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水中倒影》艺术创新及教学方法探讨

2022-09-07莫寓钦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德彪西倒影

莫寓钦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一、德彪西的音乐创作

德彪西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他的音乐创作受到19世纪以来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其非凡的音乐气质和富有个性的创新精神,开创出以音响色彩为主要表现风格的独具特性的印象主义钢琴音乐,使之成为连接古典音乐与影响现代音乐的伟大音乐家。

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的印象主义音乐与绘画和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毫无社会功利性,摆脱了宗教、社会规约之类的影响,他只为艺术而创作。大自然或客观世界的细微与精妙之处,都会在他心灵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激发了他音乐创作的大胆创新。他创作出的每一部作品都对声音、色彩有着特殊感受力,许多作品已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典范。在他终其一生创作的钢琴作品中,源于东方国家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元素,也成为他大量汲取的“养分”。如《版画集》、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等作品都运用了多种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来塑造诗意、乐思与画面,实现视觉意象与意境结合,蕴含着虚幻、朦胧的东方审美意境,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精品。

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中创作的和声细腻,调式调性新颖,具有法国作曲家的浪漫气质。他不但有一双独特的耳朵,而且比一般人能听得见更多的泛音,他是用泛音率来控制音乐作品音响色彩。在他敏感的耳朵里,听到的各种音都是由空气的各种振动引起的,即一个音是由许多音组合而成的。而各种音中,他“利用”了泛音率中泛音与基音的关系,使作品的色彩与音响发生各种变化,形成绚丽多变的音响色彩。他认为泛音与基音之间的距离远近直接影响其音响的协和与否。距离越近,泛音与基音之间的音响就越协和,越远音响则越不协和。德彪西的作品不太使用古典音乐中的传统大小调音阶,他偏爱全音音阶(如C、D、E、#F、#G、#A),有时也会运用具有早期教堂音乐的古老调式和全音音阶、五声音阶来创作出更加与众不同的旋律与和弦。诸如此类,德彪西创作的管弦乐还将各种乐器加以组合,力求发出极具特色的音响效果。由于他创新幅度太大,跨越太快,受众最初不知道怎样理解它而心生困惑。到了后来,人们才逐渐接受并真切喜欢上了他的作品。

二、德彪西《水中倒影》创新性分析

《意象集》第一集包括《水中倒影》《向拉莫致敬》和《运动》三首乐曲。其中最杰出的一首《水中倒影》创作于1905年,是最能体现印象主义色彩的作品,堪称是德彪西创作艺术的缩影。该作品创作起源于作者在回忆荒芜的原野时,产生出的强烈的创作灵感,描写了水面在不同时期的变幻和水边的自然景观,体现出光与影、动与静、虚与实相结合。这首作品的创作倾向于自由灵动,一改往日古典主义的严谨与刻板,区别于浪漫主义的热情与奔放,乐曲从一开始,就在低音五度持续音程上,将二级和弦和减三和弦在不同音组中循环往复,在乐曲的结构、段落之间形成明显的色彩对比[1]。中声部的旋律片段又如款款落下的树叶,营造一种听觉与视觉、音色与触觉融为一体的,极富缥缈且朦胧感的印象主义音乐作品。

德彪西对《水中倒影》的各种个性化创作技法,将这首乐曲描绘得更像一首诗和一幅动静相间水面上显现的浮云倒影的画面,让听众忘记城市的喧嚣,带来一种宁静、悠然自得的感受。这首音乐作品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曲式结构、个性化创作技法,音乐意境三方面。它与古典及浪漫主义音乐作品差异明显,且区别于传统作曲方式,采用了简洁的动机式主题来实现印象派主义音的对音响、氛围的渲染。作品打破了传统和声的功能性,进行和弦的色彩性功能进一步增强,大量地使用了非三度叠置和弦及高叠和弦等技巧,表现为五段体回旋曲式,即全曲的95个小节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德彪西用和声来表现出画面中的明暗和笔触的浓淡,捕捉到千万种光影瞬间的交织变化,构造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音画。而这种梦幻、迷离的光影都是和声的色彩性变化创造的。

德彪西为了表达钢琴音乐的丰富色彩,对钢琴音色的处理是细腻灵动的。他善于将钢琴的音色赋予其他的色彩,在创作中尽可能扩大钢琴的音域范畴,大大超越了古典时期的各种限制,将光感、色感和运动感相结合,运用轻柔的和弦、琶音弹奏出“水中倒影”的声音。[2]再者,德彪西作为一位“色彩大师”和“节奏大师”,他还是位重要的革新家,他的音乐创作深受象征主义文学与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将东、西方音乐文化完美融合,大都是对自然事物的描绘,为20世纪的音乐创作家寻找新的音色、新的创作素材。他的作品中节奏与节拍的运用多变,不常用规律的节拍重音,拍子交替频繁,打破了固定的强弱关系,较为随性多变。在全曲中的节奏也是运用了松紧多变的节奏与节拍,使节奏在作品的音乐表达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和根本性变化的一种影响要素。[3]全曲共变换过三次,大部分使用的是八四拍,多处出现三连音经常使用复合型节拍,节拍和节奏多变,松紧结合,体现出德彪西自由创新的音乐表现手法,他将水中倒影的种种形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就像写意画家随性、自然的笔法,也使作品更具“水”的描写性和音乐的画面之感,勾勒出一幅幅瞬间变化得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意境深远的画面。

三、《水中倒影》的演奏技巧表达

《水中倒影》作为德彪西最具代表意义的印象主义作品,创作观念的更新也引发出演奏技法的改变。这首作品在创作风格、音色效果等方面营造出独特的音色意蕴,整曲都是非常富有色彩和表情的,具有融通视觉与听觉艺术感受的美学联觉关系。[4]这首钢琴作品在演奏技巧中,蕴含了触键、形象塑造、节奏的处理、力度的控制、踏板的演奏技术。在演奏技巧方面,需要将想象力和表现力控制得当,让视觉听觉有机配合,才能形象地描绘出作品所要表达的观察、凝视水面时朦胧的瞬间印象,保证声音的连贯度和优美性,体现出水的静态美。要特别强调,突出钢琴轻柔的音色技巧,展示如梦似幻的朦胧意境。在演奏这首乐曲时,特别要掌握《水中倒影》弹奏中细微的中声部以及创作中最重要的低音的触键技巧。触键应以轻、慢下键为主。触键的角度,尽量避免垂直打击,强奏时则是温和而又有力的声音,并使用更近水平的方向。《水中倒影》为了凸显出作品在“水”这一音乐形象,自然也离不开水的节奏,演奏者往往会通过感官的联觉仿佛置身于水的意象世界。在“水波”形象的描绘中,作品大量使用了以琶音形式的华彩片段所呈现出的节奏均匀的短音符。[5]要演奏好大量的琶音音型,演奏者必须紧贴琴键,将声音弹奏得安静而清晰,各声部线条流畅而细致。为了表现作品中的旋律线条,手指在弹奏每个声音时都要控制好力度和音色,每个手指都是相对独立的,所有的旋律线都要连过去,从而保证每一个音符所产生的泛音连接起来,在前一个手指快要弹完时后一个手指就要准备落下来,手指不能保持垂直触键的弧度,这样会打破流水般连贯的音色特征。既要避免出现过于颗粒性的音色,也要避免出现模糊不清的粘连,这源于德彪西的音乐有极其生动形象的描述力,要完成他独有的音乐表达方式,对演奏者演奏技巧的要求极高。

这首作品弹奏力度记号变化多端,反映出德彪西偏爱极端的音响效果。他追求弱音范围的音色变化,编织轻柔朦胧的画境。强调演奏的力度在弱奏的范围内,展开千变万化、层次分明的音色处理。他要求钢琴演奏时要“多暗示,少表白”,借助键盘产生的反弹力来使手腕和整个手臂更加放松,使演奏产生出美妙的音色和丰富的变化。德彪西对踏板的创作也是别具匠心的,他通过运用不同的触键和踏板技巧,来调节弹奏音色的明暗度,从而增加作品中追求梦幻,静谧的音乐色彩和朦胧感。[6]因此,踏板的控制力度的要求很高,演奏者一定要熟练地掌握踏板的方法,才能更加完美地演奏出作品极致的美感和意境,尤其是左踏板的使用和控制,由此达到旋律音色逐渐一点点消失的效果。对踩右踏板的深浅也要明确要求,既要表现和声色彩,又要清晰地弹奏出旋律,创建出朦胧的画面情景。因此,演奏这首作品时,正确地使用踏板至关重要。可以说德彪西将踏板不同的运用方式所产生出独特的音响效果发挥到了极致。除此之外,作品还要求钢琴的演奏具有乐队的色彩概念,要能奏出小铃、长笛、锣等乐器的色彩,从而发挥出钢琴能奏出乐队效果的最大潜能。因此,音色处理在德彪西的作品中真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注重。

四、钢琴曲《水中倒影》的翻转教学设计

运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开展教学非常具有必要性。研究他的钢琴作品的风格特点、演奏技法以及教学价值对于钢琴学生掌握印象主义音乐演奏风格,以及欧洲钢琴音乐的发展史有着积极的作用,也将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国的钢琴教育。在《水中倒影》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步开展教学。

在课前,教师对德彪西的《水中倒影》的分析与演奏,利用影像资料和短视频拍摄等制作微课资源,并上传到网络上。学生课前在网上观看微视频课件进行学习,教师在网络环境中监督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的理解和掌握,及时提醒学生完成钢琴学习任务。在课中,指导学生演练印象派作品时,应根据学生对演奏内容的熟悉程度,及时讲解,增强学生对作品的领悟力并通过现场示范,帮助学生提高演奏技巧,克服不足。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之前的教学视频进行钢琴技巧等方面的复习,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并接受教师的指导。而教师在课后充分对学生演奏的作品进行评估,反思课程实施效果,并对微课内容结构进行调整与改进,从而让学生了解继而把握好各个时期的作品的演奏风格,力求把印象主义音乐诠释得更完美。(如图1所示)

图1 钢琴教学翻转模式

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对德彪西的钢琴作品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使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了深入的体验,对作品的画面、意境、运用手法,以及实现的意象效果进行了解,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熟知德彪西音乐风格特点,使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对这首作品更感兴趣,并将音乐作品的意象和意图清晰地表达出来,是提升钢琴领悟与技巧的重要途径。[7]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在触键以及踏板方面多发现一些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和声的创新与调式的多样,将内心的音乐想象转变为实际音响的能力,使演奏的声音更加饱满富有生命,声部的层次感也更加清晰,达到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效果和音乐世界,实现演奏动作和音响效果到位的目的。

然而,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在演奏上的革新也对学生理解、演奏他的作品带来了难度和挑战。因此,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领会他的音乐革新历程,注重演奏中的意象表现和内心体验,为能真正演奏出德彪西风格的音乐找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总之,《水中倒影》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和结构意义,值得钢琴教学者和学习者不断研究、摸索,教学方法也要不断更新,才能长久地领悟德彪西钢琴音乐的精妙与隽永!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德彪西倒影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倒影
倒影之美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最好的礼物——印象主义大师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找倒影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诗画为媒、音乐为本——以德彪西《月光》为例,谈印象派音乐语言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