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三层次模式构建探析
2022-09-06尹坚毅
尹坚毅
一、问题的提出
几十年来,不论我国的学校教育形态如何改变,其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依然如故。无论大中小学,都应该坚持“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尽管党和国家有此教育逻辑或教育意志,但是在实施“五育”并举的过程中也有差强人意之处。其中,大中小学对劳动教育的轻视以及劳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缺位就是一种不良表现,导致的后果则是学生劳动素养的低下。可以认为,劳动教育业已成为影响我国“五育”并举的一块“短板”。
众所周知,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人世间的一切。教育也是劳动的产物,并且在生产劳动的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中,肯定了教育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巨大作用,认为在培养新的劳动者方面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创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时,就认为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三大教育类型,即生产技术教育、智育和体育[1]。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此阶段强调劳动教育,对高中生实行劳动素养评价,对于促进高中生的知识结构完善、实践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养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普通高中阶段更应该采取措施补好劳动教育的“短板”,并且通过相应的劳动素养评价来引领课程教学和劳动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
怎样才能使高中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和热爱劳动?其主要的对策之一就是进行劳动的价值观教育,进行价值体系的重构。丹尼尔·贝尔说:“归根到底,任何社会都是一种道德秩序,它扎根于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2]。”高中生轻视劳动、缺乏提升劳动素养的需求,归根结底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于劳动道德教育缺位或虚位,只有重构共同的劳动价值观,才是解决高中生劳动教育和劳动素养评价问题的要旨。
我国的教育改革历来体现国家意志和对时代变革的反映,在劳动教育改革方面也是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 年3 月20 日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和对高中生开展劳动素养评价的重要转机。按照该文件的要求,全党全社会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给以高度重视,并且着力构建相应的劳动教育体系,以从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3]。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国家逻辑或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教育机构必须遵循的规则。在重视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的“五育并举”的背景下,对高中生进行劳动素养评价,应该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愿景和现实需求。
为了使加强高中学校劳动教育和对高中生开展劳动素养评价的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做好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供给,提供必需的劳动课程、劳动实践基地和劳动素养评价模式。其中,针对高中学生的劳动素养评价模式构建至关重要,它具有行动路径导向和教育质量监控的双重作用。
时至今日,关于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评价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包括由多维指标体系组成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这些研究成果固然可以为普通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提供借鉴,但并不能直接应用。特别是面对“新高考”压力的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他们更多关心的是人们构建的劳动素养评价模式能否对标新高考,能否助力高中学子们去圆“高考梦”“成才梦”。因此,我们有必要直面新高考,构建能够满足普通高中生需要的劳动素养评价的新模式。
二、基本概念的厘定
科学研究始于概念的厘定,构建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也是如此。概念乃是一类具有共同特性的事物或现象的总称,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常须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步骤,最后成为言辞简括而内容丰富的概念。研究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劳动教育评价问题,首先要对劳动素养、劳动素养评价和新高考等相关概念进行必要的厘定。
(一)劳动与劳动素养
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劳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自主活动,它通过人为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以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查阅现有的各种版本的教育学著作,本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无不将劳动教育或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纳入其中,并论及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但都没有使用“劳动素养”这一术语。力图厘定劳动素养概念是近些年的事情,在一些教育类期刊中发表有学者们的学术阐述。例如,有人将其简单地解释为“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内含劳动态度、劳动知识与劳动能力等维度(檀传宝,2019)[4]。也有人认为,人的劳动素养是指各种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可观察和测量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表现,具有育人性、时代性和具身性等特征[5]。
在关于劳动素养的研究中,“劳动素养具有多维性”这一观点成为学界的共识。至于劳动素养包括哪些维度,目前并无定论,“三维说”“四维说”和“五维说”的观点都有。教育部2020 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文件,对劳动素养的结构要素进行了归纳,即包含有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精神、必备的劳动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6]。显然,这是基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期望的劳动综合素养。基于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笔者在后面构建的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模式时,也采用“劳动素养四维说”的主张。
(二)劳动素养评价
劳动素养评价是素质教育评价的一种项目。教育评价是一种科学,它通常是从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出发,依据预先确定的教育目标,再利用测量工具和评价方式对特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进行判断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测量为评价提供价值判断的基本数量事实,即测量是评价的基础;而评价则是基于测量结果信息对其进行解释与用于决策的行为。教育目标分类学研究促进了测量和评价的整合。通常很难准确区分测量与评价的含义,人们很少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别。一般认为,术语“评价”的含义更广[7]。
高中生的劳动素养评价是对高中生的劳动素养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发生变化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科学判断的过程。因此,劳动素养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前者通过给学生提供信息反馈,支持劳动实践,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劳动实践的重点,将学生的劳动方向凝聚到更合适的内容上,以促进劳动素养的发展。总结性评价通常在劳动课程结束时进行,主要用于判断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一般用于劳动教育评价的外部目的。
学生是劳动素养评价的对象,是评价实施效果的最直接的受益者,因此,劳动素养评价的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地对被测对象的劳动素养状况进行评判,目的在于以评价助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
(三)新高考改革
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界对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创新实践的一种俗称。这种制度的变革自然影响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的基本思路和评价操作。新高考改革是一种国家行为,始于2014 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种国家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创新的最终期望是形成让人们满意的考试招生工作新格局。“新高考”的对立面是过去的“旧高考”。“旧高考”的弊端是唯分数选人,“一考定终身”,缺乏足够的公平公正,不是让人们满意的高考。新高考贯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育人为本、确保公平公正和促进科学选才。新高考制度尊重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8]。新高考改革的亮点,归纳起来就是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新格局。其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与劳动素养评价有关。
基于新高考改革的需要,教育部考试中心出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为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昭示着高考综合改革进入新赛道[9]1。在该评价体系中,我们可以发现设计有与劳动素养评价相关的评价要求 。
三、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模式的构建思路
本文研究的任务是构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模式。这项工作应该遵循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考虑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要求,按照价值导向、观念转变和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来进行。
构建劳动素养评价模式首先要明确价值取向,即能够回答“为什么评”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自此立德树人必须贯穿教育各领域,融入教育各环节。劳动素养评价亦是如此,其价值取向无疑也是立德树人,立爱劳动、会劳动之德,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人。因此,在构建劳动素养评价模式时,立德树人应该成为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值得注意的是,高中阶段教育还具有向高等学校输送合格人才的任务。即是说,对高中生劳动素养的评价还要与高考评价“服务选才”的功能有所联系。换言之,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模式同时具有服务选才和引领劳动教育的功能。
在评价理念上,要从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人的劳动素养评价的方向转换。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劳动素养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劳动知识和劳动能力范畴,学生既要有“想劳动”的责任意识,也要有“会劳动”的技能本领,更要有“爱劳动”的品格追求。因此,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的实质,是要“评劳动的人”,测评其在劳动实践中劳动素养的发展情况。
劳动素养评价模式应该具有系统性,即要求设计的评价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组成部分彼此关联,协同运作。系统化的劳动素养评价模式应该包括评价功能、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等子系统。各子系统又具有不同的要素,其中体现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一般由劳动素养核心内涵构成一级指标体系,各一级指标又可以分出若干二级指标;二级指标要明确指标内涵,以作为评价的观测点。由于劳动素养评价结果具有应用性,还应对评价指标进行加权赋分。
在劳动素养评价模式的构建中,人们固然可以选择多维度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如果不与劳动素养评价方式方法对接,不创设能够反映劳动问题情境和问题探究的测评载体,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可能是软弱无力的,评价结果的使用也无刚性可言。
总之,劳动素养评价模式的构建并非将评价功能、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进行简单相加,而是强调它们协同运作的整体性表现,系统回答“为什么评”“评什么”和“怎样评”的基本问题。
四、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三层次模式构建
(一)劳动素养评价模式的基本形态
根据上述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可以提出如图1 所示的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模式 。
图1 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三层次模式
由图1 可知,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模式具有“三层次”的结构形态,它由核心层、内涵层和外延层组成。其中,核心层为劳动素养评价的核心,包括立德树人、引导教学、服务选才的基本功能,体现劳动素养评价的核心价值,回答“为什么要评”的问题;内涵层由劳动素养评价的四个维度构成,即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品质,是劳动素养目标内容在评价中的提炼,回答“评什么”的问题;外延层包括评价方式,如平时自我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融合考查等评价方式,回答“怎样评”的问题。
(二)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在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模式的内涵层中,不仅包括劳动素养维度,还应有相应的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笔者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即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品质四个评价维度,对其分解,可获得八项二级指标,再将二级指标分解,可获得十六项三级指标(即对二级指标内涵的表述),并可作为素养测评的观测点。根据劳动教育评价理念及评价结果应用要求,还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加权赋分(表中各指标后面括号内的数字仅为示例)。
表1 劳动素养指标体系
(三)劳动素养评价的方式
评价方式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操作的模式。基于新高考背景的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可分别采取平时自我评价、结合新高考的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学科融合考查等方式。
1.平时表现评价。这是在平时劳动课程和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的及时评价,其特点是让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体,促使学生在平时劳动实践中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促进其劳动素养水平的逐步提高。这种评价方式所处的劳动情境,应尽可能地多样化、生活化和特色化,让学生对劳动有快乐感和收获感。文明校园创建活动、非遗传承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研学活动和志愿者公益活动,都可以成为动手动脑的劳动大课堂,成为评价学生劳动素养的情境。当然,学校应该安排好劳动情境下的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形成学生劳动素养档案。考虑到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紧迫的现实情况,平时表现评价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或特色项目进行专项评价,如有的学校以科技创新活动为特色,拥有这方面的优质资源,也可以结合科技创新活动这种创造性劳动情境,将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选题立意、方案设计、实验研究和作品制作等作为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级指标(指标内涵或观测点),对学生进行劳动素养评价。
2.综合素质评价。这是结合新高考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一种方式。近年来的新高考改革要求加强和改进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10]。例如,上海市在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记录方面,主要侧重在品德发展和公民素养、修习课程和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修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浙江省的新高考对综合素质评价和记录,主要侧重在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劳动与技能、探究与实践等方面。教育部文件还明确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程序为:①写实记录;②整理遴选;③公示审核;④形成档案;⑤材料使用。高中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高校经过一定的评审程序后,可将档案材料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
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中的“社会实践”“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劳动与技能”以及“探究与实践”,都需要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情境中进行,与劳动素养评价有着天然的联系和重合度。或者说,普通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有劳动素养评价的成分。因此,综合素质评价也可以看作是普通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与上面所说的平时表现评价方式有许多共用的评价情境,但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和认可的评价方式,需要按照严格的操作规范运作,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应用刚性。
3.高考学科融合考查。这是通过高考学科考查来进行的一种评价方式,是国家考试机构主导的对普通高中生劳动素养测评的特定方式。杨学为主编的《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中的“五育”并举,补齐体美劳部分中提到:2019 年高考命题实现了高考评价体系在试卷上的落地生根,全面考查德智体美劳,成为2019 年命题实践的鲜明特色。各个学科发掘学科特点,设置学科特有情境,尤其在体美劳方面,创新不断[9]32-33。
例如,2019 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立足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文化特点,通过对有关抒写劳动传统的诗词、金句的梳理,在试题中体现了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歌颂劳动的理念。
在英语学科全国Ⅱ卷高考试卷中,其短文改错语篇的命题,要求阐述考生期望开办多家咖啡馆的创业梦想。其语法填空语篇命题,所采用的材料是关于英国某女士尽管年逾古稀依然每周坚持工作,进而获得政府“年度女性奖”的报道。北京卷书面表达第二节科学地融入了劳动的元素,要求考生记述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物理学科的高考试卷中,出现了与生产劳动结合较紧密的试题,要求考生阐述生产劳动中使用工具的物理原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产劳动中的省力提效问题。由于物理知识多源自生产劳动实践,其理论可以反过来指导生产实践的特点,有可能使今后的物理高考命题联系劳动情境日趋常规。
生物学科兼具实验性与实践性,将科学研究成果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转化和应用,体现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高考生物试题中,也出现了生物科学在劳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此举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劳动,激发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志趣。
在地理学科试题中,将地理实践能力与劳动实际相结合,通过材料呈现农业生产中勤于劳作、善于总结的劳动智慧;工业生产中精雕细刻,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大国重器背后科技人员数十年如一日辛勤付出,善于创造性劳动的精神风范。这种高考命题方式对考生的劳动素养教育是生动的、深刻的 。
劳动素养养成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因此在高考政治学科试题中融入劳动价值观教育是理所当然的。深入挖掘政治学科的劳动教育资源,精选经典论述、典型事迹以形成丰富的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劳动价值论、唯物史观等学科主干知识的理解水平,充分发挥政治学科考试对劳动素养的测评是值得点赞的 。
上述新高考改革命题工作的新尝试可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不可低估。对学校和学生来说,也许不太关心新高考的理念,但对新高考的命题变化是十分敏感的。许多人原以为“劳动精神”之类的评价指标形同虚设,与高考学科并无关联,没想到居然所有的“3+1+2”科目考试都融入了有关劳动教育或劳动素养评价的考题。尽管这类考分占总分的比例不大,但对竞争依然十分激烈的新高考来说,这方面的考分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这种高考学科融入劳动素养考评的特殊方式,高中生应该有所了解,并且主动适应,做好模拟训练。
五、结语
本文所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宏观上讲是遵循新时代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逻辑和适应新高考制度变革环境,对普通高中学生劳动素养评价问题的一项探究课题,所构建的普通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三层次模式,期望能对普通高中学校开展劳动素养评价的需求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教育研究资源供给。
(一)本文所关注的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问题,其涉及的内容范畴较窄,但其价值投射的领域较宽
长期以来,高中学校虽然认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因应试教育的压力而冷待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其中“劳”的课程缺位和与考试招生无关而更被束之高阁,这无疑造成人才培养的片面性。缺乏劳动教育实践的熏陶,劳动素养不达标的学生终究会被“劳动创造一切”为生存法则的创新时代所淘汰。作为让人们满意的普通高中教育,不能不借“五育并举”素质教育的东风,补好劳动教育这块“短板”。作为教育科学研究者,也理所当然应关注全面素质教育的“补短板工程”。本文潜心研究新高考下的普通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模式,其阐述的普通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工作所具有的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和引领教学的核心功能,以及构建的劳动素养评价模式,对普通高中劳动教育价值的重构和认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路径无疑是有裨益的。
(二)近年来关于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研究较多,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对劳动教育评价研究的发展价值匪浅
本文研究的视野聚焦在新高考背景下的普通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模式方面,是一种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探索。文中所构建的“三层次”评价模式及列举的评价指标体系,其特点在于运用系统思维集评价价值、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于一体,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模式中提出的平时表现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融合考查三种劳动素养评价方式,对评价模式的实用化给出了基本实施路径,因此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三)基于新高考对普通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模式的研究,是解决综合素养评价需求和教学资源供给的一大课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复杂性也显而易见
本文所构建的普通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模式,尚处在一种探索阶段。为了能够让此模式顺利实施,还得基于新时代劳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进一步理顺新高考与劳动素养评价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断解决评价模式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的信度和效度问题。