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2-09-07唐帅帅
唐帅帅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0 引言
员工不安全行为是指员工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已存在或潜在的可能导致企业生产系统要素形成损失或危害的一切行为[1]。这些行为在形成或者发生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因员工“弄错”“违反”引起的有意不安全行为,又包括员工“疏忽”“遗忘”导致的无意不安全行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归纳总结了员工不安全行为的致因[2-3],但由于研究方法各异、研究重点以及涉及深度存在差异,各类研究依据各自体系逐渐深入,缺乏彼此间的对话交流,制约了深入研究的可能性。目前,鲜有学者专门针对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统计与综述性评价相结合的探讨。
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回顾2000—2020年国内外有关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梳理当前该领域研究热点与演进脉络,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中文文献来源于北大核心、CSSCI数据库,以“TKA=(不安全行为+安全行为)*(员工+工人+人员+矿工)”为检索式;外文文献以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作为统计来源,设检索式为“TS=((safety behavior OR unsafety behavior) AND (employee* OR worker*))”,检索时间跨度设为2000—2020年,检索日期为2021年1月10日。初步检索得到外文文献3500篇、中文文献2361篇,进一步对文献主题留筛及篇关摘阅读等精炼处理,将与“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高度相关的文献予以保留,最终确定国内文献508篇、国外文献463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国内文献中包含66篇由我国学者或机构发表的外文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文献中的作者、发文机构、关键字进行图谱可视化分析。
2 国内外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分析
2.1 发文趋势分析
依据相关研究文献年度分布状况,发现国内外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成果逐年递增。2000—2007年,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处于初步探索期,年均发文2篇左右;国外仅在2000年这一年的发文数量就有10余篇,研究水平居领先优势。2008年,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出现了追赶式增长,国内相关研究机构、专家与学者等逐渐组建各自研究团队,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发文量为4篇。此后,研究成果增长显著,并逐渐缩小与国外的差距。最终于2011年国内发文增长速率赶超国外(发文量16篇),2019年达到顶峰,至今保持较高的研究热度。
2.2 研究主体分析
2.2.1 核心作者分析
通过CiteSpace得到国内外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1)和主要作者指标信息表(表1)。由表1可知,国内学者田水承[4]以27篇的发文量位居首位,其研究多关注个体心理、生理与工作环境等因素对矿工行为的影响;栗继祖[5]发文23篇,排在第2位,其从工作不安全感与组织差序氛围的角度梳理了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制。进一步统计得出前10名核心作者共发文154篇,占总量的30.3%,高产作者相对集中。从作者合作关系上看,祁神军、张云波、成家磊、姚明亮等[6]节点连线较为紧密,表现出较强的合作关系,其以建筑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探索安全态度、安全能力及不安全动机对行为的影响关系。梅强、刘素霞等[7]表现出联系紧密的合作群体,其运用元分析的方法,从组织层面总结归纳组织支持、组织承诺、安全氛围等因素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机制。同样,佟瑞鹏、杨校毅、马晓飞等[8]形成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其从职业心理健康的角度论证了工作倦怠、工作投入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国外发文量最高的学者是Griffin M A和Huang Y H[9-10],均发表9篇,其强调安全氛围是衡量组织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良好的安全氛围对促进员工安全行为的养成起关键作用。统计得出前10名核心作者共发文73篇,占总量的15.8%,发文集中度相对较低。从作者合作关系上看,Choi B与Lee S[11]合作较为紧密,其主要从社会认知机制的角度,剖析了社会认知过程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在塑造员工安全行为的作用机制。Hadikusumo B H W与Jitwasinkul B[12]是较为稳定的合作群体,其从组织层面提出影响建筑安全的7个关键要素。与Mearns K合作的学者有Tharaldsen J E、Knudsen K等[13],其实证指出组织沟通、组织支持、同事信任对员工行为的产生潜在的影响力。
表1 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主要作者指标信息表
依据普莱斯定律,国内外核心作者发文比例远低于50%的标准[14],表明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力度仍需进一步提升。国内外均出现较为稳定的核心作者群,我国作者合作群初具规模,群体内作者间的联系紧密,各合作群体以各自研究方向、研究侧重点、研究突破口逐步深入。从作者合作形式上看,我国学者仍以群体内部合作为主,缺乏跨高校、跨区域、跨国界研究的合作研究体制机制。
2.2.2 发文机构分析
为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发文机构状况,通过CiteSpace得到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图2)和主要机构指标信息表(表2)。由表2可知,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文量最多,累计发文30篇;发文量在20篇及以上的机构依次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这些机构是国内的主要研究阵地。排名前10的机构共发文200篇,占总量的36.8%,研究机构间科研成果差异较大。从机构合作情况上看,合作大多发生在高校内部不同学院之间,如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合作较为紧密,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与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形成了联系紧密的研究群体。
表2 国内外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主要机构指标信息表
国外发文最多的机构是Univ Valencia,累计发文11篇;其次是Univ Aberdeen,累计发文10篇;排名前10的机构共发文量81篇,占总量的17.5%,研究成果相对分散。从合作情况来看,机构间以跨国合作为主,如美国的Texas A&M Univ、印度的Tarbiat Modares Univ、加拿大的Univ Toronto等形成了较大的跨国合作群体,英国的Loughborough Univ Technol与西班牙的Univ Valencia等机构均为跨国合作。
与国外相比,尽管我国研究机构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占有明显优势,但研究成果较为集中,机构间科研成果差异大。在机构合作状况上,国内机构虽形成了小有规模的合作群体,但仍缺乏国际交流合作,现有机构合作群体主要以原有的研究主题与理论作为基础进行探索,使得国内研究在该领域缺少能够持续追踪热点与文章产出的机构,这也印证了我国学者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文数量较少的现状。
3 国内外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热点分析及演化趋势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期刊核心内容的集中反映,也是文章主题的凝练与概括。为梳理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发展脉络,借用CiteSpace对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生成国内外文献中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国内学者围绕“安全氛围”这一因素展开了较为激烈的探讨,其在图中呈现出的节点最大,“安全文化”“工作压力”和“安全意识”等是次高频的热点因素。此外,“安全能力”“安全心理”和“行为意向”等也是国内的重点研究因素。这些因素关键词反映了2000—2020年我国员工不安全行为研究领域的主体内容,构成了安全行为科学研究的轮廓和知识网络。进一步梳理发现,国内热点因素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与个体层面。
“安全氛围(safety climate)”是国外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研究频次最多的节点,并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研究热度;其次是“文化(culture)”和“态度(attutude)”等因素;对“领导力(laedership)”“感知(perception)”和“工作场所安全(workplace safety)”等因素的研究也尤为频繁。梳理发现,组织管理层面的“组织氛围(organizational climate)”和“组织支持(organizational support)”、环境层面的“风险(risk)”和“环境(environment)”、个体层面的“压力(stress)”和“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等因素在国外研究中均有涉及,影响因素呈多元化特征。
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探析该领域研究热点结构,借助CiteSpace对文献关键词进行聚类可视化分析,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提取图谱中的影响因素聚类并按其聚类成员数量进行降序编号,如图4所示。国内共形成七大聚类,其中心理健康、安全情绪聚类较为分散,出现了个别远离核心聚类的延伸性枝节,表明我国学者对员工心理、情感等相关因素的集聚性探讨不足。国外共形成九大聚类,其中safety leadership、psychological safety与safety climate等聚类集中程度明显,是该领域的热点议题。
为简化并突出国内外研究主题,可进一步将聚类归纳为三类,即组织、个体、环境因素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
组织方面研究主要由国内的安全氛围、领导者类型、安全意识、安全培训与国外的safety leadership、safety climate、safety management、organizational support聚类来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为安全氛围与安全管理。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与安全氛围密切相关,Morrow 等[15](2010)较早地证实了员工安全氛围感知与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傅贵等[16]指出企业安全管理漏洞与欠缺之所以存在,究其深层次原因在于组织安全管理体系能否有效构建及长期稳定运行。囿于现阶段我国大型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以及中小企业众多且安全投入不足,现有组织安全管理体系难以凸显其科学性、系统性以及运行的稳定性,成为安全事故未能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
员工个体方面研究主要由国内的心理健康、员工个体、安全情绪与国外的psychological safety、human dynamics、sociocognitive process聚类来体现,热点关键词主要有安全心理、安全态度、安全认知。个体因素的形成是员工对企业安全状态较为稳定的评估与情感倾向,多从生理及心理角度来解释[17],朱俊奇[18]、程慧[19]等强调个体在心理及生理状态的变化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为的发生与否。
环境方面研究主要由国外聚类risk management来体现,热点关键词有工作场所安全。环境因素虽未能在国内形成聚类,但聚类图中出现的复杂环境、噪声、工作生活质量等热点因素依然能够反映国内研究对环境的重视。环境因素不仅包括员工所处的作业环境,还包括社会、家庭环境。Choi等[20](2017)指出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性是消除员工不安行为危险源的重要手段;Wong等[21](2020)运用扎根理论分析发现企业生产作业环境影响员工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可见,环境因素的管控可以作为减少事故发生概率的重要防控点。
3.3 研究热点演化趋势分析
国内外研究的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如图5所示,国内相关研究演进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4—2007年。该阶段仅有认知、人为失误、管理漏洞等少数关键词,这是由于该时期国内相关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组织与个体层面。第二阶段为2008—2017年。热点关键词数量呈现出激增的特点。在此期间,众多学者逐步投入安全行为科学研究中并相继组建各自研究团队,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代表性的热点词有安全文化、安全能力、工作压力等。第三阶段为2018年至今。这一阶段的热点关键词数量有所减少,其中工作满意度、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安全心理资本等因素再次成为当前研究关注的热点,其研究更注重对现实生产情境的考虑。
国外相关研究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7年。得益于前期基础性研究支撑,该阶段内热点因素持续爆发,其中safety climate、culture、management等聚焦于组织层面展开的一系列关键词成为该时期的研究热点。第二阶段为2008—2014年。高频关键词有所减少,其中job performance、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safety compliance等热点关键词多体现人本思想,研究注重自下而上的行为管控机制的探讨。第三阶段为2015年至今。该阶段出现的热点因素再次增加,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social identity、emotional exhaustion等关键词囊括组织、个体、环境层面,研究更倾向于不同层面因素间的相互关联性分析。
从研究热点的演化过程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学者逐渐围绕前期已有的因素进行深入性再探讨,研究更注重企业现实生产情境的考虑。未来将聚焦组织、个体、环境三方面因素的交互性研究以及交互过程中不同因素间作用力度的探索。
4 结语
通过分析2000—2020年国内外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可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总体呈阶梯式上升趋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08年以前相关研究成果的总体走势落后于国外,直至2011年研究成果增速开始赶超国外;国内作者合作群体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特点,国外作者合作群体则表现出各自联合、广泛分布的特点;国外发文机构间合作较国内更成体系,甚至出现跨国合作,我国发文机构仍需进一步强化外向跨地域、跨国家的合作能力;国内相关研究热点多集聚于组织与个体特质,国外则侧重于对外界环境的探究,但总体上国内外均是围绕组织、个体、环境因素交融推进。2000—2020年,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均经历了三个阶段,相关研究热点因素随年际变化呈分散—聚焦—多元的变化趋势。未来研究将进一步围绕组织、个体、环境三方面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力,剖析行为发生的系统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