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莱辛小说《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悲剧命运分析

2022-09-07

戏剧之家 2022年25期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摩西迪克

邱 楠

(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受童年生活的影响,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多以殖民地黑人、白人的生活矛盾为背景,通过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手法,批判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思想。同时,作为一名伟大的女性作家,莱辛善于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女性内心的情感变化,从多种角度塑造女性形象。《野草在歌唱》一经发表便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使莱辛一跃成名,小说主人公玛丽也成了国内外学者在研究《野草在歌唱》时的关注重点。本文将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探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为什么玛丽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绝望的。

一、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治疗精神病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医学实践和临床经验总结发展而来的重要理论,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神经症,还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对文学作品人物的心理分析之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世界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代表欲望,自我代表控制,超我代表良知。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会相互制约,调整人的心理和行为,而当这三者处于失衡状态时,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就会受到消极的影响。本文将结合精神分析理论和《野草在歌唱》中主人公玛丽的实际遭遇,从外界环境和自身心理两个角度展开分析,深入探究导致玛丽悲惨结局的根本原因。

二、外界因素的影响

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认知,进而改变人的选择和人生轨迹。《野草在歌唱》的女主人公玛丽正是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心理状态不断发生改变,最终走向无法被救赎的深渊,同时玛丽“被动”的性格也决定了她会不断压抑自己的本性,屈从于外界压力的结局。

(一)流言蜚语的压力

纵观玛丽的一生,离开学校后独自在城里工作生活的那段日子是她一生中最平静幸福的时光。尽管单身,但玛丽并不感到孤独,她热爱自己有条不紊的刻板工作,而且收入相当可观。对于那时的玛丽,小说这样描写道:“她正处在人生中最美丽的时期”。玛丽并不着急结婚,她总觉得自己还是小姑娘,头发依然梳成少女的样式,穿的衣服也都是浅色的少女服装,待人态度还是那样的羞涩纯真。同时,因为玛丽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玛丽对婚姻生活也没有期待,甚至恐惧自己婚后会步母亲的后尘,成为只能抱怨的痛苦主妇。直到在某次聚会上,玛丽偶然听到了人们在她背后议论她的模样已经老得厉害,总有一天将不得不嫁给一个年纪比她大的人。人们的议论让玛丽感到了深深的刺痛和压迫,在不知不觉中,她开始为自己寻找一位合适的丈夫,尽管她并不想结婚,对亲密的男女关系也依然保持着深深的厌恶感。然而迅速找到一位适合的结婚对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玛丽在这条路上遇到了诸多挫折。但是在遇见来自农村的迪克时,玛丽感觉到这是一个珍视自己的男人。在迪克面前她又一次感受到了曾经的优越感,所以她迫切地想要嫁给迪克,以结束人们对于她不婚的议论。因为玛丽看起来似乎是会将家庭照顾得当的贤妻良母,迪克向玛丽求婚了,尽管玛丽不假思索的回应让迪克意外,但他还是很高兴自己将迎娶这个城里女人。结婚的选择结束了玛丽被人议论的单身生活,却将造成她和迪克日后的不幸,也间接导致了玛丽的悲惨结局。

(二)婚姻生活的不幸

玛丽辞去了镇上的工作跟随迪克来到了农村,尽管迪克曾低声下气地向她告知自己的贫穷状况,但玛丽并不在意,甚至“把它看成一件和艰苦环境做斗争的爽心快意的事情”。然而非洲燥热的天气、穷困的生活、迪克的懦弱和盲目,都让玛丽感到彻底的绝望。玛丽曾经希望通过改变迪克来改变这个糟糕透顶的境况,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迪克对玛丽的态度已经由最初的尊敬变成了厌烦,并不愿意听从玛丽的指挥。在这段婚姻里,迪克和玛丽都是为了结婚而结婚,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爱情,两个人的生活目标也截然不同。玛丽一心想要摆脱这种寒酸的生活回到城里,而迪克的生命已经深深扎根在了农场这片土地上,这就注定了夫妻二人无法携手向前,他们的婚姻注定走向破裂。结婚并没有帮助玛丽实现对幸福生活的期望,她和迪克之间愈发冷淡的夫妻关系也是致使玛丽变得郁郁寡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种族主义的阴影

小说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在开篇便交代了玛丽之死,并通过描写白人村民对此次事件的态度体现了种族歧视观念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这也注定了白人女性玛丽和黑人男性摩西之间的感情不会有好结果。关于白人对黑人的态度,小说这样写道:“每逢土著黑人犯了盗窃、谋杀或是强奸罪,白人就会有这种感觉”。玛丽对黑人的态度也是如此,当迪克染上疟疾卧病在床时,她觉得迪克怯懦得像一个黑鬼,并且觉得黑人就是一群叽叽喳喳、浑身臭味的土著。然而黑人摩西的出现打破了玛丽作为白人的优越感,给她的内心带来了微妙的改变。在玛丽和摩西的交往过程中,玛丽一开始是心存忌讳的,因为摩西正是两年前她在农场上用鞭子狠狠抽打过的那个土著。对于那次无端的抽打,摩西确实怨恨过玛丽,但当他作为仆人来到玛丽家,看到她潦倒困窘的生活状况后,他便原谅了玛丽并决定尽己所能帮助玛丽。随着越来越多的接触,摩西健壮魁梧的身躯、无微不至的关怀与迪克的懦弱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摩西的一切都使玛丽感到着迷。对温情的渴望和对黑人的厌恶撕扯着玛丽,一方面摩西的出现为玛丽难熬的生活带来了安慰,另一方面,她始终无法放下种族歧视去真正接受他。当白人托尼发现他们之间隐秘的关系时,玛丽选择屈服于种族主义的压迫,在托尼面前大声怒斥摩西,将摩西赶出了家门。摩西无法理解玛丽的转变,感觉自己因为黑人的身份再次受到了侮辱,对玛丽的愤恨夹杂着失望,使他在一个雷雨夜将弯刀刺向了玛丽,至此玛丽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

三、玛丽自身因素的影响

玛丽所处的环境是造成她悲剧人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除此之外,玛丽的心理状况也是影响她做出选择,重新陷入泥沼般人生的重要因素。多丽丝·莱辛笔下的玛丽是一个性格复杂,内心纠结的角色,她活得压抑孤独,情绪易受影响,思维摇摆不定。

(一)逃避的心理

读者在小说中会发现玛丽在人生中有过多次逃避行为,首先是玛丽对童年苦难的逃避。玛丽出生于一个贫穷不幸的家庭,因为哥哥姐姐都在一个凶年患病去世,所以家中只剩下孤独的玛丽、心酸的母亲和经常喝得醉醺醺的父亲。在玛丽的记忆里,关于家庭和亲人的记忆是耻辱的、痛苦的。父亲常常欠债沽酒,而母亲会把年幼的玛丽带到父亲喝酒的铺子里,然后一同站到众人中间歇斯底里地哭惨,等待其他酒客的同情。尽管玛丽心疼自己的母亲,但她并不想听母亲絮叨自己心酸的生活,所以在念寄宿学校之后,玛丽就很少回家。独自在外的生活对玛丽而言并不痛苦,真正让她感到痛苦的是自己无力帮助母亲以及无法改善家庭内的贫穷境况。当她的父母双亲最终都在经济压力下憔悴而死后,玛丽开始害怕记起那段童年生活,她索性选择遗忘那个肮脏破败的家和父母的争吵,与童年的一切一刀两断。

第二次逃避发生在玛丽听到了人们对她的议论之后。对于男女间的亲密关系,玛丽一直是厌恶的,轻蔑的,她并不急于结婚,甚至并没有结婚的打算。但是当玛丽听到朋友们在背后取笑她最后一定会嫁给一个年龄比她大的老男人时,玛丽动摇了,“听到几个唠叨的女人说她应该结婚,她就心神不安起来”。玛丽选择了和迪克结婚来结束人们对她的议论,却没有思考婚姻对于自己的真正意义,由此玛丽开始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

玛丽的第三次逃避是对婚后生活的逃避。初到农村,迪克一贫如洗的家境和非洲燥热的天气并没有使玛丽感到绝望。然而在认清了迪克的懦弱、做事的盲目冲动和半途而废后,玛丽开始感到焦虑,加上遇到了灾年,种下的烟草不仅没有给他们带来财富,反而使他们贫困的境况雪上加霜,接二连三的失败打击了玛丽改善生活的积极性和信心。她不再过问农场的事情,对生活也提不起兴趣,俨然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以消极麻木的态度来应对生活,这是玛丽的第三次逃避。

第四次逃避是玛丽对摩西情感的逃避。玛丽的婚姻并不幸福,迪克只会在农场上埋头苦干,没有给予玛丽需要的关爱和温存。玛丽是孤独的,她被封闭在一个闷热、暗无天日的空间里,而摩西的出现就像是一束光,给玛丽死水般的人生带来一线生机和希望。在看到玛丽困窘的生活状态后,摩西尽所能及地给予她帮助,使玛丽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温暖。当玛丽没有吃早饭时,摩西会为她准备好鸡蛋和烤面包并要求她吃下,语气坚定,态度诚恳。他还从灌木丛采来野花装饰玛丽的茶杯,而野花鲜艳的颜色不仅点缀了没有手柄的茶杯,也点亮了玛丽灰白的生活。玛丽对摩西的态度渐渐产生了改变,由厌恶恐惧到产生了像对丈夫般的依赖之情。但由于玛丽内心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观念,她会时刻提醒自己摩西与她之间的身份地位悬殊,有时还会通过对摩西破口大骂,来强调自己作为白人高高在上的地位。正是因为玛丽不敢直面自己对摩西的情感,她才会在托尼发现他们的关系时,选择站在白人一边,居高临下地斥骂摩西。玛丽的逃避也导致了摩西的复仇和自己的悲惨结局。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玛丽幡然醒悟,她想向摩西道歉,然而为时已晚,当她看到那把长长的、闪着银光的弯刀时,便预料到了自己的死亡。面对生活难题,玛丽一次次的逃避是导致她不幸的最主要原因,也致使玛丽丧失了对生活的主导权,只能顺从命运的洪流。

(二)纠结的心理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本我只推崇享乐原则,追求欲望的满足;自我则会根据现实情况控制自己的欲望,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琐事;超我遵循道德准则,追求完美。在小说中,玛丽的形象即自我的化身,与自我的特质完全契合。《野草在歌唱》中的玛丽是一个压抑、纠结、性情冷淡的女性形象,然而这并不代表她没有欲望,只是玛丽一直在压制自己的欲望,因为面对深陷痛苦而自怨自艾的母亲、不断失败又盲目冷漠的丈夫,她没有发泄情绪、表达意愿的出口。玛丽的人生是悲哀的,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幸和婚后家庭的不幸,玛丽一直将自己限制在自我之中,不能勇敢地正视自己的欲望和意愿。摩西对于玛丽来说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她想要爱摩西,接受他的善意和温柔,然而这种想法不仅不能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也不能被玛丽自己所接受。在玛丽纠结的心理路径中,这种克制、歧视的爱转变成了她对摩西的厌恶和恐惧。虽然玛丽的本我告诉她要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满足自己的欲望,拥抱摩西给予的温暖,但是玛丽的自我和超我却阻止着玛丽,告诉她这种爱是错误的、畸形的,违背了种族观念和道德伦理。玛丽的超我受种族歧视思想的影响,将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界限划分得清楚明晰,一旦越过界限,玛丽的良心和道德便会受到谴责,使她陷入对自己深深的厌恶之中。最终在无数的纠结痛苦后,玛丽的自我和超我战胜了玛丽的本我。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当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人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在小说结尾,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玛丽在焦虑痛苦的长期折磨下,精神已经不正常。她不断地做噩梦,梦到浑身散发着酒臭味的父亲醉醺醺地向她走来,梦到母亲扭捏着与父亲亲近,梦到童年的生活场景,梦到黑人摩西浑身散发着一种逼迫感向她靠近,梦到迪克的死亡,梦里的场景阴森幽暗,使玛丽感到无边的恐惧。玛丽追求自我、本我和超我平衡的失败,导致了玛丽精神的疯癫和悲惨的结局。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多丽丝·莱辛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尽管玛丽最终没有逃脱悲惨的结局,但她前期的努力仍然值得肯定。本文试着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从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对《野草在歌唱》中的女主人公玛丽的悲剧命运进行分析,解释作品结局的必然性,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野草在歌唱摩西迪克
傻狗温迪克(八)
傻狗温迪克(七)
得到的都是笑脸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荣格的原型理论视角下的《野草在歌唱》
批判、颠覆与束缚
探析《野草在歌唱》中“女性他者”世界
《摩西,山之人》主题研究
摩西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