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实训安全风险控制研究

2022-09-06盛国伟王玉磊李树青

科技风 2022年22期
关键词:实训室电动机实训

盛国伟 王玉磊 李树青

91292部队 河北保定 074000

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是维修电工的基本技能。维修电工这一技能获得的过程中,与其相对应的实训必不可少。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实训电气设备操作多,仪表工具使用多,具有较高安全风险。一旦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实训中出现安全事故,轻则导致设备器材损毁,影响教学进程,重则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做好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实训安全风险控制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安全风险识别

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实训安全风险控制工作必须在识别出主要安全风险项目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一实训的主要操作过程可以概括为教师讲解电路原理,教师给出电气原理图和元件布置图并进行线路安装示范,学生按电气原理图和元件布置图完成线路安装,学生对安装完成的电路进行检查调试,学生在教师监督下通电试运行,教师对学生实训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分析操作过程可知,实训中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主要有触电、尖锐物体划伤、钝器伤害、人员相互撞击伤害四个类型。因目前尚无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实训安全事故的充分数据,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矩阵法进行这一教学过程的安全风险识别。

1.1 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矩阵法由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采办小组于1995年提出[1]。这一方法自提出以来,因其简单易用性和高效性,迅速在安全、经济等多领域风险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风险矩阵法的核心是分别计算某一风险的危害性和可能性,以其乘积作为风险指数,将风险指数(R)与分类标准进行对照来划分风险等级[2]。具体来说,风险的危害性分为1(很小)、2(小)、3(一般)、4(大)、5(很大)五级,风险的可能性分为1(不可能)、2(极少)、3(有时)、4(很可能)、5(频繁)五级,风险等级分为低(R≤4)、中(4

风险等级划分图

1.2 风险识别结果

风险矩阵法本身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分析方法,如由个人进行分析,则结果容易有较强主观性。因此,本文采用专家咨询的方法,共邀请5位专家参与。在咨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列出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中所有可能的安全风险项目并对其进行编号,具体见表1。

表1 安全风险项目编号表

通过问卷获得每位专家对各安全风险项目的危害性和可能性评分。汇集评分后,分别计算各安全风险项目危害性和可能性的算数平均值,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安全风险项目的安全风险指数,最终通过将安全风险指数与标准对比,得出各安全风险项目的安全风险等级,具体见表2。

表2 安全风险等级计算表

通过分析可知,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实训中各安全风险项目按安全风险指数由高到低排序为A1、A2、B1、A3、D1、B2、A4、C1、B3、D2、C2、C3。手误碰漏铜部位导致触电,以及手通过工具、仪表非绝缘部位误碰漏铜部位导致触电,两个安全风险项目的安全风险等级为高;身体其他部分误碰漏铜部分导致触电,工具、仪表、设备绝缘部位损坏导致触电,剥线钳、尖嘴钳、电工刀、螺丝刀等剥线或接线工具划伤,导线断面划伤,接触器、时间继电器等元件及剥线钳、尖嘴钳等工具坠落伤害,人员操作时互相撞击六个安全风险项目的安全风险等级为中,这些安全风险项目应作为控制的重点。

2 安全风险诱发因素分析

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实训中每个安全风险项目的实际发生都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以手误碰漏铜部位导致触电这一安全风险项目为例,其可能源于教师未做好安全教育,也可能源于学生上课时受到噪声等外界因素干扰难以集中注意力。因此,对于安全风险诱发因素必须进行系统分析。结合专家咨询意见及个人工作经验,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实训中安全风险诱发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人的不安全行为

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实训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按行为主体分为教育机构的不安全行为、教师的不安全行为和学生的不安全行为三类。教育机构的不安全行为主要体现为师资力量投入不足,实训室建设欠合理,对教学必需的电动机、导线、接触器、按钮等设备器材以及剥线钳、万用表、兆欧表等仪表工具质量把控不严,教学时间安排不科学,对教案审查不严密等;教师的不安全行为主要体现为随意简化教学流程,对通电试验等关键环节把控不严密,对存在触电等风险的学生发现不及时等;学生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有不严格按照电气原理图和元件布置图接线,接线时主回路或控制回路导线颜色使用不正确,导线绝缘皮剥削不规范,工具仪表及设备器材随意摆放等。

2.2 物的不安全状态

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实训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可避免的,如为检测所安装线路是否正确必须要进行通电试验,而通电后整个电动机控制线路及由其所控制的电动机即处于带电状态,使操作者面临的触电风险增大;另一类则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密切相关,如教师对电源总开关控制不严密,导致实训台长时间处于通电状态,学生随意摆放导致仪表工具或设备器材,导致自身处于极易被砸伤或划伤的风险中。

2.3 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

对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实训可能造成干扰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空间因素,如实训室或实训台空间不足导致各项操作产生相互干扰;二是光线因素,如在光线不足的条件下学生难以完成识读电路图,剥削导线绝缘皮等操作对光线照度有较高要求;三是噪声因素,如传入实训室的各种环境噪声极易引起学生分心,从而使其容易因误操作而产生风险。

3 安全风险控制策略

在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实训安全风险控制中,应该重点针对具有高中风险的A1、A2、B1、A3、D1、B2、A4、C1八个风险项目采取措施。

3.1 加强人力、物力各项投入

人力方面,教育机构除安排主讲教师外,在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还应安排适当数量的助教,确保教师有足够精力兼顾每一名学生。除确保教师数量充足外,还应注重把控教师与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实训这一课程的适应性,避免马虎大意、控场能力差的教师开展这一具有较高风险性的教学活动。物力方面,实训室建设一方面要有合理的整体规划,在位置上应避免与金工实训室、内燃机实训室等容易产生较大噪音的实训室密集布置,防止这些实训室同时使用时互相干扰,如在物理空间上难以使得这些实训室之间拉开足够距离,则应在实训室建设时配套合理的隔音设施;另一方面应有合理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实训室灯光照明应满足各项精细工作的照度需求,音响系统应足以支持教师在相对嘈杂的环境下无障碍地向学生传递信息,每一名学生均应有足以避免与其他学生相互干扰的操作空间。

3.2 推动安全文化不断完善

安全文化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和地域条件下,组织和个人明显或隐含地处理安全问题的方式和机制[4]。有效的安全文化可以实现安全风险控制工作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在减少投入的同时提高效果。在与电动机控制线路实训安全风险控制相关安全文化的建设中,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这一实训过程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极易对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伤害,因此,与其相适应的安全文化必须要围绕将事故扼杀于萌芽状态建设;二是充分开展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教育,使得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安全风险产生客观认识,掌握仪表工具使用、导线绝缘皮剥削等具有较高风险性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三是严抓各类安全制度建设,实训场所应具备与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针对高、中风险项目制定的应急预案应有与其对应的演练评估制度;四是建好实训现场安全氛围,通过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标志、悬挂安全标语,使师生在实训室时刻能感觉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做好安全风险控制工作。

3.3 严把教学资料编写质量

教学资料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一方面,教师在编写教学资料时应严格自我要求,在进行每一堂课总体规划时应按照中、高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最小的原则制作操作规程,在制作幻灯片、编写教案时应针对各项可能发生的高、中风险事件制定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在编写应急预案时应抓住重点,力求将事故发生后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教育机构相关责任人应通过采用科学的检查方法推动教学资料的完善提高,对于幻灯片、课件可通过备课试讲进行检查,重点查看各环节组织是否严密,具有较大安全风险的环节是否有对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对于应急预案可通过演练的方式检查,看其是否具备针对性及可行性。

3.4 做好课程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进行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实训教学时间安排时,一是应合理安排与其他课程的教学顺序,确保学生先通过电工基础、电工仪表的使用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后再学习这一具有较高安全风险的课程。二是应合理安排课程本身的教学顺序,随着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工教学中的应用日趋普遍,目前已有较多可供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实训计算机模拟练习的软件。在课程教学中,应先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练习将电动机点动控制、电动机自锁控制、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等各种电路图所对应的接线方式熟记于心,而后再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减少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生失误的可能性。

3.5 抓好教学过程关键环节

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实训中某些环节相较于其他环节具有更大风险性。如在学生按电气原理图和元件布置图完成线路安装这一环节中,学生要使用大量接触器、按钮、时间继电器等电器元件,这些电器元件如不能放置在合理位置,将极易在操作中因误碰等因素坠落导致学生腿、脚等部位受伤。同时学生要进行大量导线绝缘皮剥削及导线连接工作,如工作时操之过急或动作不规范极易被各种工具或导线断面将手割伤。电路检查调试及电路通电试运行两个环节通常须不断交替进行。通常学生在电路不带电的情况下进行电路检查调试,检查调试完毕后进行通电试运行,通电试运行后如电路不能正常工作则需在断电的情况下再次进行线路检查调试。在这两项工作的交替过程中通常是触电风险的高发期,部分学生或因所接线路迟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产生急躁心理而忘记在检查调试前断电,或因主观上认为每次调试都断电过于烦琐而不断电,从而导致自身长时间暴露在手指直接或通过工具、仪表导电部位接触导线漏铜或设备带电部分导致触电。在这些关键环节中,教师应做到操作前充分做好安全教育,操作中严密组织每一个环节,操作后及时进行总结讲评,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结语

通过采用矩阵分析法进行分析,在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实训中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手误碰漏铜部位导致触电,以及手通过工具、仪表非绝缘部位误碰漏铜部位导致触电。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采取加强人力、物力各项投入,推动安全文化不断完善,严把教学资料编写质量,做好课程教学时间安排,抓好教学过程关键环节等措施控制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实训中的安全风险。

猜你喜欢

实训室电动机实训
浅析电动机日常维护与保养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节能计算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实训室安全管理规范可操作性的探索与实践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实训室设计与实现
基于KB0的电动机软启动控制系统
电动机的保护配合及CPS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