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
——以“小数初步认识”绘本教学为例

2022-09-07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周冬梅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格格点子小数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 周冬梅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立德树人涵盖了“道德教育”和“以人为本”的双层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德育为首,涵盖学生综合素质、个人品德、优良行为等各个方面,如学生的个人审美能力、爱国情怀、内在情操、思维逻辑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内在的,是学生为人处世的基础,会在生活行为中得到体现。“双减”提出“四个治理”的新要求,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理念和现实背景之下,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更高了,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应教、尽教、精教,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切实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学足学好。

面对这样的挑战,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落实学科素养培养,又兼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呢?在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基础上,我们尝试将筛选后的数学绘本与教材内容结合进行教学设计。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自然融入很多人生哲理,有助于学生在整体故事情境中感同身受地体验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曲折性,故事的人物可以让学生分辨真善美、学会分享合作等一系列品质,使其更好地与同伴交往,促进自身的社会化。下面笔者就以“小数的初步认识”绘本教学为例,简述教学中如何将教材内容与绘本融合实施教学。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单元。

二、绘本来源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从小爱数学”系列(2011年4月第1版)

三、教学设计

环节一:解读绘本封面,初步感受人物特点。

(一)认识格格巫

(1)(出示绘本封面)读读封面,你知道了什么?

图1

(2)(出示“格格巫”头像)引导阅读。

①这是故事的主人公之一,猜一猜他的职业?(厨师、烘焙师、面点师)

②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神态、服饰,猜测人物的职业以及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

(二)理解“好点子”

1.提示:看到书名你有什么发现或是疑问呢?

2.初步体会:“好点子”加了引号,你怎样理解?(它的意思就成了“坏点子”的意思)

【设计意图:导读封面,能在阅读中观察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图文中的表达,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环节二:导读与独立阅读中初识小数。

(一)导读:蛋糕街上蛋糕店老奶奶将秘方传给了谁?

1.在这条街上都有哪些蛋糕店?

2.猜一猜,谁家的蛋糕最好吃?

预设:在这些蛋糕店里,只有老奶奶蛋糕店里客人最多。

老奶奶有独家秘方,做出的蛋糕最最美味,品尝过的人都不会忘记那种奇妙滋味,这让她的邻居——玛鲁和吉娅夫妇以及格格巫都非常羡慕。

3.老奶奶因为年纪比较大,想休息,决定把制作蛋糕的秘方传授给他人,你觉得老奶奶会传授给谁?

勤劳而又诚实的夫妻俩玛鲁和吉娅,非常努力,不久他们终于成功制作出好吃的蛋糕。玛鲁和吉娅开始卖这种好吃的蛋糕啦。

猜猜会发生什么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故事中对人物的描述,推理出大致的人物性格以及故事走向,传递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二)阅读:借助故事情境认识小数

1.学生独立阅读,了解大意并发现问题

一大早,玛鲁和吉娅根据老奶奶的秘方烤了100个蛋糕,他们觉得一个个地包装蛋糕太麻烦,于是他俩就把10个蛋糕包成1袋出售。(板书贴:一袋面包)

格格巫平时最见不得人好,他嫉妒这对夫妇一次就能卖掉10个蛋糕,于是来到夫妇蛋糕店,给他们出了个“好点子”——“现在哪有这么卖蛋糕的?单个卖的话应该会卖得更好。”(板书贴:一个面包)

善良的玛鲁和吉娅相信了他的话,把袋子里的蛋糕拿出来单个出售。前来购买的人越来越多。一位大妈买了1袋蛋糕后又买了2个蛋糕。夫妇俩准备把卖掉的蛋糕数量记录在小黑板上。

大妈买了12个蛋糕。

因为听了格格巫的建议,他们蛋糕店的生意非常好。所以,第二天,夫妇俩热情地招待了格格巫。格格巫得知他们的生意很不错,非常生气。于是他又有了一个“好点子”——“你们把1个蛋糕平均切成10条出售看看,估计也会很不错。”

格格巫心想:把一个蛋糕切成10条,卖掉10条才等于卖掉1个,我看你们一天能卖掉多少!(板书贴出:一条面包)

玛鲁和吉娅丝毫没有察觉出格格巫的用心,又按照他说的把一个蛋糕切成10条出售。这样一来,顾客们觉得价格便宜,吃起来又方便,于是这样的卖法很受大家欢迎。

玛鲁把出售的蛋糕数记录下来。他一边记录一边念叨:“卖掉了8个蛋糕和7条蛋糕,可以用87来记录!”

一旁的吉娅摇摇脑袋,觉得有点不对劲儿……我们好像没有卖这么多的蛋糕呀?

玛鲁和吉娅互相看看,都觉得确实不对劲儿呢!

2.交流,发现表征问题

(1)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监控:大妈买了12个蛋糕→格格巫坏主意变成了好事情,明明不想让他们卖那么多怎么生意反而非常好?

(2)玛鲁和吉娅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有办法帮忙解决吗?

监控:卖掉了8个蛋糕和7条蛋糕,用87来记录→我们好像没有卖这么多的蛋糕呀?这样的数怎样读,表示什么意思?

8写在哪儿,表示什么意思?

7写在小数点的后面表示什么意思?

3.指导,体会问题实质

(1)刚才记录的12是什么意思?

(2)现在如果用87记录,什么意思?

(3)你发现实际上问题出在哪儿了吗?预设:标准(单位)不统一。

4.解决,初步认识小数

(1)你有办法帮助玛鲁和吉娅进行记录吗?(把你的想法写一写)

(2)展示交流,认识小数(8.7)

——8个写8条就是0.7

——1条用什么表示的?不到1个,用0.1表示,7条就是7个0.1,即0.7。

——你知道这样的数我们称为什么吗?

(3)小结:在你们的帮助下,玛鲁和吉娅学习了用小数记录,他们的记录和实际卖的情况终于对上啦!

5.巩固,使用小数表征

一位女士只买了1条蛋糕,玛鲁想把刚刚卖出的蛋糕数记下来,你能帮帮他吗?

监控:0.1怎样读,表示什么意思?(板书:0.1)

(0.1的意思:把一个蛋糕平均切成10条,其中一条就用0.1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他人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导读:借助故事认识0.01

1.玛鲁和吉娅的蛋糕生意越来越好,猜猜格格巫看到了会怎么想?

2.导读:几天之后,格格巫得知不论是按袋、按个、按条出售的蛋糕,都卖得很好,他的心里很是不舒服,于是他又有了一个“好点子”。

3.猜猜是什么“好点子”?

预设:你们再把1条蛋糕平均分成10小块出售看看。

把1条平均分成10小块出售,格格巫的想法是什么?

(1)小块很小,卖10个才是1条,卖100个才是1个蛋糕。

(2)听了格格巫的“好点子”,你觉得玛鲁和吉娅会怎样做?他们的蛋糕生意会怎么样呢?

玛鲁和吉娅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好点子”,小块的蛋糕十分精巧,一口就能吃完,真方便啊!一个年轻男子品尝了新出的小块蛋糕,发现这家蛋糕店的蛋糕和老奶奶店里的味道是一样的好,买了1个、3条和2块。

4.借助经验,尝试表征

(1)1个写1,3条用0.3表示,2块呢?怎么想的?(1块就是把0.1切成10份得到的,用0.01表示)

(2)0.01怎样读,表示什么意思?

5.慢慢地,夫妇蛋糕店的生意越来越好,每天来买蛋糕的顾客络绎不绝。你觉得生意这么好是因为什么啊?

(1)老奶奶传授的秘方。

(2)夫妇俩自己的辛苦努力与付出。

(3)格格巫的“好点子”。(点子好在哪儿?这些“好点子”成了真正的好点子。)

6.故事继续进行下去,结局会是怎么样的呢?

预设:格格巫的蛋糕店倒闭了;格格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好了……

导读:慢慢地,玛鲁和吉娅的蛋糕店生意越做越好,每天来买蛋糕的顾客络绎不绝,这多亏了老奶奶传授的秘方,当然,也多亏了坏蛋格格巫的“好点子”啊!而那个对制作蛋糕没有兴趣,只会使坏心眼的格格巫,最后只能灰溜溜地离开蛋糕街了。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努力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在体会故事发展和变化中诱发积极情感判别故事人物的是非对错。】

环节三:拓展与推荐阅读。

(一)机动:加深小数的认识

1.课上到这里,我真想也去蛋糕店里买一个蛋糕,你们呢?我们去看看他家一个蛋糕的价钱是多少?(出示价钱:19.88元)

监控:谁来读一读这些小数。你知道它到底是多少钱吗?

2.对比拓展,加深小数的认识

出示:1.25

(1)如果用它来表示蛋糕,是多少?1.25个蛋糕——1个蛋糕、2条蛋糕和5小块蛋糕。

(2)用它来表示人民币,又是多少?1.25元——1元2角5分

小数点后面2可以表示2条面包,还可以表示2角钱,想一想其实都是表示什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中的2份)

(3)1.25还可以表示什么?在纸上写一写或是画一画。

(二)推荐阅读:《食神崔女士》

今天我们读的图画书是——《坏蛋格格巫的“好点子”》,大家初步认识了小数。关于小数内容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图画书,比如《食神崔女士》。

【设计意图:借助故事情境和学生阅读、交流和辨析思考,帮助建立具象支撑,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运用小数表示一些事物。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处世观点。】

环节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坏蛋格格巫的“好点子”——小数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教学不能缺少德育,德育也不能脱离教学。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知识的分析中。有一些素材在教材中可以找到,例如,在教学多位数读法的时候,了解到中国的人口数以及世界人口数,适当补充土地资源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土地资源有限,人口超负荷增长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九九口诀”和“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是可以找到德育素材的。但有时素材中的德育元素是缺乏的,需要教师进行补充以及创编。绘本本身完整的故事能帮助学生在读故事、品故事的过程中体会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等多重关系,使学科教育、美育、社会哲学等内容和谐统一。

本节课借助《坏蛋格格巫的“好点子”》绘本内容,以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去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借助形象的生活场景、学生熟悉的蛋糕模型、顾客的实际购物情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体会十进位关系,渗透位值思想;另一方面,绘本中鲜明的人物性格、丰富的表情和故事发展脉络设计,自然地将辨别是非、与人为真、与人为善等生活哲学融入。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更跟随故事体会玛鲁和吉娅的友善、格格巫的险恶,在学习探索数学文明内容的绘本情境中研究问题。再看看我们的学生,与同伴相处、交流中多么自然,大家一起研究思考、相互借鉴学习,在课堂学习中平等、友善相处。平等与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两个核心词,我们往往认为这是德育的事情,离数学教学、理性思考、辩证思维等很远。今天这节课的教学,恰恰很好地贯彻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教师用她的智慧、用一种学生喜欢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走入了一个童话与现实生活结合的世界,将学科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自然有效地结合起来。

德育的形式有显性的和隐性的,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仅靠着单一的显性德育课程灌输是难以实现的,它是多个学科共同教育的结果。从宽泛的意义上说,所有课程都承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为每一学科教材在选排上都要体现国家、民族、人民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每一学科中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资源,都具有独特的道德价值。学科德育渗透就是挖掘利用其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把知识内容与其承载的思想同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的熏陶。把德育目标变为集体的共同意志,变成占有主导地位的风气和传统,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将学校德育实施从孤立的专门性学科教育扩展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德育空间。绘本阅读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再现了一些柔软的生活场景,能帮助学生把学前积累下来的生活经历在数学学习中“重新解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体验,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物化”,在教师引导下既能发现其中的数学元素、展开数学思考、得到策略或方法、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同时又能在运用收获成果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开展实践活动,促进自己对数学应用价值的体验,从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总之,要像春风化雨那样点滴入土,滴滴注入学生的肌体,把好的道德种子播入学生心田,使学生科学文化素质、道德情感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得以全面发展。笔者相信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最终一定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格格点子小数
小数加减“四不忘”
《week#8》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好点子不足以支撑好买卖
格格的愿望
点子摇滚怪杰 Dan Deacon 12月启动中国巡演
立等可取
让人惊叹的极客好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