的对象。“当他们是你的同伴时,不能完全用惩罚,也不能用科尔涅利乌斯所说的那个严厉。”“但如果是统治臣民,也就是科尔涅利乌斯所谈论的那些人,为了不使他们变得傲慢,不会由于你的过分迁就而把你踩在脚下,就应该宁可采取惩罚而不是宽容。”也就是说,对待同伴,应当采取更加宽容的政策;对待臣民,有节制地采取严厉的刑罚即可。即使是对待臣民的严厉态度,也不应当过分,而是要有节制,以免遭到臣下的怨恨。
通常情况下,受人敬畏的君主比受人爱戴的君主享有更加稳固的统治。在必要时,君主必须以雷霆手段,毫不留情地制服臣下与对手。例如,汉尼拔虽然是残酷无情,暴戾冷血,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位优秀杰出的人物。由此可见,“荣誉可以通过犯罪来取得,或者说,尽管犯下了罪行,依然可以取得荣誉。”这并不是说,君主必须是手段残忍,冷酷无情的暴君,而是说君主需要掌握必要的治理之术,并在必要时使用。一位只会使用血腥手段和白色高压政策武力镇压百姓的君主,也是无法维护长治久安的。不论是慈悲待下,还是严苛刑罚,只要能够维护统治即可。“在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和道德观念中,目的和手段是相对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结果或者说效果。”一位君主并不一定具备慈悲善良、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怜贫爱幼等高尚美德,但他需要表现出具有这些美德的样子。凭借仁爱的外在表现和冷酷无情的手段,君主可以同时获得民众的爱戴和敬畏,从而稳坐王位,成为马基雅维利式的理想君主。
鲍西亚即为这样一位马基雅维利式的君主,表面慈悲善良,内心冷酷无情。在法庭对峙一幕,鲍西亚在听明案情后,并没有当场履行夏洛克这一合乎法律的条约,而是话锋一转,劝导夏洛克应该有慈悲之心,主动放弃这一条约。从她开场的寥寥几句话,便看出她的立场是站在安东尼奥这一方。接下来,她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劝导高利贷商人夏洛克放弃割一磅肉的契约,收下巴萨尼奥带来的违约金。后见劝说无效,鲍西亚运用法律手段,指控夏洛克犯下蓄意谋害威尼斯公民的罪行,将夏洛克的半数财产充公,半数财产判归安东尼奥。在劝导夏洛克放弃履行一磅肉的协议时,鲍西亚屡屡强调慈悲一词。鲍西亚将慈悲比作宛然从天而降的甘霖,将福音洒向大地,播撒人间。她还将慈悲比作帝王的权杖与王冠,但比这些世俗的权威更能够获得人民的爱戴与拥护。但是,这样恳切的言辞并不能打动夏洛克的心,他断然拒绝鲍西亚撤回契约的劝导。一计不成,鲍西亚再次劝夏洛克慈悲为怀,接受安东尼奥带来的三倍赎金,免去安东尼奥的皮肉之苦。但是,此时的夏洛克已经被复仇在望的疯狂迷失了心智,再也听不进劝告,一心要取安东尼奥心头的一磅肉。
见好言相劝无济于事,鲍西亚脱去了慈悲的伪装。接下来,鲍西亚采取严厉的法律条约,以彼之道,还彼之身。夏洛克拒绝为安东尼奥寻找医生,以备割肉之后医治。鲍西亚据此状告夏洛克意图谋害本邦公民性命,按照法律规定,夏洛克的一半财产应当充公,另一半财产则判归受害人。见好言劝导无效,鲍西亚立刻露出狮子般果断凶猛的一面,以雷霆之势对夏洛克施加惩罚。尽管毫不留情地夺走夏洛克的所有财产,鲍西亚的言辞却显得那么公平正派,似乎只是在秉公办事。但是,稍加思考,读者便会敏锐地发现,鲍西亚此行的目的便是解救安东尼奥。因此,她的立场是预设好的,最初的慈悲说辞只是掩盖自己真实意图的伪装。当然,鲍西亚并没有将夏洛克逼到绝境,以免遭到记恨与报复。在征得安东尼奥的意见后,将庭审结果改为判夏洛克的一半财产充公,另一半财产则由安东尼奥管理,待夏洛克去世,由夏洛克的女儿及女婿继承。但是,获得法外施恩的条件是两个:一是,夏洛克必须当庭改变信仰,皈依基督教;二是,夏洛克需要当庭签下声明,其遗产死后由女儿女婿继承。
在整个庭审的场景中,公爵隐匿于幕后,未发一词。鲍西亚成了全场的焦点,实际上主导了这次庭审,掌握了审判大权。戏剧的最后一幕,夏洛克抢倒在地,匍匐哀号,不得不表示自己满意法官的审判,愿意悔过赎罪。综上所述,鲍西亚在法庭审判一幕显示出了马基雅维利式治术,圆满地解决了这次高利贷纠纷。鲍西亚巧妙地运用慈悲与残酷的手段,达到了既令人畏惧,又令人爱戴的效果。
三、信义与欺骗:心口不一的信义观
在探讨君主的培养方法时,马基雅维利提出狐狸与狮子之喻。在他看来,一位能干的君主应当同时具备狐狸的狡诈和狮子的勇猛。在马基雅维利看来,灵活运用欺骗的手段获取想要达成的利益,无可厚非。君主没有必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老好人,而只需要显得具备这一品质即可。一位伟大英明的君主必然是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当君主运用欺骗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后,尽可以有无数理由为自己的失信辩护。只要运用欺骗的手段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便成功了。“马基雅维利实际上从未否定日常生活中的信用,也无意否定常态秩序下政治信义的价值与作用;但是,在他那里,高尚性和德性却从未处于核心的位置,更没有成为至高的价值:他所谓的‘结果’从来都是实效的考量。”一般民众往往只膺服与权力与地位。即使是僭主登基,也总会有不明就里的民众山呼万岁,俯首称臣,总有一班臣民争先恐后地歌功颂德,以求皇恩。因此,一位君主实在是没有必要做一个言出必行的君子,只要在言语中显得像是一位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即可。
鲍西亚善于运用欺骗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在彩匣选亲一幕,鲍西亚在言辞中给予每个求婚者希望,表示自己非常青睐该求婚者。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要不是碍于父亲的遗命,鲍西亚就会与该求婚者步入婚姻的殿堂。面对肤色黝黑的摩洛哥亲王时,鲍西亚当面称赞他声名远播、仪表堂堂,与其他求婚者有同等成功的机会。该亲王一旦选错,鲍西亚却说:“谢天谢地,总算收场。去,拉下帷幕。但愿所有和他同肤色者都错选匣箱。”虽然表面附和吹捧,鲍西亚内心对这些异域求婚者嫌弃不已。在第一幕第二场,鲍西亚与自己的贴身婢女尼莉莎不停抱怨这些求婚者的种种缺点,对他们厌恶至极。她把那不勒斯亲王描述为傻乎乎的马仔,打趣他的母亲一定和铁匠有点不清不楚的关系。巴拉廷伯爵是一个一脸苦相,愁眉不展的老学究。法国贵族苗苗先生性情不定,没有自己的特点。英国的福康勃立琪男爵是个沾染了五湖四海做派的怪人。苏格兰贵族是个毫无底线与原则的老好人。撒克逊公爵的侄子德国少爷则是个烂醉如泥的酒鬼。在她的描述中,求婚者们要么滑稽得令人捧腹大笑,要么丑恶得令人厌烦。此时,父亲的遗嘱成了鲍西亚将趋之若鹜的求婚者拒之门外的极佳借口。表里不一的言辞反映了鲍西亚狡猾善变的性情。
即使面对夫君巴萨尼奥,鲍西亚也没有坦诚相待。伪装贯穿了他们的情感关系。在观众看来,鲍西亚对巴萨尼奥青眼有加的理由似乎并不让人信服。第一幕第二场即将结束时,侍女尼莉莎提及威尼斯商人巴萨尼奥曾在老爷在世时,随蒙特费拉侯爵一道来到威尼斯,并称赞他能文能武。可是根据第二幕第九场的情景,鲍西亚已然忘却这位少年郎的模样,才会催促尼莉莎速请这位体面郎相见。由此可见,两人之间并无过多了解与接触,早年的情谊根本不值一提。那么,鲍西亚甫一见到巴萨尼奥便倾诉爱意,便显得言过其实。看过此剧的观众应该都会认同,鲍西亚并不是一个冲动或感情用事的人。一个能在法庭上侃侃而谈,抓住法律的漏洞严惩犹太人夏洛克的法官,必定不是一个沉溺美色、不谙世事的无知少女。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鲍西亚的婚姻选择呢?私以为,鲍西亚最终选择商人巴萨尼奥是从保有自己继承所得财产与统治权出发,权衡之下做出的选择。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鲍西亚的其他追求者并不乏英俊潇洒之人。巴萨尼奥只剩一副好皮囊,在财富、智慧与权力上均无法与鲍西亚相提并论。然而,别的求婚者都是亲王、公爵、伯爵等贵族,有望成为君主。只有巴萨尼奥的身份是商人。十六世纪的英国,女性没有财产继承权,婚后所有财产全部归丈夫所有。可能是担心城邦统治权与财富被异邦君主攫取,鲍西亚才选择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巴萨尼奥。
在成亲之后,鲍西亚也运用女扮男装的手段骗取结婚指环,成功夺得婚姻关系的主导权。这些行为的最终目的,即为巩固自己的君主权威。当鲍西亚从威尼斯回到贝尔蒙特时,远远看到自己厅堂烛火辉煌,不禁发出感慨:“摄政者权威也可威比君王,一旦侧身君旁,赫赫权威,灰飞烟灭,恰如沧海浩茫吞灭溪涧一样。”此处,鲍西亚自比君王,将在自己厅堂的巴萨尼奥等人比作摄政者。虽然巴萨尼奥似乎占据主人的地位,但是一旦鲍西亚重返庄园,巴塞尼奥的权威立刻被取代。在法庭一幕中,鲍西亚也以君王治术劝导夏洛克慈悲向善。可见,在鲍西亚眼中,自己才是在贝尔蒙特君临天下的主人。
结语
综上所述,鲍西亚以贝尔蒙特的君主自居,以马基雅维利式的治术统治着城邦。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鲍西亚扼住命运的咽喉,选择商人巴萨尼奥为夫,保住了统治权与财富。运用欺骗手段巧设指环圈套,赢得婚姻主导权。借助劝导与法律的手段,化解高利贷纠纷。城邦贝尔蒙特在鲍西亚的统治下,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地运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