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以“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谈德育渗透

2022-09-07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常震玲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德育数学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 常震玲

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 曹 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并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而作为德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这样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德育与教学的关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可见,进行有效的德育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德育不能单纯寄予通过一节班会课完成。学生走进学校,接触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怎么能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对学生人生观进行引导,是一线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我们要让德育如春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让祖国的花朵健康茁壮生长。

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也紧跟着时代步伐不断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2022年,新课标颁布,我们的数学教育从以往要求的“双基”发展到“四基”,再到数学核心素养。那么怎么把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德育在数学课上完美融合,让学生在一节常态数学课上既夯实了知识,又锤炼了品格,这是一个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这需要我们在每一节数学课的环节设计上更加精心,要以上述两点为目标,进行精心设计,选择素材及方法,才能达到育人的效果。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属于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知识领域中图形的认识这一范畴,是一节常规的数学概念课。那么这样一节看似常态的概念课,怎样巧妙地结合知识内容进行德育呢?以下,笔者将结合课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巧设情境,激发民族自豪感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是一节图形认识的概念课。在图形认识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培养方法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能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那么我们就要抓住这一契机,选择合适的实物或者图片,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同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图片,就成了教学的关键点。因为中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些形象可感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们还要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于是笔者选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时游行的花车及飞行表演中的C919飞机作为素材(如图1、图2所示),既可以让学生收获知识,又能对学生进行德育。以下是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情境。

图1

图2

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举国欢庆,我们一起感受一下祖国70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还记得当天的阅兵吗,还记得游行的花车吗?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吧!视频呈现花车盛况。你们可要看仔细了哦!漂亮的花车里可还藏着我们的数学小知识呢?比一比,谁是火眼金睛,谁是位优秀的小侦探。

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提出研究问题:我们再次重温了国庆盛况,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1:我特别激动,我们的祖国真强大。

生2:我很自豪,我们56个民族是团结的大家庭。

生3:我爱我的祖国。

教师再次创设情境:花车很漂亮,还有很多学生喜欢当天的飞行表演,尤其是对我国自主研发的C919飞机特别感兴趣。C919是我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飞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后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4:我们的科技发展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生5:我要好好学习知识,以后我也当科学家,让我国的科技一直领先。…………

教师第三次创设情境:祖国这么繁荣强大,是我们的前辈们创造的,后续祖国的发展,还要靠你们。我们从视频中感受到祖国的强大,现在请你们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花车、飞机,看看有没有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用你们的彩笔描一描,一会儿和同学交流你们的想法。

这时,学生从震撼的视频中回到了数学研究上,仔细观察相应的图片,找到自己熟悉的几何图形,认真描画,这个过程,看似平常,其实是引导学生抽象图形的过程。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开篇,新中国成立70年庆典的热闹场景很快把学生从欢闹的课间引入了课堂教学。视频的盛况再次点燃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及时引发学生的研讨,适时教育,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同时引领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图形,看似简单的抽象过程,其实蕴含着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蒙教育,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基于生活,引领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这个抽象图形的过程,就是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过程。

二、巧设活动,体验实践出真知

新课标指出“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中,教学重点即引领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感悟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978年《光明日报》刊载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那么这样的哲学思想,怎样能逐渐根植在学生心中呢?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中,巧妙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进而巧妙地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学生借助学具如钉板、橡皮筋、方格纸、可拼插的小棒、白纸,创造了自己心目中的平行四边形后,教师提出了以下研讨问题。

师:你们是怎样“做”出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发现平行四边形有怎样的特征,理由是什么呢?

生1:我觉得对边相等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生2:我觉得对角相等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生3:我觉得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师: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那么怎么才能知道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生:我觉得可以操作试一试,看看是不是与我们想的一样。

教师小结:对呀!这位同学说的“可以操作试一试”正和一句名言对上了,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有了猜想,然后通过实践操作去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是一个科学的研究过程,那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去实践检验一下,看看谁的猜想是正确的。

此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说明自己的观点。面对学生的各种猜想,教师巧妙地提出研究问题,并且借助学生说出的话,顺势而为,借力打力,自然引出“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既让学生有了自信和自豪感,又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教育,用语言和态度鼓励学生去大胆实践。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证明刚才的三种猜想是否正确。科学知识的探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而要引导学生进行严谨的推理验证。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操作验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在学习知识、探究科学的过程中,也渗透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在本节课最后的环节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多数学生都提到了“通过动手操作验证了自己的猜想,以后我要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通过巧妙环节设计,教师适时提问启发,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为学生探究科学之路提供了方法。

三、巧设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新课标指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升,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由此我们想到,在课堂上设计有效的合作环节,为学生搭建合作的平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合理分工,彼此合作,认真听取彼此的意见,在活动中、在交流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于是笔者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环节,安排了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效果很好,环节如下。

主问题:请你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创造一个或几个平行四边形作品,边做、边想、边议平行四边形具有怎样的特征,你们又是怎么发现这个特征的?

呈现小组合作要求:

(1)四人一组进行研究,把研究的成果和疑问记录在学习单上。

(2)组长进行合理分工,每个组员均要参与研究,贡献智慧。

(3)由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本组的疑问。

小组合作要求宣布后,学生开心地投入研究中。组长首先进行了分工,一个组员负责操作,一个组员负责测量,一个组员负责记录大家的研究过程和发现,最后一名学生时刻关注大家的成果和疑问,梳理语言,准备进行汇报。有了分工,学生就有了各自负责的任务,分工完毕,大家开始操作,我们惊奇地发现,虽然只是四年级的学生,但是他们的研究过程井然有序,当同伴有需要时,他们就会马上帮忙;当同伴有问题时,学生能帮助解答;当学生在观点上有冲突时,学生能平心静气互相沟通,以理服人,组长还会适时表扬同伴的做法、说法,并能及时说出自己的观点。在汇报时,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我特别欣赏我们组的张某某,我感觉他学识渊博,能很好地解答我们的问题”,“我特别欣赏李某某,他在同伴误解时,没有生气,而是耐心说出自己的观点”……学生们的发言多么精彩!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分工、分享,学会了彼此欣赏、坦诚交流,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终身学习及成长十分有益。

四、巧设悬疑,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印证自己的猜想,平行四边形确实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边平行”。教师并没有就此停下,而是接着诱“生”深入。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了吗?

生: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师:大家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了“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那么我们看看书中是怎么阐述的。

生:啊……(一头雾水)

学生通过实践,印证了猜想,体会到实践的价值。教师巧妙地设计悬疑,再次引发学生的讨论。此时呈现数学书,让学生看到书中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此时学生一片哗然,怎么回事呢,是数学书写错了,还是我们想错了?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提出的质疑,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让课堂教学研究充满了科学的味道。这时候教师适时呈现课件,呈现几组平行线组成的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只要两组对边平行,那么对角肯定相等、对边也肯定相等。也就是说只要对边平行,其他两个条件就一定具备了,所以也就不用阐述了。课堂上学生的感受特别真切,通过不断操作,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及数学概念的科学、简洁、严谨。课程到此,教师仍然没有停止,继续抛出新的研讨问题。为了让学生思维更加深入和深刻,教师呈现教具,并提出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多方面考虑,撬动学生思维。

师:看看,下面的教具,对边也是平行的,那么它是平行四边形吗(如图3)?

图3

生1:是呀,对边平行呀,可它确实不是平行四边形,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2:我知道了,它的对边不在一个平面内,所以即使平行,也不是平行四边形。

生3:我觉我们研究的平行四边形对边都应该是在一个平面内,所以我觉得应该说“在同一平面内,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

整个研究过程,教师带领学生层层递进,带领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世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有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德育就像这春风,随着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慢慢浸润到学生心里。但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完全以一概全,学科教育还是要遵循学科本身的规律,任何事情都要适时适度。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保证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避免牵强附会;要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寓德育于知识性和趣味性之中,让学生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快乐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德育数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