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肠末端肠脂垂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2022-09-07蒋志庆田小林

解剖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系膜阑尾结肠

蒋志庆 田小林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桂林 541001)

肠道组织大体辨认并不复杂,解剖和临床中往往容易被辨认。肠脂垂是分布在大肠表面的脂肪组织,数量多,偶尔会出现感染,故临床上重视不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肠脂垂不仅存在于结肠、直肠,也存在于回肠末端。在仔细观察对比手术标本后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通过观察及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的197例临床手术标本,其中185例为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手术标本,12例为全结肠切除术手术标本,其中145例为腹腔镜手术。全部经过患者知情同意,获得桂林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回肠末端肠脂垂是否存在,测量其长度。

2 结果

回肠末端脂肪垂存在于全部患者标本中。长度0.9~4.0 cm不等,长度为(1.6±0.6)cm(图1)。

回肠末端脂肪垂特点为:在回肠末端距离回盲部0~4.0 cm处,系膜对侧缘的回肠肠壁上,为沿纵轴走行的脂肪垂样结构,形状类似鱼的背鳍(图1)。所以,笔者称它“背鳍样脂肪垂”。除系膜内脂肪外,在小肠肠壁上出现的脂肪结构,发现仅存在于此处。

图1 回肠末端肠脂垂

3 讨论

肠脂垂是结肠的浆膜下脂肪聚集,带蒂并被浆膜包裹,附着于结肠,是辨认结肠的标志。肠脂垂共 50~100个,直径1.0~2.0 cm[1]。直肠没有肠脂垂,肠脂垂主要集中在乙状结肠和降结肠[2], 长度为0.5~5.0 cm。较长较大的脂肪垂是发生扭转最常见的位置。脂肪垂本身也可自发或继发炎症疾病,形成肠脂垂炎。以往认为肠脂垂全部存在于结肠,本研究观察到回肠末端也存在肠脂垂,且具有唯一性及准确固定的位置。它易于辨认,虽然简单,但在很多手术中仍具有重大意义,故将其命名为“背鳍样肠脂垂”,或“蒋氏肠脂垂”,以更好理解它在临床手术中的重大意义。

回肠末端肠脂垂临床意义包括4个方面。①腹腔镜阑尾手术。在化脓性阑尾炎手术中,尤其是病程大于3 d的化脓性及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系膜及回肠末端系膜、盲肠甚至腹膜及大网膜都水肿增厚、粘连,难以看清回盲部所有结构。由于经验不足及病情特殊,误将肠脂垂当做阑尾切除后导致再次手术的病例偶有发生。王国柱等[3]报道,在阑尾术后再次手术的18例病例中,有1例是因为误将肠脂垂当做阑尾切除。有时在合并肠梗阻、局限性肠管扩张、炎症粘连、阑尾位置较深及盲肠后位阑尾等复杂情况下,通过顺延结肠带寻找阑尾的方法难以奏效,寻找回盲部及回肠末端肠管则非常重要。且切除前必须确认结构为阑尾,而非肠脂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找到此处的背鳍样肠脂垂,则可马上明确为回盲部。辨明此结构,有利于避免将肠脂垂误当做阑尾切除。此过程需要辨别是否存在回盲部及阑尾畸形,这些畸形往往给阑尾寻找带来很大困难[4-5]。②有利于腹腔镜手术中寻找回肠末端。在很多肠道手术中需要分离显露全部小肠,比如严重肠粘连的手术分离、腹腔镜处理严重的小肠粘连等情况下,寻找及分离至末端回肠至关重要,观察到此结构,则可以放心完成小肠分离显露。③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手术需要做预防性回肠末端造瘘情况下,通过此结构,可快速寻找到回肠末端,并判断回肠末端旷置的长度。④直肠癌手术后二期手术回肠造口还纳时,切口往往选择造口的位置,多为经腹直肌切口,且此手术为二次手术,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切口距离回盲部较远,此时分离造口后向远端牵拉肠段看到背鳍样肠脂垂后,不仅可以立刻判断近端、远端,也可以准确判断吻合口距离回盲部距离。

综上,“背鳍样”肠脂垂是存在于几乎所有个体的解剖结构,在很多临床手术中具有一定的解剖标志意义。它的发生,有待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系膜阑尾结肠
新生儿先天性细小结肠症相关病因与影像表现
复方积雪草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Bcl–2与caspase–3表达的影响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阑尾真的无用吗?
憩室炎,藏在肚子里的神秘疾病
一例猫巨结肠症的诊疗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30例临床观察
两钳法切除阑尾54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