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少数民族中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

2022-09-07徐科朋冯泽亚张姝玥张积家

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量表民族团结共同体

徐科朋 冯泽亚 张姝玥 杨 桃 张积家

一、问题提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它准确定位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客观描述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十九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同学者从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进行了探讨,一致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是个体在集政治、经济、文化、地缘和血缘为一体的民族命运共同体基础上的多层次的意识结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统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经历了漫长时间,通过不断的冲突、融合而形成的民族间联系意识,是基于共同体认知基础上的具有价值倾向性的政治文化心理范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意识密切相关。习近平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形成民族团结意识,需要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作用。文献可视化分析发现,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重要问题。习近平以眼睛和生命的生动比喻,强调爱护和珍视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意识是个体对民族团结的认知,是在对中华文化认同基础上,在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中,所激发的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强意志的高级心理活动。各地区通过因地制宜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民族团结。马明忠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内生动力。民族团结在新时代的新要求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虽然既往研究均属于理论探讨,但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团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出假设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正向预测民族团结意识。

认同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极为重要。民族认同对民族团结意识发展有积极影响。民族认同是对所属群体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为对本群体的积极认同、归属及承诺和外化的行为。由于我国的多元一体民族格局,我国的民族认同具有二重性和层次性。从内容看,民族认同包括本民族认同(以下简称“民族认同”)及中华民族认同两方面;从层次看,民族认同是基础,中华民族认同是高层次的认同。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可以相互促进。调查显示,一方面,个体的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是和谐统一的;另一方面,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少数民族个体处理好自我的民族身份认同,更有利于处理好本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巩固民族认同的基础,进而加强民族团结。因此,培育民族团结意识就是要在促成整合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基础上,促使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共生发展。因此,提出假设2:民族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中起中介作用。

国家认同是公民在对所属国家情感依附基础上,对国家主权、制度、文化的认同。国家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加强国家认同。许政和祁进玉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不仅需要强调文化认同,更需要深化其政治属性和政治内涵。王伟等人认为,铸牢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以制度化形式促使中华民族成为全体中国人认同的载体,凝聚民族共识,增强国家认同。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促进国家认同形成。同时,国家认同也是影响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对促进民族团结具有积极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铸牢国家意识,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因此,提出假设3:国家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中起中介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民族团结的实现,需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融合建构。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格局。国家认同研究往往和民族研究相联系。有研究者认为,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对少数民族中学生调研发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民族认同可以正向预测国家认同。云南少数民族初中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存在自尊、多元文化意识的链式中介效应。对我国少数民族同胞而言,从民族认同出发,将民族认同上升为国家认同,对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出假设4: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全国特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以苗、瑶、侗、壮、汉五个民族为主体。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也是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本研究通过对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中学生的进行问卷调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探寻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的培育路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中学生为对象,共667 人。男生269 人,女生398人,初中生428 人,高中生239 人,年龄在12 岁-16 岁之间(M=14.5 SD=1.07);包含壮族159 人,苗族136人,瑶族156人,侗族216人;358人父母来自不同民族,260人居住在县城内。

(二)研究工具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

采用陈立鹏等人2021年编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包含18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同意,5 代表完全同意,由认知、情感、意志三个维度组成,分数越高,代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越好。该量表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2.民族认同量表

采用秦向荣2005 年编制的民族认同量表,包含14 个题目,有2 道反向计分题,采用5 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由身份自我认定、民族归属感、民族情感、行为卷入四个维度组成,分数越高,代表民族认同水平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

3.国家认同量表

采用陈晶2004 年编制的国家认同量表,包含13 个题目,有3 道反向计分题,采用5 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由认知、评价、情感三个维度组成,分数越高,代表国家认同越好,该量表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5。

4.民族团结意识量表

采用陈立鹏等人2021年编制的民族团结意识量表,包含22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同意,5 代表完全同意,由意向、认知、情感三个维度组成,分数越高,代表民族团结意识水平越好,该量表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

(三)数据分析与处理

利用网络平台,集体施测收集数据。使用SPSS 22.0 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最后采用PROCESS 4.0插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

为了避免共同方法偏差,使用程序控制,问卷采用规范指导语并且包含了部分反向计分题。利用Harman 单因子检验法,共抽取16 个特征根值大于1 的因子,首个因子解释变异量24.1%,故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变量在各民族上的差异检验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寻各变量在民族上的得分差异,结果见表1。

表1 各变量的平均分在民族上的差异检验

结果显示,龙胜各族自治县壮族、苗族、瑶族、侗族中学生在四个变量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理论中值3(>75.59,<0.001),说明龙胜各族自治县四个少数民族的中学生具有高水平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高水平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从平均分来看,各少数民族的中学生在四个量表上的得分顺序均为侗族>壮族>瑶族>苗族,但方差分析的结果却显示,各民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得分差异不显著(=0.41,>0.05);民族认同的得分差异不显著(=0.97,>0.05);国家认同的得分差异不显著(=1.02,>0.05);民族团结意识的得分差异不显著(=0.41,>0.05)。

(三)相关性分析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探寻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龙胜各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中学生在四个变量得分之间存在两两显著的正相关(>0.33,<0.001)。

表2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四)链式中介分析

采用Hayes开发的PROCESS中模型6,利用Bootstrap方法重复抽样5000次,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意识间进行链式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3及图1。

图1 中介模型图

表3 各变量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显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向预测民族认同(=0.40,<0.001),正向预测国家认同(=0.37,<0.001),正向预测民族团结意识(=0.68,<0.001);民族认同正向预测国家认同(=0.18,<0.001),正向预测民族团结意识(=0.11,<0.001);国家认同正向预测民族团结意识(=0.07,<0.05)。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中介效应分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民族认同对民族团结意识的间接效应值为0.044(0.4×0.11),且95%置信区间[0.021,0.066]不包含0,说明民族认同的简单中介效应显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国家认同对民族团结意识的间接效应值为0.026(0.37×0.07),且95%置信区间[0.021,0.05]不包含0,表明国家认同的简单中介效应显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对民族团结意识的间接效应值为0.005(0.4×0.18×0.07),且95%置信区间[0.001,0.011]不包含0,说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意识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因此,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意识之间的多重链式中介作用成立。

四、讨论

(一)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意识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龙胜各族自治县壮族、苗族、瑶族、侗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均处于高水平,这与我国既往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一致。广西具有悠久的民族融合史,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在几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包容共生的传统。广西具有很高的族际通婚率,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家庭占全区家庭总户数的42.5%,民族混合家庭在十年间增长了近三成,真正构建起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大家庭。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意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预测民族团结意识,这与既往研究的观点一致。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团结。对个体而言,当少数民族个体拥有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就更容易将中华民族视为一个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缘与血缘为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就更容易激发个体的民族团结意识,从而使得个体更好地自觉践行民族团结。

(二)关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

龙胜各族自治县四个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均处于高水平,国家认同高于民族认同,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这表明,少数民族中学生既拥有作为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感,也拥有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感。在广西,多民族融合已经成为常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对广西学生的国家认同调查发现,他们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水平普遍偏高。本研究发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民族认同可以正向预测国家认同。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说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学生而言,民族和国家认同不是冲突、矛盾的,而是和谐一致的。少数民族成员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协调一致,将民族认同上升为国家认同,对推动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于民族认同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龙胜各族自治县四个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民族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密切联系。处理好本民族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在需要。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相悖,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存在着民族认同强中华民族认同也强的“双强”现象,推动着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共生发展。学者指出,社会认同需求建构在自我认同需求、本民族认同需求满足之上,社会认同需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只有个体对本民族认同,才有可能处理好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从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四)关于国家认同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壮族、苗族、瑶族、侗族民族中学生的国家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这凸显了国家认同的重要作用。既往研究发现,以“五个认同”为核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排在首位,凸显了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对国家认同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化少数民族的民族团结意识。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民族团结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国家认同的中介作用。用共有的国家身份去激发各民族的共性,强化国家认同,从而有效地激发共同情感,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五)关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龙胜各族自治县四个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中起到了链式中介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影响民族团结意识。既往研究指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该注重民族认同向国家认同发展。研究发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对少数民族中学生而言,通过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和谐发展,能够增加民族间交往,有利于民族团结意识发展。因此,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少数民族中学生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共同提升,培育少数民族中学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强调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属性,对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育启示

(一)多渠道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

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要求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铸牢的重要阵地,因此,学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全面地、多方位地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途径。通过课堂讲授、文化熏陶、感悟体验的多种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本、进校园、进课堂。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实践活动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有形”“有感”“有效”,达到“入脑”“入心”“入行”。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五个认同”教育,使他们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

(二)积极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共生发展

由于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的性质,民族个体如何正确处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在我国少数民族的认同发展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存在着“双强”和“共生”的现象,民族认同可以促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可以并行不悖。因此,要促进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强调文化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是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文化作为促进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转化的精神纽带。通过共同的历史记忆,进一步促进国家认同,激发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六、结论

(1)龙胜各族自治县壮族、苗族、瑶族、侗族中学生拥有高水平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民族团结意识。

(2)龙胜各族自治县壮族、苗族、瑶族、侗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团结意识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3)龙胜各族自治县壮族、苗族、瑶族、侗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意识之间存在多重链式中介作用。

猜你喜欢

量表民族团结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积极人格教育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议论文评价量表的设计思路与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