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湿气重,如何赶走百病之源
2022-09-07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黄 勇 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湿气是怎么产生的呢
湿气是中医的一种概念,正常状态下称作湿气,如果影响人体、诱发疾病则成为邪气之一,即“湿邪”。湿邪既是一种致病因素,与居住环境的湿度关系密切;也是一个病理产物,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对于湿邪损伤人体的过程来说,外因便是湿度较大的外界环境。一方面夏秋之交多雨多湿,天地间湿气较重,另一方面有些人居住环境偏于闷热潮湿或阴冷潮湿,也易导致湿邪侵体。还有些人有着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嗜酒等,这也是外因的一部分,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损伤人体的脏腑、阳气,削弱正气对人体的保护,也易导致湿邪侵体。
内因则主要与人体的脏腑有关。相对于环境中的“外湿”,人体如果水液代谢出现异常,也会形成“内湿”,有些人会表现为痰湿体质,另一些人则可能因为内湿丛生而致病。与湿邪最相关的脏腑主要是肺、脾、肾三脏。
脾胃主管运化水谷精微,水液进入人体后的运化自然也离不开脾胃。脾胃的运化有赖于脾胃气机的推动、温煦,如果出现了脾虚,便容易导致水液代谢失常。无法被有效运化的水液聚集在身体里,就成了代谢垃圾——湿邪。而湿邪进一步凝聚,往往就变成了大家熟知的“痰邪”,其与湿邪混杂的状态也被笼统地称为痰湿,这既是一种病理产物,也会进一步成为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正是因为这样的痰湿生成过程,脾胃又被称为“生痰之源”。
肺脏本身也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肺为水之上源,肺主宣发肃降,宣发可将水液布散于肌肤、皮毛,肃降可使水道通调,使上源之水下行。如果肺失宣降,水液不能通降与布散,就容易产生湿邪。湿邪停聚于肺内,也化为痰饮,故有“肺为储痰之器”之说。
肾的作用也很重要,肾主水,其实对人体一身的水液代谢都有调控作用,湿邪作为一种水液代谢运行失常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与肾的关系仍然十分密切,祛湿的治疗中除了健脾、益肺,调肾也十分重要。
自测体内湿气的轻重
湿邪侵体形成的典型症候包括肢体困倦而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黏腻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搏濡滑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自测自己体内湿气的轻重。如果出现以下这些不适,体内多半存在湿邪,且大概率较为严重。
是否感觉头晕,乏力,没有精神;四肢是否酸楚,特别是小腿肚是否发酸发沉。
进食时,食欲是否减退,有无恶心呕吐。
大便是否黏滞不畅,不成形,难以冲刷干净。
舌体是否胖大,出现有齿痕,舌苔是否厚腻。
湿气侵袭,百病之源
湿邪在人体中往往四处游移,如同水液可以四处流淌一般,湿邪可以渗透、侵袭人体的不同部位,而不同部位感受湿气,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不一样。
大多会出现咳嗽痰多,嗓子不清爽,胸口闷。
大部分人会出现头晕,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胃部不适。
大都会面色泛黄,眼珠发黄,口苦,干呕,胁部疼痛。
大多会出现腹泻,腹痛。
可以出现下肢水肿、尿痛,有些人则可能会出现腰背酸痛等症状。
则关节疼痛、酸楚,肢体水肿,更有甚者出现皮肤瘙痒、长痘痘痤疮。
湿邪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些症状上的困扰,湿邪以及进一步形成的痰湿作为致病因素与多种疾病有关,湿邪聚集日久,也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疾病,比如疑难病溃疡性结肠炎便可能与湿邪有关。而多种癌症的发生过程中,也能看到湿邪的身影。所以,科学祛湿显得十分重要。
面对湿气,如何把它赶跑
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湿气重”的不适时,我们可以通过喝赤小豆薏苡仁粥祛除体内湿气。最后要特别提醒的是,生薏苡仁适合热性体质,炒薏苡仁适合寒性体质;薏苡仁属于寒下滑利之品,故孕妇慎用;赤小豆不要误用成红豆,红豆外形胖圆,赤小豆更小更细长;薏苡仁和赤小豆煮之前须先用水浸泡1小时,这样煮起来更易软烂。
进行适当体育运动也对祛湿大有帮助。运动可以激发人体气机,尤其是提振人体阳气,能够帮助肺、脾等脏腑更好地运化水湿,从而加强自身免疫力。推荐的运动方式主要为有氧运动,慢跑、快走、打太极等均可,但尽量避免大汗淋漓。同时,练习五禽戏、八段锦等导引功法也有调气机、补脏腑以祛水湿之功用。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和用药物调理,还可以通过按摩、热灸等方法刺激穴位达到祛湿的目的。祛湿的常用穴位有曲池穴、委中穴、阴陵泉、承山穴等,点按这些穴位能够振作人体气血,消除湿浊,提升精气神,消除疲劳。
● 曲池穴
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五行属性属土,“合治内腑”,故可清泻阳明、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调节大肠功能,亦可清热化痰。
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 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为膀胱经的合穴,膀胱之下合穴,有下利膀胱、通调水道之效,能够帮助祛湿。
委中穴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处。取穴时俯卧,或取坐位伸直双腿,找到腘横纹之中点,按压酸胀处即为此穴。
● 阴陵泉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为本经脉气所入合穴,五行属水。脾主运化,有制水之能,明代医家杨继洲收集整理针灸学著作《针灸大成》中收录“百症赋”,其中记载:“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即应用阴陵泉、水分穴的利水消肿、祛湿化痰功效治疗水肿。
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取穴时正坐屈膝或仰卧,于膝部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或取屈膝之横纹尖头处,按之酸胀处即为此穴。
● 承山穴
承山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历来被看作能祛除痰湿的穴位。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取穴时取仰卧位或者侧卧位,先找到委中穴和昆仑穴(委中穴见上文,昆仑穴在外踝尖与跟腱的凹陷处),二者作一连线,连线中点,按之酸胀处即为承山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